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态语探讨

2016-04-25毛丽娟

关键词:使用策略体态语对外汉语教学

毛丽娟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态语探讨

毛丽娟

摘要:在日常交流中人们会经常使用一些体态语以达到预期的交流目的。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具有重要的辅助作用,用好体态语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质量。分析了体态语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和出现误差的原因,提出了使用体态语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体态语;对外汉语教学;差异;使用策略

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用一个动作或者表情的变化来表现当时的心情、认知、情感等,同时也希望能够得到他人的理解,这种语言就是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尤其是初级教学阶段,教师多用简单的身体动作或表情变化来代替复杂的言语表达,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使其更好地理解知识,所以体态语会被频繁使用。但是,不当的体态语也会带来误会,因此要认真分析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态语使用存在的误差,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

一、体态语的界定和分类

(一)体态语的界定

体态语一词最早出现在美国心理学家伯德惠斯勒教授的专著《体语学导论》中,指的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有意或无意使用的姿势和动作。随后,人们对体态语的研究逐渐增多,界定也很多。对体态语的研究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学者们开始对非语言交际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到了70年代,大量的研究著作陆续出版,并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80年代末90年代初,全球范围内的非语言交际学兴起。国内从80年代开始对体态语进行研究,研究成果主要有耿二岭的《体态语概说》和李杰群的《非言语交际概论》等。毕继万将体态语定义为传递交际信息的表情和动作[1]。总之,体态语是一种存在于人际交往活动中的非文字的语言交流形式,旨在用一些体态、动作或者面部表情来进行信息传递,是一种最常见的交流方式。

(二)体态语的分类

体态语作为非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分类观点众多。具有代表性的是周国光、李向农的观点,他们在《体态语》一书中从成因、适用范围、内容等方面进行了划分,这种划分过于细致,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应重视其功能,并非划分其类别。所以,笔者认为卡克·W·贝克于1977年在其主编的《语言与交际》一书中的体态语分类法更适合(如图1所示)。

图1 卡克·W·贝克的体态语分类

二、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体态语

(一)体态语的特点

关于体态语的特点由于研究方向的不同至今没有形成共识。庄锦英、李振村主编的《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总结出体态语有辅助性、真实性、独立性、跨文化性、先天性、差异性、节奏感、情境性等8个特点[2];王悦主编的《教师体态语言艺术》提出体态语有形象性和表情性、丰富性、伴随性和情境性、差异性等4个特点[3]。本文根据对外汉语教学实际总结出3个特点。

1.多样性

多样性包括两层含义:一是体态语本身的多样性。据估计,人体能够做出的姿势和动作可达270 000种,比人所能发出的声音还要多。美国学者刘易斯戈登·修易斯指出仅能使身体稳定的姿势就有1 000多种。体态语就像语言一样,是在某种文化内部形成的一整套清晰、明确、模式化的符号,它不能“放之四海而皆准”[4]。二是同样的有声语言可以通过多种体态语来表达。例如:想睡觉的时候可以打哈欠,也可以揉揉眼睛;饿了的时候可以摸摸肚子,也可以做手扒饭的动作。

2.多义性

同样的体态语可以表达不同的含义。例如:“挥手”既有打招呼的含义,又有告别的含义,还可以表示“不”的意思;“摇头”既有不知道,也有不需要的含义。此外,一个体态语可以表达多个不同的含义。比如要表达开心,可以大笑、尖叫,也可以跳跃、拍手等。

3.文化差异性

不同的文化有着不同的体态语。每个国家对需要表达的意思会有不同的体态语。同一种体态语也会有不同的含义。在日本做“OK”的手势是表示没钱了,在中国表达的则是可以、没问题,在法国表示的是零或者毫无意义,而在巴西则是一种令人厌恶的手势。这一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是最容易产生误会的。

(二)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误差

笔者根据毕继万的非语言分类和贝克的体态语分类,并结合上文所述的体态语特点,用实例来分析说明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误差的原因。

1.姿势语

在人们的交流活动中,站、坐、蹲、卧、走姿态既传递一种无声的信息,也有一定的文化区域性。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大多数国家的人动作比较随意、洒脱,而东方人一般则彬彬有礼,注重规范。笔者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发现,南美国家的学生在上课时坐姿十分随意,而韩国学生的坐姿则比较规范。此外,笔者在大学实习期间对一名美国留学生进行汉语辅导,地点是学生公寓,有时授完课会十分沮丧,因为在辅导过程中留学生总是半躺在床上,姿态十分随意,这让人感觉他没有注意听课。当然,姿势语因受各国礼仪文化的影响而有所不同,在了解了南美多数国家人的生活随意性后,就会对这些国家的留学生的姿势语表示理解。

2.微笑语

有的体态语在世界大部分地区所表达的含义是一样的。例如微笑,在中国有更多的理解,自古就有“一笑泯恩仇”“一笑了之”“笑一笑十年少”等说法,因为中国人把“笑”当成可以解决不愉快、化解尴尬的一种方式,但在西方国家,笑则没有这么多含义。对于不了解“笑”在中国文化中的多种含义的外国人来说,“笑”可能会产生不愉快。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课堂上,对出现错误或者失误的学生,教师的笑要把握好度。

3.手势语

手势语是一种表现力极强的肢体语言,由于它既直观又简便,因此运用范围广、使用频率高。但一些手势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如果不了解这些区别,则很容易造成交流障碍。比如,在与一位日本留学生进行交流时,谈及明天是否有时间一起去吃饭,如果你用了人人皆知的“OK”手势表示可以,则会让他一头雾水,因为日本人的这个手势表示“钱”;而对于巴西人来说则是一个不雅的手势,表示排泄物。如果我们事先知道日本人、巴西人对“OK”这个手势表示不同的含义,那么就不会发生不愉快了。

