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服贸“明珠”崛起路
2016-12-29尚正平编辑王亚亚
文/尚正平 编辑/王亚亚
南国服贸“明珠”崛起路
文/尚正平 编辑/王亚亚
深圳服务贸易发展充分体现了企业主体创新、区域聚集的特点。深圳牢牢把握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战略机遇期,探索并形成了双核引领、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
服务贸易有较强的区域聚集效应。我国的服务贸易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其中北京、上海和广东三省市的服务进出口额占到全国60%。其中,深圳服务贸易快速崛起,引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南国服务贸易的一颗“明珠”。
深圳地方统计数据显示,2008~2013年,深圳服务贸易进出口从152亿美元增至768亿美元,年均增长39%;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从4.8%提升到12.9%。其中的出口、进口年均分别增长37%、40.3%。来自商务部的数据,2015年前10个月,深圳服务贸易进出口363.7亿美元,增长6.8%,占外贸进出口总额的10%。深圳服务贸易发展充分体现了企业主体创新、区域聚集的特点。该市积极把握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战略机遇期,探索形成了双核引领、双轮驱动的发展模式,为其他地区发展服务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主体创新塑造业务“双核”
深圳服务贸易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目前行业发展规模不断扩大,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处于行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其中服务外包和供应链管理服务是表现最为抢眼的两大类别,企业主体创新活跃,引领行业发展潮流。
深圳汇聚了全球重要的服务外包企业,IBM、微软、伟创力、飞利浦、惠而浦、沃尔玛等一批世界500强和知名跨国公司在深设立了外包服务中心;华为、中兴、IBM科技等公司的离岸合同执行金额超千万美元。一流服务外包企业的入驻使得深圳逐步形成了以离岸外包和信息技术外包等业务为核心的产业体系,业务范围覆盖软件研发与信息技术服务外包、云计算服务外包、电信运营服务外包、供应链管理与采购外包、金融服务外包、产品技术研发及工业设计外包、创意及动漫设计外包等诸多领域。2014年,深圳全年承接离岸业务合同额为37.4亿美元,同比增长20.4%;全市离岸服务外包企业已发展到410多家,从业人员约14万人。未来5~10年将是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黄金时期,深圳作为沿海开放的领军城市和高科技人才的创业福地,在研发设计、信息技术、供应链等新兴领域凸显比较优势,有望发挥更重要的示范作用。
作为服务贸易的新业态,供应链管理服务在深圳迅速兴起。该类服务主要通过互联网与平台服务功能的综合利用,为中小微企业降低成本、提高运营效率、参与国际竞争、重塑行业生态创造条件。目前深圳有供应链公司300多家,业务重心正从采购、营销、资金融通、物流等平台服务商向打造专业供应链、塑造OTO商业价值链、完善互联网金融等复合型服务供应商转变。如作为首家上市的供应链公司,深圳市怡亚通从最初承接国外企业的离岸分销业务起步,经过近二十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拥有300余家分支机构,全球员工逾两万人的供应链龙头企业,2014年业务量突破580亿元。通过整合优势资源,怡亚通构建以生产型供应链服务、流通消费型供应链服务、全球采购与产品整合供应链服务、供应链金融服务为核心的全球整合型供应链服务平台,服务网络遍布国内380个主要城市及东南亚、欧美、澳洲等国家和地区。未来5~10年,我国将从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迈进,国内国际市场一体化程度将明显增强。以提供平台服务和流程专业化服务为主的供应链管理服务行业,将因此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
热点区域“双轮”驱动
福田、前海是深圳市力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热点区域。从最初承接港澳台加工制造外包转移,到如今积极迈向现代服务业,福田、前海两地形成的双轮驱动功不可没。
福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主要是承接“三来一补”,搞加工制造。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和国际竞争更趋激烈,人工、土地、能源、环保综合成本快速上升,福田区开始主动谋划转型,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战略主导,探索出以发展服务贸易助推向服务经济转型的“福田模式”。福田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双向服务贸易和投资,提升服务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水平,以“优环境、优服务”承接和聚集来自香港和全球的资本、技术、人才、先进商业模式。经过不懈的努力,到“十一五”末期已基本完成了经济转型,形成了以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结构,全面提升了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十年间,福田区服务业年均增速高达28%。2015年前三季度,福田第三产业产值2214.9亿元,增长9%,其中现代服务业占比75%。作为新兴贸易物流业的深圳市供应链公司,占了全国的90%,其中大部分集中在福田区。
