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字造字法在巧记文言常用实词中的作用

2016-04-16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字源引申义造字

李 娟

(莆田第五中学,福建莆田351100)

汉字造字法在巧记文言常用实词中的作用

李 娟

(莆田第五中学,福建莆田351100)

文言文复习是高考复习的重点也是难点,仅靠学生有限的积累和教师蜻蜓点水般的教学方式始终是难以突破这个教学难点的。而汉字造字法,是在探索汉字形义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的理论系统,笔者通过多年教学实践,认为可大胆地将其应用到日常文言实词的复习中。本文即以汉字造字法作为理论依据,例举其在文言常见实词复习中的应用,希望能给诸位文言文教学提供参考。

文言文复习;文言实词;造字法

一、学生识记高考文言常用实词的障碍点

高考考纲规定高考前学生应能“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并“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虽然文言实词是“常见”、文本是“浅易”,但实际上在复习过程中,能熟练掌握并灵巧运用到读懂文本中的学生并不多,而更多的学生面对着“常见”“浅易”却常常手足无措,焦虑不安。笔者认为阻碍学生有效识记高考文言常用实词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高三一年的复习,时间紧任务重,任何一个常见实词,不仅要求掌握其本义,同时也要求掌握其多个引申义,这就造成文言常见实词的冗杂。比如,“因”字除本义外,还有8个常用引申义;“举”字除本义外,还有10个常用引申义。所以要让学生在有限的阅读与积累中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言实词并非一件易事。

(2)据调查,现行的文言文阅读课多对文言之“言”重视不够,即教师往往只是简单地传授该词在文中的意思,而对这个词为何有这样的本义和这样的引申义,并未作更细的分析,使得学生常常觉得上文言文课兴趣寡淡,索然无味,最后的结果就是对文言文的学习只能通过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

(3)汉语言文字的存在不是静止不动,也不是简单的往复,而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继承中不断发展变化,这就给学生读懂文言文又添障碍。比如古文“贱人”二字,如果紧紧是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个词充满了对他人人格侮辱的色彩,而如果知道古文当中“贱人”原是一种自谦的说法,其含义是谦虚地称自己是地位卑下的人。这样,再看《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素贱人”一句就不会产生理解上的误区了;再比如“涕”字,按现代的概念理解是指鼻子里分泌的液体,即鼻涕,而在古文中原是指眼泪。比如杜甫《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涕”即眼泪,“泗”方为鼻涕。因此,面对古今文字间的词义差异性,在阅读中若未能灵活转换思维,就将成为学生有效阅读文言文的又一障碍点。

由上可知,汉语言文字是复杂多变的,而教师对古文字的教授方式单一、传统,势必造成要让学生在短时间内对文中关键字词(往往就是常用字词)作出准确判断,读懂文本,成为一件难事。笔者认为最讨巧的方法不是填鸭式的给予,而应该是在教学中利用文字学之造字法的知识作为理论依据,带领学生对常用字词从其字源上开始探究,在增强课堂趣味性的同时,也定能使学生对该字有更细致更透彻的理解,从而达到在应用中以不变应万变的成效。

二、汉字造字法有助于巧记文言常用实词的本义

虽然汉字造字法后于造字出现,使得我们仍无法完整还原先人造字的真实做法,但后人在分析归纳古文字的基础上,得出的“六书”说已然成为公认的最早也是最系统的关于汉字构造的理论。其学说认为“六书”即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1]。象形字,“画成其物,随体诘诎”[2]字本身就是对其形的描摹,见其字,就知其所指,类似日月;指事字,“视而可识”[2]看着字就知道它的表意,类似上下,与象形的共通之处即见字知意,区别仅在于象形是独体结构,而指事在独体结构的基础上加上了表意符号。[3]形声字,由表示意义范畴的义符(形旁)和表示发音信息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4]类似胜诚;会意字,即“比类合谊”[3]合并同类字符,合成新字表达新义的造字法,类似信道。转注与假借是用字法,这里就不细说。虽然造字方法各异,但都不约而同地揭示了汉字形与义的关系,即见字识意。

可见,通过探究汉字字源有助于教师更形象更深入地理解该字的造字本义。当然,还有一些常用实词从现在看词义无甚差异,但在古文字中本义却有区别,教师也可以通过对其字源的探究获得认识。比如:

