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究生角色认知和价值取向研究——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一种内涵模型构建及其属性阐述

2016-05-06张国栋王亚光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价值取向研究生

张 松 张国栋 王亚光



研究生角色认知和价值取向研究——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一种内涵模型构建及其属性阐述

张松张国栋王亚光

摘要:应用角色理论,探讨研究生角色概念的实质,以大学与研究生的缔约为基础,分析研究生角色定位,认为研究生具备学生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对研究生角色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勾画,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研究生角色的价值取向。通过对研究生角色认知和价值取向的整合分析,构建研究生个体的角色认知和价值目标随时间演变的趋势图,定义期望价值取向曲线和角色发展曲线之间的差距为期望值差参数,研究生教育满意度是期望值差的外显,发现并阐述了教育满意度和期望值差参数所具有的主客观双重属性、时间属性和质量属性,进一步分析了提高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关键,该模型也可应用到其他教育层次的学生满意度研究中。

关键词:研究生;角色认知;价值取向;满意度模型;期望值差

在当前我国研究生教育不断深化改革的背景下,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核心的任务之一。要实现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发展,迫切需要积累对研究生群体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的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的理论研究基础,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理论依据。由于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积累少、进展快,对研究生这一社会角色本质的认知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不足,而只有对研究生的角色及其价值取向有充分认识,才能有针对性地寻找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激发研究生自我发展积极性的规律和办法。本文从研究生角色的本质及其价值取向切入,探讨其角色发展过程,构建了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期望值差模型,发现并阐述了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相关特性,以期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一、研究生角色的实质及其发展过程

角色(role)概念自20世纪20年代引入社会学以来,已经成为社会学、心理学等领域的重要概念之一,是人们理解社会的一个基本工具。对角色概念广为认同的核心观点认为,人们都具有一定的社会身份,扮演和遵循一定的社会角色,其行为往往趋于模式化且具有鲜明的特征,并具有可预见性[1]5。角色理论将个人系统置于有意识的状态,以角色理论为工具解释人的行为和态度,有助于理解某一个特定群体或个体的角色内涵。研究生角色作为个体一生中的一个阶段性角色,是职业角色的前期和过渡阶段。研究生角色的角色阶段完整,角色特点鲜明,角色要求具体。笔者从角色理论的角度出发,探讨研究生角色的定位和构成,对研究生角色的发展进行勾画,再基于研究生个体行为是否符合其特定的社会角色规范,从而对研究生角色成败的原因进行分析。

1.研究生角色概念的理论解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源于西方经济学,是理解和管理现代企业和组织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对大学是一种典型的利益相关者组织的认知获得了学术界普遍共识。大学里面的利益相关者包括教授、校长、院长,包括行政人员,包括学生以及毕业的校友,也包括社会本身(纳税人)[2]。各利益相关者与大学之间的缔约,使大学具备了事实或法律上存在的前提条件,也正是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基于缔约的学术活动或行政活动使大学得以不断发展。从存续和成长过程来看,大学得以存在的前提就是各利益相关者与大学的缔约[3]。研究生是大学的重要利益相关者之一,大学与研究生之间的缔约,是研究生角色存在的基础,而其契约内容,就是研究生角色的基本内涵。大学与研究生的契约的核心内容是人才培养,为社会培养出符合需求的人才,同时学生个体也获得了个人增值。

教育因时间和国家而有很大不同,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现阶段,大学既要承担其特有的社会责任,又要与外部市场经济环境对接,在此基础上,我国大学与研究生的契约的基本内容已经成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提出了对研究生专业知识和科研工作能力的相关要求,2013年《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中再次明确了“把立德树人作为研究生教育的根本任务”。当前我国大学与研究生的契约可以概括为以下内容(见图1):①研究生德育,以研究生的人格养成为目标;②专业知识学习,提升研究生的专业能力;③科研工作,研究生应具备科学研究工作的能力。同时,这也构成了当前我国研究生角色的基本职权和行为规范。

