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傩舞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传承研究
2016-04-16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芜湖241000
韩 丽(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傩舞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传承研究
韩 丽
(安徽师范大学 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摘 要:安徽贵池被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贵池傩”蕴含着典型的祭祀色彩和宗教色彩,因其产生的地理位置原因,受儒、佛、道三教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贵池傩舞不仅有利于推动贵池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而且有利于推动当地的经济发展。本文将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域出发,重新认识贵池傩舞的社会文化功能,提出对贵池傩舞的传承和保护有利的措施,使贵池傩舞的艺术精神价值能够源远流长。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傩舞;社会文化功能;传承
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展以及我国自身多元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外来文化的严重冲击。钟敬文先生就说过:“一个人从生到死都离不开民俗。如果一个人的身体所反映的是他与本民族的血缘联系的话,那么,一个地区的民俗所反映的则是这里的每一个人与他的族体之间所具有的文化联系。”[1]一种文化在一个地区出现并不是偶然的,是人们长时间需求的积累,同时文化形成后又影响着人们对文化的选择。为了保护传统文化,我国政府制定了多项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利地推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贵池傩舞是安徽省首批录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虽然国家已经逐渐重视,但在当前的环境中,贵池傩舞的传承还面临着很多问题,需要采取更多积极的推动措施来促进傩舞的传承。
一、贵池傩舞的构成
安徽贵池被命名为“中国傩文化之乡”自然有其独到之处,“贵池傩”蕴含着典型的祭祀色彩和宗教色彩,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价值和文化艺术价值。傩戏又叫“大傩”“跳傩”“傩舞”,俗称“鬼戏”或“跳鬼脸”,它是中国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渊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广泛流传于各地的一种具有驱鬼、逐疫、祭祀功能的民间舞,是傩仪式中的舞蹈部分。一般在大年初一到正月十六期间表演,舞者戴形象狰狞的面具,扮成传说中的“方相氏”,一手持戈、一手持盾边舞边“傩、傩……” 地呼喊,奔向各角落,跳跃舞打,搜寻不祥之物,以驱除疫鬼,祈求一年平安。“傩”是一种从古到今的文化传统,它经历了上下数千年,至今“傩”仍以古老的面貌在民间顽强的流传着,当地朴实的山民们以这种朴实的艺术形式娱神娱人,以这种宗教式的歌舞展现自己的精神和灵魂。傩——被誉为民族文化的活化石,它的社会历史价值久远,文化艺术价值高深,是永不枯竭的民间教育资源,具有深厚的教育意义。
(一)仪式。“从仪式与象征入手探讨社会与文化及其变迁,实在由于它们原本是人类思维与行动的本质体现,然而却经常被视作当然甚至被视而不见地存在于现代社会与政治生活之中。”[2]傩舞是傩事活动的形式之一,为了获得神灵的保佑,取得鬼神的欢喜,先民们开设祭坛、举行仪式,焚以香火,以歌舞酬神,傩舞音乐节奏明快、动作原始、情节简单。在贵池的傩舞表演中,有特定的仪式程序,传承者们一直谨遵祖训,严格按照这些程序进行着,贵池傩远古仪式的保留不仅保证了傩舞能够流传至今,还促进了傩舞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傩舞的举办时间一般在农历正月初七至正月十六,为“春祭”;八月十五前后的为“秋祭”,但是依据近二十年实际祭祀状况和田野调查来看,贵池当地每年真正的传统只有 “春祭”。贵池傩舞的仪式主要有结构性仪式、表演性仪式。结构性仪式指根据一定的程序开展仪式,从“迎神下架”开始到“请阳神”,再到“设坛起圣”,直到最后的“送神上架”都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表演性仪式主要包括新年斋、打社公、舞土地、三星(或五星)拱照、关公斩妖和放河灯等。据吕光群先生考察,池州傩戏剧目主要有两大类:一、舞蹈,包括傩舞与吉祥词。傩舞有《伞舞》《打赤鸟》《魁星点斗》《舞回回》《舞滚灯》《舞古老钱》《舞芭蕉扇》《关公舞大刀》《判官捉小鬼》《童子拜观音》《舞财神》《舞土地》等,吉祥词有《新年斋》《问土地》《问社工》《圣帝登殿》《散花》等。二、有唱腔和旁白、有故事情节的正戏,如《刘文龙赶考》《孟姜女》《章文显》《摇钱记》《陈州放粮》《花关索》等[3]。傩舞的仪式和剧目内容反映了贵池地区的宗教观念、审美情趣等。
