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输液港用垂直针在核磁共振中的安全性探讨

2016-04-22侯乐,言克莉,尹悦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6年6期
关键词:核磁共振



静脉输液港用垂直针在核磁共振中的安全性探讨

侯乐, 言克莉, 尹悦, 王传兵, 周鑫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科, 江苏 南京, 210029)

关键词:静脉输液港; 垂直针; 核磁共振

静脉输液港是一种埋植于皮下组织中的闭合静脉输液装置[1],适用于长期间断输液患者,可将药物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处,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的痛苦,降低静脉穿刺难度,同时也防止了刺激性药物对外周静脉的损伤,是肿瘤患者静脉输液、化疗的永久性通道[2]。核磁共振(MR)成像技术是近20多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医学成像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随着治疗的进展或病情需要,部分患者需对特定部位进行MR检测,然而对于体内有金属物的患者,MR检查存在一定的问题[3]。由于肿瘤患者平均住院时间通常≤7 d,若将患者之前穿刺的垂直针拔除并在MR检查后重新穿刺,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会增加其经济负担。因此本研究探讨了静脉输液港行垂直针穿刺后直接行MR检查的安全性,现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

美国巴德公司植入式聚氨酯材料静脉输液港、钛合金静脉输液港、贝朗公司聚氨酯+金属头静脉输液港,共3种,各7根;美国巴德公司型号20G 0.5(1.3 cm)黄色垂直针、20G 0.75(2 cm)黄色垂直针、20G 1.00(2.5 cm)黑色垂直针、德国贝朗公司20G(0.9 mm)×15 mm黄色垂直针、20G(0.9 mm)×20 mm黄色垂直针及美国smith双接头垂直针,共6种,各3根,假体2个,透明贴、温度计、量角器等。

1.2方法

将本实验中6种类型的垂直针,各3根,分别刺入6根巴德聚氨酯静脉输液港、6根巴德钛合金静脉输液港及6根贝朗公司聚氨酯+金属头静脉输液港的穿刺座内,剩余的3根静脉输液港不插针。所有港体均注满生理盐水,固定于假体胸前部。将假体分别置于运行的西门子3.0T MR入口处5 min及机器中20 min,以模拟MR检查过程。观察MR入口及机器中港体、垂直针的运动情况;检查港体是否损坏或渗液、贴膜是否松动;MR检测20 min后,用注射器抽出港体内的生理盐水后测3种港体内的温度,每次实验均重复3次。

1.3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不同插针港体于3.0T MR入口及机器中的运动及缺损情况

不同类型的垂直针分别刺入3种输液港穿刺座内,固定于假体锁骨下部位置,于西门子3.0T MR入口处5 min及机器中20 min检测均未见运动,港体均无损坏或渗液,贴膜无松动。

2.2不同插针港体MR检测后的温度

MR检测时室温20 ℃, 6种类型的垂直针分别与巴德聚氨酯静脉输液港、钛合金静脉输液港及贝朗聚氨酯+金属头静脉输液港组合,行MR检测20 min后,不同插针港体MR检测前后温差均≤6.0℃, 且与不插针的单独静脉输液港比较,温差无显著差异(P>0.05)。见表1~3。

表1 巴德聚氨酯静脉输液港MR检测前后的温差(n=3)℃

表2 巴德钛合金静脉输液港MR检测前后的温差(n=3)℃

表3 贝朗聚氨酯+金属头静脉输液港MR检测

3讨论

输液港由导管和穿刺座组成,经锁骨下静脉穿刺置管后将导管送入上腔静脉,导管的另一端和穿刺座相连,埋置于胸壁皮下组织中,缝合固定,输液时将垂直针经皮垂直刺入注射座即可,可用于各种药物的输注,如高浓度的化疗药物、胃肠外营养液等,避免了刺激性药物对血管的损伤,患者日常生活不受限制,无需换药,生活质量提高[4-5]。临床治疗期间依据病情,常需对部分患者特定部位进行MR检测。若患者体内有金属,在磁场中会产生运动和移位,产生伪影、电流和发热,功能紊乱等效应,从而影响MR检测结果[6]。