引、发。从现代汉语来看,“引发”常连用,表“引起、触发”[5]之意,单用表意也极为相似,而在文言中,通过对其字源的探究就可知二者在表意中是有差异的。“引”字甲骨文作,表弓箭,表一人手持弓箭,字形表示一人手持弓箭,张弦未发[6]。故其本义有拉开弓,不发射之意,比如《孟子·尽心上》“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引”即借用开弓之意,表君子善于引导启发。“发”字甲骨文作,表两只脚,表一人手持武器。与“引”相同之处在于二字都有手持武器的意义,只是“引”是拉开弓,未发射,而“发”是手持武器,助跑发射,所以连缀“发”的两个符号,就表示一人手持武器,双脚奔走,将武器射向对方。比如“百发百中”之“发”即表此义,再比如上面已提到的例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引”与“发”明显有先后差异,一个是指动作即将发生,一个是动作已然发生。

饥,馑。从现代汉语来看,都意为饥饿,但从其字源探究就可发现古文中二者表意上有更细微的差异。“饥”是形声字,形旁包括几和饣。“饣”甲骨文作,表食物;“几”甲骨文作,表小桌子,整合字形可理解为渴望得到食物,但桌上却无任何食物,故“饥”有缺少食物,食不果腹之意,比如白居易《卖炭翁》“牛困人饥日已高”。“馑”字也是形声字,形旁为饣和堇。堇甲骨文字作,表死刑,整合字形可知“馑”表渴望得到食物,却最终未能得到,只能等死如同被判了死刑的人一样,可见其饥饿程度要比“饥”更甚一筹,故可以将“馑”本义理解为严重粮荒饿死了大批民众,比如《谷梁传》“二谷不升谓之饥,三谷不升谓之馑。”

总之,现代汉字是经过一次次简化后的文字,字形表意上相对而言较为抽象。而如依造字法,探究其字源,就有助于学生更深入细致地理解其本义,即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同时,字源的形象性,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文言的乐趣,从而达到化枯燥为有趣的神奇效果。

三、借引申规律扩大造字法的作用

所谓引申义,即由本义出发,根据一定的引申规律推演出新的义项。故而,根据造字法得出其本义之后,如若还能借用一定的引申规律来指导理解,那么,要记住一个常见实词的多个义项就轻松多了。结合引申规律例举如下:

(2)依然“引”字,已知造字本义有拉开弓,不发射之意。但如果换了受动对象的话,对其一串引申义的理解也就都不成问题了。例如拉开的不是弓,而是车马或人,那么其引申义就是牵,拉,类似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左右欲引相如去”“引车避匿”;当“拉开”的对象不是弓,而是消息、内幕时,即为表示招供、牵攀,比如《苏武传》“虞常果引张胜”;当“拉开”的对象不是弓,而是士兵或军队,即为带领,比如《项羽本纪》中“项羽乃悉引兵渡河”;当“拉开”的对象不是弓,而是身体时,即为身子向上起,如《荆轲刺秦王》中“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绝袖。”以此类推,不甚枚举。由此又得,立足本义,利用变化动作承受的对象,也可以帮助巧记多个引申义项。

(3)依然“伐”字,已知造字本义为武力杀戮之意。其引申义有“功劳,功业”之意,可理解成用武力讨伐换来功劳、功业,词性演变成名词,比如《项羽本纪》“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正是采用了作为名词的“伐”。由此再得,立足本义,利用词性变化,也是巧记引申义项的一个有效方法。

综上例举,造字法的巧妙之处即在于揭示了汉字本义形成的根源,通过对字源的探究,教师可以更好地理解造字本义,达到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高效。同时,辅以常见的引申规律,即化实到虚、变化动作承受的对象、变化词性,那么就可以破除理解识记文言常用词的障碍,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常见实词。

[1]王力.古代汉语[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

[3]陈顺芝.汉字的构形与变革[J].江西:江西社会科学,2007(2).

[4]王协顺.形旁和声旁在形声字识别中的作用[J].心理学报, 2016(2).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刷馆,2012.

[6]陈明远.古代弓和矢的发展历程[J].社会科学论坛,2014(2).

(责任编辑:石修银)

猜你喜欢

字源引申义造字
求“源”有度,识字有“法”
秦简牍专造字释例
“耐”字原是剃胡须
画说汉字——摆(bai)
探寻字源妙处多
隋文帝造字
随文识字学词丰富语言积累
浅析静物在安格尔绘画中的作用
《识字7》(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造字・造词・造句——论网络语言的要素及其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