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问题与教育引导对策
2016-05-03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巢湖238000
李 霞(巢湖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巢湖 238000)
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问题与教育引导对策
李 霞
(巢湖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巢湖 238000)
摘 要:本研究基于对安徽省内18所高校及省外2所高校共1783名大学生和83名教育者及83名家长的问卷调查,通过对调研数据和访谈材料的分析,发现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较以前有明显提高,但也存在重认知文明轻行为文明、重小环境文明轻大环境文明、重享受生态文明轻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并从学校、家庭、社会及个人等方面作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育引导对策。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问题;原因;教育引导对策
当代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的攻坚阶段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东西方价值观发生激烈的碰撞和激荡,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和公众的价值抉择也不可避免地发生着复杂而深刻的历史性嬗变。在此种现实道德国情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也具有了新时代的特征。大学生作为思维敏捷、思想活跃、文化基础好、整体素质高的一个群体,肩负着未来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重任,他们的生态文明观如何,关系到未来社会的发展,关系到“美丽中国”宏伟目标的实现。因此,分析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特点及原因,并进而提出相应的教育引导对策,有助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笔者于2012年11月—2013年6月对安徽省内18所高校和安徽省外2所高校的1783名大学生和83名教育者及83名家长进行了有关生态文明观教育的调查。(1)对大学生的调查。抽取了安徽省内18所高校共1900名大学生进行了问卷测试,分别为老牌大学8所1000名大学生:安徽师范大学,安徽大学,安徽农业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合肥工业大学,淮北师范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财经大学;新建本科院校6所600名大学生:巢湖学院,铜陵学院,宿州学院,池州学院,黄山学院,合肥师范学院;职业技术学院3所150名大学生: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合肥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民办院校1所50名大学生:新华学院。抽取省外2所高校100名大学生:盐城工学院,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这些院校分别代表了师范类院校、农林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医药类院校、财经类院校、综合类院校、民办类院校、高职类院校及省外院校。问卷内容涉及生态环保基础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忧患意识、生态责任意识、生态节约意识、生态消费意识、生态参与意识、生态法制意识等)、生态实践行为及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状况的认知。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问卷在发放过程中充分注意性别、学历、政治面貌、专业性质、专业类别等的相对均衡,以保证调查对象具有代表性。问卷全部收回,有效问卷1783份,有效率93.84%。(2)对教育者的调查。抽取每所高校5名共100名教育者进行了问卷测试,问卷内容涉及生态文明基础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观察与评价、生态文明行为及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状况的认知,问卷当场发放、当场填写、当场回收,问卷在发放过程中也充分注意性别、学历及政治面貌等的相对均衡,问卷全部收回,有效问卷83份,有效率83.0%。(3)对家长的调查。每所高校选择1名辅导员来抽取5名学生把问卷带回家由其家长填写,再带回学校交回辅导员处,由辅导员收齐寄回本次调查组。问卷涉及生态文明基础知识、生态文明意识、生态观察与评价、生态文明行为、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状况、对高校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状况的认知。共100名家长填写了问卷,最终收回有效问卷83份,有效率83.0%。数据采用SPSS11.0软件系统进行分析处理。样本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表1:样本基本情况(%)
