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海关境内关隘分布情况简考

2016-05-14王丹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山海关

王丹

【摘要】山海关地处山海交会的海陆咽喉,为蓟辽之间的交通要道。作为明代重要的军事重镇,其城防建筑宏伟,由关城、罗城、翼城、哨城构成七城连环,“主体两翼,左辅右弼,二城为哨,一线逶迤”的格局,沿线建十处关隘,突出体现了山海关城防结构严谨,层次清晰,重点突出,功能明确,毋庸置疑其作为明长城的精华所在。笔者综合史料以及通过实地考察,将境内十处关隘分布情况及相关历史信息进行整理,仅供读者参阅。

【关键词】山海关;关隘;简考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万里长城——山海关”境内长城南起老龙头,东北至九门口,全长26公里,在这段长城上共分布十座关隘,从南到北依次是: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三道关、滥水关(乱石关)、寺儿峪关、一片石关(九门口,今属辽宁省绥中县)。调查结果显示,关城境内仅26公里长城沿线便依次布控十处关隘,且由平丘而起,依山势而建,借天险为屏障,其防戍之严谨,位置之绝险,有利见证了山海关在明初建关伊始,长达276年统治中重要的军事战略地位,故以“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之名著称于世。

一、南海口关

南海口关,是坐落在南海口的一座关隘,也是长城在滨海设置的唯一的一座关口。据《山海关志》记述:“南海口关,城南十里,海近岸浅处多巨石,块叠,因筑城入之。每潮汐至,水浸女埤,城尽处深不可犯。”明初徐达建山海关城时,看到这里地理形势险要,就决定在此设立海防第一要冲,驻重兵把守。是时,南海口关有官军一百七十一员,马五匹,军器一百三十九件。以后,又在此设置了南海口营。明天启二年兵部尚书孙承宗又在此设立南海口龙武营。南海口关建筑规模不大,城台之上原建有守关箭楼,无突出的台身。台面高5.4米,下有3.2米宽、3.9米高的拱券门洞,券顶为三网三伏做法。拱脚以条石砌筑,洞内以条石墁地,内有石制门槛及木质关门。在1986年修复老龙头工程中,掘地基时,清理出南海口关墙基,并在此基础上修复。

二、南水关

关城长城南修至海,北接于山,于城南约1公里处,南翼城北,设有主要用于通河流的水门关,以方位分称“南水关”。砌有砖拱券门,设闸筑栅,夏秋开启通流,冬春结冻或干旱时关闭。水门关紧傍山海关城,关口两处皆有河流自长城外流进,为防敌人从水门关突破,附近均建有敌台护防。清康熙八年《山海关志》记载:“南水关,去城二里,设二门,河自东人,先年春夏则启之,以通水道。冬则闭之,以防外患。内列木为栅。明嘉靖甲子岁(1564年)兵部主事孙应元添设铁叶闸板二扇,每扇阔一丈二尺,高一丈四尺。旁有大木作柱,亦以铁叶包裹,柱上各有护朽石,柱下各有出水石。上设悬楼,以蔽风雨;设滚木辘轳,以便启闭。无事则高悬城卞,有事则闸至水底。”据考察,水关实则两孔城桥,城门为水陆两用,冬春旱时关闭,以御骚扰,夏秋之季开启通水。水门下以石砌基、铺面、筑墙;水门上部以砖拱券顶,门顶面与城墙相连。水门附近还建有南水关敌楼,以加强水门的防御。

三、山海关

作为中国明长城东部的一座重要关隘,山海关北倚燕山,南临渤海,形势险要,自古即为兵家必争之地。远在战国和秦、汉时期,便视山海关为临海要地。据文献记载,公元553年,北齐时开始在这一带修筑长城。《隋书·地理志》记载,这里有长城,有关官,有临榆宫。唐朝在这里设临榆县,有临榆关。明洪武十四年(1373),大将军徐达在山海之间筑关建城,命名山海关,设山海卫。其后历经200多年的整饬修建,才成就了这一几近完美的军事防御体系。直至清乾隆二年,才设临榆县。山海关城基本呈方型,它的最大特点是东西城墙一身兼二职,既是万里长城的一部分,又是关城的东面城墙。关城有四个城门,东为镇东门,南为望洋门,西为迎恩门,北为威远门,四个城门规模相当,现在惟有东门,即著名的“天下第一关”城楼保存最完整。196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万里长城-山海关”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北水关