(二)面具。面具是贵池傩舞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使用增加了傩舞的神秘感,傩舞的文化形态是通过面具来实现的,面具是贵池傩舞的特殊符号标志。傩面具按照功能来划分,主要分为以下几类:祭祀面具、跳神面具、镇宅驱邪面具、戏剧面具等。面具也可称为“脸子”,每年傩戏都要举行隆重的迎、送傩神的启用“脸子”的活动,正月初六夜里,装有“脸子”的箱子被年首派人去祠堂将其“偷”下来(偷是为不惊动列祖列宗),送到傩神庙或社公庙的神台上。面具的摆放位置是有特定规矩的,不能随意摆放,否则是对神明的大不敬。傩神庙只是用青台竖起的一块碑,上面刻着“本戏嚎啕耍戏之神位”,有石桌、石凳子做香案,贵池的面具种类繁多,有深厚的文化意义。
(三)“年首”“喊断”。傩舞其实是人通过这一特殊的形式,追问生命的意义的仪式,而“年首”就是傩舞仪式的主导者、执行者,多由本村德高望重的人担任,这样就维持了傩舞的秩序,保证了仪式的完整性。全国的傩事活动基本上都是这样选择“年首”的。但是,贵池有一个独特的地方,同姓村庄在选择“年首”时,即是德高望重的人,又是由外姓人来担当,此举是为了在仪式实施时维持公平性。“喊断”是贵池傩舞的专有名词,古代书籍都没有记载。何根海、王兆乾先生是这样描述“喊断”的属性的:“它源于祭祀仪式的颂赞之辞。后来也用于封建王朝对帝王的礼赞。《诗经》的‘大雅’里就有很多礼神的赞辞。这种赞辞,随着时代的变迁,从四言到五言、六言、七言和长短句。”[4]仅从感官上来说“喊断”是一种吆喝,但“喊”的结构多为四句为一段落或以四的倍数递增,主要在表要前、中、后由年首或执事念诵,众人迎合,“喊”的内容无非是祈福、驱邪等,是傩舞进行情感表达的实现手段,表现了傩舞的基本意义。
(四)表演程序。贵池傩舞是以宗族为单位进行活动的,由各宗族按照房头选派男丁担任演员,女性不能参加,在演员的表演与道具的渲染下,烘托傩舞中一些神秘的气氛以及热闹的场面。在傩祭中用的道具有:司刀、神杖、伞、法衣、剑、以及锣、鼓等等。它有一系列程式化的表演过程:迎、送傩神,请神,摆位。在上午,首先要放鞭炮,以此召集众人。这是傩舞即将开始的信号,是近千年的惯例。仪式开始前,还会做一些准备工作,执事人买过燃烧的草把子,然后用火熏手,再用热水洗手,此为净身,然后小心翼翼地从龙亭台上取下面具,再由执事人打开日月箱,取出执神伞,一边举伞迎神,一边呐喊,呐喊的主要内容是保佑族人或村人平安。呐喊停止后将脸子用白酒洗干净,放在安排好的位置上,然后在祭坛上摆上猪、鸡等贡品,要一个一个上香、放炮,以示敬意,然后陆续离开祠堂。在下午请神时,由男子敲打着锣鼓挥舞着旗帜,最后傩舞仪式结束。
二、贵池傩舞的社会文化功能
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因为大自然存在着太多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使得当时的人们对宗教、仪式等神秘事物有着极度虔诚的信仰,这也彰显了一个地区或种族最传统、最基本的文化底蕴,是古代传统文化思想的流传形式。在古代的农业社会,农民靠天吃饭,每逢大灾年,百姓就会祭祀。可以想象,“神”对于农民是多么的重要,“神”不仅是他们的思想支撑,更是他们进行艺术创造的主要动力源泉。因此,在数千年农业社会发展过程中,超自然力和“神”被农民历代接受和传诵下来,经过历代的信仰和传承,“神”对于村民来说是重要的、真实的,有极其重要的意义的。于是在现代文明社会,傩舞的存在是维系地区或种族关系的必要手段,同时也是人们内心向往的表现形式。在特定的地区,傩仪式能够有效地维系地区的社会关系,通过代代相传已经深入人心,是一种文化性质的社会关系强化剂。随着时间流逝,经过代代相传的贵池傩舞,其表演内容和形式被继承下来,它是贵池地区村民的一大民俗文化活动,是当地村民的精神支柱。
在数千年的发展变化中,傩舞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其自身形态的完整性和成熟性也在不断地提高,但其本质始终与原始傩是一致的,它是“文化的活化石”,它的形态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是原始思想的载体。多年来,全国的傩舞由分散到整体的形态,显示出其超强的生命力,是一种独立于时代、政治外的一种文化形式。贵池傩舞历史悠久,是傩祭的重要部分,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它是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超自然力和“神”面前,人们以傩舞的形式向“神”表示敬意,几千年来亘古不变,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意义。