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如何摆脱长期性停滞
2016-04-18张明
世界经济如何摆脱长期性停滞
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是帮助一国摆脱长期性停滞的最重要举措之一。
张明
中国社科院世经政所国际投资室主任
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深刻地改变了世界经济增长的格局。世界经济的年均增速从2000~2007年的4.5%;下降至2008~2014年的 3.3%。据IMF预测,2015年世界经济增速仅为3.1%。
针对这种局面,美国经济学家萨默斯提出了“长期性停滞”的概念。所谓长期性停滞是指,为了使一国储蓄率等于充分就业状态下的投资率,需要实际利率为负;但由于低通胀与名义利率零下限的存在,实际利率很难降至零以下,因此无法实现充分就业。萨默斯认为,发达经济体乃至全球经济,目前都面临长期性停滞的现实威胁。
这意味着经济体的产出缺口持续存在,相应的衰退或萧条会旷日持久。要摆脱长期性停滞,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工具未必有效:从货币政策来看,在存在零利率下限的制约下,要进一步降低实际利率,央行就需要通过非常规货币政策向市场注入流动性,或者通过提高通胀目标等方式来提振通货膨胀预期;从财政政策来看,短期财政刺激政策的效力不足以摆脱长期性停滞,但如果长期实施扩张性财政政策,又会受到公共债务水平的束缚。因此,摆脱长期性停滞的关键还是要通过结构性改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但结构性改革通常又会面临国内既得利益集团的阻碍。
综合各方面的考虑,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应是帮助一国摆脱长期性停滞的最重要举措之一。其原因在于,储蓄行为的变化是缓慢的,因此摆脱零利率下限应以提高投资率为主,而要提高投资率,增加基础设施投资力度当为首选。
对世界经济增长而言,扩大基础设施投资已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有助于改善短中长期的经济增长。基础设施投资在短期内有助于扩大总需求,中长期有助于改善总供给,因此能够在不同阶段内促进经济增长。其次,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有助于激发创新、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已有研究表明,公共部门的基础设施投资能显著提升私人部门的生产率。再次,扩大基础设施投资有助于促进中产阶级的就业并降低贫困,进而增进社会公平。最后,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都存在更新或增加基础设施的需求,且需求巨大。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由于自身资金匮乏,难以满足基础设施的投资需求。据世界银行的估算,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投资每年需要1.5万亿美元,远超私人部门能提供的1500亿美元。
在现有的多边开发性融资机构提供的资金支持极为有限的情况下,中国政府推出了“一带一路”战略,意在通过多边合作方式解决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需求。这一战略的实施,将有效缓解亚洲基础设施投资的资金不足问题,显著促进该区域的基础设施建设,提振沿线国家经济增长乃至全球的经济增长。
为更好地解决基础设施投资缺口的问题,“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应采取如下对策:第一,更好地发挥亚投行、丝路基金等多边投融资机构的作用。为此,沿线国家的政府与相关机构应积极参与到这些多边机构中来,以提供更多的资本金支持;同时,要适当扩大这些多边投融资机构的杠杆率。第二,沿线国家的具体项目,可以考虑通过PPP等市场化机制引入更多的民间资金来弥补资金缺口。而吸引民间资金的关键,就在于具体项目设计能够保证投资安全并获得足够的投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