关城长城南修至海,北接于山,位于城北約1公里处,设有主要用于通河流的水门关,以方位称“北水关”。其建筑规模和结构与南水关相近,关口砌有砖拱券门,设闸筑栅,夏秋开启通流,冬春结冻或干旱时关闭。北水关与南水关紧傍山海关城,两处皆有河流自长城外流进,为防敌人从水门关突破,附近建有敌台护防。

五、旱门关

顺山海关城北的地势渐高的丘陵,起起伏伏修到角山脚下,于此辟一专供内外通行的关口,对应于北水关之名,称之为“旱门关”。位于山海关城北偏西3公里处的旱门关,是山海关长城建成后开设最早的关口之一,其城台高8.4米,台面长8.3米,宽度与当地的长城顶面宽度大体相等;中间辟有高5米、宽3.1米、进深10.8米砖砌拱门,开放时仅可通步骑;台上曾建有歇山瓦顶的二层箭楼,外围设有垛墙庇护。旱门关不大,却为通往角山之麓的惟一路口,紧扼山前要津,系角山长城一线的重要关隘。

六、角山关

长城自境内平原跃上角山顶端之后,借天险以嶂岩为屏,未再接连垒筑城墙。关口所在大平顶北部下临深谷,坡崖陡立,为绝险之地,令角山之顶的防守几乎无任何后顾之忧。长城于角山顶端东偏南30米处复起,在长城为补截山顶凹处,又横开列障,并使长城大体拐成“厂”字形。崎岖复起的长城沿大平顶向东偏北修大至156米,临近峪口与驼峰顶相交,补山截谷,迂回向上,依山势联设墩台3处,于此建有一关隘,雄踞角山之巅,名“角山关”。史料记载角山关系明朝洪武年间设置,弘治十三年(1500年)曾重修。今角山关因毁坏已久,仅存遗址,从现场调查情况看,其建筑结构主要是用山石修筑,顶部砌以砖瓦,城台大体为长7米、宽6米的样子。从历史角度观察,角山关并不十分显赫,却于城北最高险要处设置,作为“山中首关”,亦有着其他各处关隘不可替代的军事作用。

七、三道关

在山海关东北5公里处,是山海关长城沿线最著名的险隘。三道关居山海关与九门口之间,相去各约十余里,系山海关的左翼要塞。关凡三重,由相互对峙的两座险峰夹于峡谷内,此峡谷系进入后角山的主要通道,两侧峭崖陡立,地势异常险要。关隘上下呼应,珠联璧合,将峡谷紧紧锁住,“三道关”之称由此而来。筑在涧口的头道关设涧口,墙体主要以小块毛石垒筑,长74米,高6.8米,厚4.4米,顶面宽3米,如同拦洪大坝横遮峡谷出山处,卧坐谷底的关门状如虎口紧锁峡门。由于涧水冲刷,早已坍毁,但遗址尚存。二道关地处山腰,设在头道关之上155米处,其地山高谷深,到处是陡崖绝巘,长城砌立在石壁之上,跌宕起伏,如同挂在断崖绝壁上的锁链,形成了令人称奇叫绝的“长城倒挂”景观。二道关所在的沟底宽不足20米,其间筑台设关,拦腰横截。城台呈正方四棱台状,台高10.8米,基边长13米,中间置有3米宽的关门,城台上筑硬山黑灰瓦顶箭楼。二道关两侧城墙直攀山崖,顺山势与长城主线相接,显得异常险要。第三道关隘在长城的正关——二道关之北152米高处,截谷砌塞。此处建有一道大约33米的城墙,系块石垒筑,高近7米,宽5米,在西端靠山崖处设有一孔石门,中部砌有水洞。其关门所依的西侧山梁上修有一段长135米的内侧长城,由东北向西南与长城主线接连。此外,二道关与三道关之间的西侧峭壁,每临雨季便现一瀑布,系古榆关八景之一,名“悬崖飞瀑”。

