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开课最好是常态课

2016-05-14蒯威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2016年9期
关键词:试教一堂课教研员

蒯威

十多前年,我到了一个新单位工作。新人嘛,总要找个机会接受一下大家的检阅,正好,开学不久教研员要到学校进行教学调研。教导主任安排我上一节公开课,算是一个展示的机会,也正好请教研员指点指点。一周后,教研员老师如期而至。我执教的是《装满昆虫的衣袋》,我紧紧扣住课文精彩的语言点,引导学生品读感悟,虽不算特别出彩,但也上得扎扎实实,课后教研员老师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就在我感觉得意洋洋时,身边一位同事悄悄地问我:“小蒯,你这节课有没有试教啊?”我一愣:“这个真没有!”这位老师语重心长地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课你有一周的准备时间,一定要试教,请学校老师把把关,听一听大家的意见!”我心头一紧,刚开始的那点小得意烟消云散,只有不住地点头称是。

从心底讲,我真诚地感谢这位老师对我的关心与指点,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样的指点比起课堂上的指导更加宝贵、更加重要。因为试教,有时候不是专业的需要,而是一个姿态,是一分诚意,更是我们身边特有的交际文化。但,要放回教学的真实状态,我还是愿意踏踏实实去钻研教材,去想象课堂,最后在那一节课上尽情挥洒。精彩也好,失败也罢,都算是常态课堂的一部分。记得接到这次公开教学任务时,我把教材反反复复读了十多遍,法布尔可爱淘气、酷爱昆虫而且无比执著的样子深深地印入脑海。那又该怎样教学呢?再读文本,课题一下吸引了我,“装满昆虫的衣袋”,在法布尔的衣袋里,表面上装满了昆虫,还“装”着什么呢?不就是他对昆虫的热爱与对兴趣的执著追求吗?如果从课题切入,把这个问题作为统领教学的核心问题,就能引领学生从表面到深层的阅读感悟。想到这里,我也不禁兴奋起来。我是一个动态思维的人,思考问题的时候经常要不断地走动。双休日,我带着课堂上的问题在小区边一连走了四五个小时,一遍又一遍地想象着课堂教学的情景。随着细节一个个饱满起来,教学语言一句句清晰起来,不仅不觉得疲倦,反而特别期待课堂时间的到来。就是带着这份期待,我走进了课堂,这大概就是课堂教学的一种高峰体验吧!而事实上,这节课上也有不少的瑕疵,比如一些引导的语言指向还不太明确、PPT字体颜色影响学生阅读、有个别课后问题没有落实等等,但这才是真实课堂的常态。

在不少老师眼里,要上一节公开课,不试教一两次,跟没备课就去上课的感觉差不多。不可否认,试教也能让我们从课堂上了解更多孩子真实的状态、想法,也会让我们在设计中还存在的一些问题暴露出来。但每一堂课我们面对的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每一堂课都有无法预约的精彩。这让我想起眼下的一个热门话题——春晚。有位著名主持人,凭借自己主持的《星光大道》吸引了大量粉丝与积攒了超高人气,成为春晚主持人之一。但大家总觉得他在春晚上的那个幽默和抖的那个包袱不是原来的味道,一点儿也不好笑。为什么?原因很简单,春晚上那是经过彩排的“幽默”,而不是临场发挥的。可见,比起裸课上那份独有的期待与体验,试教的价值也是有限的。

为“裸课”点赞,并不是说我们反对磨课,反对改进课堂的不足,而是强调要尊重每一堂课的正常形态,因为每一堂课都要有自己的精彩。我曾经在不同场合听过薛法根老师执教《鹬蚌相争》,每次教学都有所不同。有一回,是借一所民工子弟学校教学,竟然同样精彩纷呈。课后交流时,薛老师真诚地说,课前听主办学校介绍了情况,自己也作了一些调整。说是“一些”,其实从整体设计到问题引导都作了许多改动。显然,在这种情况下是不可能进行试教的,课堂上的精彩一定是来自他精心的预设、多次同课教学的经验,或许也有一份在课堂上对于民工子弟的期待。

裸课,褪去的是繁复的准备,留下的是对自我的挑战,展示的一定是常态课堂下难以预见的精彩。

【责任编辑:白文军】

猜你喜欢

试教一堂课教研员
申庆玉:处处留心,让每一堂课都精彩无限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怎样写好“一堂课”?
试教,你怎么看?
试教次数宜少不宜多
张雪门幼教实习思想透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