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足整体,把握细节
——2016年高考全国I卷小说阅读题考情分析

2016-04-14江西省峡江中学陈红斌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锄地过瘾六安

●江西省峡江中学 陈红斌

立足整体,把握细节
——2016年高考全国I卷小说阅读题考情分析

●江西省峡江中学 陈红斌

今年,笔者有幸参加了高考文学类文本(即小说阅读题)的阅卷工作,对考生的答题情况有了较为直观且全面的了解。下面,仅对其中三道主观题的答题情况及考生的典型失误加以分析,以就教于各位同仁,并企望对今后的教学提供一点启示。

一、考题文本呈现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李锐

拄着锄把出村的时候又有人问:“六安爷,又去百亩园呀?”

倒拿着锄头的六安爷平静地笑笑:“是哩。 ”

“咳呀,六安爷,后晌天气这么热,眼睛又不方便,快回家歇歇吧六安爷!”

六安爷还是平静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咳呀,锄了地,受了累,又没有收成,你是图啥呀六安爷?”

六安爷已经记不清这样的回答重复过多少次了,他还是不紧不慢地笑笑:“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斜射的阳光明晃晃地照在六安爷的脸上,渐渐失明的眼睛,给他带来一种说不出的静穆。六安爷看不清人们的脸色,可他听得清人们的腔调。但是六安爷不想改变自己的主意,照样拄着锄把当拐棍,从从容容地走过。

百亩园就在河对面,一抬眼就能看见。一座三孔石桥跨过乱流河,把百亩园和村子连在一起。这整整一百二十亩平坦肥沃的河滩地,是乱流河一百多里河谷当中最大最肥的一块地。西湾村人不知道在这块地上耕种了几千年几百代了,西湾村人不知把几千斤几万斤的汗水撒在百亩园,也不知从百亩园的土地上收获了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更不知这几百万几千万斤的粮食养活了世世代代多少人。但是,从今年起百亩园再也不会收获庄稼了。煤炭公司看中了百亩园,要在这块地上建一个焦炭厂。两年里反复地谈判,煤炭公司一直把土地收购价压在每亩五千元。为了表示绝不接受的决心,今年下种的季节,西湾村人坚决地把庄稼照样种了下去。煤炭公司终于妥协了,每亩地一万五千块。这场惊心动魄的谈判像传奇一样在乱流河两岸到处被人传颂。一万五千块,简直就是一个让人头晕的天价。按照最好的年景,现在一亩地一年也就能收入一百多块钱。想一想就让人头晕,你得受一百多年的辛苦,流一百多年的汗,才能在一亩地里刨出来一万五千块钱呐!胜利的喜悦中,没有人再去百亩园了,因为合同一签,钱一拿,推土机马上就要开进来了。

可是,不知不觉中,那些被人遗忘了的种子,还是和千百年来一样破土而出了。每天早上嫩绿的叶子上都会有珍珠一样的露水,在晨风中把阳光变幻得五彩缤纷。这些种子们不知道,永远不会再有人来伺候它们,收获它们了。从此往后,百亩园里将是炉火熊熊、浓烟滚滚的另一番景象。

六安爷舍不得那些种子。他掐着指头计算着出苗的时间,到了该间苗锄头遍的日子,六安爷就拄着锄头来到百亩园。一天三晌,一晌不落。

现在,劳累了一天的六安爷已经感觉到腰背的酸痛,满是老茧的手也有些僵硬。他蹲下身子摸索着探出一块空地,然后,坐在黄土上很享受地慢慢吸一支烟,等着僵硬了的筋骨舒缓下来。等到歇够了,就再拄着锄把站起来,青筋暴突的臂膀,把锄头一次又一次稳稳地探进摇摆的苗垅里去。没有人催,自己心里也不急,六安爷只想一个人慢慢地锄地,就好像一个人对着一壶老酒细斟慢饮。

终于,西山的阴影落进了河谷,被太阳晒了一天的六安爷,立刻感觉到了肩背上升起的一丝凉意。他缓缓地直起腰来,把捏锄把的两只手一先一后举到嘴前,轻轻地啐上几点唾沫,而后,又深深地埋下腰,举起了锄头。随着臂膀有力的拉拽,锋利的锄刃闷在黄土里咯嘣咯嘣地割断了草根,间开了密集的幼苗,新鲜的黄土一股一股地翻起来。六安爷惬意地微笑着,虽然看不清,可是,耳朵里的声音,鼻子里的气味,河谷里渐起的凉意,都让他顺心,都让他舒服。银亮的锄板鱼儿戏水一般地,在禾苗的绿波中上下翻飞。于是,松软新鲜的黄土上留下两行长长的跨距整齐的脚印,脚印的两旁是株距均匀的玉茭和青豆的幼苗。六安爷种了一辈子庄稼,锄了一辈子地,眼下这一次有些不一般,六安爷心里知道,这是他这辈子最后一次锄地了,最后一次给百亩园的庄稼锄地了。