它能动性地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在现实和超自然之间搭建了一个平台,是一种“新”的文化结构。贵池傩舞被收录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仅有利于确立它的文化地位,而且有助于提高民俗文化的多样性,增强我国的文化竞争力。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角度传承贵池傩舞,能够有效地对贵池傩舞进行保护,学习其他地域的保护经验,进而实现对贵池傩舞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贵池傩舞的发展现状及传承中出现的问题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贵池农村地区的农民不再守着农田,纷纷外出打工,他们的思想也因居住的地域和工作环境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贵池傩舞的发展和传承,面临着严峻的考验。
(一)贵池傩舞的发展现状
1.在实际生活当中,贵池的傩事活动被极大地简化了。传统贵池傩一般固定在正月初七至正月十五,白天是傩仪,晚上是傩戏,傩戏可以演一整晚。但随着打工的兴起,村里的年轻人一般会在初七后就外出打工,因此,傩事会提前到正月初二左右,一般会保留两天,傩戏也不再是整晚的演出。在傩事的内容和环节上,傩舞的精华部分也被剪去了很多。总体来说,因为经济发展的冲击,从事傩舞的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忙于现实社会环境下的工作,几乎没有时间从事傩事活动,被简化的傩事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意蕴。
2.贵池傩面具制作面临着传承的困境。在传统的傩面具制作中,通常会采用“五猖开光”的方法。然而现在的开光多是请附近的僧人过来念一些经文,有的干脆直接以“揩脸子”为开光。传统的面具雕刻制作工艺精湛、色调鲜明,现代制作的面具虽然色彩丰富,但真实感较弱、每个面具缺乏个性,降低了其表现力,有的傩面具还因时间的久远已丢失,也就不再进行相关傩戏的演出。
3.傩舞逐渐提升表演性和娱乐性。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新一代的年轻人很少关注傩事,贵池傩舞只有根据当前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需求而逐渐变化。贵池傩舞不仅仅是作为新年祭祀礼神的仪式存在,而是作为一种娱乐活动被村民传承,具备了一定的表演性质,同时贵池傩舞的变化不仅仅是形式上的,更突出的是在内涵上的。随着全国对傩文化宣传程度和保护意识的提升,社会各界对傩文化关注备至,贵池傩事活动也逐渐提升其表演性和观赏性,以期得到更多的重视。
(二)贵池傩舞传承困难的原因
1.对于贵池傩舞,许多民众缺乏足够的认识。傩舞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形式,其存在有很强的地域性,而且这些地域处于边缘地带,使得了解傩舞的人很少,特别是在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下,傩舞作为一种传统文化更是处于消亡的边缘,继承道路十分艰难,基本上是老一辈的群众艺术家在勉强支撑着传承的重担,而这种传承多是无意识的,效果很差。同时,主流媒体对傩舞的宣传很少,大众对傩舞的了解很少,作为一种地域性的文化形式,地方的学校也不重视,此项传统民俗艺术没有进入课堂教学,傩舞逐渐淡出了新一代学生的视野,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傩舞,这种现实情况的确令人堪忧,傩舞的发展举步维艰。
2.传承人的缺乏。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年轻人走出了大山,走向了城市,逐渐在城市定居,远离了傩舞,与傩舞越走越远,年轻一辈的人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从事傩事活动。傩舞多是农民自发组织的,没有报酬,吸引力很低,因此很少有年轻人愿意花费时间参与。贵池地区的傩舞演出人员多出自山里的农民,依靠“口传身授”的传统方式传承,传承效率极低,由于傩舞开展的时间限制,不是参与一次两次能够掌握的,需要几年甚至十几年才能够成为行家。傩舞艺人的年龄一般在60岁以上,勉强支撑着傩舞的发展,而且能讲述傩舞史、傩仪等老一辈艺人逐渐年长,带着他们的傩舞技艺相继离世,后继无人、后继少人,加快了傩舞的消亡速度。
