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山海关”儒学的发展
2021-11-29魏丹丹
魏丹丹
摘要:“两京锁钥无双地,万里长城第一关”——山海关。明代,山海关隶属于北直隶管辖,是北边地区重要的军事政治关口。太祖时,开始重视儒学的发展。当时统治者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重视选拔人才,力图教化民众,所以儒学开始发展起来。至正统时期,是地方儒学发展的兴盛时期,山海关儒学则就是这一时期发展起来。本文从山海关儒学建置时间、规模、管理方面来进行对地方卫学的理解。经笔者研究发现,当时地方儒学的发展效果不佳,这主要与当时的财政有着直接的关系,但是其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关键词:山海关;儒学;教育
一、山海关儒学的建制
“学校自汉武时始于太学,唐始立郡县学,宋始置路州学,官代有增设而法未之具也,迄明天下府州县及卫所皆建儒学。”此外“洪武二十三年置北平,始卫儒学。”这是明代儒学发展的最早时间。然山海关则是“洪武十四年,命大将军徐达建山海关”。史载:“国朝建学之始,惟府州县有之,越自正统改元之诏诸戎卫始得置学,而山海卫学实与建焉。”由此可见。山海儒学是在正统元年时开始。
初置时期,十分简破。“儒学在卫治之右,中为明俭堂堂之东西。一为文成,一为武备,后改为崇德、广业”。对于当时卫学的规模,史载“天顺六年,指挥刘侯刚复鞲东西庑十间,学舍六间。”多为破旧,需为修葺。至成化年间才得以较为完善。“成化七年,兵部主事雎阳桐来守山海,建棂星门及制祭器若干”这是当时山海关儒学规模真实写照,当时的虽然建学很早,但是规模并不是很大。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则为很多,重要原因则为财政的匮乏。当时山海关的财政收支一直是处于较为拮据的情况,这种在北方的州县中并不是个例。明代山海卫隶属于北直隶地区,在地理划分中,属于北方地区。在经过相关资料的查询中,学术界认为当时的山海卫地区的财政一直是窘迫的状态,虽然靠邻京师的地位,但是由于当时明代总体的财政收支出于严重的偏斜,即中央收入过多,地方留存有限。另外,山海关自身的重要性,地方财政支出多达七十多项。虽然当时“边镇卫学的军费大多与军费捆绑在一起,并不单独列支。”但是正统以后的时间里,明政府的财政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但是军费开支是重中之重,则为首选。所以用到学校的则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当时的学校的修筑多由地方政府所开。财政不足是限制当时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还应考虑到当地民众学习意识薄弱,惟祖宗以武功定天下,使得众多生员尚武厌文。“山海称畿内郡偏僻在东北,自洪武间设以来,有卫无学,人惟事武而不知文。”这使得当时该地区的生员入仕十分困难,也说明山海关的教育意识十分落后,人人善武而不知文。史载“正统皇帝诏卫立学,选武职子弟与军余致后秀者......阅六科未闻有一贤能......”此外,对于考取进士的文人更是寥寥无几,例如“亦或是萧生果以已经裒然,中顺天府乡士第二名,盖山海致发举自萧生始诚破天荒也。”这也是说明当时的教育程度薄弱,对于当时山海卫来说,考取乡士,已是破天荒也。
二、山海关儒学生员的来源及政策
地方儒学生员的限制。“洪武一十七年,令武官舍余年十五以下许入附近府州县学”。当然政策也是不断发生变化,“宣德七年,令卫所官舍军余俊秀者许入附近府州县学听本处乡试”。山海关儒学大致实在正统年间设立的,当时的生员一些则是以武官子弟为主,辅以卫所官军舍余这类人。当时的生员数量并不是很多,至多几十人。随着卫学的不断发展,在成化十七年,令土官嫡子许入附近儒学。当然这个政策是针对当时西南地区,由于篇幅有限,在此不再赘述。
明朝对“生员”有着特殊的优势照顾。生员期间,无需缴纳赋税,对于考举之路,还会有一定的补贴。对于儒学学校的膳食规定,洪武初,令师生廪食月米六斗,后复令日米一医升鱼肉盐醢之类皆官给之。十五年令廪馔月米一右。正统元年,令师生逐会馔有司佥与膳夫”。虽然山海关地区生员的廪膳不一定完全贴合洪武时期制定的政策,但我们至少可以知道,明代对于生员的廪膳是不差的。不过,当时的作为生员也并非没有任何要求,“洪武年廪膳十年之上学无成效,增广年二十不通义理者皆充吏”和“正统元年廪膳六年以上不谙文理者充吏,增广六年以上不谙文理者为民”或“至成化九年奏准北直隶考退生员免追廪米”。不过政策也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对于以疾病罢黜者就免追廪米。另外也有个别情况,也是酌情处理的。
三、山海关儒学的影响
山海关儒学的出现与军事息息相关。“山海隶京师,为濒海祭边之地,连引长城控制夷虏,实属东北重镇也。故设重关以限内外列戎,卫以严捍御其所任者,将领所临者,卒伍所闲习者,戎武之备黉序初未有设也”。山海关志中的一段话,说明了山海卫的军事地理作用。在山海关设置卫学的目的之一则是为了培养生员力量。例如“正统间奉目诏,建庙学于城之东,礼遇武胄之子弟游业其中,不数年建蜚英杨辉掇科目宾贡途代相望也”。此段说明对于当时武官的是一种优待的作用,提出其是一些武官后代们在庙学学成后,则由地方向朝廷推举。其中的“宾贡”就是如此。另外,卫学开始招收卫文武职子弟,授诗书礼乐御设六科,江孔孟之道,程朱之學,鼓励诸生再入国学。按照明朝法制,生员只有入国学才又机会做官,反之,则没有入关的可能。从这一角度来看当时的卫学的确是国家培养后备生源的官学。
当然,儒学则仅仅是明代地方学校其中之一。当时地方学校的还有社学、义学及书院。儒学在当时属于官方自上而下支持的一种学校形式,诸多学院的兴起无疑促进了当时北方的教育发展。首先,卫学的六科,从基础来讲,起到了教化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有利于地方的稳定发展。其次,为明王朝储备了大量的统治人才,从当时的山海关志中职官志中记载,当时郑已在成化年间官至监察御史,萧显则官至福建按察司。这些生员通过卫学中考取功名,为当时的明王朝提供了一批怀才之官,对于当时封建统治起到了促进作用。最后,山海关的独特地理位置,对于当时与蒙古鞑靼接触密切,当时儒学的发展,所宣扬的华夏一统,有利于加强民族意识。对各民族来说,这都是一种极大的思想进步。卫学的发展并非一蹴而就,当然其影响更应用一种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当然这都是当时的封建统治者为维护稳定常见的一种手段。在当时的文化教育中,无疑不体现着中央集权、大一统的华夏一体观。但终在封建主义的钳制下,并未达到理想效果。
参考文献
[1](明)《山海关志》詹荣著,明嘉靖乙未年
[2]《山海关志》秦皇岛市山海关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
[3]《试论明代地方学校的类型及功能》谭清宣、王丽琼,重庆社会科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