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
2016-12-26王永明
王永明
【摘要】 目的 分析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的原因, 研究降低其发病率的方法。方法 对164例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的发病原因, 如喂养史、既往患病史等进行调查, 并对患儿的生长发育情况如身高、体重以及化验血象、骨髓象和铁代谢进行检查。结果 极重度贫血6例, 重度贫血28例, 中度贫血80例, 轻度贫血50例。未添加辅食130例, 纯母乳喂养60例。急慢性腹泻86例;支气管肺炎30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48例。结论 针对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原因要有目的地进行及时的指导和干预, 发病后应早治疗, 从而提高该病的治愈率, 提高婴幼儿健康水平。
【关键词】 婴幼儿;缺铁性贫血;临床分析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9.074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以6个月~2岁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是我国重点防治的婴幼儿常见病之一[1]。为探讨降低该病发病率的方法, 现总结近4年间于本科就诊的婴幼儿年龄段患缺铁性贫血的患儿并分析原因,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统计2011年12月~2015年12月间本科收治的164例婴幼儿阶段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患儿。女50例, 男114例;年龄3~6个月14例, 6个月~1岁102例, 1~2岁30例, 2~3岁18例。
1. 2 方法 患儿均有详细病史记载, 并有包括出生史、喂养史和既往患病史的定期复诊及随访治疗情况记录, 时间为2、4周。于本科就诊时首先进行生长发育检查, 包括测身高体重, 诊断标准参照第3版8年制儿科学教材[1]。化验检查:①血常规:血红蛋白(Hgb)、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②骨髓象。③铁代谢的检查:血清铁蛋白(SF)、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和转铁蛋白饱和度(TS)。
1. 3 评定标准[2] 评定标准以贫血程度分极重、重、中、轻四度。极重度Hgb<30 g/L, 重度Hgb 30~60 g/L, 中度Hgb 61~90 g/L, 轻度Hgb >90 g/L。
2 结果
2. 1 生活史 胎次:第一胎106例, 第二胎48例, 第三胎10例。胎龄:早产儿34例, 足月儿118例, 足月低体重儿12例。居住环境:城区128例, 农村36例。喂养:纯母乳60例, 混合38例, 人工66例;未添加辅食130例, 添加辅食34例, 辅食中不含蛋白质以淀粉为主16例。健康状况:急慢性腹泻86例;支气管肺炎30例;反复上呼吸道感染48例。
2. 2 体检 本组患儿极重度和重度患儿身高体重均低于同龄儿童2个标准差, 都有精神萎靡、皮肤极度苍黄等表现;中度患儿表现为精神状态欠佳、面色苍白等;轻度贫血患儿体格发育、体重、身高均在正常范围。
2. 3 化验检查
2. 3. 1 血象 42例MCV<80 fl, 122例MCV<50~60 fl, 114例MCH <26 pg, 114例MCHC<0. 31;极重度贫血6例Hgb<30 g/L, 重度贫血28例Hgb 30~60 g/L, 中度贫血80例Hgb 61~90 g/L, 轻度贫血50例Hgb>90 g/L。
2. 3. 2 骨髓象 仅6例极重度贫血患儿行此项检查, 结果显示:增生活跃, 以中、晚幼红细胞增生为主。Hgb含量极少, 铁粒幼细胞减少, 早幼、中幼及晚幼红细胞的细胞浆少, 胞浆成熟程度落后于胞核等。
2. 3. 3 铁代谢检查 仅34例极重度贫血和重度贫血患儿行此项检查, 结果均显示异常:TS<15%, SI<50~60 ?g/dl, SF<12, TIBC >350 ?g/dl。
2. 4 复诊及随访 86例贫血患儿药物治疗2周后好转, 92例4周后治愈。