3.对贵池傩舞认识不足。贵池傩舞不是一种封建迷信仪式,它是一种传统文化,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贵池傩舞在形式上是敬“神”,其实最终是演给人看的,不仅是娱神,更是在娱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贵池傩舞受到了现代生活巨大的冲击,人们失去了对傩舞这项传统民俗艺术的兴趣,慢慢地被淹没在多元化的“快餐文化”生活中。
四、贵池傩舞的社会文化功能传承保护措施
(一)当地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加大对傩舞的宣传力度
贵池傩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蕴含着传统的文明,对于傩舞的保护和传承并不是个体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政府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之一,当地政府要在傩舞保护方面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相关的保护法律和保护政策。缺乏政府的参与,必然会使傩舞在发展过程中被边缘化,很难使傩舞发挥应有的文化价值。只有加大政府的介入力度,才能够使傩舞的传承工作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贵池傩舞的传承需要一定的制度保障,政府要完善傩舞保护机制,同时要设立专门的保护机构,与民间的保护机构一起承担对傩舞的传承。政府和文化部门应该加大对贵池傩舞的宣传力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傩舞保护和传承的环境。相关的政府部门可以通过电视、网络等媒体平台,开设关于傩舞的专题节目,为群众介绍傩舞的历史源流,让群众理解傩舞的内涵和文化价值;通过播放傩舞视频,展示傩舞的魅力,吸引群众的注意力,提高傩舞在群众中的影响。只有提高了民众的保护意识,才能够实施有效地保护和继承,让傩舞走向更广阔的舞台。此外,还要积极采取措施让傩舞走出贵池,走出安徽,走进全中国群众的视野中,让全国的观众认识傩舞,通过一系列的宣传手段,提高贵池傩舞的文化地位,可以利用每年的“文化遗产日”对傩舞进行宣传,让人们认识到贵池傩舞的文化艺术价值,吸引更多的人参与到傩舞的研究和传承中,促进傩舞的健康发展。
(二)保护贵池傩舞的生存环境,开展相关的傩舞文化研究
贵池傩舞的形成与贵池地区的地理环境、历史文化和宗教信仰是分不开的。贵池傩舞记录着贵池地区千百年来的文化,是贵池地区特有的一种文化形式。它反映着当地真实的民俗风情,承载着千百年来的历史文化变迁。可以说,贵池傩舞是一种纯粹的、先民流传下来的文化,体现了贵池地区先民的宗教信仰,蕴含着先民的文化追求,反应了贵池地区世世代代的文化生活,这种纯粹的文化存在于民间,是当地人们真实生活的再现。
贵池傩舞是一种动态的文化,它是傩事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傩舞的存在,傩事活动很可能早已消亡。反之,傩舞是以傩事活动为依托,从傩事活动中展现的。贵池傩舞在祠堂演出,使傩舞的表演者更加庄重,体现了对先祖的尊敬。祠堂承载着传统的文化观念,是家族聚集地中最宏伟的建筑,是傩舞表演的所在地。在全族人的共同敬拜、合作下完成了傩事,体现了种族的向心力,让参与者体会到了归属感。我们必须保护祠堂这个傩事活动的表演场所,使贵池傩舞能够得到更好的传承。
对于普通百姓来说,对贵池傩舞的认识还停留在傩舞的形式上,对其内涵还没有深层次的认识。为此,可以对傩舞的文化进行整理和研究,并在群众中宣讲,以提高群众对傩舞的认识,促进傩舞传承群众基础的形成。贵池傩舞的发展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潮流,满足现代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傩舞融合了舞蹈、音乐、历史、民俗风情等,只有通过文化研究,才能够使傩舞走上持续的发展道路,促进贵池傩舞的传承。
(三)在校园开展傩舞文化教育
贵池政府应该和教育部门沟通,在当地的学校设立傩舞课堂,同时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让傩舞在中小学生中得到传播。在校园开展傩舞文化教育,在贵州省就做得不错。2012年10月贵州德江民族中学举行了由贵州省、市、县傩文化研究专家和舞蹈家共同创编的,集傩戏表演、体操和舞蹈于一体的傩韵操比赛。2013年德江县还将傩面具雕刻引进课堂,聘请了当地民间艺人每周给学生们传授傩面具雕刻技艺。所以,安徽贵池的傩舞也可以效仿这些有效的方式方法,聘请贵池当地的老艺人为学生进行实践授课,聘请研究傩文化的学者为他们讲解傩舞的相关文化知识;还可以在中小学的广播操或者舞蹈课堂学习中,以傩舞为创作原型,结合学生特点,创造一种更加符合中小学身心特点的“傩舞”。
(四)结合安徽省旅游资源,提高贵池傩舞的经济价值
