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
2016-05-04申文明
申文明
[摘 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核心课程。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下,根据不同专业的项目教学,做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设计和提出思政课程教学项目的实践教学模式,为的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而达到课程教育教学的目的。
[关键词]工学结合;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项目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169 — 03
自“05方案”(即《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简称“05方案”)公布实施以来,10年间从中央到地方,无论是对教材编写、师资培养、课时设置、课程建设标准、学科建设与发展、机构建设、条件保障、教学方法与艺术等都非常重视,其重视程度,可以说没有哪门课程能够与之媲美。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的通知(教社科〔2015〕2号);9月,教育部又印发了关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的通知(教社科〔2015〕3号)。两份文件作出了非常具有指导性、可操作性、具体性的规范和要求,从中我们更加体味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性及其不寻常的价值和意义。
一、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和意义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目的之一,在于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进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情感认同、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与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另一目的就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和心理素质,正确认识和处理己和他的关系、个人与群体、社会的关系,学会做人、做事,以较好的素质和状态融入集体、社会,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从执政党和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待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开展德育的重要方式,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观察世界与社会的正确立场、观点、方法,促进其知性的发展、德性的养成、信仰的体悟。”〔1〕这既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也是教育的目的。换句话说,这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绝大多数高校和专业来讲,是作为公共必修课来开设的。当下,存在着一些师生对这5门(或者3门)课程不重视甚至弱化的现象。学生上课不认真、迟到旷课的现象存在;大班上课、课时被压缩的情况也有。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更多是认识上的,认为公共课远没有专业课重要,与学生的专业考证没有关系,对就业没有帮助,这类课程可有可无。特别是强调技术技能、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今天,这种偏见更有可能存在。再加上学科特点的原因,课程偏理论性、政治性、抽象性,学生感到说教、空洞、无趣乏味,带不来像考证那样看的见的实在。从工具理性的角度看,学生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凭这个找到自己喜欢的工作,这没有错。但人不是机器,只是要求熟练地掌握工作需要的知识和程序即可。人不仅是自然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人是社会存在物。人之所以为人,更在于人的社会性。“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最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在于他用蜂蜡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观念地存在着。”〔2〕人是能思维的人,人是有理性的动物。生活在社会当中的人的行为,具有主体的选择性、目的性,是思想意识和情感的表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所解决的问题是形而上学的问题,涉及人的心理素质、情感倾向、行为判断和价值选择的问题,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观的课程。从这个层面上说,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题中应有之义。
二、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担负着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有着积极的人生态度、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生活情趣、远大理想信念的人)的重任,其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何,尤其重要。怎样提高教学内容和对象的针对性,及增强教学效果,尽最大可能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这是教师要思考和解决的问题。以就业为导向的背景下,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教学目的要求、学生的实际需求等,与本科院校还是有诸多不同。以怎样的教学方式、方法才能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程内容更富有吸引力、说服力和影响力。这些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挑战,考量着他们的智慧和勇气。为此,教师必须要有理论勇气和魄力,敢于自我改变固有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摒弃一些老套的步骤和思维习惯,鼎新一些过于陈旧的教学方式方法,不断探索和创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努力实现教与学都具有实效性。让学生真正学深、学透、学好,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内容不仅触动他们灵魂一阵子,更要影响思想一辈子。
教师要善于学习,不断拓宽、加深自己所任教课程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知识丰富有几个途径:一是关注学术前沿问题,学习和阅读专业相关书籍;二是要关注时事,关心国事家事天下事;三是学习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在此基础上,做好教学设计。科学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内容、方式、手段、反馈等一系列的内容,其中最不应该忽视的环节就是教学对象。只有做到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政治认同的社会目标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使执政党的需要和个人的需要都得到兼顾,才能实现情感认同、价值认同、政治认同,做到“教”与“学”的工作和过程都富有实效。如果教师在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中,在课堂上只是就自己擅长和感兴趣的专业知识大讲特讲,忽视了学生这个主体的需求和感受,那么这堂课是难以达到教学双重价值目标的。教师这种目中无“人”做法的后果是,学生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产生认识的错觉,认为这类课程主要是政治的宣教、目的是抢占他们的头脑阵地,增强对执政党执政的政治认同,而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需求相去甚远,“这一价值评判又直接导致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漠视和逆反,从而减弱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这是思想政治课难以发挥实效的最直接的原因。”〔3〕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是人所特有的对象化活动。实践的发展,既是人的主体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主体意识不断提高和弘扬的过程。实践是社会的实践。实践活动是破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难题的重要路径之一,通过创设各种条件和情景,让学生在实践中发挥他们的主体性。通过学生在设置情境中和活动中的实践体验,更加强对教学内容的认知和感同身受,进而实现大学生对教学内容认知的内化,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可简单地分为:课内实践和课外实践,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具体可分为学生授课、主题演讲、辩论、新闻述评、读书报告;军事训练、学生社团、勤工助学;专业实习见习、参观考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创新创业等。