一、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分析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强调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与自然环境的共处相融[1]。生态文明观包含着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以及可持续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互利共生、协同进化和发展的观念。生态文明观注重人的自觉和自律。本部分主要依据调研数据,按照知识内化其意识,意识指导其行为的思维逻辑,从生态环保基础知识的掌握、生态文明意识及生态实践行为三个方面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现状。
(一)大学生生态环保基础知识掌握整体有所提升且个体存在差异
大学生对生态环保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到其自身的生态意识、生态行为等各个方面,故了解大学生所掌握的生态环保基础知识的现状十分必要。那么当代大学生生态环保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如何呢?对“世界环境日是哪一天”的调查,2008年(1)此题的调查有40%的同学表示“不知道”,而本次调查有30.3%同学选择“不知道”;对“安徽省提出生态省建设的时间”,2008年高达90%的同学表示“不知道”,而本次调查65.1%的同学表示“不知道”,虽然不知道同学的比率依然很高,但相比2008年的调查,人数略有下降;另外,对于一些新名词和新技术分类,大学生的正确回答率也高于以前。如“您对‘绿色食品’的认识是?”本次调查有94.3%的同学认为是“无公害无污染食品”,2006年(2)对此问题的调查只有49.4%的同学回答正确。从以上几组数据对比来看,当代大学生对生态环保基础知识的掌握总体上有一个较快的提升。那么,对生态环保基础知识的掌握,具体到性别、学历、专业性质等会有区别吗?调查“影响人们生活、工作和休息的噪声属于环境污染吗?”绝大多数同学都回答“肯定属于”,且都排在了第一位。说明大学生对环保的一些关键知识的掌握上有着较为统一的正确认识。但细细分析,还是存在区别的,女生认为“肯定是”的比率为91.1%,高于男生的88.9%;本科生(90.2%)认为“肯定是”高于专科生(89.8%),专科生高于研究生(83.0%);共青团员(90.6%)认为“肯定是”高于中共党员(88.7%),高于群众(72.3%);非师范生(90.1%)高于师范生(89.3%);文科生(90.6%)高于理工科生(89.3%);职业技术学院(90.5%)高于老牌大学(90.4%)和新建本科院校(88.9%)。
(二)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有所觉醒且因性别学历专业有别
生态文明意识水平来源于生态环保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并直接影响生态实践行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状况如何呢?如调查“如何处理自己不想穿的衣服”,从2008年与2013年的数据对比中发现在旧衣服的处理上,选择“压箱底”和“直接扔掉”的人数明显下降,由37%下降到12%,由5%下降到2%;选择“捐出去”“送人”和“与朋友换着穿”的人数明显上升,分别由26%、30%、2%上升为43%、35%、8%,说明大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有所萌发。再来看性别、学历、专业性质等对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您能够对您用过的物品进行合理的循环利用吗?”问答“一般”还是占到了各自指标的首位,也就是说大学生总体的生态文明意识还是不强。细细研究,发现:男生比女生在物品的循环利用上要经常些,男生选“完全能够”占23.6%,女生占21.7%;学历上没有呈现出学历越高生态文明意识越强的特征,专科生23.7%,本科生22.1%,研究生34.0%,本科生的生态文明意识要略低于专科生,当然,研究生的生态文明意识在三者中是最高的;政治面貌上也没有呈现出政治觉悟越高生态文明意识越强的特征,中共党员29.0%,共青团员22.1%,群众25.5%,共青团员的生态文明意识略低于群众,中共党员的生态文明意识在三者中是最高的;专业性质上,师范生的生态文明意识27.2%要高于非师范生21.6%;专业类别上,理工科的生态文明意识23.0%要略高于文科22.3%;在院校层次上反映出层次越高生态文明意识越强的特征,老牌大学26.5%,新建本科院校18.2%,职业技术学院16.3%。
(三)大学生生态实践行为有所自觉且与政治觉悟与教育程度、类型相关
分析生态环保基础知识及生态文明意识的状况,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指导生态实践行为,做到知行合一。大学生的生态实践行为怎么样呢?调查“您经常打包剩余饭菜吗?”2008年有54%的同学选择“会”,本次调查有64.9%的同学表示“会”,人数比率略上升了10%;调查“您所在的学校草坪上是否有学生为走捷径而留下来的痕迹”,2008年和2013年的数据对比发现:学生为了缩短路程而穿越草坪的人数有所下降,由原来的72.17%下降到58.3%,不穿越草坪的人数由原来的21.29%上升到33.6%。可见,大学生的生态实践行为有所自觉。再来看性别、学历、专业性质等对大学生生态实践行为的影响。调查“您经常为缩短路程而穿越草坪吗?”回答“有时候”占到绝大多数,说明大学生生态实践行为总体上是不太好的,需要提高。具体来看,女生在生态实践行为上要好于男生,男生回答“从不”穿越草坪的人数为14.9%,女生为15.7%;研究生的生态实践行为好于本科生和专科生,本科生又好于专科生,回答“从不”人数比率分别为研究生29.8%,本科生为15.0%,专科生为14.3%,说明生态实践行为与学历有着密切的关系,学历越高,生态实践行为就越好;中共党员的生态实践行为要好于共青团员和群众,回答“从不”穿越草坪的人数,中共党员19.4%,共青团员为15.0%,群众为14.9%,从这组数据可以看出,生态实践行为与政治面貌也有密切的关联,政治觉悟越高,生态实践行为就越好,反之,生态实践行为就会越弱;非师范生要好于师范生,比例分别为16.5%和10.1%;理工科生要好于文科生,比例分别为17.6%和13.1%;老牌大学要好于新建本科院校,新建本科院校要好于职业技术学院,比例分别为17.2%、13.4%和12.9%,生态实践行为与院校层次也呈正比例关系,这与学历分析的结果是相吻合的。
