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的核磁共振诊断分析
2017-02-06翟建山
翟建山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核磁共振用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诊断价值。方法随机选取2014年1月~2016年3月本院收治的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46例进行观察,分析本组患者核磁共振检查结果及其确诊率,总结肝硬化再生结节核磁共振的特点及其诊断价值。结果45例通过核磁共振诊断为肝硬化再生结节,诊断率为97.83%。常规扫描:脂肪抑制T1WI多表现为稍高或等信号,T2WI大多为低信号,增强扫描:门静脉期、延迟期与强化肝实质比较为低信号结节,动脉期未见强化,癌结节T1WI多表现为稍低或等信号,个别可见稍高信号,T2WI多表现为较高信号,增强扫描可见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减弱。结论核磁共振用于肝硬化再生结节临床诊断,能够早期鉴别良恶性疾病,同时还能对恶性结节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关键词]核磁共振;肝硬化;再生结节;诊断价值
肝硬化是目前临床中常见的一种慢性、再生性肝病,导致肝脏发生损伤的因素有很多,可以是一种也可以使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肝脏进行性、纤维性持续发展。肝硬化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疾病,其中有一种是大部分肝脏组织损害的结节性肝硬化,其纤维组织包绕再生结节。若在肝脏病变的早期不予以有效治疗,任由疾病持续恶性发展,最终将发展为肝癌。早发现,早期采取有效的治疗手段能够防止更加严重的病变出现。核磁共振是临床中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其在肝脏检查的应用在近几年也得到很大的发展,尤其是对于肝脏内肿瘤性病变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本文为进一步研究核磁共振在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特进行如下研究内容。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4年1月~2016年3月间收治的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46例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对象,并回顾性分析本组患者的临床病例资料,其中,男38例,女8例,年龄在35~73岁不等,平均(64.98±8.67)岁,病灶直径在0.5~2.0cm不等,平均(1.33±0.93)cm,所有患者均通过一系列临床检查证实肝内实性占位性病变,本组患者最终均通过手术切除取病理组织学检查最终确诊为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病灶为46个。所有患者均表示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承诺绝对配合一切诊疗,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检查方法本组患者均通过核磁共振检查,具体操作方法:采用西门子1.5T超高场强磁共振成像仪、体部相控阵线圈。分别对T2WI,T1WI,抑脂T1WI,DWI(MOO),DWI(b800)进行扫描,并采用三维成像技术对所得的动态图像实施处理。根据核磁共振仪器指标,T1WI通过FSPGR对序列予以测定,TE:2.1~2.4ms,TR:150~200ms;T2WI则通过FRFSE-XL予以序列测定,TE:84.8~92.9ms,TR:6200~7055ms。扫描层厚:8mm,扫描间距:2mm,扫描视野:40cmx30cm~40cmx38cm,扫描矩阵:228x165~228x253。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则采用M3D/PSPGR进行测定,扫描参数设定为:扫描层厚:4.7mm,扫描间距:2.4mm,TE:1.6ms,TR:3.9ms,扫描视野:40cmx38cm。采用核磁共振专业对比剂为高压注射器进行推注,并选择扎喷酸葡甲胺注射液,剂量:0.1mmol/kg,流速设定为2mL/s。注入药物后在不同时间段扫描增强动脉期,增强静脉期,增强延时期,并获取图像。
1.2.2研究方法针对本次研究选取的4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采用核磁共振诊断,分析总结患者核磁共振主要临床表现,并统计分析其对于肝硬化再生结节的诊断率,综合评价其在肝硬化再生结节的诊断价值。
2结果
2.1本组患者通过核磁共振诊断结果
本次选取的46例患者最终通过手术去病理组织确诊为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其中通过核磁共振诊断的患者有45例,其诊断率为97.83%。
2.2核磁共振表现
2.2.1肝硬化再生结节核磁共振成像表现研究发现,在核磁共振扫描下,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的肝脏体积正常或者缩小,其外形不规则,通常为驼峰状或波浪状改变,还可类似于肿瘤,并且肝左右叶比例失衡,一般可见尾叶和左叶外侧段出现代偿性增大,右叶萎缩,大多数患者右前叶较后叶更加明显,肝内主要表现为小结节,或大小结节混合表现,小结节主要表现为直径在3mm的细小粟粒状,大结节直径在3mm。T1WI呈稍高或等于正常肝脏组织信号,T2WI表现肝内弥漫大小不等的低信号结节,周围可见相对正常的肝脏内组织及纤维间隔。增强扫描显示再生结节门静脉期、延迟期与强化肝实质比较,为低信号结节,未见假包膜,动脉期未见强化。如下图1、2、5。
