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以天津大学校园为例
2016-04-15张海伶
杨 波, 张海伶
(天津大学房地产管理处, 天津300072)
高校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策略研究
——以天津大学校园为例
杨波, 张海伶
(天津大学房地产管理处, 天津300072)
摘要:作为高校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高校历史风貌建筑除具备一般历史建筑具有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外,还具有显著的育人功能和教育价值。本文剖析了历史风貌建筑的核心价值体现,在分析天津大学现存历史风貌建筑价值基础上,阐述了高校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的方法及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保护和利用高校历史风貌建筑的过程中,应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老建筑与新建筑、预防性与抢救性、保护与修缮的关系,在充分挖掘高校历史风貌建筑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高地,发挥高校在遗产保护领域应有的引领作用。
关键词:高校历史风貌建筑; 保护与利用; 核心价值; 育人功能
大学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与传播机构,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大都形成或保存了较为独特的历史建筑和特殊的历史文化场所。典型如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清华大学清华园、北京大学未名湖、苏州大学原东吴大学校区等。这些历史建筑和场所作为重要历史文化信息的载体,像一本本活化的教科书,丰厚了校园的文化底蕴,发挥着育人之重要功能。
但是,随着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高校扩招、重组带来的校区维修、新建、拆迁等活动直接威胁着这些历史建筑固有价值的保持。尤其对于大量存在于高校校园内的非文物历史建筑(未被认定为文物的历史建筑),如何利用及如何保护都尤显重要。
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作为国内第一所大学,校园内存有中苏蜜月时期在“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建筑创作思想及“勤俭节约、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思想指导下设计建造的折衷主义风格建筑几十幢,且其中4幢建筑已于2005年和2006年被天津市政府认定为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予以特殊保护。
本文拟以天津大学历史风貌建筑的保护与利用为例,探讨高校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利用策略与方法,以丰富历史建筑保护的研究与实践,为传承和弘扬祖国优秀文化做出贡献。
一、历史风貌建筑的核心价值
1.历史风貌建筑的定义
历史建筑,是指具有一定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反应城市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的建筑物[1]。古代、近现代等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所有具有科学和艺术价值的建筑物均属于历史建筑。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关于文物的规定可以看出,在这些历史建筑中,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古建筑”及“与重大历史事件、革命运动或者著名人物有关的、具有重要纪念意义、教育意义或者史料价值的近代现代重要代表性建筑”,可依照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制定的文物认定标准和认定办法被认定为文物,且依据它们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分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按照世界遗产中心2005年2月2日制定的《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在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中,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物建筑(群)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近10年来,在快速拆建的城市化进程中,各地为保护本区域内历史风貌建筑、尤其大量未被认定为文物的历史建筑,北京、上海、广州、武汉、厦门、天津等城市先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基础上,制定发布了适应本区域特点的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以天津为例,2005年发布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条例中规定:“历史风貌建筑是指建成五十年以上,具有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人文价值,反映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的建筑”。