图1 大学与研究生的契约内容

在研究生教育中,各利益相关者及研究生本身对研究生教育具有很高的诉求,研究生角色与大学之间的契约也更为复杂,研究生作为学习者和科研工作者身份的集合体,除了要承担学习知识的任务外,科研工作者的身份要求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有所产出(区别于国外的课程硕士)。由于大学的学术性本质,大学除了教育功能外,知识创造、传播和服务也是其本身的重要任务,而研究生参与到了这一过程中并发挥了重要作用,以北京大学为例,近年来,研究生作为第一作者所发表的SCI论文已经达到了全校总数的70%以上[4],研究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非常重要的科研成果产出群体。因此,当前我国的研究生角色群体事实上已同时具备了学生和劳动者的双重身份。

在研究生角色基本内涵的基础上,研究生教育的各利益相关者对研究生角色的认知也存在不同侧重和要求。从政府的视角来看,视教育为国家战略,教育的目的是增强民族力量,培养符合集体利益的人才[5];研究生作为角色主体,希望通过接受更好的教育,以在未来获得更好的人生和职业发展,追求自我价值实现;大学作为培养方,是履行自身育人责任,希望培育出高质量的优秀人才,获得优秀的科研成果;社会和企业则更关注研究生个人能力能否满足企、事业单位发展的需求。各利益相关者对研究生角色认知的不同正是教育的社会性的真实体现,但是在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当前阶段,各方在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方面的迫切诉求达到了统一。

2.研究生角色的发展过程

研究生角色是一种规定性角色,有相应的国家法规、学校制定的培养计划和管理办法等对其角色的行为规范、责任和权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也清晰地确定了研究生角色的发展流程,从角色起始的角色适应阶段,到角色扮演、角色发展阶段,再到最终达到研究生角色要求,从而完成该阶段性角色。一个成功的研究生个体,能够迅速地完成个体的角色化过程,即通过角色认知、角色学习完成角色适应,通过角色进入到新的社会位置和人生发展阶段,投入到角色任务中,即学习和科研工作任务,通过努力达到相应的角色要求,并在这一过程中提升了自我(见图2)。

图2也给出了当研究生个体始终无法完成角色适应的情况。基于角色理论,角色认知是指个体按照其独特的社会文化类型对自己所处地位有关的社会角色规范和角色评价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在心理上确定相应的社会反应模式的过程[6]。对研究生而言,当其角色身份发生转换时,就有可能导致个体对新角色的认知失位,缺乏角色认同,无法形成对科学研究的探索求知欲和自我实现理念。在这种情况下,学校提供再好的学习机会和科研资源也是炊沙作糜。而如果研究生始终无法完成角色适应,导致个体角色发展逐渐落后于研究生的角色要求,经过持续发展,角色个体经历角色冲突、角色冷漠等阶段,产生严重的心理失落感,严重的话就会导致角色失败。

图2 研究生角色发展过程示意图

二、研究生角色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属于价值哲学领域的重要概念,是价值主体在进行价值活动时指向价值目标的活动过程,反映主体价值观念变化的总体趋势和发展方向。价值取向不仅是一种观念性的把握,而且贯穿于人们围绕着如何实现价值目标所进行的一系列认识和实践活动之中,很多时候人们正是通过实践活动来体现某种价值取向,实现价值目标[7]。研究生个体的价值目标是研究生个体对完成研究生教育阶段后所获得的收获的预期。由于研究生角色的规定性属性,其相应的价值目标和取向是可以进行归纳和预期的。基于研究生角色的内涵及其与大学的契约内容,研究生的主要价值目标即为对研究生德育、专业学习和科研工作三个方面的预期,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个人对未来的发展预期。而其价值取向是为了达到这个价值目标,研究生在求学期间所进行的学习、科研工作等一系列的行动过程。研究生对研究生教育的理性价值目标应以研究生与大学的缔约内容为基础,结合个体的实际情况和大学教育质量,并考虑社会的外部环境,经过综合考量后,设定一个切合实际并有可能达到的目标,且随着学业的持续,在个体发展情况的基础上,进行适当调整。

研究生的价值目标不同于角色期望。角色期望(role expectation)的定义是群体或个体对某种角色应该表现出的特定行为的期望,是形成社会结构与角色行为之间关系的桥梁[1]91。因此,研究生的角色期望是研究生对在整个就读期间表现出的相关行为的期望,而价值目标是研究生希望在研究生阶段达成的最终目标,不包含对角色扮演阶段具体行为的构想,可以说是其角色期望的最重要的一部分。

