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要磨炼学生的思维
2016-04-27黄新苗
黄新苗
【摘 要】作为一名数学教师,作为有效教学的一名实践者,应该积极关注课堂教学,积极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充分体验思维、发展思维。
【关键词】数学教学 思维 教材开放 取舍得当 算法多样
数学思维在学生数学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没有数学思维,就没有真正的数学学习。因此,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我们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创造条件,要为学生多创造一些思考情境,多留出一点思考的时间和活动的空间去启迪学生的思维,放飞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去体验和发展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更好地发展他们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教材开放,体验和发展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新课程指出,在实践与综合应用的活动中,学生往往会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角度出发,产生不同的思考方法,我们教师应当鼓励与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比如有这样一幅图,图上画的是一辆小火车,小火车由很多图形组成,有立体的,有平面的。然后,要请小朋友数一数这辆火车上有几个长方形,有几个正方形,有几个圆形。学生各有各的答案,说的也都有道理。这下我犯难了,不知道出这道题的人是怎样想的。我们要求学生具有求异思维,允许题目具有开放性,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答案,但是作为一年级的学生,他们才刚接触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圆呀,要不要把图中的立体图形,如长方体、正方体上每一个看得见的面都数进去呢?要不要把小火车另一面看不见的车轮(圆)想象进去呢?要不要把火车头上冒的烟圈(近似圆)也数进去呢?真是难为了我,难为了孩子们!后来同事的话使我恍然大悟,思维方式不同,得到的答案自然不同。诚然,我们应该打破思维单一的陈规对孩子思维发展的禁锢,这样教学起来也就如鱼得水了。在教学“分一分”(分水果和蔬菜)时,我就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分类,学生的答案多多,有的按颜色分,有的按种类分,有的按生熟分,有的按有无籽分……当中处处体现出了孩子们独特的眼光和独特的见解。因此,我们教师以后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思维,鼓励他们面对同一个问题情境采取不同的解决策略,从中体验思维的求异性。
二、取舍得当,体验与发展学生思维的合理性
有一位老师在一次研讨课中教学“圆周率”,研究圆周率3.14是怎么得来的。他的课设计得非常好,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了各种材料,然后老师让学生测量圆的周长和直径,再看圆周长和直径有什么关系。各小组利用不同的材料得出了不同的数据。结果学生在汇报各自的数据时,我们发现老师在有选择地往黑板上写数据,而对误差较大的就不写了,也不向学生做说明。这位老师接着让学生观察黑板上的数据,引导学生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从而顺利得到老师所期望得到的结论。这个过程看起来是老师不经意的行为,却给学生传递了一个信息:数据是可以取舍的,“不好”的数据就可以不要。类似这样的教例,我们教学中也许经常可以遇到。我们常常说教学要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对数据的随意取舍是否暗示了学生无论实际情况如何,与标准答案接近的才是最好的?如此,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怎能得到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又是从何谈起?因此,作为引导者,我们不能忽视自己在指导学生中的价值。在上述教例中,不妨这样一试:在实验活动中,老师巡回加强指导,这样可精确实验的数据;另外,在汇报数据的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说,在说的基础上,讨论数据的相差和误差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科学一样,要实事求是,不能随意取舍,更要注重思维的合理性,防止偏差过大或过小与事实不符。
三、算法多样,体验与发展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数学中有计算数学,有时候我们总习惯于让学生寻找什么方法是最好的。比如:我们认为“凑十法”是最好的,可是谁给你的理由,谁来证明“凑十法”就是最好的?谁说那道题用加法做是最好的?因此,我们在课程改革中要倡导算法多样化,让学生在思维中创新。我们允许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喜欢的或适合自己的方法计算。如在教学退位减法13—9时,学生可以这样算:从10里先拿掉9个,还剩1个,再和3个合起来;1个1个拿,拿走9个;从13里先拿走3,再拿走6个;想办法9+(4)=13……从这些算法中可以看出,不同的学生在学习中会表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这正是学生面对同一个问题时最真实最自然的感受,我们又怎能千篇一律呢?又何必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呢?因此,我们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然后通过彼此的交流,实现解决问题方式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思维的创新能力。
总之,开展这样的实验活动能给学生提供展现个性的机会,为鼓励学生创新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类似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想,只有老师的教学创新,才能点燃学生的创新之火。
【参考文献】
[1]董桂凤.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J].俪人:教师,2014(23).
[2]赵泓.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习惯的教学点滴[J].中学数学,1999(12).
[3]王自强.培养数学反思习惯 发展创新思维能力[J].学周刊(B),201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