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入研读教材把握知识本质
——《角的度量》磨课思考

2016-05-08

小学教学设计(数学) 2016年7期
关键词:小角三角板度量

邓 晶

一、第一次追问:角的度量知识的生长点在哪里

带着这个问题,我首先对教材进行了纵向梳理。《角的度量》是课程标准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40~41页的内容。学生对于“角”知识的学习分为两个阶段:第一学段学生已经学习过的线段、角等知识仅仅是初步的,属于角的感性认识阶段,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是直观的认识。第二学段角的认识就属于理性认识阶段,是一种量化的认识,是抽象的认识。所以说角的认识是一种由感性到理性、由直观到抽象的认识过程,本单元角的认识已经上升为一种概念化的认识,从定性的认识过渡到定量的认识,它是进一步学习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基础。

在对教材梳理的基础上,我也对学生进行了访谈,发现学生对于直角的认识非常深刻。同时我也查阅了有关于角的资料。最早的测量工具是汉代发明的铜矩尺。(如下图)

当我看到这个图片时,我想这不正好和学生的想法一样吗?都是直角,可以从直角引入,找到知识的生长点,让学生体验“用角量角”的过程。

活动一:从测量工具引入,介绍最早的测量工具铜矩尺。学生可以用铜矩尺模型测量黑板上的角。

活动二:经过历史的发展,铜矩尺不能满足生活的需求,发明出更小的角——宣角(直角的一半)。

活动三:宣角不能满足需求,需要更小的角来测量。出现四分之一直角。

二、第二次追问:如何组织教学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设计之后,我进行了第一次试讲。反思整个教学环节,看似很流畅。但是在第三个活动的设计上,由于出现了四分之一直角,有的学生不是很理解。原因是学生还没有学习分数的意义。这样的设计给学生思考带来了困难,不符合学生的思维过程。

1.回归教材:探寻支撑“核心概念”的数学活动。

由于出现了上述问题,我又给自己提出了几个问题:什么是度量?度量的意义是什么?要解决这些问题,只能从教材中去寻找答案,于是我又一次对教材进行了研读。

我对人教版、北师大版、苏教版就这个知识点进行了横向对比。对比后发现:

相同点:三个版本都突出了统一计量单位的过程,都给出了1°的概念。说明角单位产生的过程一定是重点。用三角板上的角去量角,体现了用小角量大角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大角是由许多单位小角累加形成的。

不同点:人教版和北师大版教材编排结构相似,都是从两个角的大小比较引入,而苏教版是从量一个角引入的。北师大版跟人教版教材在编排上还有一个不同,教材中出现了一个小男孩拿着直尺想要测量的情景。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学生前面有测量长度的经验,他们就会想到用测量长度的工具来测量角。但发现不能测量,这就需要产生一个新的测量单位。这一点突出了角单位产生的过程,而且符合学生的思维路径。于是在我的课中也加入了这个思考的环节。

角的度量的本质就是找出角里包含了多少个角的单位。教材从角的大小比较引入,让学生经历从模糊比较过渡到精确比较的过程,从而引出测量的标准,也就是角的单位产生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教材给出1度的概念,即角的单位。在这个过程中,新教材呈现了一种小角量大角的理念,这在实验教材中是没有的,在这个过程中突出单位的思想,渗透了度量的意识。

通过对教材的再次研读和查阅资料,我找到了答案。度量的本质是“比”。从概念上看,度量是用一个数值来表示物体的某一属性。从行为上看,度量就是将一个待测量和一个标准量(单位)进行比较,“标准”的个数就是度量的结果。

量角器的本质是“单位小角”的集合,角的度量的本质是看被测对象中含有多少个“单位小角”。

2.第二次修改:设计有价值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思维。

基于以上思考,调整如下:

活动一:这两个角哪个角大,大多少?

学生很快得出角2比角1大。有的学生说是看出来的,有的说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来比较等等。

活动二:角2比角1大多少?这个是本节课要讨论的核心问题。学生想到用三角板上的角比较两个角的大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了统一测量标准的必要性。

活动三:用三角板上的角,没有比较出角2比角1大多少,怎么办?学生想寻找更小的标准角。我为学生准备了更小角(10°角)。

活动四:寻找更小标准角进行测量。电脑演示整个过程。学生比较出角2比角1大45个小小标准角。

活动五:反思三次活动,有哪些收获?

学生经历了三次用角量角的过程。在第一次用三角板量角后,并没有比较出角2比角1大多少。但是学生反思整个操作过程,找到了三角板的一个单位小角去进行比较,学生体验了统一单位的过程。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产生了需求,要寻找更小的单位角。在第二次操作过程中,学生也没有测量出角2比角1大多少。但是与第一次操作相比,学生感受到了第二次操作比第一次的操作结果更加准确了。由此产生了需求,要寻找更小的单位角。在第三次操作过程中,学生比较出来角2比角1大45个单位角。学生在三次活动中操作并反思,积累了数学活动经验,并且对计量单位的意义理解得更加深刻了。

教学设计从初稿到终稿经历数次调整,对“什么是度量?度量的意义是什么?关于度量的课应该怎么上?”以及“教学活动如何组织、呈现”的追问伴随始终。在此过程中,认真研读教材在确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时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教学设计对突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做了一些初步的尝试,通过把握教材的核心概念,设计有价值的数学活动,让数学课充满新鲜感,充满“生长”的力量。

猜你喜欢

小角三角板度量
鲍文慧《度量空间之一》
模糊度量空间的强嵌入
迷向表示分为6个不可约直和的旗流形上不变爱因斯坦度量
借助直尺和三角板解题
三角板“牵手”直尺
卷首 有一种爱,叫我吃花生你吃皮
地质异常的奇异性度量与隐伏源致矿异常识别
利用小角X射线散射研究蛋白质在球形聚电解质刷中的吸附
共有几个角
三角板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