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业课课程改革的现状调查

2016-05-03姜汉荣

江苏教育·职业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专业课课程改革中职

[摘要]本调查以机电专业课程改革为例,以南通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从事机电专业教学的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机电专业学生及用人单位为调查对象,对本地区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课课程改革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在指出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对如何进一步提升专业课课改的实效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14-0057-03

[作者简介]姜汉荣,江苏省通州中等专业学校中学(江苏通州,226300)副校长,江苏省特级教师,高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职教育教学。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社会需要大批量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于中等职业教育而言,传统的专业课程体系和专业课程教学已不适应现代社会各行业工作需求。专业课程改革已经成为中职专业课程教学的共识。中职专业课程经过一轮一轮的改革,其现状如何?改革能否满足用人单位对人才专业水平和应用能力的需要?能否满足学生就业需要?为了对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和经验进行反思,并为后续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提供支持,我们以中职机电专业为例,对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现状展开了调查和分析。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次调研以江苏省南通地区中等职业学校机电专业教育教学相关人员为对象,包括学校教学管理人员、教师、机电专业学生及用人单位。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为了使调查的内容更加真实可靠,在发放调查问卷的同时,还辅以座谈等形式。问题主要涉及课改理念、课改参与、对课改意义的认识、课改动力、课改内容与目标建构、课改课程开发、课改实施策略与举措、专业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

二、调查情况分析

(一)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取得令人振奋的阶段性成果

调查显示,各类教学人员对专业课程的理解经历了接受、实施和反思的过程,形成了“学生主体、能力本位、行动导向、实践主线”的课程理念。调查对象普遍认为,中等职业学校要培养出行业满意的企业员工,必须将中职生作为专业教学主体,实践教学应该成为专业教学的主流,绝大多数学生对机电专业项目式教学、理实一体教学方式更感兴趣,对仿真教学、现场教学、模拟教学方法更加喜欢。机电专业教学应该以能力培养标准为中心,考核也应以能力考核与评估为中心。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相结合、个人考核与团队考核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理论性考核与实践性考核相结合、教师评价与考工考证相结合、评价性考核与发展性考核相结合,力求考核的客观、全面,突出能力本位。课改已成为中职学校教学的常态化工作。

(二)一些问题影响了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纵深推进

1.课改动力与课改要求有差距

专业课改意味着专业课程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经济发展的需要,这种改革过程是学校与教师自我创新改革的过程,是彰显学校特色的过程。但据调查,许多专业课程改革似乎与上级评估验收紧密挂钩,上级检查等外部力量成了课改的主要动力,忽视了职业教育的价值追求,忽视了受教育者想要的“实惠”,忽视了教师教学自身的内在需要。许多教师特别是文化课教师对学校课改的内容不了解,课程设置大多请“专家”到校“空对空”分析,走过场,“闭门造车”式的课程、专业设置也削弱了部分教师参与课程改革的信心和动力。

2.课改内容与地方产业发展有差距

调查发现,目前部分专业课改还停留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阶段,许多中等职校开发的项目课程来自于生活。机电专业课改中,主要开发日光灯电路的安装与维修、酒杯和笔架的制作等项目。这些项目虽然与生活联系紧密,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与地方产业发展有较大差距。当学生走进企业,会发现企业生产的产品与在校学习的项目存在着较大差别,需要一个重新适应的过程。另外,目前专业课改内容的确定主要由学校来主导,与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真正对接还有差距。以机电专业为例,今后一个时期随着南通地区加工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机电行业发展需要大量能够从事数控设备维修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对于这一方向的人才培养,教学内容应根据南通地区机电行业的实际来确定。而通过调查分析发现,真正以南通地区机电行业的实际岗位需求作为课改教学内容的还不多。

3.课改目标与现代职教发展要求有差距

在调查中发现,很多教师将发表论文、做课题研究、编校本教材、主(参)编并出版教材作为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和追求,与现代职教发展的要求存在差距。教学内容与企业行业衔接、形成模块化体系、体现生产性要求,学校课堂与企业课堂、生产实践有机结合,在教室、实训车间和企业的学习与信息化教学有机结合等课改目标尚未完全达成。在现代职教体系下,中高职衔接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和方向,也应成为引领中职专业课程改革走向的重要因素,调查发现,能深刻认识中高职衔接的本质目的和内在要求的课改项目比较缺乏。

4.课改成果与实践运用有差距

调查发现,项目课程一直是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研究的热点和试验田,开发的一系列项目课程为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推进奠定了扎实的基础。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又出现研究成果很丰硕,但实际运用不多的现象。项目课程大多是从课程体系的某一局部出发,没有对专业课程进行系统深入的解构和重构,因此项目课程的结构安排、学习项目的设计等环节缺乏系统性,实施有一定的困难。

