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励志教育,促进幼儿发展
2016-05-14叶燕芳
叶燕芳
摘 要:励志教育就是运用教育激励幼儿的内心世界,激发幼儿的潜在动力,让幼儿每天等着教师传授知识变为主动学习,在励志教育过程中,幼儿可以产生学习的自觉性,最终达到成人成才的目的。针对幼儿教育中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进行励志教育的方法。
关键词:励志教育;幼儿发展;教育价值;学习信心
幼儿是祖国的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祖国的希望。幼儿的成长关系到文化事业的发展,民族的兴衰都与幼儿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幼儿正处于懵懂时期,心理和生理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这个时候教师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教师向幼儿传授积极向上的内容,幼儿就可以走上正道;教师向幼儿教授消极的内容,幼儿就很容易出现品德的偏差,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由此可见在幼儿成长阶段进行励志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一、幼儿主要存在的问题
1.教育价值趋向多元化、务实化、功利化
多数幼儿觉得教育的意义是帮助其掌握基本的文化知识,掌握好基本生活所需的文化知识以后才能提高综合能力,才能提高社会竞争力;还有一些幼儿对学习不积极,甚至对所学知识感到迷茫;有的幼儿不主动学习,反而厌学,对待生活也是消极的,一到课堂就打瞌睡,甚至和别的小朋友聊天;有的幼儿对教学活动不感兴趣,甚至不积极参加;有的幼儿甚至一看到课本就不想阅读。
2.耐挫力差,丧失学习信心,归属需要得不到满足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家庭条件的好转,父母对幼儿更是过多的关爱,在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成长的幼儿都养成了不良习惯。由于父母的溺爱,幼儿经历磨炼的机会也大大减少,一旦在学习中遇到不愉快的事、被老师批评、和同学闹得不愉快,都会对幼儿产生很大的心理影响,严重一点甚至会导致厌学。现在的幼儿脾气往往很差,在生活中交不到知心的朋友,以至于感到失落,从而产生厌学的情绪。
二、推动幼儿开展励志教育的方法
1.对幼儿进行目标教育
要想得到好的结果就要好好应用目标教育。如果能让幼儿明白实现目标以后会出现好的场景就能取得好的效果,如果幼儿不能明白其中含义,就不能取得好的教育效果。
长期目标对幼儿来说有着激励的作用,但是如果只是一味强调长期的话,幼儿就会对这个目标失去兴趣。根据幼儿的心理特征不难看出,对一件事物感兴趣的时间不会持续很久。幼儿不能预见以后会发生的事情,自然就失去了兴趣。教师刚引导幼儿进行目标教育的时候,幼儿会因为新鲜感,树立目标,时间久了,就会失去兴趣。所以,要想使幼儿在长期目标教育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让幼儿体会到实现目标的乐趣与喜悦。这对于教师来说无疑是一个难题,但是教师可以在幼儿的意识中中呈现出学生取得成功后的场景,通过内在来激励他们。
教师可以模拟实现目标以后的场景,学生就能在自己的意识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长此以往,励志教育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2.利用自己的名字进行励志教育
由于心理作用的原因,人们都希望被人称赞,人本质中都渴望被人肯定。人都喜欢赞美性鼓励,不喜欢批评性激励。人际交往中学会称赞他人,欣赏他人的优势,在对他人发自内心赞赏的同时也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如果你够优秀,免不了被人一直称赞,然而在日常生活中,一个优秀的人总会被人抓到一些隐私之类的,然后被人议论的时候,你的所有优点就会缩小,反之,你的缺点被放大,与此同时被人嘲讽的热度要大于被人称赞。然而在面对这种情况时,我们应该变换一种思路,让其他人记住你的姓名,远远比记住你这个人效果要好很多。例如,中国首富李嘉诚,当人们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就会联想到福布斯财富排行榜,中国首富李嘉诚。人们会很容易记起这个名字和这个人对业界的影响力。想要让人很快记住你,在进行自我介绍的时候,可以将自己的姓名拆开组成一句押韵的话语并有气势地表达出来,这种方式能激励幼儿的自信心,对幼儿的励志起到积极的作用。
3.形象暗示法
在与有成就的人士交往中,往往这些人会有一些自己的光环,沉醉于自我的成就感中,并且非常自信。成功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成功之后,这些成功人士都有一个沉淀的过程,承受着一般人都接受不了的痛苦。一些人在成功之前,立下的誓言是多么豪壮,然而在成功的过程中,一些人败下阵来,而坚持最初的理想和信仰成为成功的关键。在整个奋斗的过程中,没有非一般的自信和耐力,寻求自我欣赏的阶段,成功谈何容易?而这种方法对于学生来说也是很实用的,具体的做法大同小异。在自己心里暗喻自己以后的成就,牢记自己的奋斗格言和座右铭,对学生日常起到激励作用的格言,并打印出悬挂在学生生活学习比较醒目的位置,以达到自我鞭策、自我鼓励的作用,对于学生而言这种励志教育的效果更为显著。
对幼儿进行励志教育的方法还有絮叨,但是不管是哪一种方法,都要引导幼儿长期坚持下去,要将外在力量转变为幼儿的内在力量,才能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推动励志教育,促进幼儿发展。
参考文献:
[1]何叶.幼儿教师教学实践智慧研究[D].西南大学,2012.
[2]李希贵.每个孩子都能成功[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