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的哲学意蕴、现实意义与当下诉求
2016-05-04刘晓杰
刘晓杰
[摘 要]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据此,本文从哲学意蕴、现实意义、当下诉求三个维度来阐释中国梦。从哲学意蕴上讲,中国梦蕴含了人人有得之梦、社会和谐之梦、生态美丽之梦三个层面的内涵。就现实意义而言,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缓解个人信仰危机、社会建设危机和生态建设危机。就当下诉求而言,我们需要着力从生命观教育、社会责任感教育和生态责任感教育这三个方面加强中国梦教育。
[关键词]中国梦;哲学意蕴;现实意义;中国梦教育
[中图分类号]B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6)04 — 0009 — 04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的提出反映了奋发图强的中华儿女的心声,描绘了亿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以及对民族复兴的期盼。中国梦以其博大的包容性和广泛的共识性赢得了人民的体认、世界的喝彩,必将激励我们顽强拼搏、砥砺前行。基于梦想的力量,本文旨在立足哲学视野,从哲学意蕴、现实意义和当下诉求三个维度来阐释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哲学意蕴:人人有得、社会和谐、生态美丽
中国梦包含的哲学意蕴,从人的角度、社会的角度、生态的角度来看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哲学视域中的中国梦,可以涵括人人有得之梦、社会和谐之梦、生态美丽之梦三个维度。
(一)中国梦是人人有得之梦
人人有得之梦就是指每个人都能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各有所得、安居乐业。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那么,改革发展成果如何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体人民?如何做到人人有得?这样看来,注重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主体性、普遍性、公平性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改革发展的主体是人民,改革发展的动力是人民的意愿,改革发展的目的是满足人民的要求。因此,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必须注重人民的主体性地位,把人民放在首要位置;普遍性是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果不注重改革发展成果分享的普遍性,将会导致贫富差距拉大,影响社会和谐稳定。因此,改革发展的成果是属于全体人民的,使广大人民群众能普遍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分配公平是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体现,公平既是形式上也是实质上的公平,针对我国当前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应当将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向普通劳动者、社会弱势群体等倾斜。所以改革发展成果的分享须体现主体性、普遍性、公平性,这样才能惠及更多人民。
(二)中国梦是社会和谐之梦
社会和谐之梦是指每个人设身处地去体贴他人,同时也处处得到尊敬和关爱,从而形成一种无间而我、温情脉脉的“爱的共同体”。
《礼记》“情深而文明”,一语道出了人与人之间真正的交流与沟通不是通过“心思”的运用,不是心思的“移情”,而是“身体”的践履,生命的“互动”。王夫之“即身而道在”,恰当的诠释了“身体语言”才是人际交往的真正语言。而此处的“身体语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在中国的语言范式中可用“体贴”二字以蔽之。其不仅是人际交往的有效方式,而且洞悉了伦理道德的真正所指。其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各个方面,比如医患关系;比如,年少得爱,年长得尊;居家在屋,敬慎重正、慎终追远。孟子提出“文王视民如伤”,〔1〕说的是周文王把天下百姓看作是受伤的患者,周文王作为古代圣贤的缩影,对他们身上的“大医”、“大爱”的精神作出了最美的注脚,流芳百世。再如大禹和后稷,大禹看到天下人溺于水里,就如同自己溺于水里,因此舍身治水。后稷看到天下人挨饥受饿,就如同自己挨饥受饿,因此历经千难万阻发明了粮食种植技术。由此可见,对于古代圣贤而言,伦理道德价值的实现,伦理道德境界的超越,标准在于是否能身体力行的使我与他者相互交融,以他者之镜反诸自身。古之圣贤无一例外的给予芸芸众生以无微不至的体贴和关怀,救民于水火之中。如能以古之圣贤作为榜样,用“大爱”之光点亮黑暗,社会由此将成为相濡以沫的“爱的共同体”,和谐社会之梦在人性光芒的照耀下终将得以实现。
(三)中国梦是生态美丽之梦
生态美丽之梦即是天人合一、和谐共处之梦。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美丽中国”在十八大报告中提法突出,足见生态文明建设的极端重要性。而“美丽中国”的实现之途必然是“天人合一”的通达之径。那么所谓的“天人合一”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原生状态呢?在西方人看来,自然总是作为与人相异的“自在之物”而存在,是需要用科学的逻辑、工业的机器征服利用的客观对象;而在中国古人看来,自然事物是像人类一样有性别、有家庭、有喜怒哀乐、有生老病死的生命体。当我们把自然之物看作是与自己一样的生命主体时,在交流互动中就会真切感受到与自然之物的息息相通,休戚相关。“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生动的刻画了生命的每一次感动,自然之物都会感同身受并引起一系列微妙的连锁反应。人与自然之物共生共长,生命和谐得以真正实现和发生,天地万物成为生死与共的生命伴侣。只有置身于这种天人合一的大自然的生命之中,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世界才是一草一木皆有情的世界,才是万物碰撞激荡的多姿多彩的世界,才是辛弃疾笔下的“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料我亦如是”的世界。此种世界的天人一体,不正是冯友兰先生笔下的最高人生境界之“天地境界”吗?“一个人不仅是社会组织的公民,而且是孟子所说的‘天民,有这种觉解,他就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种事。”〔2〕由此构成了他生命的全部意义,因之达于“天地境界”,享受天人合一、天地一体的美好。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我们何不用审美的方式把握之,何不把人与人之间的“体贴”运用之,何不将其视为自为之物,如此把握、运用和审视,必将克服人与自然对象的疏离之苦,在与自然对象的共生中凝眸天人一体的美妙画卷。
二、中国梦的现实意义:个人信仰、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中国梦有着丰富的内涵,其中既表达了国是民生的宏大主题,又透露出个体生命的真实温度,其现实意义就在于: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缓解个人信仰、社会建设、生态建设的危机,从而提升个人信仰的坚定性、社会建设的持续性、生态建设的文明性。
(一)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缓解个人信仰危机
在“人们信仰迷失”的今天,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政治信仰迷失、道德信仰迷乱、人格信仰迷丧的危机。而中国梦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让信仰之光点亮了人们政治选择、道德圣化、人格塑造之途。信仰是通过直观和感悟而得的一种明确的态度与意向,信仰与意志密不可分,意志影响信仰的力量,持久性和凝聚力。“我们已经看到,它正好具有三种特性:第一,它是我们所觉察的某种东西;第二,它平息了怀疑的焦虑,以及第三,它包含有这样的意思,即在我们的本性中建立起一种习惯”。〔3〕基于此,信仰作为人们的一种觉解、一种寄托、一种习惯,让人生因此有了价值,有了意义。