通过以上对环保基础知识、生态文明意识及生态实践行为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总体上较过去有较大的提升,但在具体测试指标上,有明显差异。性别上:女生在知识掌握和实践行为上要好于男生;学历上:学历越高,行为越好,但知识掌握与文明意识之间的关系在学历上呈现不出关联性,也就是说知识掌握越多,但不一定文明意识就越强;政治面貌上:政治素质越高,生态实践行为也越好,但在知识掌握和文明意识这两项上也没有体现出应有关联性;理工科生在文明意识和实践行为上好于文科生;师范生与非师范生在知识掌握与文明意识上没有太大的区别,但在行为上出现师范生没有非师范生做得好;院校层次在知识掌握和文明意识上也呈现不出正相关关系,但在实践行为上,院校层次越高,生态实践行为越好。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存在的问题分析
通过对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现状的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具体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重认知文明,轻行为文明
认知和行为的关系:知强行弱、知弱行强、知弱行弱、知强行强。笔者期待大学生在知与行的关系上是最佳组合的知强行强。但在调查中发现,很多同学属于“明知放犯”的知强行弱型。如,调查“您认为个人的生态行为对整个社会的影响重要吗?”有89.2%的人认为“重要”,有6.1%的人认为“不重要”。但在具体问题的调查时,频繁出现“知行不一”的现象。如,“在公共场所要轻声交谈”,这是众人皆知的常识,但在现实生活中只有54.1%的人能做到。“保护古迹”也只有49.5%的人能够做到。名胜古迹是多么重要的文物啊,但在中国人的心里,很多人都知道文物的贵重与价值,但在实际行为中又经常在文物上“涂鸦”,损害文物;“不乱扔垃圾”尽管高达有83.1%的大学生能做到,但还有16.9%的大学生会将垃圾随意丢弃,尽管这个比例不是很大,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这样一种最为简单的环保行为理应做得很好。通过以上数据,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一方面是知道生态保护的重要,但另一方面又不主动参与环保,这种重知轻行的行为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很是普遍。
(二)重小环境文明,轻大环境文明
当代大学生比较注重小环境文明,追求能看得见的,也是最直接的亲身体验,只要自己对周围的环境满意,置身于其中感觉舒服最重要,而不考虑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带来的影响,对整个人类带来的危机。如,在调查“您经常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吗?”有20.4%的人表示“经常使用”,有68.3%的人表示“偶尔使用”,只有11.3%的人“从不使用”。一次性生活用品,虽然给自己带来了方便,注意了卫生,但对整个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和对自然资源造成了极大浪费。这种重小环境文明,轻大环境文明的直接后果,将会使人类面临严重的生存危机。
(三)重享受生态文明,轻建设生态文明
享受生态文明是享受他人或自己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或文明状态;建设生态文明是指通过自己创造性劳动而获得的文明成果或文明状态。享受生态文明是对文明成果或状态的消费,建设生态文明是对文明程度的开拓,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果,也就不存在享受生态文明一说,没有享受生态文明的愿望就不会有动力去建设生态文明。两者的关系是相辅相成、互为条件,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享受是快乐的,享受是幸福的。当代大学生享受着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风景如画的校园环境,却很少参与校园生态文明建设。如,调查“您所在的大学是否有环保宣传方面的学生社团?”有50.4%的同学表示“有,但没参加过”,有17.7%的同学表示“有,自己也参加过”,有19.2%的同学表示“没有”,还有12.7%的同学表示“不太清楚”。也就是说,有近八成的同学没有参与校园环保方面的活动。这种重享受轻建设的思想,不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造成我国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学校方面的原因,也有家庭、社会及大学生个人的原因,必须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缺位
通过对20所高校教育者和大学生的调查,发现当前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较为缺乏。如对教育者的测试,“您所在大学开设过生态环保方面的课程吗?”有43.4%的教育者说“没有”,排在了第一,有21.7%的教育者表示“不清楚”,也就是说有绝大部分教育者认为本学校没有开设过生态环保方面的课程。作为教育的实施主体,对本学校有没有环保方面的活动不知情,不清楚,说明高校生态文明教育还没有完全被重视起来,生态文明教育较为缺失。这一结果在大学生的调查中也被证实,如问到您平时主要从哪些渠道获得环保知识的,限选三项。调查发现,大学生获得生态环保知识的主要渠道并不是学校教育,而是通过互联网、影视广播和报刊杂志等媒体。
(二)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的缺失