目前高场强(1.5T及3.0T)MR成像设备的临床应用越发普及,体外金属在高场强的磁场中主要引起投射效应,造成人员伤害或设备损坏[7]。投射效应是MR系统最大的安全性问题之一,也是引起体内金属物行MR检测时产生运动或位移的主要原因[8-9]。但也有研究[10]发现,可操纵GDC在移入及移出磁场时均未见移位,也未检测到磁场力的作用,提示并不是所有金属材料都是MR检查的禁忌。垂直针是不锈钢成分,属于可产生投射效应的金属,但有关垂直针刺入输液港穿刺座后行MR检查是否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尚缺乏。目前临床上行MR检查时必须拔除针头,检查结束后再插入针头,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痛苦,而且增加了治疗费用。本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类型的垂直针刺入巴德聚氨酯静脉输液港、钛合金静脉输液港及贝朗聚氨酯+金属头静脉输液港后,固定于假肢行MR检查,在机器入口及机器内均无偏移,提示当吸引力小于金属植入物的内固定力时,MR检查仍安全可行。

常规MR检查中,金属材料因涡流产生的热效应微忽其微,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11]。Hennemeyer等[12]在3.0T MR中发现电解脱铂弹簧圈(GDC)在实验猪及胶囊模型内均未出现产热效应。本研究显示,行3.0 T MR检测20 min后,不同插针港体MR检测前后刚体内温差均≤6.0℃,产生的热量在安全范围,不会对人体和港体造成伤害。与单独静脉输液港比较,相应的插针港体MR检测前后的温差均无显著差异,提示不同类型的垂直针MR检查时产生的热效应对静脉输液港的影响均在安全范围内。

综上所述,在假体上模拟人体置静脉输液港并插有垂直针行3.0T MR检查是安全的。为临床工作提供了理论根据,但由于存在实际的操作误差,仍需进行大量的体外实验,进一步确保其安全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李海洋, 黄金, 高竹林.完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应用及护理进展[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0): 953-956.

[2]Jan HC, Chou SJ, Chen TH, et al.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of complications of subcutaneous intravenous infusion port[J]. Surg Oncol, 2012, 21(1): 7-13.

[3]韩荟. 1例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化疗药物外渗原因分析及护理体会[J].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2014, 18(18): 147-149.

[4]Foinard A, Décaudin B, Barthélémy C, et al. Prevention of drug delivery disturbances during continuous intravenous infusion: an in vitro study on a new multi-lumen infusion access device[J]. Ann Fr Anesth Reanim, 2013, 32(9): e107-e112.

[5]何越, 孙艳萍, 李宁, 等. 血液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ICC与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效果比较[J]. 中华护理杂志, 2012, 47(11): 1001-1003.

[6]陈财忠, 李韧晨, 张澍杰, 等. 去金属伪影序列在脊柱金属植入物患者MR成像中的应用[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4, 48(4): 320-323.

[7]Xu Y, Yu R. Comparison of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artifacts of five common dental materials[J]. West China J Stomatology, 2015, 33(3): 230-233.

[8]张莉, 金红瑞, 嵇鸣. 老年患者体内金属置入物3T MRI检查的安全性探讨[J]. 老年医学与保健, 2012, 18(1): 48-51.

[9]张臣, 赵蕾, 马晓海, 等. 自制血管内成像天线在3. 0T MR成像中可行性的实验研究[J]. 中华放射学杂志, 2012, 46(9): 846-850.

[10]贺李, 余深平, 孟悛非. 金属物对磁共振检查的影响及相关研究进展[J]. 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 2009, 32(1): 53-57.

[11]王传兵, 张玲, 李大鹏. 金属植入物对1. 5 T磁共振扫描热效应的安全性影响[J]. 中国医疗设备, 2015, 30(8): 27-29.

[12]Hennemeyer CT, Wicklow K, Feinberg DA, et al. In vitro evaluation of platinum Guglielmi detachable coils at 3 T with a porcine model: safety issues and artifacts[J]. Radiology, 2001, 219(3): 732-737.

中图分类号:R 473.7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2353(2016)06-157-02

DOI:10.7619/jcmp.201606054

通讯作者:言克莉, E-mail: ykl1969@sina.cn

基金项目: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11523743)

收稿日期:2015-11-20

猜你喜欢

核磁共振
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的核磁共振诊断分析
DSP在磁共振数据接收系统中的应用分析
陈旧性前交叉韧带断裂膝关节退变影像学研究
超声检查在类风湿关节炎诊疗中的研究进展
螺旋CT与核磁共振在肝脏囊性占位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MR在脑血管疾病诊断中的运用分析
双通道平行采集1H/19F二维相干核磁共振波谱新方法
颞叶癫痫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与核磁共振弥散张量参数相关性
泡沫分离法提取并富集底泥中的有机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