4.首语

首语有点头、摇头、歪头等。在中西肢体语言中,大多数国家的歪头都表示思考、审视的意思,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但是,在有些国家点头也可以表示否定,比如爱斯基摩人、尼泊尔人、印度人和斯里兰卡人。因此,不能对所有外国人都点头用“yes”、摇头用“no”来表达自己的意思,具体使用要视对象而定。又如,在中国“点头”可以表示招呼某人过来,但是这个动作有使用的范围限制,只能使用在长辈对下辈、地位高的人对地位低的人之间。比如老师对学生可以,但学生就不可以这样对老师或者同学。当学生进办公室时会敲一下门引起老师注意,如果老师在忙他会点头示意,表示他看见了你可以进来了,但如果对象是欧美学生,他们招呼人过来的动作是扬头,点头是一种具有指点意味的动作。

(三)体态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产生误差的原因

1.文化背景不同

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根植于历史中的,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中西方的文化具有自己的文化特点和民族特征。体态语作为一种反映民族文化和性格特征的重要方式,它不仅体现了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而且也表现了人们的交际方式和思维方式。中国文化重视国家利益,因此当个人利益和群体利益产生冲突时会以群体利益为先。这种宗主式的、家庭制的文化使中国人对于长辈或者年龄比自己大的人都会保持一种尊敬、尊重的态度,这与西方以“自我”为核心的传统观念完全不同。西方人的集体观念相对较弱,他们塑造的是个人英雄,更尊重个人的意愿,追逐人权、崇尚自由。如果留学生对老师的答案提出反驳,甚至直接打断老师的话都是可以理解的。

2.性格差异影响

民族性格影响民族文化,体态语也因民族性格而异。总体来说,中国人是内敛型的性格:谦虚、克制、重礼、含蓄等;西方人则是外露型的性格:不拘小节、独立、自信等。

性格影响行为。不同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是人们在现实生活中显现出的某些一贯的态度倾向和行为方式,它通过对事物的倾向性态度、活动、言语等表现出来。这就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面对不同文化背景的留学生时,不仅要意识到整体的文化差异,还要关注个体的性格差异,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不能轻视这些差异,否则就有可能误解对方的意图,产生一些原本可以避免的误会。

3.客体环境影响

客体是与主体相对应的存在,客体环境是主体不熟悉的环境。在国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人员同样适用这种情况,因为他们面临的是客体环境,教师的行为举止也要有所改变。最明显的就是招呼语,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打招呼方式,在泰国用双手合十,在日本、韩国用鞠躬行礼等。这都影响主体在客体环境中的言谈举止。

三、对外汉语教学中体态语的使用策略

学生对教师的印象除了与教学质量有关外,还与教师体态语的使用也有很大关系。一个好的教师通过适当的体态语能给学生留下美好的印象,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注意自己的言行。

(一)强化积极误差

1.加强使用的目的性

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误差如果得到合理转化也会对教学产生积极影响,因此在使用体态语时要有明确的目的,不可随意使用或无条件地使用。体态语在课堂上也不能过于夸张,要适度。有的民族学生不喜欢过于正式的装扮,因此老师的穿着就可以适当休闲一些,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使课堂气氛更为融洽。

2.在情境中使用体态语

体态语是随时随地都可以使用的交际方式,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要注意在情境中使用体态语。情景是加深印象的重要教学环境。进行单纯的理论教学,学生们不能完全记住理论知识,但在实际交流中进行体态语表达,教学效果会更好。与不同国家的人打招呼的方式是不同的,比如握手、点头、拥抱等,可以在课堂上扮成不同民族的人使用不同的交流方式进行交流,以加深他们的印象。

(二)避免文化误差

1.多学习有关文化

在学习外语时,最容易发生的错误就是文化负迁移,常常把自己的语言特征运用在学习的外语中。这种情况也会发生在体态语表达上,在与别人交往时用的都是自己民族的体态语,如果交流对象的文化意义正好有较大误差,就会产生误解。这就要求我们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要了解对方的文化,在用体态语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时,也要知道此动作在其他民族中的含义,这样才能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2.进行必要的沟通

当不了解其他民族的体态语含义时,就要和交流对象进行沟通了解,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误解的产生。有时我们会不自觉地做出一些体态语,如果已经引起了其他人的误解,这时就要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进行及时说明,消除误会。有时也要提醒自己不能过多使用体态语,必要时尽量用言语进行交流。

总之,体态语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不仅具有交际作用,而且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体现了不同民族的价值取向和文化特征。而体态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方式,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可以根据课堂需要协助语言完成交际,使表达更简洁、明确、得体,也可以替代语言进行交际,使有声语言得以延伸[5]。

参考文献:

[1]毕继万.跨文化非语言交际[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5.

[2]李振村,庄锦英.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10-26.

[3]王悦.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0:3-7.

[4]张宗久.体态语在非言语交际中的文化差异[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

[5]张和生.对外汉语课堂教学技巧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368.

(编辑:文汝)

收稿日期:2015-12-15

作者简介:毛丽娟(1991-),女,安徽大学(安徽合肥(230031)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2014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对外汉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999(2016)03-0081-03

猜你喜欢

使用策略体态语对外汉语教学
课堂教学中教师体态语的作用
浅议初中语文导学案的编写和使用
浅谈高中数学教学中微课技术的使用
浅谈组织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性
女大学生体态语优化课程建构与训练技巧研究
对外汉语课堂游戏教学设计
对外汉语听力教学初探
数学导学案的设计与使用策略
合理运用学具,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初中英语教师体态语应用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