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立足于“学生视角”的初中语文新课程
2016-05-14吴文珠
吴文珠
摘 要:新课程改革的脚步越来越快,“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已深入人心。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构建高效课堂,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因此,在课堂教学预设中,教师要重视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激活学生思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使其主动走进文章,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及深刻感悟,这才是立足于“学生视角”的精彩课堂。
关键词:初中语文 高效课堂 学生视角 教学策略
语文新课程标准强调:在初中语文课堂上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构建“以人为本”的生本课堂。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从学生角度出发,预设课堂教学目标,以学生立场为出发点设置课堂活动,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自主性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究,从而获得深刻感悟,引领语文课堂的精彩。
一、用教材教,深挖文章内涵
在以前的语文课堂上,教师对语文教材的使用没有发挥创造性,学生也没有独立思考的过程,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必然会阻碍其学习能力的提高。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习,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引导学生与文章进行有效对话,深挖文章内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获得感悟,实现综合能力的提高。
《我的母亲》是著名作家胡适的一篇经典之作,通过阅读文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那份萦绕不去的淡淡哀愁。文章向我们讲述了胡适母亲对其进行教育的几件事,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母亲对于子女的深厚亲情,虽然整篇文章语言简单质朴,但其中饱含的真切情感却十分感动人,让人不禁潸然泪下。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以下问题:文章中,胡适的母亲都以怎样的方式来教育孩子?这几次母亲的表现是怎样的?通过这些表现,体会到了母亲的什么性格特点?你从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请认真思考文章中母亲的做法及表现,你有怎样的认识?理由是什么?如果你是文章中的母亲,面对这样的情况,你会怎样做?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精读文章、讨论探究,体会到了:“母亲对于胡适来说,既是严父慈母,又是恩师。她对胡适严格要求但又照顾有加,待人温和,懂得忍让,是难得的良母形象。”这篇文章以饱满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渗透着浓浓的爱。
在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这样具有深厚人文内涵的作品,教师要将“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人文元素”作为教学重点,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一定要吃透教材,活用教材,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励学生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价值观。
二、动态生成,闪耀创造思维
新课改要求: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要互动交流、分享感悟、共享知识,这样,师生在和谐氛围中才能共同探究知识,碰撞出智慧火花,出现一些意外的惊喜,这就是课堂的动态生成。课堂的动态生成是引导学生发挥创造性思维的有利资源,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这些闪光点并加以有效利用,适度调整教学预设,让学生在解读文章的过程中体会其中的丰富内涵。
《桃花源记》是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经典文言文,虽然是古文,但学生的学习热情仍很高,因为这篇文章带领大家进入了一个既美丽又神秘的地方。学习这篇文章,就像是在探险一样,待学生走近之后,更被其怡然自乐的环境所陶醉。教师并没有禁锢学生的思维,而是鼓励他们抓住文章的任何一点进行仔细体会、畅所欲言。大家的热情很高,谈到了对桃花源的各种喜爱和向往之情。但就在可以完满结束教学任务时,有位学生提出疑问:“老师,我能不能说文章中的渔人是一个不讲信用的人呢?你看,桃花源的人对他热情招待,且再三嘱咐他不要将桃花源的事情告诉别人,可他不信守承诺,还是告诉了别人。”针对这个问题,有的学生说:“这样更能突出桃花源确实是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但那位学生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想法,继续说:“我觉得,他不仅仅是因为桃花源美而告诉别人,而是自己有私心,从他不告诉身边的人却单单告诉太守就可以看出来。”这样,通过学生之间的激烈讨论,使学生对文章内涵的解读更深入了。
在这篇课文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预设之外的问题,没有敷衍了事,更没有回避,而是尊重了学生的动态生成,重视了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同时,教师采用了自由辩论的形式,满足了学生的愿望,在解决学生疑惑的同时,也促使学生形成了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三、师生活动,深化阅读感悟
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以及学生的欢迎和重视。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鼓励学生与教师及文章进行有效对话,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获得深刻感悟。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传授者,而是学生活动的合作者,要站在学生中间,和学生互动交流,构建“以生为本”的高效课堂。
《皇帝的新装》一文故事性强、语言生动,激发了学生很大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大家对文章中的皇帝、大臣、骗子、小孩都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可以说,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兴致都很高。看到大家意犹未尽,教师又抛出新的问题:“那么,在这篇文章中,你最喜欢的人物是谁?”这句话激起了学生的热情,大家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很多学生都说“孩子”,但还有的竟然说“骗子”,大家争执不下。这时,教师并没有表明自己的看法,而是在班里即兴让学生进行了一场辩论,经过大家的一番唇枪舌剑,最终获得了明确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人文体验也得到了进一步强化。
在这个教学实例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其原因是教师围绕学生的兴趣点而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深度解读文章。而且,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见解,尽管见解不够完美,甚至存在一定偏差,但也没有直接否定,而是进行了有效引导,让学生获得了更加透彻的理解,这也就实现了学生的多元化解读和个性发展。
四、去繁就简,把准理解角度
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学生学习精力有限,在教学中,面面俱到的教学只能让学生在学习中不分主次,这不利于学生的深入解读,反而会影响学生的学习质量。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角度出发,敢于舍弃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抓住重点来引导,去繁就简,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中尽量掌握更多的知识,这才是有效的阅读教学。
《变色龙》是人教版初中语文中的一篇经典文章,其故事情节曲折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深受学生喜欢。在教学中,如果面面俱到地讲解反而不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以及对人物形象的把握。于是,在进行课堂设计时,教师只需通过对文章中独具特点的语言描写来引导学生掌握人物形象特点即可。在文章中,对奥楚蔑洛夫几次处理狗咬人事件的不同表现的描写,写得非常精彩,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经过大家的讨论交流,学生深刻理解了文中人物精神扭曲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教师可鼓励学生对这几处语言进行角色朗读,进一步加深自己的认识。
教学中,教师要找准文章阅读的角度,敢于去繁就简,做出适当取舍,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直达文章核心,体会内涵,解决重点问题,从而获得感悟。
总而言之,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具有现代意识,教师应让自己的教学立足于学生的需要,通过精心设计和优化教学方式,发挥学生个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从“学生视角”出发,才能构建真正的高效课堂。
参考文献:
[1]谢贵荣.从遮蔽到去蔽:真语文的守望[J].语文建设,2013(10).
[2]刘文彪.本真语文,学生心灵成长的绿洲[J].学周刊,2012(31).
[3]魏本亚.“本色语文”的探索与实践——对话语文名师黄厚江[J].中学语文教学,2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