安徽贵池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南接风景名胜黄山、道教胜地齐云山,北临浩瀚长江,毗邻著名的佛教圣地九华山。贵池的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千载诗人地”。诗仙李白、诗人杜牧都曾经在此地写下了诗文佳作,我国民族英雄岳飞也曾经登临贵池齐山,留下“好山好水看不足,马蹄催趁月明归”之名句。在这样的地理优势条件下,贵池傩舞可以得到开发和利用,提高傩舞的经济价值,使傩舞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业有着广阔的宣传平台和宣传优势,通过与旅游业的结合,可以有效地提高傩舞的影响。当地政府充分利用风景名胜地的人文和自然优势,将傩舞引入到旅游区中,为游客展示傩舞,扩大傩舞的影响力,使贵池傩舞成为贵池地区的品牌性旅游资源。
结语
贵池傩舞是世界傩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祭祀性功能,它更是现代人社会生活的一部分,是“神人同悦”的人神相融境界,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贵池傩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在经济迅速发展的今天,贵池傩舞的社会文化功能和传承保护的道路异常坎坷,目前政府和有关部门已经逐渐关注到贵池傩舞的生存状态,着力改善贵池傩舞的生存环境,积极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贵池傩舞的发展前景光明,会日益丰富壮大,健康持续地发展起来!
参考文献:
[1]钟敬文.尘封的偶像——萨满教观念研究序言[M]//中国少数民族文化探索丛书.北京:北京出版社,2002.
[2]郭于华.仪式与社会变迁[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3]刘芝凤.带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4]何根海,王兆乾.在假面的背后[M]//安徽贵池傩文化研究.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
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 and Inheritance of Intangible Cltural Heritage Guichi Nuo
HAN Li
(College of music,Anhui Normal University,WuHu 241000,Anhui)
Abstract:Guichi,a city of Anhui province,is named the home of Chinese Nuo culture because of its special individual attributes.Guichi Nuo contains sacrificial culture and religious culture.It’s so influenced by Confucianism Buddhism and Taoism that it has ample social and historical artistic value.Guichi Nuo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promotion of cultural resources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Guichi,but also conducive to promoting the development of local economy.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this article revisits the social cultural function of Nuo dance in Guichi,comes up with some measures to make Guichi Nuo last for a long time.
Key words: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Guichi nuo dancing;Social and cultural function;inherit
作者简介:韩丽(1981- )安徽阜阳人,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舞蹈学。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15YJC760036);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159)。
收稿日期:2015-10-22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1.026
中图分类号:J722.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1-01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