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台湾地区林明进老师《论语·学而》教学叙事

2016-04-16林采凤

福建基础教育研究 2016年10期
关键词:论语大陆老师

林采凤

(厦门市松柏中学,福建厦门361000)

台湾地区林明进老师《论语·学而》教学叙事

林采凤

(厦门市松柏中学,福建厦门361000)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值得我们敬畏,一是我们头顶灿烂的星空,一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法则。经典蕴含着许多我们心中的道德法则。台湾地区的经典教育进行了60年,有许多地方值得大陆借鉴。本文通过一堂两岸经典教学交流实验课,采集了大陆师生以及台湾老师对经典教学的看法,作了叙事研究。

经典教学;两岸交流;叙事研究

2015年12月10日至12日,中华书局经典教育推广中心在厦门松柏中学举办“中华诵·两岸经典教育论坛”。论坛邀请了台北市立建国高级中学国文教师、台北市特优教师林明进老师前来探讨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路径,来自全国各地的400多位老师参加了本次会议。

一、课前准备

大陆教师上《论语·学而》第一章的套路一般是:第一步,字词的解释;第二步,句子翻译;第三步,背诵原文。能够做到这三步,已经完成教学任务了。如果是比较负责任抓落实的教师,就会做到第四步,让学生背字词的解释和句子的翻译,这样学生考试成绩就不会差,教师就可评优秀先进。笔者接触台湾国学教材后,发现台湾教材注重对文本的分析,对字词的解释不是单一而是多元,因而借鉴运用到自己的课堂,增加了第五步,字词的多元解读,如“时”的解释:“一指年岁言。古人六岁始学识字,七八岁教以日常简单礼节,十岁教书写计算,十三岁教歌诗舞蹈,此指年为时。二指季节言。古人春夏学诗乐弦歌,秋冬学书礼射猎,此指季节为时。三指晨夕言。温习、进修、游散、休息,依时为之。”笔者增加的是钱穆《论语新解》对“时”的解释,为的是拓展学生知识面,以备台湾教师课堂提问。

二、课堂实录

台湾教师林明进先生上《论语·学而》,只教第一步,就是字词的解释,引经据典地把文本句子逐字逐字地解释清楚。

如“学而时习之”这句话,林明进老师是这样教的:

第一字,“学”的解释——

我们一生都在学,学生、学活、学做人、学做圣人,学天、学时、学大。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论语·为政篇》)“志于学”,志于学大学,学治国平天下之学。“学”不是指“读书”。

例一:“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篇》)

例二:“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论语·学而篇》)

例三: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论语·雍也篇》)

“志于学”的学:有大学,治国天下平之学;有小学,识字之学、洒扫应对进退之学。古之学有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后来发展成六经。学即大学,大人之学,治国天下平之学。

许慎《说文》:“学,觉悟也。”学,自觉觉人。段玉裁注:“斅、觉,迭韵”。《礼记·学记》曰:“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不足所谓觉悟也。《学记》又曰:“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故古统谓之学也。斅,主于觉人;学,主于自觉。”

“觉悟”在使受教者去其蒙蔽而自反自强,亦可助教者自我觉悟而受教学相长之益。学:教也;教导。《礼记·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学:斅,从教省作孝、ㄇ(蒙覆),表示对童蒙进行教育。本义是觉悟、觉醒。包含对立两义:一是教育,使人觉悟;一是学习,自我觉悟,故从教。攴,用手轻轻轻敲击。从攴,多含安抚、教育、治理有关。斅,是学与教的异体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归纳:“学而时习之”的“学”有知行二义。其一:学者,觉也;学有觉悟的意思。觉是“知”的法门。《白虎通·辟雍》云:“学者,觉也。觉悟所未知也。”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阮元校勘的《论语注疏》都强调学是内省性的道德思考活动。其二:学者,效也。《广雅》:“学者,效也。”学有效法的意思。效是“行”的功夫。子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学”指“行”而言。知行合一才叫做学。

林明进老师对“学而时习之”中“学”的解释,从《论语》讲到《大学》,又从《说文解字》讲到《学记》,再联系到班固的《白虎通·辟雍》和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词典《广雅》,最后归纳“知行合一才叫学”。台湾教师对“学”的渊博解释,让听课的师生惊诧不已。

限于篇幅,再略举“时”字为例。林老师对“学而时习之”中“时”的解释,先列出《论语》的“时”字,出现10次,孟子的“时”字,出现42次。然后把《论语》中每个有“时”的句子列出来,逐句讲解“时”的含义。还引用三国魏王肃《论语集解》、南宋朱子《四书章句集注》中的朱熹对“时”的解释,再联系到《尚书》中的“时”、《易经》中的“时”,逐字逐句地讲解每个句子“时”的含义,从《论语》《孟子》《尚书》《易经》,把“时”讲透了!

