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
2016-04-27刘金菊
刘金菊
[摘要]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首先需要教师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其次采取教学技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最后运用人格力量,善于鉴别和引导,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有调查结果表明,中国的青少年是一个缺乏创造力的群体。而“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当今素质教育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因此对青少年创造力的开发和培养是现代教育的根本任务。当今我国的生物教育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也存在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较差,生物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生物学习的情感体验消极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教育观念、教育管理体制、考试制度和社会用人制度等的原因,也有来自课程、教材和教师等方面的原因。面对新时代的挑战,我们必须发挥创新精神,在生物教学中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个普普通通的苹果,所有的人都规规矩矩地纵向剖开,而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却固执的把它横向切开了,于是她闪亮的大眼睛发现了苹果里的“星星”。 这个故事,长久以来打动着我的心,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那么,我们应该采用怎样的策略才能更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能力呢?
一、摒弃传统,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教学观
创新实质上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解决问题并求得自身发展的过程。学生的创新意识来源于他们强烈的好奇心、好胜心和求知欲,而教师是他们受教育活动中的教育者,所以一定程度上讲学生的创新要靠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去培养。教师不应再把应对考试作为教学的法宝,而应“为创新而教”。因此,必须不断增强教学内容的新颖性和趣味性,要灵活运用发现法、探究法和自学指导法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探究活动时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无中生有”、“异想天开”和“纵横驰骋”,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创新精神。一切教学活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真正的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的禀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如在分析食品的成分时,把商店里学生们常吃的小包装食品拿到班里,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七嘴八舌的说起来,有的说我最喜欢吃这个,有的说我喜欢吃那个,教师以此为契机,请他们说说之所以喜欢吃这些零食的原因是什么?这时冷不丁有个声音“什么呀,都是垃圾食品!”马上这个同学成了众矢之的,而这位同学也据理力争,相持不下,最后教师来调节,引导学生从食品的色、香、味、营养的全面,添加剂等方面去分析评价食品的好坏。学生们各抒己见,真正的从学习中感受发现的自豪和快乐。
可见,转变传统的观念,对于正确认识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何等重要,它是正确培养创新型学生的起点。
二、强化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从生物教师的整体来看,对生物方法的研究探索之风还不盛行。虽然我们也曾不断尝试改变,但往往热闹一阵子就不了了之。绝大部分教师都还局限与自己的教学经验和直觉,观念比较保守。当然在教改中也有些教师创造了许多较好的教学方法,但这些成果因各种原因大多未得以实施和推广。因此,面临新世纪的挑战,强化教学中的改革探求意识、改进教学方法是每个生物教师的当务之急。
首先,生物教师应努力开阔眼界,除了生物知识的更新和深化外还应拓宽知识面。如认知心理学、教育学、化学、物理、计算机等方面知识的了解和学习,这样可以使我们从更高的层次去思考问题。
其次,改革教学方法并不是一个以新的教法简单地替代旧的教法的过程,更不是摆摆花架子、搞热闹的为教法而教法。在今天的教学条件下,生物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班级特点、学校环境等因素正确对待长期教学经验,科学合理的吸取新的研究成果,创造出切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去参与,这是改进教学方法的前提,只要学生去学了,才能知道学到了什么。
例如,开学初,把小学《自然》中所有的生物知识提取出来,指导学生进行整理归纳,把知识进行初加工,培养他们探索、加工知识信息的意识和帮助他们认清能力发展方向。而后带领学生参观标本室、实验室,激发学生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开学后,当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玻片标本时,让学生在实验准备课的基础上,进行主动探究,自己对照课本练习使用显微镜。在经历了观察失败与成功的体验后,去总结为什么使用显微镜必须严格按照操作规则去做。让学生把头发和洋葱表皮细胞临时装片放进在显微镜下观察,自己发现能被显微镜观察的条件是:材料必须薄而透明。从而明确了实验中将观察材料要制成玻片标本的原因。这样,实验的原理、目的通过能动的思索和分析后便迎刃而解了。以上看似普通的实验,却是在学生对实验过程的观察、想象、对比等思维的基础上通过主动探究而形成的。
再如用情景教学法进行“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一节的学习中,事先准备了一盆并蒂莲的照片,和学生一起讨论养花的经验。从中自然而然得出影响花的因素有阳光、空气、水、肥、土壤、蚯蚓、杂草、微生物等。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类,把它们分成生物和非生物两大因素。然后从养花的实际生产中,具体分析这些因素如何对花造成影响。最后总结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对生物的生存都有影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得到知识,在美妙的情景中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习成为快乐。这种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三、正视差异,善于鉴别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由于环境、教育、学生本人的实践、主观努力和先天遗传素质的不同,学生之间具有个别差异。但这种差异不是消极的、有害的,而是可积极开发、充分利用的一种资源。宋代的朱熹说:“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因材施教、有的放矢的进行教学。
首先,教师应该认识到创新是每一个人都具备的,也是可以培养的,每个学生创新能力的高低、显露的早晚各不相同。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发光点,那些创新能力强的学生往往不循规蹈矩、老实守纪,而表现为“自作主张”、“别出心裁”、个性鲜明”,遇到这些学生教师不要一味给他们扣帽子,要用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他们的一言一行,并正确加以引导,一定可以大大激发这些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例如在探究“蚂蚁觅食与食物的气味、颜色有关吗?”的实验中,学生是这样设计的:有的说用馒头、芹菜、辣椒、苹果等不同味道的食物来做;有的说在馒头上分别抹上糖、辣椒酱、酱油、醋等来做;还有的说用鸡蛋、鱼肉、蘑菇、豆腐等来做……这些是针对气味设计的。还有针对颜色的设计:有的说把馒头用颜料染成不同颜色;有的说用不同颜色的棒棒糖;还有的说在不同颜色的树叶上放糖……面对孩子们的这些奇思妙想,我惊叹不已。而整个课堂通过大家不断地讨论,真正成为了学生的课堂,他们通过一个小小的想法,让自己思维跳跃、升腾,这就是能力的提升。
其次,教师可提出不同的要求,提供多种可能,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让学生在以适合于自己的要求和方式中学习,逐步达到目标要求。这样可以提供一个促进不同学生共同进步的机会,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加学习生物的信心。教学时不能只让学生说出一两个答案就戛然而止,也不要因为学生的“嘻笑”而恼火,此时应鼓励他们大胆发言,勇敢的说出自己的答案。
再次,在教学中要创设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气氛,能为学生提供自由而又自然的表达自己思想的机会。引导学生在“同中求异”、“异中求新”,使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创新思维得到培养,也使学生的生物潜能和个性魅力获得充分发展。
总之,生物教学中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需要教师以课改为契机,树立正确的教师观和学生观;综观全局,充分协调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创设民主氛围,确保学生心理自由;采取教学技法,加强过程教学,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运用人格力量,弘扬学生个性,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创新精神。惟其如此,学生的个体完美,才能得到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之花,才能在生物课堂这块土地上结出丰硕之果。
参考文献:
[1]李明锐.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策略[J].教育学,2015,(1).
(责任编辑 陈始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