5.课改成效与用人单位要求有差距

中职专业课程改革是否成功,校企合作是重要的评价依据,这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在调查中发现,一些中等职校的专业课课程改革大多是“闭门造车”,没有将企业生产、行业标准等有机地引入专业课课程改革之中,教学的内容、方式与企业生产实际联系不多,企业的要求和学校的课改关联度不大,造成学生的终身发展能力、职业综合能力与用人单位的要求存在差距。

6.教师能力与课改要求有差距

调查发现,任务引领、理实一体的教学理念虽已深入人心,但大多数中等职校的教师都是从“学校”走向“学校”,是在传统的学科课程体系中培养出来的,没有企业工作经历,对实际的企业生产认知很少。机电专业对技能要求高,新工艺、新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快,对教师要求更高。学校虽实施了专业教师下企业锻炼制度,但缺乏系统性,无法深入企业生产实际。另外,专业课教师的科研能力、课改能力在课改要求面前显得比较薄弱,教师专业能力上的不足成为影响课改深入推进的重要因素。

7.办学条件与课改实践有差距

据调查,大部分学校将出国培训、国家省市级培训作为提高课改实效的主要举措,但对办学条件的改善不够重视。教师通过培训或下企业实践所获得的与行业联系最密切的知识技能,由于学校硬件设施不到位而无法实施,也挫伤了教师课改的积极性。

三、对策建议

(一)进一步明确评价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成效的主要指标

中职专业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满足于个别项目课程的开发,不能满足于文本的呈现,也不能应付验收和评估检查。要从“课程改革理念先进性”“教师参与度”“企业参与度”“学生受益度”“人才培养方案科学性”“课程体系合理性”“教学内容与行业吻合度”“教学模式创新性”“教学评价体系完善度”等维度进一步明确课程改革成效的主要指标。

(二)进一步明晰今后一阶段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

学生是否受益是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最终价值取向,因此,课程改革要始终围绕学生确定主要目标。笔者认为主要目标有二,目标之一是要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强调职业的实际需要。专业课程改革既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要将各种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中。目标之二是要提高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终身性是现代职教体系的主要特征之一,现代职教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课程改革当然要关注学生终身发展能力的培养,这就对课程改革提出两大要求。以机电专业为例,一要通过学习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机电知识与技能,这是学生走进职场的钥匙,是奠定学生终身发展的基石;二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和方式让学生了解机电专业新材料的相关知识,掌握一些学习方法和能力,这是学生继续学习、适应社会、获得发展的关键,课改时必须予以重视。

(三)进一步确定今后一个阶段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

今后一个阶段,确定中职专业课程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一是教学内容要突出“五大对接”,即:1.机电专业的专门化方向与南通地区机械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对接。今后一个时期南通地区机电行业原先的以数控加工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械加工技术、机电设备装配与维修等为主要专门化方向,将逐步被现代化的工艺流程和智能设备生产制造业重新整合,基于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及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等技术应用日益广泛,机电专业的专门化方向就要与此相对接。2.课程内容与机电行业中级工的职业标准对接。南通地区今后一个时期主要需要数控加工技术、机械制造加工产品检测、数控机床维护维修、机电设备特别是智能化设备安装调试、运行维护、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的专门化人才,课程内容就要根据这些工种中级工职业标准来确定。3.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适应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为需要和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发展态势。二是教学模式上突出“理实一体”。要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和教学模式,将理论知识与技能训练融为一体,将专业理论与知识、专业实践以及学生职业意识的培养融为一体,在教学中突出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练”,体现能力本位的特点。三是教学评价要突出体系特征,将评学生与评教师结合,评结果与评过程结合,评过程与评发展结合,评知识、能力、过程、方法与评情感态度、价值观结合,静态评价与动态评价结合。

(四)进一步完善今后一个阶段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的主要举措

首先要深化校企合作。要将企业元素引入中职专业教学,坚持教学内容贴近职业需求,坚持专业建设贴近产业岗位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以共同开发课程来提升教学质量,以校企共同技术攻关来实现学校科研水平的逐步提高,打造“双师型”师资队伍,并把强化学生职业素养放在重要位置。

其次要坚持信息化教学。信息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普及和应用,极大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创新,中职专业课课程改革也要顺应形势,加快提升中职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的能力素养,逐步健全和完善服务中职学校个性化、专业化教学的信息资源管理平台。特别是随着微课、翻转课堂的出现,信息化教学已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特征。

三是要坚持名师引领。名师引领是推进专业课课程改革的重要途径。目前,名师引领方式比较单一,局限于讲座、示范课等,中职专业课改要改革传统的名师引领方式,将教学骨干、名师与普通教师组成课改团队,如建立“名师工作室”,团结协作,引导更多的教师参与到课程改革行动中来。

猜你喜欢

专业课课程改革中职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英语笔记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双创”形势下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探索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基于创意的对口单招色彩课程改革突破点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