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究赵清阁越剧版《桃花扇》对原著的改编

2016-05-14李庆瑜

青春岁月 2016年9期
关键词:桃花扇舞台表演人物塑造

【摘要】清代,《桃花扇》曾被改编为章回體小说,也开始被改编成京剧以及各种地方剧并搬上舞台,而近现代,《桃花扇》也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这里,笔者将以赵清阁改编的越剧本《桃花扇》为重点,探究该改编本对原著中人物形象、结局、唱词等的改编。

【关键词】《桃花扇》;人物塑造;结局改编;舞台表演

《桃花扇》被改编成越剧剧本并搬上舞台,主要发生在建国之后。按时间顺序,主要有赵清阁越剧改编本、邵慕水越剧改编本、以及洪隆、丁叔越剧改编本。

由于在文献查找方面,赵清阁版改编本的资料相比起另外两个版本更加详细齐全,所以这里以分析1953年赵清阁越剧改编本(以下简称赵越本)为主。

一、剧本形式

赵越本全剧分为四幕十三场,对原著情节有所删减,侧重于候李二人男女离合之情的描写。根据李清阁先生在《改编说明》中的说法,该剧本根据梁启超《桃花扇批注》改编,在改编过程中也参考谷斯范的长篇历史小说《新桃花扇》和《候朝宗文选》,用以补充。原则上,赵越本是忠于原著精神的,依然是侧重于描写候李二人的恋爱故事,以此二人之离合来反映南明亡国的历史。

二、人物塑造

赵越本突出描绘了三类人物性格:一类是具有民族气节的义妓和清客李香君、柳敬亭、苏昆生等,以及像侯方域、陈定生、吴次尾等这样为数不多的坚贞不屈的秀才;一类是荒淫无耻的统治阶级,以弘光皇帝为首,下有阮大铖、马士英、田百源等等;一类是时好时坏两面游离的中间份子杨龙友。在此基础上,以李香君、侯方域为主角,重点刻画这两个人的形象。总体来说,主角的人物形象相校原著变化不大,都只有细微的差别。其中变化稍明显的角色当属李香君。与原著相比,赵越本中的李香君义气不改,但添多几分女性的温存。原著中常出现李香君(旦怒介)这样的字眼。比如《却奁》一出中,听完侯生意欲接受阮大铖的纳交之意的一番话后,原著中的李香君是(旦怒介),“那知道这几件钗钏衣裙,原放不到我香君眼里”,更有(旦恼介)等描述,从中可以瞥见,原著中塑造的李香君的形象是比较刚烈、耿直,脾气也比较火暴的。而在赵越本中,同是《却奁》一出,李香君听完侯生欲屈从后,只是(正色),而无怒色,更无刚烈之词,只说“若是这样,我原即刻将妆奁退还与他,免得你因小失大”,此说词俨然把李香君塑造成一位以丈夫声名为主,处处为丈夫着想的温柔贤内助。而赵越本中与原著中杨龙友退场前李香君的(旦恼介)相对应的是,“方域与香君相对欣然笑握”,可见,赵越本中李香君的脾气的确是比原著中温和的。又如原著中《守楼》一出中,李香君对前来逼婚的校尉和劝婚的杨龙友,态度可以说是暴怒的,依然是(旦怒介),更甚者有“呸!我立志守节,岂在温饱”这样刚烈的对白。而赵越本中,则又改成(正颜厉色),也全无了原著中的唱骂,反而是多了与替她嫁入田府的李贞丽妈妈哭泣相拥、难分难舍的场面,这是原著中所没有,而这个情节更凸显李香君在赵越本中温和感性的性格特征。原著中的李香君是个十足的烈女形象,赵越本为何要对这样的形象进行软化呢?改编者没有对此做出明确的说明,但我们从其改编意图可以推测一二。一是为了更突出侯李二人的爱情。李香君在原著中作为一个忠烈歌妓的形象,更主要是服务于反清复明、忠贞为国这一主题的。弱化李香君个性中的刚烈成份,也就弱化了剧中家国情怀的主题,并且相对温柔的个性更能突显剧中的爱情主线。另一原因可能与赵越本对结局的改编有关,为了与大团圆的喜剧结局契合而令李香君的形象温柔化。原著中李香君刚烈的个性更加容易激化矛盾,这与原著安排侯李二人爱情无果、抗清无望而遁入庵门的悲剧结局相符。李香君的个性在无形中推进了原著结局的悲壮性、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而赵越本对李香君形象的弱化处理,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矛盾,使大团圆结局的推出更合理。总的来说,对李香君形象这一小小的改动,与整个赵越本的主题、基调都是融合的,是成功的。不管是原著中刚烈无比的李香君,还是赵越本中相对温柔的李香君,都是为了突出主题,为了表达剧作者的思想。