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在整个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处在最薄弱的环节。在当前大力发展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人们在追求物质效益的同时也伴随着观念、价值观的畸变,人们只关注个人利益、物质利益和当前利益的得失而不顾生态环境付出的代价。如,“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坏后恢复”被普遍认为是经济发展的规律,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是许多地方政府采用的发展战略。同时,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也导致了诸如功利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潮的产生,人们为了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的行为随处可见,乱扔垃圾、践踏草坪、毁林开荒、排放污水、捕捉稀有动物等等,给生态环境带来了难以弥补的巨大破坏。加上社会传媒对消费观念不正确的宣传导向,为生态污染推波助澜。一些地区政府缺乏对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视和物质支持,种种因素导致了当前社会生态文明教育欠佳的状况。
(三)家庭生态文明教育缺乏
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家长的生态文明素质堪忧,如,对家长生态知识的调研,问“我国的淡水资源充足与否?”有48.2%的家长认为“不太充足”,有33.7%的家长认为是“缺乏”,只有14.5%的家长表示“极其缺乏”,竟然有3.6%的家长认为我国淡水资源“比较充足”。对家长生态行为的调查,问“您去超市购买东西时会自备购物袋吗?”有31.3%的家长会自备购物袋,有57.8%的家长“偶尔忘了准备”,有8.4%的家长“经常忘了准备”,还有2.4%的家长“从不准备”。家长对孩子环保教育情况的调研,问“您经常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吗?”“总是进行”的家长占9.6%,“偶尔进行”占43.4%,“不进行”和“从不进行”两项之和人数占到47.0%。可见,家庭生态文明教育不论从家长的环保知识掌握上,还是从家长的环保行为上,以及对孩子的环保教育上都呈现出缺乏的态势。
(四)大学生个人方面的原因
现在的大学生绝大多数都属于“90后”了,他们中多数生活在相对优越的环境当中,很少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对国家倡导的节约意识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很难理解透彻,对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浪费行为也习以为常,或熟视无睹。本次调查也反映出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极为淡薄:随手倒掉剩余饭菜、不能及时切断电源、不能将垃圾分类处理、随意践踏草坪、不注意维护周围环境卫生、长时间电脑不用仍开机等现象比比皆是,这与大学生个人的环保自觉性不高、自我约束力差及缺乏外在对其行为的制约有很大关系。加上高校大学生长期处于群体的生活环境中,周围人的言行举止对个体的影响很大,故大学生的多数行为也都属于群体行为,如对调查“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您的处理方式?”有83.1%的同学选择“等到有垃圾箱时再扔”,有12.9%的同学选择“扔在不显眼处”,有3.3%的同学表示“没人看见就扔在地上”,有0.7%的同学会“随手扔在地上”。也就是说16.9%的同学不能做到正确处理垃圾。但在个人访谈时也有个别同学说因看到其他同学随着扔垃圾,或地上已有别人扔的垃圾,所以自己也就跟着这样做了。可见,学生的从众心理也是影响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的一个方面。同时,大学生对生态文明认识的局限性也制约了生态文明教育的开展。很多大学生认为,生态文明是生态学专业学生的事,认为生态学是理论性和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没有一定的理科知识和文化背景是很难学习好的,对于非生态学专业的学生来讲,没必要学,这就影响了生态文明教育在高校学生中的普及[2]。
四、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教育引导对策
根据以上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的分析,笔者提出如下教育引导对策:
(一)高校要重视并深化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理论与实践教育,解决知行不一问题
1.开展直接理论教育和间接理论教育,培育生态认知
第一,直接理论教育。由于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还处在初步探索阶段,学科体系设置还未健全,与生态文明教育课程配套、适用的教材目前仍处于空白[3]。因此,直接理论教育可采用环境类专业的书籍,选择部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讲授给非环境类专业的学生,让他们获得与生态文明相关的基础理论知识。
第二,间接理论教育。间接理论教育又可以称为渗透教育。即根据课程目的和目标,把适当的生态文明教育内容渗透到其它各门学科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各学科的课程实施,化整为零地实现生态文明教育的目的[4]。这种渗透教育既是对原有学科内容的一种扩展和更新,也是使每门学科都渗透有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这就要求任课教师要能从自身的学科角度出发并结合教材内容和学科特点,找到生态文明教育渗透的最佳结合点,做到自然合理,恰到好处,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生态文明教育,增强生态保护意识[5]。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可结合入学篇、爱国篇、公德篇、人生价值篇、法制篇等教学内容,来开展学生的热爱校园、遵纪守法,参加公益,爱护公物、和谐相处等教育,使学生养成环境公德意识、树立环境法制观念,自愿为环保事业的发展而奋斗不止。《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可以结合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来讲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界本身也有价值存在,要一分为二的看待自然界的价值,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忽视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可结合爱国主义、国情教育等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重要性,通过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经济、环境上的比较来使学生看到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进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感和紧迫感,自觉的把生态文明意识提升到爱国的民族意识上,努力为国家富强、民主、文明作出自己的一份贡献。