林明进老师把这则“学而时习之”逐字讲完,用了82张PPT,每张PPT上是密密麻麻的文言文字,共达8000多字。这堂课,林明进老师用了60分钟。他声情并茂的讲课,不仅吸引了现场的师生,也吸引了录播室外同步看视频的教师。直至台湾林师说下课了,大陆师生都还余兴未尽,还久久不肯离开会场。

三、师生的感想

(一)听课教师的感想

来自安庆的一位教师说:“林明进教师对《论语》的解读非常专业,远远超出了一个中学教师的层次。他没有大陆教师上课的套路:导入啦、讨论啦、难点解决啦……只有一件东西:孔子到底说了什么,怎样理解孔子的言说。这样的课堂,不花哨,有干货。我们太看重教的技艺,而忽略了对经典的深入研读。”

厦门的一位教师说:“林明进先生的课亲切、幽默、轻松——即便他来自台湾宝岛,有着不同的教育体制,不同的教育理念,却依然相当地接地气,得人心。毕竟我们是同根同祖,都在承袭着博大悠久的民族文化,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出一份力,做一份贡献。”

特级教师俞发亮评课时严肃地说:“年轻老师要向台湾老师学习,扎扎实实地学好基本功,不要说背四书五经,至少高考要求背诵的篇目要背一遍!我建议新教师培训要考查背诵!”

大陆的教师能够熟读一部《论语》已经很不容易了,可台湾教师不仅熟读四书五经,而且四书五经融会贯通,能够用五经解读四书。这值得大陆教师借鉴。

(二)听课学生的感想

学生一:黑板上用繁体字写的标题,仿佛回到了民国时期。台湾教师让我们接受一种全新的模式:用文言文解释文言文,这是我们从来没有体验过的。原来国学这么博大精深,台湾教师既博学又有趣。

学生二:台湾教师用他生动且充实的课堂给我们带来了头脑盛宴,并让我懂得了语文是需要课外的积累与领悟。要学会用圣贤的语言揣摩圣贤的思想,这对语文的要求便不仅仅是背了,还要把所见所学渗透到生活中去,也许这才是国学的真正意义所在。这堂课就像我人生的导师,改变了我对语文的看法!

学生三:比起台湾教师的古言式讲解,我还是更喜欢语文教师通俗易懂的普通话,毕竟那课件上的复杂的繁体字对我们来说简直是天书。不过课上得十分有趣。《论语》这玩意儿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就学过了,对它的理解,都是译文什么的。但是,台湾来的这位教师,他就可以给我们更深刻的见解,我们当时的表情甚至可以说是相当震惊了。

(三)林明进老师的感想

这堂《论语·学而》教学观摩课,除了四五个很表面的提问之外,几乎采取传统的讲授法,这种古板的教学法,形式上是十分落伍的。特级教师俞发亮主任最后的评课,给我这位来自台湾的老叟,很大的鼓舞很大的包容,只褒不贬,我知道这是厦门人待客特有的热情。

传统经典的首章都寓有深义焉!“学而时习之”的“时”,不应该只是作“时时”“常常”等浅显的字义来看。从孟子“孔子,圣之时者也”的“时圣”来诠释“学而时习之”,以孔孟之言来证明孔孟之道,这就是“依经解经”,最贴近经典的原汁原味。研究中国学问必须有根据,有多少证据说多少话,绝不可以臆说,以孔子的话来证明孔子的的学说,才读得到地道的孔学,还中国学术的本来面目。“依经解经”,才能重整中华文化,才能见得老祖宗思想的真精髓。

四、观课反思

大陆要补救国学,学习台湾教师“依经解经”的精神来读经悟经。如果没有“依经解经”地读原著,正确地理解古圣先贤的思想,就有可能出现“歪和尚念经”,一知半解甚至断章取义,闹出笑话事小,误导社会事大。

对于经典的传承,必须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生活。经典是历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祖先智慧,联系实际能够对现代生活起一定的指导作用,寻找古圣先贤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现代生活,力求做到“口能言之,身能行之”。

总之,经典可以滋润人的心灵,经典可以滋润社会的土壤。如果我们重视起来,犹未晚矣。正如林明进老师说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根在大陆,只要大陆的老师重视了,将来会做得比台湾好!”

(责任编辑:赖一郎)

猜你喜欢

论语大陆老师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IQ大陆
北方大陆向
冰之大陆
老师,节日快乐!
老师的见面礼
《论语·为政第二》
六·一放假么
半部《论语》治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