此外,侯方域的个性在赵越本中显得更加易动摇,意志更薄弱,不过这一变化并不大显著。原著中,《哄丁》一出侯生是没有出场的,但在赵越本的改编中,侯生不仅在该场出场,还有大量的唱词戏份,当中大部分是义正词严地指责前来拜祭的阮大铖的,这里的侯方域可见比原著中更厌恶阮大铖这样的恶臣贼子。但同时,在《却奁》一出中,赵越本中的侯生比原著中的侯生更快地转向同情阮大铖的态度,这前后的对比,更显得赵越本中的侯生是更加容易摇摆不定的。

三、故事情节

赵越本以李香君、侯方域的恋爱故事贯穿整个剧本,同时保持着原著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只是做了一部分删减。删减部分比如,有关史可法、左良玉等数场改为暗写,同时有些地方又将两场戏合并为一场,比如由于发生地点相同,赵越本把原著中《传歌》、《访翠》两场合并到《访翠》中,成为一场。做这样的删改,使得演出场次减少、人数精简,更加适用于舞台演出,避免因场次过多人物过繁而造成的演出混乱。这也是改编者出于实际情况的考量。

值得一提的是,赵先生对《桃花扇》结局做了较大的改动。梁燕的《桃花扇改编本的结局模式》(《戏曲艺术》1994年第2期)“试从结局入手,将十余种改编本纳入三类模式”:一是失节守节模式,二是生旦团圆模式,三是幻灭入道模式。赵清阁的越剧改编本被归入到第二类模式,即生旦团圆模式。原著中,孔尚任让候李两人最后“双双入道”,而赵清阁显然不满于这样消极的结局,于是改写为候李二人团圆、并一同为复国继续斗争。对于结局的改编,赵先生本人也有交代:“我觉得原著的结局太消极悲观了。作者虽然在全剧中充分地表现了对当时统治阶级的不满情绪,以及相当有力的反抗意识。然而作者的看法却认为南明的倾亡已成定局,无法挽回,只要仁义之士能够‘独善其身就好。因此,在收场上作者把一些正面人物像李香君、侯方域、柳敬亭、苏昆生等,打发到庵堂寺院里去,或是山水桃源间。我不愿这样作,便把这些正面人物重新处理,给他们安排了一个继续斗争的方向。我的意图是希望让读者和观众可以从这里体会到当时人民的潜在力量,和一定的革命发展规律,以及历史的乐观前途。”可见赵先生希望借此改编之结局来反映乐观积极之思想,突显出人民群众潜在的力量以及可以革命变化的希望。这一思想也校为符合建国初期的大环境。

四、唱词改编

唱词部分,赵越本的大部分唱词来自于原著,尽量保持了原著的精华部分,但为了让观众易懂,赵先生将部分唱词改写成通俗的曲词。另外,赵越本唱词的一大特色是多唱段,原著中本为宾白的部分,改为越剧的唱词,使越剧的音乐艺术发挥得到最大化。

五、结语

可以说,赵清阁版的越剧《桃花扇》是在尊重原著精神的基础上进行改编的,同时通过对人物形象和情节安排的小幅改动来表达改编者的思想,也融入了越地的语言习惯和音乐特色,更容易为当地群众所接受。

【参考文献】

[1] 陈仕国. 《桃花扇》接受史研究[D]. 山西师范大学, 2015.

[2] 梁 燕. 《桃花扇》改编本的结局模式[J]. 戏曲艺术, 1994,02:26-31.

[3] 邓 黛. 近十年来《桃花扇》研究综述[J]. 戏曲研究, 2002,02:124-132.

[4] 赵清阁. 越剧《桃花扇》[M]. 上杂出版社, 1953.

【作者简介】

李庆瑜(1994—),女,汉族,广东揭阳人,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2013级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本科生。

猜你喜欢

桃花扇舞台表演人物塑造
《水浒传》的人物塑造手法与影响探析
论舞台表演中的互动媒体艺术应用策略
回家之路
试论提高舞蹈演员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大师与玛格利特》中空间变换对人物塑造的影响
《桃花扇》中关于南明将士形象的塑造
古典与现代的结合
《桃花扇》象征与叙事结构的探究
《桃花扇》中扇子的文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