2.拓展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实践教育,促进知行合一
实践教育具体可分为主题教育和活动体验教育。
第一,主题教育。可通过比赛的形式来进行主题教育,如小论文竞赛、书画竞赛、演讲会、辩论会、朗诵会等;也可利用纪念日来开展主题教育,如“地球日”“环境日”“节水日”“候鸟日”“无烟日”“植树节”等;也可组织学生利用黑板报、校内报刊、书法展览、摄影作品展、美术作品展等宣传环保;也可针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组织学生采集植物、昆虫作标本或采集落叶、树枝、废弃用品来制作精美的手工作品等。
第二,活动体验教育。即通过自然体验、自然观察与调查等学生亲身参与的活动形式来开展生态文明教育。如,组织学生参观动植物园、环境监测站、环保科研所、污水处理厂等,增强学生对生态问题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对自然万物的关爱之情,从而产生对大自然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二)加强家庭生态文明教育,解决大小环境辩证关系问题
家庭教育对子女的素质培养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父母的言语行为、文化素养、兴趣爱好,以及父母之间的感情关系都对孩子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熏染作用。所谓“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家庭生态文明教育,首先,家长要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质,其次,家长要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为大学生生态文明观的发展提供积极的情感支持。
1.父母要具备较高的生态文明素养
家长的文化程度不仅与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明显相关,而且是决定和影响家庭生态文明教育能否开展及开展质量如何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本次调查“您在公共场合,能做到轻声交谈吗?”高中以下学历只有36.4%的人能做到,专科学历有38.5%的人能做到,本科学历有53.8%的人能做到,研究生学历有55.0%的能到做。这组数据表明,随着家长文化程度的越来越高,其生态文明素养越来越好。再调查“您认为家长是否有必要对孩子进行环保教育?”高中以下学历有52.3%的人认为非常必要,专科学历有61.5%的人认为非常必要,本科学历有64.1%的人认为非常必要,研究生学历有65.0%的人认为非常必要。数据显示,随着家长文化程度的提高,家长的生态文明教育意识也越来越强。通过这两组数据的对比,会发现,文化程度高的家长比文化程度低的家长在教育意识上更强烈,对教育目的的理解更明确,眼光放的更远,教育行为也更自主、独立。因此,家长不仅要时时关注教育动态,积极学习教育和心理方面的知识,掌握一点科学的教育方法,还要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这样才能为孩子提供均衡的教育,促进孩子健康发展。
2.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形成最佳的亲子关系,并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可以想象,生活在相互尊重、通情达理、以礼相待、民主平等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与生活在蛮不讲理、盛气凌人、独断专行、动荡不安、缺乏温暖的家庭氛围中的孩子相比,前者不论在信任感、安全感还是幸福感上来讲都会好于后者,在家庭教育上前者也比后者更重视。所以家长要积极创设良好的家庭氛围,具体操作方法有:家长可以在周末和孩子一起参加保护环境、美化自然的实践活动,如把废旧衣物捐赠给灾区或贫困儿童;把废旧报纸送给废品收购部;看电视和听音乐,不把音量放的过大;夜晚回家时,在楼道里要放轻脚步,开、关门要轻缓,尽量减少噪音;家长还可以经常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增强孩子热爱、尊重自然的情感;当然,对孩子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家长要给予及时的纠正与教育。
(三)加大社会生态文明教育宣传工作,鼓励和支持公众广泛参与
教育离不开宣传。在宣传方式上,可利用环境纪念日来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宣传载体上,可通过电视、广播、互联网、报纸、书刊、杂志等媒体或民间环保组织等来宣传普及生态文明的科学知识和伦理知识;在宣传效果上,可通过开展社会性表彰评比活动,如,全国环境保护先进社区、先进企业、先进个人评比等。通过广泛宣传,鼓励公众参与,对加快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发挥网络媒体的教育作用,全方位的推动大学生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来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对外发布《第1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5.91亿,学生是最大群体,占比26.8%[6]。可见,网络已成为学生生存的第二空间。根据本次调查发现,有近80%的学生是通过媒休宣传而获得环保知识的,其中有近50%的学生是通过互联网这一具体的媒体途径来了解环保知识。因此,各大媒体特别是互联网媒体应当结合自身的优势和特点来加强生态环保内容的宣传,并做到有层次、有步骤的引导受众群体来爱护环境、保护家园。具体方法可利用网络建立生态环保相关的网站,如,环保报刊的网站、环保组织的网站、环保志愿者个人的网站等;也可在其他网站中渗透环保知识与技能的信息。