中国梦的提出,无形中使人们重拾信仰。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益关系呈现多元化的趋势,经济利益的多元化带来了政治多元化的挑战,不可避免的造成人们政治信仰的迷失,而中国梦的提出,可以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治认同,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以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的方向性问题,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政治信仰迷失危机问题。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冲击,享乐主义、功利主义蔓延,信仰对于社会与人生的重要性黯然失色,道德理论和实践因此陷入相对主义和虚无主义的泥潭,而中国梦的提出,对现代人的精神迷惘和道德危机指明了解决之道,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道德信仰迷丧危机问题,即就是当人们的道德理性有了中国梦的现实内涵为其指向时,其才真正找到了价值实现的根基。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发生的重大改变以及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使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也因之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有助于人们形成独立、自主等良好的人格特征,另一方面也更容易形成逆反、自我控制力差等不良的人格特征,而中国梦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们人格信仰迷乱危机问题,也就是摒弃诸如吃喝型人格等种种不良人格,塑造以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奋发进取为指向的高尚人格。
(二)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缓解社会建设危机
社会稳定是指整个社会处于稳固安定与和谐的状态,它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多种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动态结果。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程,绝对的、凝固的稳定是从未有过的,而以发展为导向的社会稳定总是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在此过程中社会问题不可排斥,而人类社会的发展正是通过解决这一个又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得以实现的。当前我国总体局势稳定,但由于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并处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和矛盾随着这种发展逐渐显现出来,有些社会问题和矛盾甚至恶化、加剧。目前中国社会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与挑战,诸如贫富悬殊问题、就业压力问题、腐败问题、“三农问题”、以及社会公共安全问题等均是潜在的社会问题。而社会风险的化解、社会问题的解决需要加强社会建设。
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是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保证。”那么,我们必须追问如何加强社会建设?在十八大报告中我们找到了答案,即就是加强社会建设要坚持三个“必须”,同样也提出了加强社会建设具体任务的六个方面。这为和谐社会建设指明了方向,找寻了出路。而中国梦的提出,凝聚着中国人的共同理想和目标,反映了中国人现实的共同利益,对缓解社会建设危机、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毋庸置疑,中国梦诠释了当代中国最耀眼的时代主题,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实现中国梦,就必须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改善民生,当人们切实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红利时,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也就迎刃而解,由此观之,中国梦是缓解社会建设危机的一剂良方。中国梦诱人,但绝不虚幻,中国梦宏大,但绝不空洞,其真真切切的印证在中国发展的历史足迹中,实实在在的显现于社会建设的伟大征途中,人民拥护之、践行之,以中国梦的凝聚力、号召力、和感染力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征程中取得丰硕成果,以期营造安居乐业、其乐融融、健康稳定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三)中国梦的提出,有利于缓解生态建设危机
五千年悠久而丰富的中华文明,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的祖先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把人类视作自然界中和谐的组成部分。在新的历史阶段,我们党鲜明地提出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是对中华文明的极大弘扬。反观现实,我们不难发现生态建设危机四伏,主要表征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人均资源严重匮乏、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水土流失日趋严重等等,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拷问着、质疑着高污染、高耗能推动发展的增长方式,显然以环境作为发展代价的增长方式不可取,这以成为全社会的广泛共识。因此,发展方式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生态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约束的条件下,着力打造“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的新型发展模式。
“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是“中国梦”命题中应有之义。而“美丽中国”更是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中国梦”图画。中国梦所梦想的“美丽中国”是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建设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的美丽中国,即就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用生态文明和可持续发展为美丽中国做注。这令人心之向往,欢欣鼓舞的美好愿景的实现必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其助推器,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其方向。中国梦的提出,为缓解生态建设危机,建设生态文明指明了一条康庄大道。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有利于保护全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有利于实现全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企盼。与此同时,生态文明建设为中国带来了发展的新机遇,在新一轮的国际竞争中赢得发展的主动权。中国梦的提出,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契机,以此为生态文明建设保驾护航。2012年6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通过的成果文件《我们憧憬的未来》中指出:“可持续发展是每一个国家、每一个组织、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要让美丽中国掷地有声,必将使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只有像愚公移山那样坚定不移的建设生态文明,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永续发展,才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