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堂好课,需要反复“打磨”

2017-11-30谢仁松

小学教学参考(数学) 2017年11期
关键词:试教导入分数

谢仁松

[摘 要]一堂好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反复“打磨”。通过三次试教,探讨了三种导入的方式对应的三次“打磨”的过程,“打磨”一堂好课的过程,既是一次次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次次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更是一次次经历和超越的过程。

[关键词]分数;打磨;导入;试教;感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2-0030-01

一位青年教师将要参加市级小学数学优课评选比赛,课题是“分数的初步认识”,于是笔者与他一起经历了反复试教的“打磨”过程。

【第一次试教】师(一边板书“分”,一边问):这是一个什么字?哪些方面用到“分”字呢?

师:下面就请同桌两人将4支铅笔分一分,并说说是怎样分的。要分得公平哟!

师:每人两支是公平的。这样分,数学上叫作平均分。这里有一张圆形的纸,怎样平均分给两个人呢?

生:一人一半。(演示:先对折,再沿折痕剪开)

师(一手拿着半圆在下,一手拿着半圆在上且晃动):也能用一个整数表示这样的一半吗?对,这时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感触:这样的引入,粗一看,顺理成章、水到渠成、无懈可击,然而,仔细分析后发现:不但学生的体验不到位,感受不深刻,而且学生学得被动,主体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第二次试教】师:愉快的队日活动开始啦!同学们两人一组领食品。小明和小芳领到了4根火腿肠、2瓶加多宝和1个蛋糕,小明和小芳该怎样平均分呢?(课件展示:画面①中小明和小芳面前放着三种食品。画面②中茄子教师问:“每种食品都平均分,小明和小芳各能分到多少?”画面③中西红柿小朋友说:“把4根火腿肠平均分,小明和小芳各能分到2根。”画面④中辣椒小朋友边说边比划:“把2瓶加多宝平均分,每人可分到1瓶。”画面⑤中萝卜小朋友边说边徒手演示:“把1个蛋糕平均分,每人可分到半个。”)

师(指着画面⑤):在数学上如何表示这半个蛋糕呢?

生1:就说“一个蛋糕的一半”吧!

生2:用纸和笔画出“半个蛋糕”的图。

生3:用1/2表示。

师:现实生活中,常出现像分蛋糕这样的情况,既然不能用整数表示,就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感触:细细推敲,场面虽热闹却浮华,和第一次的试教相比,只是表面形式上有变化,没有实质上的发展和提高,学生的体验仍不到位,感受仍不深刻,認识上没有得到跨越和突破。

【第三次试教】师:同学们!大家想玩吗?(想)数学课上可以玩吗?(不可以)数学课上也可以玩,当然是学中玩、玩中学,咱们来玩一玩图形好吗?(好)同桌两人面前的信封里有一些图形(正方形4个、三角形2个、圆1个),请同桌两人分一分,既要分得公平,又要分得合理。(学生分正方形和三角形时很利索,分圆时陷入了沉思)

生:每人分到2个正方形、1个三角形和半个圆。

师:每人分到的图形一样多,数学上称为平均分。一个圆被平均分成2份,每一份的半个圆,需要用一种新的数表示。这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它。

感触:同桌两人在面对一个圆,暂时“不能”公平地分时,便认真地思考起来,这不但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而且顺应小学生的心理需求。

【后记】

1.教学中的不断实践,实践中的不断反思,反思中的不断实践,是每一位教师应具备的优良素质。反思三次试教的引入方式,第一和第二次的引入方式明显不如第三次,第三次的引入方式中,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互动,全员参与,共同探究,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2.学生在教师无微不至的关照下,一路顺利地按教师指定的路径前行,常常能出现短暂的、一时的成功,但久而久之,学生会过分依赖教师。对此,应以生为本,教学情境既要考虑学生的动手做,又要考虑学生的动脑想,还要考虑学生的动口说,让学生在操作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显而易见,第三次的引入方式中,学生就是在“玩一玩图形”的操作中体验平均分,在体验平均分一个圆的过程中感悟“分数”的产生。这样的引入方式焕发出了真实的光彩,充满了生命活力。

3.反复试教的“打磨”过程,既是一次次对话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次次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更是一次次经历和超越的过程。通过对一次次理念偏离后的矫正,便能知道:经历是一种财富,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通过一次次思维碰撞后的顿悟,便感受到:一堂好课,没有最好,只有更好,需要反复“打磨”。

(责编 金 铃)endprint

猜你喜欢

试教导入分数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可怕的分数
算分数
闲话“裸课”
试教,你怎么看?
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几个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