2.2.2肝硬化合并肝细胞癌患者的核磁共振成像表现在本组患者中合并肝细胞癌的患者有11例,其中有2例巨块型,4例多发结节型,表现为弥漫分布,肿块大小不等,多呈类圆形、不规则形,直径最大在5~10cm,小肝癌患者5例,肿块直径在3cm,T1WI呈稍高、稍低或者等信号,T2WI表现较高信号,1例合并门脉癌栓。增强扫描有12例患者动脉期出现明显强化,门静脉、延迟期强化减弱,且信号较周围肝脏组织低,其中有2例患者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呈低信号,且不均匀。11例肝细胞癌患者DWI序列表现高信号,并且在弥散系数ADC图像中呈低信号变化,上述11例肝细胞癌患者中有3例经过治疗后,复查显示部分癌结节信号降低,并且部分结节体积缩小。见图3、4、6和7。
3讨论
肝癌是目前临床所见的威胁人类健康较为严重的恶性肿瘤之一,据相关资料调查显示,我国每年因肝癌死亡的患者高达20万余人。且临床发现肝癌的发生与肝硬化关系密切,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肝损伤疾病,导致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若早期不予以有效治疗,待发展为肝癌则增加治疗难度,且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大量临床研究者表示,肝硬化直接关系肝癌的发生和发展,早期检查并予以科学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临床预后,且至关重要。肝硬化再生结节以及小肝癌均是肝硬化进展期的相关疾病,有研究表明,肝癌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而肝硬化结节再生有可能是该过程的第一步,肝硬化再生结节逐渐发展为不典型增生,持续加重最终发展成肝癌的可能性极大。所以早期判断肝硬化再生结节和小肝癌对于制定患者的临床治疗计划尤为重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医疗技术也随之进步,影像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已经将肝硬化背景下的小肝癌病灶直径在3cm以下或者两病灶直径小于3cm的肝癌的确诊率逐渐提高,并为肝硬化再生结节以及小肝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参考。
本次研究显示:肝硬化良性再生结节的主要特征为T1WI上表现为稍高信号或等信号,常规扫描T2WI以及脂肪抑制T2WI上均呈等信号。而T1WI上肝癌结节则多表现为低信号,T2WI上表现为高信号,其与低信号再生结节具有显著的差异性。此外,还发现DWI序列中对于肝硬化再生结节良性者和肝癌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DEI上肝癌结节表现为高信号,且ADC呈低信号变化,然而良性结节在DWI上表现为信号未增高,并且DWI上对于肝癌结节的临床治疗效果的评价也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次研究中的11例肝癌结节患者在本院经过治疗后3例好转,其复查时发现肝癌结节信号减弱,并且结节体积变小,部分患者结节信号呈等信号变化。这一结果进一步证实DWI序列是肝硬化再生结节良性和恶性鉴别诊断的关键,同时也是肝癌结节临床治疗疗效评价必不可少的成像序列。在随访观察期间还发现有几例患者的动脉血供不丰富的结节,或者T1WI表现高信号,T2WI未见高信号的患者大多数表现为良性结节。常规扫描以及脂肪抑制T2WI表现高信号的结节则大多数为恶性结节,所以原本为低信号的结节复查T2WI或者复查DWI时表现高信号或者低信号的结节通常情况下会出现高信号影,也就是扫描结果可见结中结,其高度提示结节恶变。从肝硬化再生结节内的血供与核磁共振信号强度之间的关系发现,若结节内血供增加、门静脉血供减少,且T2WI或DWI序列扫描信号增强,则可提示T2WI或者DWI序列强度的增加可以作为肝硬化再生结节癌变的重要危险信号。
再生结节的供血来源主要是门静脉,而门静脉期、延迟期与强化肝实质比较下表现边界清楚的低信号结节,并且低信号结节周围还可见强化不规则纤维组织区域,并且该现象在延迟扫描期更为显著。本次研究选取的46例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强化结果与临床中大多数研究结果相一致。本次核磁共振扫描结果显示,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的肝脏体积正常或者缩小,不规则,驼峰状或波浪状,肝左右叶不等,还可见尾叶和左叶外侧段出现代偿性增大,右叶萎缩,大多数患者右前叶较后叶更加明显,肝内主要表现为小结节,或大小结节混合表现,小结节直径在3mm,大结节直径在3mm。T1WI呈稍高或等于正常肝脏组织信号,T2WI表现肝内弥漫大小不等的低信号结节,周围可见相对正常的肝脏内组织及纤维间隔。增强扫描显示再生结节门静脉期、延迟期与强化肝实质比较,为低信号结节,未见假包膜,动脉期未见强化。增强扫描有12例患者动脉期出现明显强化,门静脉、延迟期强化减弱,且信号较周围肝脏组织低,其中有2例患者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静脉期、延迟期呈低信号,且不均匀。11例肝细胞癌患者DWI序列表现高信号,并且在弥散系数ADC图像中呈低信号变化,与大多数研究相符。
针对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的早期诊断,临床可采用CT、MRI以及超声的影像学检查辅助诊断。CT检查到多数肝表面显示不规则隆起或凹凸不平,但肝实质边缘呈波浪状改变,且程度不等,并且某些细微的波浪状改变需要更改层厚或者重新调整窗宽、窗位才能进一步观察,加之肝硬化再生结节多为极小结节,因此大多数患者CT表现一般为不常见的波浪状改变,其对于影像学医生以及临床医生的专业性要求更高,并且需要仔细观察,认真分析。此外,CT平扫除了可以观察肝硬化再生结节导致的肝脏表面波浪状改变等间接表现以外,并不能直接观察肝硬化结节。有研究者通过比较CT扫描和核磁共振对肝硬化再生结节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进行对比观察发现,较CT扫描而言,核磁共振对于肝硬化再生结节诊断的准确性、敏感性以及特异性更高,因此,临床通常情况下更加愿意参考核磁共振扫描结果。
总之,肝硬化再生结节应早期诊断,尽早采取相应治疗措施,是提高患者临床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