2.历史风貌建筑的核心价值
历史风貌建筑包括非文物类历史建筑[2]、文物类历史建筑以及文物类历史建筑中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且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遗产建筑。其共同的核心价值标的为历史建筑所携带的历史、科学或艺术价值。
历史建筑的价值评估取决于价值评估主体的价值观,但在“普遍性”和“原真性”原则指导下,价值评估结论应当是唯一的。在辩证唯物主义原理指导下,历史建筑具有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的价值,其中物质价值包含信息价值和使用价值,精神价值包含情感价值和艺术价值[3]。根据常用历史风貌建筑认定标准,历史建筑应具备以下价值特征中的一点或几点:一是在建筑样式、结构、材料、施工工艺和工程技术方面具有独特的建筑艺术特色和科学价值;二是反映本地域历史文化和民俗传统,具有时代特色和地域特色;三是著名建筑师的代表作品;四是具有异域建筑特色; 五是在革命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纪念意义;六是在产业发展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作坊、商铺、厂房和仓库等;七是名人故居;八是其他具有特殊历史意义的建筑。
二、天津大学历史风貌建筑的价值分析
1.天津大学现存历史风貌建筑基本情况
天津大学前身为北洋大学,始建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系中国近代第一所大学。北洋大学初建时校址在天津北运河畔大营门博文书院旧址(现为河北工业大学),其后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前后,北洋大学正式定名为天津大学,并迁入天津市南开区八里台现址至今。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天津大学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留下了一大批饱蘸历史、具有鲜明风格特点的老建筑。这些老建筑包括行政楼、教学楼、图书馆、教工宿舍、学生宿舍、教工食堂等(见图1)。其中,第1教学楼至第9教学楼建造于1952年至1954年间。这些老建筑均为天津大学建筑系建筑师的作品,全部为砖混结构楼房,外檐为硫缸砖清水墙面,在建筑中较多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其中,尤以第5、第6、第8和第9教学楼及其围合的空间具有鲜明特点和重要历史价值,上述4幢建筑(见图1)已于2005年和2006年被天津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历史风貌建筑并加以特殊保护。
图1 天津大学主要历史风貌建筑分布 (局部)
2.天津大学现存历史风貌建筑价值分析
(1)重要历史信息的载体。1949年6月,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确定了中国外交向苏联“一边倒”的基本基调[4],中苏关系进入了著名的“蜜月期”。反映在建筑设计理论上,产生了“民族形式,社会主义内容” 的基本建筑设计思潮。同时,建国之初,政治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各项事业百废待兴,现实情况需要“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全国各地出现了大量“三段式”结构的苏式建筑和“大屋顶”特点的中式复古建筑。天津大学现存历史风貌建筑作为这一历史时期的产物,无疑承载着这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信息。此外,以第9教学楼为核心的天津大学现存历史风貌建筑群见证了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李鹏、李瑞环、胡锦涛、习近平等历代国家领导人对中国高等教育的关怀和对天津大学发展的关注:1957年,周恩来陪同波兰部长会议主席西伦凯维兹到天津大学参观访问,并在第5教学楼前广场连夜搭建的主席台上发表了重要演说;1958年,毛泽东曾在第9教学楼前广场接见了天津大学师生;同年,邓小平参观了天津大学内燃机实验室(现内燃机大楼)、化工系(第11教学楼)等教学、科研、生产设施; 1995年天津大学百年校庆,李瑞环、李岚清等国家领导人出席了在第9教学楼前广场举行的庆典仪式。
(2)功能与形式、传统与现代、技术与艺术高度统一的典范。天津大学东门—北洋大学堂纪念亭—敬业湖湖心求实亭—敬业湖湖心桥洞—建筑馆,构成了天津大学的校园主轴。主轴北侧坐落着中国传统建筑文化韵味十足的第5、6、7、9教学楼及图书馆。面向广场和湖面,第9教学楼及图书馆均往北侧后退一段,形成两个三面围合的院落式空间(见图1)。
第9教学楼(见图2)作为校行政楼和校园内标志性建筑,建于1954年,坐北朝南,砖木四层结构,由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创始人徐中教授设计[5],单檐歇山、和平鸽、十字脊、大屋顶、彩画、耍头、高台阶、假台基,处处显示着作为主体建筑的威严,其左右两侧高三层、不施彩画、没有台基、尽显朴素的第5、第6教学楼略显谦逊、亲和的同时又把这种威严推向了极致。站在高大的月台上,背靠威严的第9教学楼,面前是绿地、矮树装点的广场,左右第5、第6教学楼环抱,远眺敬业湖,遥想当年毛主席大手一挥,接见天大师生的场景,尽显设计者对建筑尺度和环境空间的准确把握和匠心独运。第9教学楼的正北,坐落着具有同样建筑风格的第8教学楼(见图3),H型平面,单檐歇山,左右两侧为建于1961年的风格更为简洁的第12及第14教学楼,形成了第9教学楼北侧另外一个围合空间。从南往北,以第9教学楼—第8教学楼为核心的建筑组群,类似中国传统的两进式院落,形成了天津大学校园的副轴,奠定了天津大学校园的基本架构。
距第9教学楼不远,图书馆向北后退后和左右两侧第6、第7教学楼共同围合形成了敬业湖北岸建筑空间序列中另外一个重要的空间节点。同样的中式传统建筑元素、同样的大屋顶,但装饰简洁,丝毫没有抢占第9教学楼作为仪典场所和标志性建筑的风头。图书馆T型的平面布局,朴实的门廊,入口处硕大的方柱,中间宽大、平缓、单跑式楼梯直通二层,强烈的导向性和上升感将读者引入分布在各层的各类阅览室,凸显着读书的意义,让读者油然而生读书的崇高,处处彰显着建筑作为读书场所的基本功能。