前海是深圳市力推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又一热点区域。近年来,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在跨境人民币贷款业务、外商投资股权投资试点、跨境电商出口业务流程以及外资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等方面的创新改革措施均取得重大进展。2015年4月,广东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前海充分利用“自贸区+前海合作区+保税港区”三区叠加的优势,积极吸引外资发展服务业,引资集聚效益明显。2015年上半年,前海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项目452个,同比增加239个,占同期全市总投资项目的36.22%;实际使用外资11.4亿美元,同比增长632.7%,占全市实际使用外资总额的34.8%。
牢牢把握深港合作机遇
深圳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深港战略合作的搭建。毗邻香港是深圳发展服务贸易的突出优势。香港是世界著名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具有高效、透明的法治化营商环境和公共行政体系,对深圳而言始终是发展国际服务贸易的重要依托和桥梁。目前,香港仍是深圳市服务贸易的主要伙伴,服务进口占比超过80%,出口服务占比达到60%,外资来源中占到70%左右。
2007年,深圳市政府发布一号文件,首次提出与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加强合作衔接,随后与香港签署了合作发展服务贸易的备忘录,推动两地金融、物流、商务等领域的多层次交流合作。2010年,深港服务业合作取得重大突破,8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2011年3月,国家正式将深圳前海开发纳入“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前海功能定位是现代服务业体制、机制创新区,重点发展金融、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及其他专业服务四大产业,随后有关部门陆续出台了多项支持政策。
2015年7月,前海自贸试验区片区建设方案对外公布,更加重视破除深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一些制度性瓶颈和突出矛盾,并就破解开放中的“玻璃门”、“弹簧门”现象做了积极尝试。比如,信息互通与资质互认是深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基础,前海蛇口自贸片区将建设安全、便捷、高效的信息交互环境,在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的前提下,允许香港企业在自贸试验区内经营特定形式的部分增值电信业务。此外,推进深港科技人才资质互认,推动建立深港调解员联合培训和资格互认机制;在人才交流互鉴方面,将推动出台前海创新保护条例,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落实前海外籍高层次人才居留管理暂行办法;在便捷、高效的要素流通机制方面,两地共同制定科学、有效的原产地规则,创新粤港澳多式联运监管体系;在科技教育服务方面,创新深港产业基金支持科技创新模式,共建国际技术贸易交易平台和创投融资服务平台等。
在促进深港服务业合作发展过程中,深圳市因地制宜,从资金、土地、税收、人才等方面提供了大量优惠措施,为服务贸易和服务业的人才集聚和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深圳紧紧抓住深化深港服务贸易战略合作的机遇,以发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为抓手,形成了明显的产业集聚效应,结构也不断得到优化,使服务贸易在短短的十多年间就快速崛起。但与国内服务贸易较为发达的地区相比,深圳服务贸易也还存在一些短板,如专业服务人才匮乏,服务业投资结构过于单一,服务外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较低,金融、文化、教育等服务机构“走出去”刚刚起步等等。
未来,为了打造更为良好的服务贸易发展软环境,可重点在以下三方面继续探索:一是编制服务贸易发展规划和重点领域发展指引。全面梳理各部门制约服务贸易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出台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指导性意见,编制服务贸易中长期发展规划。二是持续做优、做强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主体。要集中政策资源扶优扶强,大力培育服务外包全国龙头品牌企业;鼓励生产企业分离服务业务,向培育专业化服务供应商转型;鼓励服务贸易企业和专业服务机构扩大对外投资合作,嵌入跨国公司全球服务业价值链。三是充分利用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纳入国家总体开放发展战略的有利条件,围绕金融、通信和信息、文化、人才以及专业服务等领域,积极探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建立、健全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切实提高服务贸易投资便利化水平,推动深港服务贸易重点项目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