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科教融合培养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
2016-05-03程涛王坤成维莉
程涛 王坤 成维莉
[摘要]根据现代农业信息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农业信息技术人才的培养目标,针对性地凝练出教育教学、科研(科技服务)、农业信息化发展三位一体有机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阐述了该模式的核心内容、具体措施和实施成效。
[关键词]高职院校;农科教融合;农业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4-0060-02
[基金项目]2013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高职技能型创新人才的内涵及培养策略研究”(编号:2013SJD880014);2014年度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教育教改研究立项课题“高职‘农科教融合培养农业物联网技术技能人才的研究与实践”(编号:JYYB201412)。
[作者简介]程涛,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农业物联网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智能终端技术、软件工程;王坤,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农业物联网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农业信息系统标准与集成;成维莉,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江苏泰州,225300)农业物联网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教学、软件工程。
信息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翅膀,没有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就没有农业现代化,也不可能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撑,《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提出“推进农科教统筹、产学研合作;支持高等职业院校与涉农企业共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江苏农牧科技职业学院顺应发展需求,适时调整“农牧业信息技术”“农业物联网”等涉农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现代农业发展所需的复合型信息技术人才。
一、人才培养目标的提出
调研发现,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和农业信息化发展需要既了解农产品生产经销过程又掌握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此类人才不仅大型农业企业、各级基层农监站需要,一些面向农业信息化开发的TT企业也急需这方面的维保型人才。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学校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具有良好职业素质,能够适应艰苦环境,掌握农产品产供销基本理论,熟悉基于物联网/互联网的系统应用及开发,具有较强的WEB前端开发能力、物联网系统应用能力、信息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等专业技能,能根据农产品生产、销售、管理需要,从事物联网工程安装调试和信息系统使用维护第一线工作的农业现代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这样的人才培养目标既发挥了学校的专业优势,又实现了专业的差异发展,得到了行业主管单位的支持,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企业、学校良性互动,实现教育教学、科研、科技服务、农业信息化发展(简称“农科教”)有机融合、互相促进。
二、人才培养创新实践
在农科教融合育人的指导思想下,学院出台了教师培养系列制度,利用农业信息化项目的研发和技术服务带动教师的发展;主动与学校食品科技学院对接融合,成功申报集教学、科研、技术服务于一体的平台——省级食品质量安全控制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利用“泰州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平台,组建“学、做、研”一体化研究所,师生共同进行项目研发和技术服务,将科研和技术服务的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实行“学中做、做中学、研中学”,实现“学、做、研”一体化。
(一)创新师资培养机制,打造“双师型”教学团队
利用农业信息化项目的研发带动教师的发展。通过“江苏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平台”和江苏省“放心吃”优质农产品企业联盟网项目的开发和建设,锻炼了教师的项目开发能力;建立教师技术服务团队,深入到全省13个地级市8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示范镇进行培训和技术服务,了解市场对农业信息技术应用人才的具体需求,掌握企业应用技术的最新动向,促进科研、教学与生产互动,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教师轮流到TT企业锻炼,参与企业的实际开发和管理,提高了教师的实践能力;请行业企业的技术工程师到学校上课或做讲座,优势互补,优化教学团队建设。
(二)推进校企合作,打造高水平产学研基地
依托与全省80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示范乡镇、51家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的良好合作关系,深入挖掘校外资源,充分听取行业企业的建议,与企业共建实训基地,建设追溯系统软件开发与应用、农业物联网工程、追溯设备开发与应用三大实训中心,包含了农业物联网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仿真、移动应用开发、智能系统集成、嵌入式开发、软件开发、信息安全、网络应用等类别的实训室。建设模拟了真实的工作氛围,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参与中训练,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思维方法和职业素养。
(三)拓展研究所功能,实现学、做、研一体化
围绕物联网技术在农业信息化中的应用,成立了泰州市农业物联网工程技术中心,在中心组建7个“学、做、研”一体化研究所,包括:农业智能终端技术研究所、智能大棚控制研究所、系统集成与标准研究所、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研究所、RFID技术应用研究所、农业信息系统开发研究所、农产品生产环境监控研究所。研究所成员由具有丰富技术研发、技术服务经验的教师及部分行业企业专家组成。吸收学生参加技术研发或技术服务是各研究所的职责之一,让学生实际参与到项目研发与技术服务过程中,“学中做、做中学、研中学”,真正实现“学、做、研”一体化教学。
(四)转化科研社会服务优势,深化教育教学改堇
一是将农业龙头企业使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融入教学内容;二是将教师科研课题分解的小项目、师生联合申报的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等纳入课程体系;三是将企业技术难题转化成的研究性小课题融入综合实训、毕业设计教学环节;四是通过社会实践或顶岗实习等方式,带动优秀学生进团队,参与到农产品质量追溯的技术服务中,学习规模企业设施农业中使用到的传感器技术、无线通信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农业资源数据库技术、移动智能终端技术,提高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
(五)建立长效机制,创新管理制度
打破学科界限,按专业设置教研室,教研室主任实行“双岗双责制”改革,赋予教研室科研、技术服务及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职能,让全体教师均能以学生就业为导向,按照市场需求来培养人才;设立“企业锻炼计划”“师徒工程”“专任教师+企业工程师教学团队建设”等项目,培养教师的教学和项目开发能力,通过“传帮带”等途径培养青年教师;改革校内实训基地管理模式,将实训室管理权限下放到教研室,实行建、管、用结合,加大实训室对学生开放的力度,方便师生利用实训室从事教学、科研和技术服务。
三、人才培养成效
近两次的麦可思调查报告显示,学院信息类专业学生就业率、就业竞争力、校友推荐度等均优于全省平均水平。学院“农产品质量检测”团队被团中央确定为2012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科技支农”全国重点团队。学生以农业信息系统开发为主题的毕业设计连续三年获得江苏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一等奖。学院教师带着学生团队开展对全省各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部门及农业企业的校内培训和企业现场培训,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农业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