三、研究生角色认知和价值取向的整合分析

前文对研究生的角色认知和价值取向进行了理论阐述,这里选取研究生个体的自我价值目标、自我角色认知两个参数进行整合分析,对研究生个体的这两个参数随求学期间及毕业后时间的演变进行非定量的趋势描绘[见图3(a)]。图3(a)中的价值目标初值和末值、角色认知初值和末值分别表示研究生在入学时和毕业时两个时间点的个人价值目标和自我角色认知。研究生的角色认知和价值目标两个参数的演变可以表述出3条曲线,分别是表示价值目标演变的价值目标曲线(虚线),表示自我角色认知演变的角色发展曲线(实线),和从角色认知初值指向价值目标末值的期望价值取向曲线(点划线)。期望价值取向曲线表述的是,在理想状态下,研究生期望通过研究生教育实现自我价值目标的过程发展曲线。

在图3(a)中,引入了新的参数“期望值差”,即在某个时间点,研究生的期望价值取向曲线和角色发展曲线之间的差距为期望值差。在当前研究生和大学生群体中有一句流行语“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感的”,就是学生群体对期望值差概念的一种朴素认识。

通过对研究生期望价值取向曲线和角色发展曲线的描绘,可以对研究生自身对于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进行理论阐述。当研究生角色发展达到或基本达到其个人预期,期望价值取向曲线与角色发展曲线拟合良好,价值目标末值与角色认知末值有希望相符或相近,研究生的外在表现为对研究生教育感到满意,见图3(b)。当研究生角色发展未达到个人预期,角色发展曲线的走势明显低于期望价值取向曲线,角色认知末值无望达到价值目标末值,如果此时期望值差较大且超过了个人承受阈值,研究生的外在表现为对研究生教育感到不满意甚至失望,见图3(c)。

图3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期望值差”模型

曲线的走势明显低于期望价值取向曲线,期望值差较大且超过了个人承受阈值。

顾客满意度概念本身是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产物,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被美国马尔科姆·波多里奇卓越绩效国家质量奖采纳为重要指标而获得推广和发展。相关学者对顾客满意度开展了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美国学者于1988年提出了服务期望——感知的PZB质量缺口模型[8],用SERVQUAL标尺评价各类服务质量,并在诸多行业得到应用。在高等教育满意度方面国内外已开展了一定研究[9,10],这些研究一般以顾客满意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缺乏对高等教育服务本身特殊性的考量,缺少考察时间对教育满意度影响的相关理念和研究。教育满意度与常规产品和服务的顾客满意度相比,重要区别在于其具有显著的时间属性,个体接受正规学历教育的时间跨度本身就长达数年,更会对个体未来的终身发展产生显著影响。有报道指出,我国博士生平均攻读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时间为3.54年[11]。正是通过导入时间维度,可以绘出期望价值取向曲线,从而构建起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期望值差”模型,而期望价值取向曲线正是传统的PZB质量缺口模型所不具备的。基于“期望值差”模型对教育满意度进行分析,可以挖掘出多个重要属性。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和期望值差参数具有主客观双重属性。研究生教育满意度作为一个显性指标,是期望值差参数的外显,其核心是主观的个人价值目标与客观的角色发展是否符合,期望值差同时受限于角色发展情况和价值目标认知,当客观的角色发展受限或者主观的价值目标定位过高,都会导致期望值差过大,从而不满意。

因此,研究生教育满意度不是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不能直接用于衡量研究生教育质量。图3(a)中标出了角色认知末值和角色认知初值之差,称为角色发展程度,即研究生在毕业时与入学时相比,个体的进步程度。角色发展程度作为表达研究生个人进步情况的参数,具有客观属性,其幅度取决于研究生教育质量和个体努力情况。一个学校整体的研究生角色发展程度是该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直接体现。而角色发展程度参数不能单方面决定期望值差参数,即研究生的角色发展程度再高,由于价值目标定位过高,其期望值差仍有可能超过其个人承受阈值,从而导致不满意。因此,研究生教育质量与研究生教育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正向关系。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和期望值差参数具有显著的时间属性。在接受研究生教育的不同阶段,个体会产生不同的期望值差,从而影响到个体的教育满意度。值得注意的是,研究生的个体发展是一个持续且长久的过程,研究生在毕业后进入新的人生阶段,他们会继续成长成熟,其价值目标曲线和角色发展曲线会继续发展变化,研究生本身在新的人生阶段也会产生新的期望价值取向曲线,会产生新的期望值差,导致研究生重新思考自己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因此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调查研究工作需要考虑到研究生毕业后的情况。

