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临床应用

2016-05-04王志国李杰胡珊刘颖吉爱萍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11期

王志国 李杰 胡珊 刘颖 吉爱萍

【摘要】 目的 将损伤控制外科技术(DCO)在临床急诊外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与探讨。方法 80例多发伤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采取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抢救,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抢救。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组患者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凝血酶原时间(PT)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及碱剩余(BE)恢复时间、出血量、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多发伤中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方法安全可靠, 能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值得推广。

【关键词】 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多发伤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11.071

近年来, 随着社会高速发展, 各种意外损伤的发生几率也不断增加, 例如交通意外、工矿事故、地震火灾等。多发伤中, 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解剖部位的日益增加, 伤情的复杂加上内环境严重紊乱, 容易导致创伤三联征, 即“低体温、凝血障碍、酸中毒”, 继而引起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1]。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多发伤患者80例, 分别采取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和传统方法抢救。实验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收治的80例多发伤患者, 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 各40例。治疗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30.5±25.1)岁, 其中骨盆骨折并伴随不稳定大出血13例, 大血管损伤3例, 关节损伤10例, 腹部多脏器严重受伤并伴有腹膜后出血12例, 胸部损伤致双侧血气胸2例。对照组中男20例, 女20例, 平均年龄(37.2±25.3)岁, 其中骨盆骨折并伴随不稳定大出血10例, 大血管损伤6例, 关节损伤8例, 腹部多脏器严重受伤并伴有腹膜后出血12例, 胸部损伤致双侧血气胸4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损伤部位、损伤程度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治疗组患者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控制污染和止血, 将手术时间控制在1.5 h内, 但是对于不同创伤部位的患者, 手术操作会有所不同:例如, 对于脊柱和四肢骨折的患者, 首先采用椎板减压法和外固定法处理, 若发生肢体主干大出血, 可能会危及生命, 如果此时患者的血管难以吻合和修复, 采用插管的方式, 待患者病情稳定后, 结束一期手术, 在72 h内再进行第2次手术;对于腹部创伤且腹腔主干大血管损伤的患者, 尽量在短时间内修复, 若情况严重, 则先采用插管, 若出现胰腺损伤情况, 则将患者的胰管闭锁, 若有需要, 可切除胰十二指肠, 需要注意的是在一期手术不进行胃肠重建, 待一期手术完毕后72h内进行二期手术;对于胸部创伤的患者主要在一期手术中处理, 以止血和控制污染为关键, 在短时间内需要关胸。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方法抢救, 主要是通过输液和药物维持处理多发症, 首先对患者进行静脉注射, 使患者在休克的状态下进行一期手术, 一期手术主要是修复患者解剖创伤, 手术后患者在ICU病房继续治疗, 目的是抗感染、抗休克、平衡患者体内的电解质。

1. 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指标情况, 包括乳酸清除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体温从低体温状态恢复到正常体温所需要的时间)、BE恢复时间、PT和APTT恢复时间(PT>16 s, APTT>50 s恢复到正常的 PT≤14 s、APTT≤45 s所需要的时间)、出血量、并发症及死亡率、手术时间等情况。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治疗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 和 APTT 及 BE 恢复时间分别为(1.5±1.2)、(10.41±5.32)、(7.63±1.24)、(11.44±5.88)和(13.24±3.26)h, 出血量为(2053.412±10.74)ml、DIC发生4例, 其他并发症发生7例, 死亡2例;而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及BE 恢复时间分别为(2.2±1.6)、(31.55±7.23)、(18.24±1.87)、(27.12±15.5)和(30.37±4.84)h, 出血量为(2457.39±246.58)ml、DIC发生18例, 其他并发症发生27例, 死亡9例, 治疗组患者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及BE恢复时间、出血量、DIC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近年来, 作为创伤外科应用的一项技术方法, 损伤控制手术是救治严重创伤、大量失血的患者, 当患者身体条件不好, 生理耐受程度低时, 损伤控制手术采用先简化手术, 然后复苏, 待患者生理紊乱情况恢复正常、身体情况得到改善后再进行确定性手术的方式, 这样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生理紊乱对患者的损害, 从而降低死亡率[2, 3]。本组资料显示, 采用损伤控制救治创伤患者效果更加好:治疗组患者乳酸恢复时间、体温恢复时间、PT和APTT及BE恢复时间、出血量、DIC发生率、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均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 在多发伤中采用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方法安全可靠, 能提高创伤患者的生存率,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且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 肖晨, 陈方慧, 许国根, 等.损伤控制外科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3(8):631-633.

[2] 李长胜.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中国乡村医药, 2014, 21(4):58-59.

[3] 文飞.损伤控制技术在急诊科多发伤救治中的应用.大家健康(下旬版), 2014, 8(7):138.

[收稿日期:2016-0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