通过这样的形式和途径,促使理论向方法、能力、素质转化,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理性。强调实践环节,并不是轻视、弱化课堂理论教学。“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就是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与社会环境交往互动的教学活动,以帮助学生掌握技能、培养能力、提升素质。”〔3〕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属于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方法的内容,是实践育人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法在教学设计中把学生推到了前台,要考虑学生专业学习和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以现实工作和劳动要求为标准,以学生的就业为目标组织教学。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就是一种以实际生活和学习场景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较好地实现了专业理论知识和实操的对接,从而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下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
工学结合,是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一种教学模式,也是职业教育的一个突出的特征。它所强调的是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和实践学习相结合,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学生对技术(或服务)工作的任务、过程和环境所进行的整体化感悟和反思,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的统一。〔4〕职业教育,其课程设置和教学设计,不应该仅仅局限于企业需要的岗位要求,更应该着眼于遵循学习规律、人的职业成长和职业生涯发展规律。工学结合课程项目的设置和开发,是着眼于工作者(人)在工作过程中对经验知识的获得和应用,并在此基础上评价工作者在多大程度上获取了岗位所需求的知识并且是否构建了自己的知识体系,同时其认识事物、处理事物的基本能力素养是否具备。从初学者、高级初学者、有能力者、熟练者和专家,本耐和德莱福斯的这一研究发现揭示了人的职业成长的逻辑发展规律。无论是哪个阶段和级别,考量他们是否具备这一职级的资格,除了基于工作任务和内容的考查,还要考量其对行业情况和工作的分析、行业精神、团队精神、行业规范及法的问题、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软指标的了解和掌握情况及其表现。而这些内在的东西的学习和素质的养成离不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
工学结合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提升,岗位知识和技能只是教学的一部分内容,除此之外还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伦理教学、公民教育等内容,其学习过程是一个整体化的学习过程。基于工学结合一体化模式的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就是要求根据学生的成长背景、专业基础以及兴趣爱好等分门别类地设计教学内容,使其不仅进教材、进课堂,更进入学生的头脑和心灵。目的是促进学生职业能力、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综合发展,促进学生的个性、能力和知识的发展,是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精神素质的综合提高。
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角度,可以根据不同专业的项目教学,做到与专业教学相结合,设计和提出思政课程的教学项目。在职业教育中,“项目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包括服务)为目的的工作任务。”〔4〕专业教学项目可能更注重的是智商和熟练程度,体现出实用性、岗位性、技能性的要求,以培养高技能、高素质的技术人才为目标;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项目设计的内容,主要是偏向于情商、感悟方面,注重人的心理素质、健全的人格、职业精神、社会责任感、法治意识等方面,侧重于生命教育、公民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及综合能力教育。“生命教育就是以学生的生命活力为基础,关注学生生命,遵循生命发展原则,旨在形成学生健康的生命态度的教育。”〔5〕引导学生认识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人总是有一定的生命价值观的,它是一种生活的态度、理想,对生命价值的看法。公民教育主要目标是人的社会化,增强学生的公民意识,理性认识现代社会生活的规范性,为更好地融入社会成为现代公民奠定基础。“塑造大学生完美政治社会人格,有序实现其政治社会化应是大学生自由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6〕理想信念教育,是基于对现代社会和社会思潮多样化问题的认识。现在社会出现的多元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犹如雾里看花、水中望月,再加上有些思潮披着伪善的外装,一时让人们难以明辨,而感到无所适从。正如巴金先生所言,“人不是单靠吃米活着”,人总要有所信仰。难选不是不选,最终总要有所选择。在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项目教学中,我们所强调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道德信仰、法的信仰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追求,而不是其它的西方社会思潮。综合能力的教育,包括个人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心理素质等,是学生知识、技能和态度等素质要素的综合。“综合能力素质重要体现于劳动者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工作、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善于交流合作,从而能积极应对变化多端的世界,不断或重新获得新的职业知识和技能,这对从业人员未来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7〕从中也可以看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开设,与专业课程并不冲突,共同构成一个教学和人才培养的体系,教学效果是1+1>2,其价值不言而喻。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不容置疑,也无须置疑。
在学生工学结合的专业项目教学过程中,思政课教师同时布置自己的项目教学任务,提出任务完成的要求和标准,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比如,行政管理类专业,强调要注重公仆意识的培养、依法行政的思维和规范、行政伦理主体责任的养成等方面的任务。计算机网络类专业,在完成网页设计和网站建设工作过程中,要把握“互联网+”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深刻理解在虚拟世界要恪守网络伦理、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必要性。虽然网络是虚拟的,但网络主体是现实社会中的人。任务布置落实后,学生在完成专业项目的同时,有意识地以这样那样的方式和形式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项目教学内容。比如,美术类专业,可以艺术作品的形式(绘画、雕塑)对项目教学内容(比如新民主主义革命进程的历史人物和事件)呈现;影视多媒体类专业,可以微电影(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题材)的作品形式展现,等等。以各种形式的作品来表现教学成果,这固然重要,因为它是考核的依据。但这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的、看不见的东西。在教学的过程中,对学生内心产生触动的东西,这是对理论的感知、认同、内化于心,是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实践育人。正如雅斯贝尔斯所说,“在我看来,全部教育的关键在于选择完美的教育内容和尽可能使学生之‘思不误入歧路,而是导向事物的本源。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通过教育是具有天资的人,自己选择决定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自己把握安身立命之根。”〔8〕P4
〔参 考 文 献〕
〔1〕高国希.思想政治理论课需加强〔N〕.人民日报,2015-10-1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施丽红,苏洁.高校思想政治课有效教学〔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2.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王颖.论主体性德育体系的构建〔J〕.思想教育研究,2005,(07).
〔6〕娄淑华,马超.思政课的价值追问〔N〕.光明日报,2015-12-08.
〔7〕俞建文.职业教育主体性教学体系论〔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
〔8〕〔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邹进,译.北京:三联书店,1991.
〔责任编辑:杨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