3 讨论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是严重影响婴幼儿生长发育的常见病、多发病。本组资料显示发病年龄多在婴幼儿期6个月~2岁之间(132/164), 因为约4个月龄之后, 从母体获得的铁逐渐耗尽, 此年龄段是体格发育最快, 需要丰富的营养物质最多的阶段, 由于这个阶段婴幼儿饮食多以人乳或牛乳为主, 两者铁含量均低, 且添加辅食也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而其自身没有较好的自主进食能力, 造成所摄入的铁不能满足机体的需要, 造成缺铁, 继而导致贫血。另一方面现在有部分年轻的母亲都不愿意或者是因生活、工作等原因而不予婴幼儿母乳喂养(纯母乳喂养60例), 其他混合喂养38例, 人工喂养66例。在添加辅食方面, 未添加辅食130例, 添加辅食34例, 可以看出未添加辅食占较大比例, 部分添加辅食的也只是添加以淀粉类为主的食品, 对铁和蛋白质的摄入明显不足, 结果导致这些婴幼儿出现贫血症状, 严重者达到极重度贫血, 对婴幼儿的体格发育造成极大的损害。故此, 本科在诊治患儿的同时, 开始对患儿的家长也进行了详细的宣教, 以发宣传手册或定期开展相关讲座等形式, 普及合理喂养婴幼儿的相关知识, 提倡母乳喂养。按时科学添加辅食, 一般自4个月龄可给予辅食, 遵循由单一到多样化、少量到多量的原则, 添加铁吸收率高且含铁丰富的辅食。尚在哺乳期的母亲不要怕自己身体发胖变形而不吃营养物质, 也不应拒绝母乳喂养, 需要有足够的耐心, 帮助年轻的母亲认识到母乳喂养、合理喂养婴幼儿的重要性, 可有效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
本组患儿还显示婴幼儿贫血的发生除了喂养不当外还与疾病相关。如反复上呼吸道感染和支气管肺炎78例, 常引起咽部不适、发热咳嗽症状, 均会影响患儿的食欲, 并且使机体能量的消耗增加;还有腹泻病86例, 腹泻会导致铁和其他营养物质在体内尚未被吸收就排泄掉。故还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病后及时系统诊治, 以免延误了原发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机, 导致久病不愈而贫血。家长首先须自身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外出后接触孩子应洗手, 更换居家服装, 减少感染机会, 另外给孩子也要养成好的卫生习惯, 其经常接触的物品应保持清洁。对经常患病的婴幼儿要更加悉心照顾, 患病后要及时就医, 同时注意及时补充膳食中的营养物质, 从而达到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发病的目的, 提高其健康水平。
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治疗并不困难, 只要坚持按疗程用药即能痊愈。本组患儿中药物治疗2周后86例贫血好转, 治疗4周后92例临床治愈, 所以药物治疗要达到足够疗程。治疗方面因注射铁剂较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故临床上一般用2.5%硫酸亚铁合剂, 口服铁剂的剂量为元素铁4~6 mg/kg, 分3次口服, 一次量不应超过元素铁1.5~2.0 mg/kg;口服铁剂以两餐之间为宜, 既可减少对胃黏膜的刺激, 又有利于吸收, 可从小剂量开始, 如无不良反应, 可在1~2 d内加至足量。同时服用维生素C, 可使三价铁还原成二价铁, 使其易于溶解, 增加吸收[3]。重度和极重度贫血的患儿除服药治疗外, 可酌情给予支持治疗, 必要时刻多次输血或输红细胞, 效果良好, 可达到临床治愈的目的。另外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患儿的家长是否能遵医嘱坚持治疗, 有相当多的家长出于各种原因, 擅自停药, 致使患儿贫血在较长时间内不能治愈。所以, 加强患儿家长或看护人的健康教育, 使他们能坚持予以患儿系统治疗, 对提高治愈率, 降低婴幼儿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的发病率, 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l] 桂永浩, 薛辛东. 儿科学.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5:324-330.
[2] 王卫平. 儿科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53-355.
[3] 李秋. 儿科临床手册.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329-331.
[收稿日期:2016-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