总之,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生态文明教育,让学生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自觉养成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尊重生命的情感和道德观,并以此提高自己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最终达到素质的全面提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注释:
(1)2008年数据参见:李晓敏.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安徽农业大学,2010:9-13。
(2)2006年数据参见:马桂新.环境道德教育[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241。
参考文献:
[1]蒙秋明,李浩.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与生态文明建设[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20.
[2]陈艳.论高校生态文明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4):112-113.
[3]吴明红,严耕.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路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2):64-65.
[4]祝怀新.环境教育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2:147.
[5]李晓菊.环境道德教育研究[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236.
[6]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职业结构[EB/OL].http://tech.163.com /13/0717/13/9407C2T100094NSI_4.html.
□法学、社会学研究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tatus Quo,Problems and Educational Strategy of the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LI Xia
( Department of Teaching and Research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haohu University,Chaohu 238000,Anhui)
Abstract:The study was based on questionnaire of 1783 students,83 educators and 83 parents from 18 universities in Anhui province and 2 universities outside the province.Though the analysis of survey data and interview in formations,we found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view of contemporary college student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an before,but there are also problems such as 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recognition than behavior,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small environmental civilization than big environmental civilization,paying more attention to enjoying tha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Reasons were offered from school,family,social and personal aspects and several 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were presented.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view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status quo;problems;reasons;educational countermeasures
作者简介:李霞(1978- ),女,安徽芜湖人,博士研究生,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3年度项目“儒家德性伦理思想研究”(13CZX065)。
收稿日期:2015-10-12
DOI:10.14096/j.cnki.cn34-1044/c.2016.01.018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4310(2016)01-009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