八、寺儿峪关

该关隘修筑较早,位于三道关和滥水关(乱石关)中部地段,与角山关、滥水关共同高踞角山之颠,互为犄角,系角山之东的又一主要关隘,为山海关整个防御体系的制高点之一。

九、滥水关

据《边城考》记载:“一片硒有铁鹿崖,称为隘要。其相近者又有乱石关,诸关皆有小城,乱石关今名滥水关,在寺儿峪南”。因此滥水关又称“乱石关”。为确保三道关的防御万无一失,明朝隆庆四年(1570年)开始动工修建。关隘依地势设在山口高处,砌墙宽6米左右,下辟水涧洞,四周乱石滚滚,易守难攻。东侧建有敌楼,楼东170余米处设有敌台。敌台所在山坡海拔388米,四周开设箭窗。为守卫滥水关的制高点。在滥水关下方,筑有125米长的城墙护关。外墙筑在两山之间,由于山势北高南低,墙体内外高度不一,大体呈外壁2米、内壁1.5米的样子,顶部基本平齐,外墙未辟关门。

十、一片石关

山海关“高山长城”自三道关、滥水关、寺儿峪关一带又蜿蜒北去,越海拔378米的尖山,经松山、塔山、横岭、炮台山、枣山、塔山等诸多险要山峰抵达在山海关之北15公里处的九门口(今辽宁绥中境)。九门口亦即山海关境内长城的终止点。九门口关,在清朝康熙年间以前统称“一片石关”,其关之所以名“一片石”,是因关隘所在地横跨一道通往山外的峡谷,峡谷中有一条名“九江河”的河流,河床较宽,长城过此,为防止山洪爆发时河水冲毁城基,将城基部位及城基近处的河床全用铺砌的大型花岗岩条石覆盖。条石顺河而砌,规格不一,却几乎无缝无隙,关键部位皆以浇灌的铁制银锭扣咬,异常坚固。这片面积达7000多平方米的石砌河床,远望恍如一片石板,“一片石”之称因此而来。之所以名“九门口”,是因长城在此跨筑有“一片石”的宽达百余米的河床,形成过河城桥时,设有6孔出水洞门,此外在两岸连接城桥的城墙设有大小3个关门(左岸为通道,筑有围城,设大、小门各一),合称“九门”。九门口为山海关之北,隔角山、大流子山(海拔782米)和塔山、大峪顶等几乎连成一体的群峰障岭的又一地勢比较平缓的出口,系军事地位紧次于山海关的险要关隘。县志记载:“一片石关在临榆县东北三十里。一名九门口。东西门各一,其西门额曰‘京不首关。东门外为边城关。正东向,又折而东南,直抵角山之背,复设正关门六以泄水,合之凡九门云,今已半圮。守兵筑黄土墙补之,高三尺,上披荆棘,阑行人出入,东南隅辟小水门一,以泄山水,与内城之南水门隔河相映。又北二里为庙山口。又北二里为西阳谷,皆废。又北五里为黄土岭关。”九门口关与山海关唇齿相依,此关失守即可给山海关的后防线造成极大的威胁,明朝时蒙古骑兵进攻山海关不成,多犯此关。明末,李自成兵败石河,除吴三桂引清兵入山海关外,九门口关被清兵攻破也是一个重要因素。新中国建立以前的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九门口均随山海关一起发生过多次激烈的争夺战。

猜你喜欢

山海关
山海关选址格局防御体系可视化复现探析
明代“山海关”儒学的发展
影像志
山海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城市更新研究
关于山海关八国联军营盘旧址有效利用和合理开发的思考
浅析清代朝鲜使臣山海关诗的思想内容
山海关怀古
明清时期山海关的姜女庙与孟姜女传说
过山海关
名联赏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