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和期望值差参数具有明显的质量属性。价值目标和角色认知的质量皆高且相符,满意度质量较高;价值目标和角色认知的质量皆低且相符,研究生仍然满意,但是满意度质量较低。所以,每一个研究生个体都会产生具有质量唯一性的满意度,扩展到研究生角色丛,即不同学校的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质量各有不同。因此对研究生满意度的调研可能会产生以下这种情况,即较好的学校的研究生教育质量较高,但满意度本身却低于教育质量低的学校,同样可以得出研究生教育质量与满意度之间不存在正向关系的结论。

现有文献的调研结果表明,我国的研究生对研究生教育的满意度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有学者在2011年对我国在读研究生的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进行了大范围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总体满意度为63.1%,而高校研究生的总体满意度仅为52.6%[12]。为了提高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大学应该从提高教育质量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合理的价值取向两方面入手。价值目标应该结合学校和学生个体的实际情况,既要达到激发学生内在动力的目的,又不能因为定位过高,使学生产生不可能达到目标的无力感,反而挫败了学生的积极性,并且会导致对研究生教育感到不满意。学校应通过加强通识教育中的研究生角色认知和价值取向教育,引入系统的角色教育理念,促进研究生对自我角色的认知、认可,发挥作为角色主体的积极性,对角色进行主动构建,使研究生尽快度过入学初的角色适应阶段,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科研工作中,同时达到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和教育满意度的目的。

通过对角色认知、价值取向概念的应用,基于人本身是不断发展的这一客观规律,构建起了“期望值差”理论模型,使用该模型的“期望值差”概念表述研究生教育满意度,可以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进行深入的理论阐述,发现教育满意度和期望值差指标本身所具有的主客观双重属性、时间属性和质量属性,为今后对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的定量研究提供一种理论参考。

参考文献

[1]秦启文,周永康.角色学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2]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9.

[3]王世权,刘桂秋.大学社会责任的本原性质、履约机理与治理要义[J].教育研究,2014(4):85-93.

[4]周其凤.始终把学生摆在大学工作的核心位置[N].光明日报,2012-05-15(15).

[5]柯伟林.中国世纪?——高等教育的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4(3):1-8.

[6]陈卫平.角色认知的概念与功能初探[J].社会科学研究,1994(1):106-111.

[7]阮青.价值哲学[M].北京:中央党校出版社,2004:160.

[8] PARASURAMAN A,ZEITHAML V A,BERRY L L.SERVQUAL:a multiple item scale for measuring consumers' perceptions of service quality[J].Journal of Retailing,1988 (1):12-40.

[9]杨丽华,王培培.大学生教育服务满意度研究现状与展望[C]//Advance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Vol 6)——proceedings of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nagement science and engineering(MSE 2011),2011:155-160.

[10]赵杨,寒付晓,吝鑫娜.研究生教育满意度研究的文献综述[J].科技创业月刊,2013(4):98-99.

[11]中国博士质量分析课题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104.

[12]周文辉,王战军,刘俊起,等.我国研究生教育满意度调查——基于在读研究生的视角[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2(12):34-40.

(责任编辑周玉清)

作者简介:张松,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讲师,上海200240;张国栋,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学科建设办公室主任,副研究员,上海200240;王亚光,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教授,上海200240。

DOI:10.16750/j.adge.2016.03.014

猜你喜欢

价值取向研究生
研究生美术作品欣赏
关于大学生价值取向变化的研究分析
中小学美术教育的价值取向及教育策略探析
研究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与实现
论研究生创新人才的培养
幸福院里出了个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招收1995年研究生
军事科学院1993年招收20名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