初中古诗文教学中“前置性学习习惯”培养的有效性策略
2016-05-14陈玉梅
陈玉梅
【摘要】乡镇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要实现真正的有效,关键在于让学生形成“前置性学习习惯”。笔者认为,要形成这一习惯,学生需从“师导生学”“生导师教”“生导生学”三个阶段中逐步训练。在这过程中,学生学会自行设计有效的“前置性学习单”,提高学习古诗文的兴趣,有效改变乡镇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存在的呆板无趣,让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
【关键词】乡镇中学;古诗文教学;前置性学习习惯;前置性学习有效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往简单方面说,就是培养习 惯。”爱因斯坦在《论教育》中借用别人的话给教育下这样的定义:“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到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那么,我们的古诗文教学能给学生“留下来”什么?我想就是有实效的“前置性学习习惯”。
《教育部2014年工作要点》中提出“制定实施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教育部长袁贵仁解读2014年七方面重点任务》中指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可见对传统文化教育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在现实中,乡镇中学的古诗文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由于“传统的预习”要求简单,方向不明,流于形式,古诗文教学失去原本的“文味”,学生觉得背诵只是为了考试,激发不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出现教师辛苦,学生痛苦却没有获得预期发展的结果。这种“背却无感悟”的现象,在乡镇中学古诗文教学中普遍存在。所以形成“前置性学习习惯”迫在眉睫。
一、前置性学习习惯形成的重要性:激活动力
我国著名教育专家林格在《教育就是培养习惯》一书中明确了“习惯”的重要性:“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应该重视良好习惯的培养。良好习惯是个体获取成功人生的助推剂,是人的素质和能力的生长点。养成了良好的习惯,才谈得上具备良好的素质。推动养成教育,对提升民族整体素质具有重大意义。”
乡镇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实现真正的有效,关键在于摆脱“传统的预习”,还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让“教”与“学”的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开展生本教学,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前置性学习”。如果学生可以形成“前置性学习习惯”、学会自行设计“前置性学习单”,那么就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能有效改变乡镇中学语文古诗文教学存在的呆板无趣等问题,让学生既能自我学习,自我研究,也可以在小组内相互学习、相互砥砺、相互促进,从而增强合作意识,培养成就感,体验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得恒久的学习动力。而这恒久的学习古诗文的动力就是最终“留下来的”习惯,它能让传统文化焕发生命力。
这就是践行“活力教育”的内涵:“活力教育”就是激励、唤醒和点燃学生生命力的教育。教育的使命只是激励、唤醒和点燃,搭建良好的平台,把孩子的活力挖掘并彰显出来,前置性学习习惯的培养就是可以培育兴趣,体验乐趣,激发动力。
二、促成前置性学习习惯的策略:三大阶段
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21天以上的重复会形成习惯;90天的重复会形成稳定的习惯。魏书生老师是非常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他认为:“不能幻想通过一两次自学行动的过程使学生具备这种能力……培养习惯是培养自学能力的关键,这个关键一接通,学生大脑这部机器就持久的运转起来了。”
可见良好的习惯培养要有阶段性、计划性、系统性。经过实践,笔者认为“前置性学习习惯”的形成需要经过三个阶段:“师导生学”“生导师教”“生导生学”。这个过程是漫长的,而且每个阶段都需要教师系统的指导,每一个阶段都要老师遵循一定的原则。
第一阶段:师导生学。
教师设计学习单指导学生学习古诗文。这是“前置性学习习惯”形成的最初阶段。此时,教师应遵循以下的设计原则:
1.紧扣性原则,教师在设计前置性学习单是要体现下一节古诗文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在设计中形成把握下节课主要脉络的
习惯。
2.分层原则,教师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按不同层次整合。
成精简的前置性学习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学习的快乐,从而主动地把“前置性学习”进行到底。以下是教师为指导学生学习《出师表》的一张简单的“前置性学习单”,这是习惯形成的第一阶段“师导生学”,所以重点在于学生能在这些学习单中找到学习古诗文的最基础的方法,也就是从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入手进而翻译句子,最后有探讨所获三步完成。训练多了,学生就能成为习惯,就能把握古诗文字词句的重点。
《出师表》
一、你能解释下列的加点字吗?(基础)
通假字:
裨补阙漏( )二十有一年( )
词类活用:
亲贤臣,远小人( )( )攘除奸凶( )此皆良实( )
古今异义:
危急存亡之秋( )叹息痛恨( )先帝不以臣卑鄙( )
陟罚臧否( )后值倾覆( )开张圣听( )深入不毛( )
临表涕零( )受恩感激( )平明之理( )
二、尝试说说下例句子的意思。(提高)
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课文1—6段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哪几条建议?从诸葛亮的这些建议可以看出刘禅是个怎样的君主?(探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趣味性原则,趣味性主要体现在题型多样、方式新颖、内容有创造性。只要有趣味,学生方能从古板的学习模式中解脱出来,对古诗文的别样学习方式充满期待。
例如学习王维的《使至塞上》,我们可以通过让学生绘画展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特有景象。学生能把自己的理解融入画中,这样既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能让学生更深刻、更形象地理解重点名句的内涵,更能诠释王维的“诗中有画”。
《使至塞上》
1.诗中“单车”的意思是。你如何看待作者的“单车欲问边”?