图2 天津大学第9教学楼
从建筑单体来看,第9教学楼采用了大屋顶、墙面、台基组成的传统三段式立面构图,其它各建筑(除图书馆外)采用了H型平面、梯形门廊。几乎所有建筑都采用了具有天津地方特色的琉缸砖清水墙面,加上韵律性排布的窗户,为传统的庄严增添了现代的灵动,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功能与形式的统一,兼顾了“民族风格”与“多快好省”的基本要求。
图3 天津大学第8教学楼细部
(3)百年校史的积淀,素质教育的课堂。以第9教学楼为核心的天津大学现存历史风貌建筑,延续着从北洋、历津沽、至天大的发展历程,是以“穷振理工”、“实事求是”为魂的百年校史的文化积淀和载体,也是国内外北洋、天大学子母校情的最终标的。在天津大学这样一个以理工见长的大学校园里,浸淫历史、富蕴艺术的现存历史风貌建筑群,无疑可以作为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核心场所,在无声之中提振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和艺术素养。
三、天津大学历史风貌建筑保护与利用方法及策略
1.保护与利用现状
第9教学楼作为天津大学的标志性建筑,自建校至今一直用于学校机关行政办公用房,期间曾进行过多次修缮,但无论从内部结构还是外立面装饰,都保持了原有建筑风貌。
被认定为历史风貌建筑的其它三幢建筑,即第5、第6和第8教学楼,一直作为学校相关二级学院的教学、科研及办公用房,保存状态良好。尤其第8教学楼,作为天津大学百年土木的标志和教学科研用房沿用至今。
天津大学现存其它历史建筑,如大量的教工宿舍和学生宿舍,仍然保持着原有风貌,发挥着原有功能。
2.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方法及策略
历史建筑保护的目的是历史建筑价值的保持。对于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即“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持;对于一般文物建筑,保护即“原址保护”、“减少干预”、“保持原状与历史信息”;对于非文物历史建筑,保护的重点是“外部造型、饰面材料和色彩”的原真性保持。
天津大学现存历史风貌建筑均属非文物类历史建筑,在保护与利用这些老建筑的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靠上不靠下”的原则,按照文物建筑的标准保护与利用非这些文物建筑,严格遵循文物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思想和原则。
(1)以预防性保护替代抢救性维修。进入20世纪90年代,“防患于未然”、“灾前预防优于灾后修复”的预防性保护思想逐渐被文物保护领域广泛采用[6],遗产建筑监测是贯彻预防性保护思想、延续建筑遗产全生命周期的基本途径和核心手段之一[7]。天津大学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工作者与时俱进,抛弃以往“以维修代保护”的落后做法,将“预防性保护”的基本理念落实到点滴工作中去。如:建立了历史建筑定期巡视记录制度;借助建筑维修,在重要历史建筑上布设变形监测点,定期监测结构变形等。此外,考虑到现存重要历史建筑均为木构屋顶的特点,防火、防雷设施严格按照木构建筑和文物建筑的标准设置,如:增加防雷装置、严格控制用电负荷、电线统一用高耐火材料包裹等措施。
(2)新建建筑与历史建筑的协调。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对象除历史建筑本身外,还包括其构成的场所空间和景观效果。高校扩张造成的见缝插针式校园改扩建,为历史建筑区域的原有风貌保持带来了新挑战。天津大学在历史风貌建筑区域改扩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了新建筑与老建筑间的协调,很好地处理了这一矛盾。如:第9教学楼与第8教学楼间新建的会议楼,总高度小于其前后的第9、第8教学楼,屋顶为中国传统大屋顶的高度抽象(见图4):钢筋混泥土构件组成的前后两坡、出檐深远、悬山结构,加上入口处的高大台阶,现代中蕴含着传统、庄严中透着空灵。此外,与历史风貌建筑群一湖之隔的大量新建现代建筑,俱从建筑高度、建筑风格、外檐装修、色彩等各个方面充分考虑到新老建筑的协调。
图4 天津大学会议楼
(3)老建筑修缮中坚持“修旧如旧、保持原貌”的基本原则。修复是遏制损坏、延续历史建筑固有价值的基本方式,“修旧如旧、保持原貌、最小干预”是历史建筑修复的法定原则。天津大学历次历史建筑维修中都坚持了这一原则。2003年在对第9教学楼维修工作中,聘请了专业的彩绘工人对大屋顶彩画按照原来图案和颜色进行了重新勾描,很好地保持了彩画的原有风貌;在对室内进行装修过程中,新建了中央空调,拆除了窗户外悬挂的各式各样高低不一的空调室外机,恢复了建筑外立面原有的视觉效果;对楼前大台阶的维修,也仅是将原来的混凝土水涮石材料改为更坚固结实的石材,而栏杆、扶手、柱头、栏板等建筑构件均严格按照原来的形状、式样、尺寸进行了雕刻砌筑。按照“修旧如旧,保持原貌”原则维修后的第9教学楼,从大屋顶彩绘的修复到整个建筑外立面的处理以及大台阶的维修更换,都非常好地保留和体现了这座简约式“大屋顶”中式复古建筑原来的风貌和艺术底蕴。又如2013年对第8教学楼的维修,除忠实保持了建筑原有结构外,灰色的瓦、白色的脊、朱红色的博风、浅蓝色的彩画,门廊的勾头、滴水、雀替、额枋和大面积的琉缸砖清水墙面均按原有风格进行修补重绘,时时处处反映着建筑的本来面貌。
(4)创造条件,吸引学生参与到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来,深度利用校园历史建筑的育人功能。吸引在校学生参予到历史建筑保护工作中来,对推动全民积极参与历史风貌建筑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此,天津大学相关课程教学中,有意识将学校重要历史建筑作为教学对象,如:测绘教学中以重要历史建筑为测绘对象,绘画教学中以这些优秀历史建筑为描摹对象等。同时,以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为契机,号召相关专业大学生成立兴趣小组,专门负责校园历史风貌建筑的定期监测与研究。这样,很好协调了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又促进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同时充分发挥了高校历史建筑的育人功能。
