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的变化检测及临床分析
2016-05-04王才友赵春平岳修杰
王才友 赵春平 岳修杰
【摘要】 目的 通过观察, 了解新生儿窒息的临床特点及情况。方法 抽取50例窒息新生儿(窒息组)的静脉血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心肌酶谱的变化进行检测, 按照窒息检测结果分为重度窒息组(1 min Apgar评分≤3分)23例与轻度窒息组(1 min Apgar评分4~7分)27例。对照组患儿选取32例足月、健康新生儿。回顾性分析50例窒息新生儿的临床症状、体征、诊疗等相关指标, 以了解新生儿窒息后心肌酶活性变化情况。结果 本研究中, 治疗前轻度、重度窒息组新生儿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较对照组更高(P<0.05);窒息组患儿经治疗1周后, 采取速率法进行检测, 发现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H)、CK及CK-MB活性均维持较高水平, 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结论 对窒息新生儿实施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检测, 可准确反映出心肌损伤情况, 为相关治疗提供有效参考, 对于患儿早期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给予针对性治疗方案, 可降低并发症与后遗症发生率。
【关键词】 窒息新生儿;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心肌酶谱;临床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27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统计, 全球范围内, 新生儿窒息情况极其普遍。窒息会给新生儿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威胁, 是导致其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 2]。本研究对50例窒息新生儿的心肌酶谱变化进行检测, 取得了一定成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出生的50例窒息新生儿(窒息组), 新生儿窒息诊断标准参考《诸福棠实用儿科学》。所有患儿年龄1~24 h, 平均年龄3.1 h, 其中1~6 h 14例;6~12 h 22例;12~24 h 14例, 男30例, 女20例, 出生体质量>4.0 kg 5例, 2.5~4.0 kg 32例, <2.5 kg 13例。所有患儿均排除早产、先心病、多胎等可影响评分标准者。按照窒息检测结果分为重度窒息组(1 min Apgar评分≤3分)23例与轻度窒息组(1 min Apgar评分4~7分)27例。对照组选取32例足月、健康新生儿。三组年龄、出生体质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见表1。
1. 2 方法 标本采集: 产妇分娩后, 将胎儿转入新生儿科, 于12 h内取静脉血2~3 ml(股静脉处抽取), 选用德国罗氏诊断公司cobas80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心肌酶谱, 相关试剂、校准品为原装配套, 对AST、LDH、α-HBDH、CK及CK-MB活性水平进行测定。窒息组患儿入院后予以常规对症支持治疗后, 于24、72 h后抽血复查, 试剂盒由广州益诚德有限公司提供。
1. 3 统计学方法 采取SPSS15.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前, 轻度窒息组血清CK、CK-MB分别为(488.1±96.4)、(105.9±25.8)U/L, 重度窒息组分别为(831.2±135.3)(275.2± 21.0)U/L,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09.7±62.3)(21.3±4.3)U/L(P<0.05)。治疗后, 轻度窒息组血清CK、CK-MB分别为(221.6±27.9)、(21.4±3.3)U/L, 重度窒息组分别为(213.2±27.5)、(31.2±2.5)U/L, 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窒息组患儿给予针对性治疗后, 采取速率法进行检测, 发现AST、LDH、α-HBDH、CK及CK-MB活性均维持较高水平, 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见表2。
3 讨论
窒息是新生儿最常见的症状之一, 致病后果十分严重, 可能直接致死。当新生儿产前、产时氧气摄入不足时将会导致呼吸障碍或循环障碍, 进而引发窒息。例如胎儿出现宫内窘迫时, 便会引起呼吸不畅, 造成血氧浓度降低, 造成出生后1 min内无法规律呼吸或进行自主呼吸, 即出现窒息。出现窒息后, 患儿会出现高碳酸血症、低氧血症及酸中毒等病理性改变[3]。若病情未得到及时控制, 会造成新生儿多脏器受损, 特别是大脑与心脏功能损伤最为严重。相关报道表明, 由新生儿窒息造成的心脏损害发生率>25%。
新生儿窒息所导致的心肌损害, 主要体现为缺氧缺血性心肌损害, 临床表现为面色苍白, 心脏听诊有心律不齐、心音低钝、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本研究结果显示, 窒息组患儿经治疗后, 1周后血清发现AST、LDH、α-HBDH、CK及CK-MB活性均维持较高水平, 但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P<0.01)。由此说明, 经过1周治疗后, 窒息患儿心肌功能有所恢复, 再加上新生儿本身心肌细胞再生能力及修复能力相对较强, 让患儿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 通过血清心肌酶谱水平检测可清晰反映出患儿心肌状态, 并可对心肌损害程度进行有效判断, 为治疗方案制订提供参考, 以获取针对性治疗途径, 这对于促进窒息新生儿康复具有积极的作用, 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齐桂玲.儿童心肌酶谱改变对非典型性心肌炎90例的诊断分析. 中国误诊学杂志, 2012, 12(4):917.
[2] 赵辉, 尉进茜. 窒息新生儿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北京医学, 2012, 34(5):418-419.
[3] 温婷媛, 孙丽芳, 刘庆研, 等.宫内窘迫对新生儿血清心肌酶水平的影响.中国新生儿科杂志, 2010, 25(4):223-225.
[收稿日期: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