2.尝试用简笔画展现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塞特有景象。
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古诗文的特点,穿插趣味性较强的“前置性学习任务”。这样可以避免学生在阶段训练中疲倦,让这些小插曲进一步促进他们学习习惯的形成。
第二阶段:生导师教。
韩愈《师说》里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生导师教”也就是学生设计“前置性学习单”,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单为学生“解惑”。这是前置性学习习惯形成的中级阶段,此时我们让学生在借鉴教师之前的设计原则自行设计学习单,教师根据古诗文的重难点筛选适合本班学生当前水平的设计作为教学的“前置性任务”。我们认为:只有知道学生疑惑什么,老师才能为下一节课能解学生之疑做充分准备。
此阶段,前置性学习设计需在此前的三个原则中增加以下原则,这样学生的学习习惯才能在本阶段形成“自主性”。
1.独立与合作原则。前置性学习设计不应在热闹中进行,它首先应该是个人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与思考,设计一定体现一些属于自己关注的重难点,这是“独立”的体现。当学生自己有所“惑”时再与组员商讨,组长整合意见,完成学习单设计。这样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探讨的学习习惯。
2.监督与提炼原则。组长形成学习单后集中上交老师,教师从学习单上了解学生对下一课古诗文掌握的程度及他们所期待的知识,这是监督的体现,保证每一个学生有自己的思考,每一个小组有商讨的结果。教师在学生的设计中提炼形成更全面的前置性任务单及教学设计,这样古诗文教学就更有实效了。教师的监督会促进学生习惯的形成,教师对“学习单”的提炼让学生的设计更具实效。
这是教师在学生的设计中抽取的普遍存在疑惑的问题,提炼后再发到学生手上的《湖心亭看雪》的前置性学习单。简单的两个句子,看似无关联,却能挖掘文章的深意。
《湖心亭看雪》
作者说他“独往湖心亭看雪”,为什么会是“独往”,舟子明明与他前往的呀?
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如何理解舟子说作者“痴”?
(探讨所得:作者觉得自己“独往”是因为他觉得舟子不是他的知己,他与舟子不是同一类人。那么,哪里可以证明舟子不是作者的知己呢?舟子说作者“痴”,说明他不理解作者与金陵人他们深夜看雪的行为,舟子不会明白他们的雅致与闲适。这一句话正好解答了作者所说的“独往”。从而也体现了作者的清高。)
由此可见:学生的独立与合作能让他们更加自信、更加大胆设想,教师监督与提炼能让学生的学习习惯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第三阶段:生导生学。
这是前置性学习习惯形成的巩固、升华阶段。
学生可以自己把握下一课古诗文的重点,必要时与小组成员探讨,完成“学习单”后,组与组之间互换设计单,互相解决“学习单”上的问题。达到“生生相长”的最佳学习状态。此时,教师可以作为指导者,耐心倾听学生之间的探讨与“互问互答”及时做好记录。这样,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本课古诗文的重难点的把握程度,为课堂的归纳、小结做准备。
此时,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培养,学生已形成“前置性学习习惯”,他们已能自我设计“前置性学习单”,而教师应对学生的设计遵循开放性原则,只有这样,古诗文的学习才能真正回归“生本”,让学生真正能在学习中汲取传统文化的营养并渗透在他们的骨子里。
开放性原则:让学生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当学生能把握该课古诗文的重点时,允许学生根据自己所需,探讨与文章有关的人与事。例如学习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时,某组学生的“前置性学习单”中提到“岳阳楼现在是名胜,它到底蕴含着多少文化的元素呢?”这一问题。另一组的学生为解答同学的这一问题,找来关于岳阳楼的图片以及各朝各代“迁客骚人”的名句,用电脑在班里展现出来,让全班同学收获更多。与其说这是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不如说这是学生自主地挖掘古文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在“生生之间”传递、传承。
笔者认为,在经历了“师导生学”“生导师教”“生导生学”漫长的习惯培养中,教师逐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动力得以保留,自主性得到体现。而良好的“前置性学习习惯”让乡镇中学古诗文教学再现活力。
(编辑:龙贤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