四、 结语
《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公布第四批我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的通知》中,天津大学历史风貌建筑群(包括第1、第3-9、第11教学楼,土建馆、内燃机大楼、图书馆北馆、老体育馆、第三学生食堂以及20世纪50-60年代建成的学生宿舍区、六村教职工宿舍等)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正式获批成为天津市第四批文物保护单位[8]。进一步说明了在非文物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过程中采取“靠上不靠下、以文物建筑标准保护利用非文物建筑”之观念及方法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高校历史风貌建筑是高校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保护与利用高校历史风貌建筑过程中,应正确处理传统与现代、老建筑与新建筑、预防性与抢救性、保护与修缮间的关系,在充分挖掘高校历史风貌建筑育人价值的基础上,努力把高校建设成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高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 50357-2005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
[2]董珂. 非文物类历史建筑保护和再利用方法浅析[J].华中建筑,2010(4):42.
[3] 徐宗武,杨昌明.历史建筑价值再认识[J].建筑学报,2011(S2):104.
[4] 徐长萍.中苏蜜月期文化关系出现的背景分析[J].黑龙江史志,2009(11):143.
[5] 魏秋芳.徐中先生的建筑教育思想与天津大学建筑学系[D] .天津:天津大学建筑学院,2005:52.
[6]吴美萍.遗产预防性保护理念下建筑遗产监测问题的探讨[J].华中建筑,2011(3):169-171.
[7]白成军,韩旭,吴葱.预防性保护思想下建筑遗产变形监测的基本问题探讨[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2013(4):54.
Kwywords: historic building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core values; educational function
Strategic Research o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 Building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A Case Study of Tianjin University
Yang Bo, Zhang Hailing
(Real Estate Management Office, Tianjin University,Tianjin 300072, China)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istory and culture, universities’ historic buildings not own historical, scientific and artistic value, but also have the function of educating people and remarkable educational value.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ore value of historic buildings and elaborates the methods and strategies of historic building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based on analyzing the value of Tianjin University’s existing historic buildings. The results point out that during the process of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old buildings and new buildings, prevention and salvage, protection and repair should be correctly balanced. Based on fully exploring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historic building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be built into highlands of cultural heritage conservation and play the leading role in that area.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4339(2016)01-092-05
通讯作者:张海伶,hailingzhang@tju.edu.cn
作者简介:杨波(1967—),男,副研究员.
收稿日期:2014-1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