沉静的暮色中,百亩园显得寂寥、空旷,六安爷喜欢这天地间昏暗的时辰,眼睛里边和眼睛外边的世界是一样的。他知道自己在慢慢融入眼前这黑暗的世界里。

很多天以后,人们跟着推土机来到百亩园,无比惊讶地发现,六安爷锄过的苗垅里,茁壮的禾苗均匀整齐,一棵一棵蓬勃的庄稼全都充满了丰收的信心。没有人能相信那是一个半瞎子锄过的地。于是人们想起六安爷说了无数遍的话,六安爷总是平静固执地说,“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

二、考题及典型失误分析

第(2)题:

考题:

小说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标答:

①锄作为一种农具,象征六安爷的人生和精神;

②锄喻示劳动者与土地的亲密关系;

③锄意味着传统的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

通过构建海淀区战略性新兴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紧缺度指数来衡量岗位的紧缺程度。岗位紧缺度指数基于收集数据进行建构,从岗位人数需求量、岗位在行业内企业的需求情况、岗位在时间上的紧缺情况进行衡量。

④锄作为一种劳作行为,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又暗示着他对土地的告别。(答出三点即可)

典型“问题答卷”:

①内容上,本文围绕六安爷锄地展开,“锄”既指六安爷带着锄坚持去百亩园为苗锄地的这一举动,也指六安爷手中的农具,衬托出六安爷与土地之间的和谐关系。

②结构上,“锄”地是本文的线索,小说以“锄”字将六安爷与土地联系起来,并且推动着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人物形象上,通过一个“锄”字塑造了六安爷热爱土地,勤劳执着的形象。

④主旨上,“锄”字揭示了小说的主旨,即以六安爷为代表的农民对土地的热爱及他们将失去土地时对土地的眷恋。

⑤表达效果上,以一个简单的“锄”字作标题,寓意深远,吸引读者。

“问题答卷”分析:

本题考查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能力。一般而言,对小说标题内涵的分析要从表层含义与深层含义两个基本角度进行思考。从表层含义看,“锄”显然应指六安爷带着锄坚持去百亩园为苗松土锄草这一举动,也是指六安爷手中的农具。从深层含义看,六安爷坚持去锄地,却不是为了收成 (因为庄稼即将被推倒,根本不会有收成),而是为了“过瘾”;因为百亩园就要被煤炭公司永久占用,他再也没有机会去那里锄地了。那么,“锄”就有了更深层的精神意义:它蕴含着六安爷对土地的热爱和对曾经生活的怀念。从全文的主旨来看,作者描述的故事表现了农耕文明在与工业文明的冲突中,逐渐被“锄掉”的过程;所以从社会层面讲,“锄”这一动作具有代表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象征意义。在小说三道主观题中,这是失分最严重的一道题,题目赋分为6分,考生平均得分不到2分。前列之“问题答卷”,就只有第④点尚可给1-2分,其余各点均无法得分。之所以如此多的考生出现这样的失误,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大多数考生没有正确理解题干中关于“锄”的“寓意”这一要求,导致很多人都从标题的 “作用”的角度来作答;二是答卷的表述用词不恰当,如“衬托出六安爷与土地之间的和谐关系”“塑造了六安爷热爱土地,勤劳执着的形象”等句子中的“衬托”“塑造”等词语,在表述上很不合理,让人一看就觉得这不是在阐述 “寓意”,而是在分析“作用”;三是答案空洞,没有实际内容,如前列“典型‘问题答卷’”的第⑤条,就是内容空洞答案的突出代表。

考题:

小说较为夸张地连续使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6分)

标答:

①强调百亩园是西湾村人安身立命的物质基础;

②将百亩园抽象为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

③与下文百亩园的一朝被毁构成鲜明尖锐的对比。

典型“问题答卷”:

①用夸张的手法,表明了百亩园悠久的历史和收获之大。

②强调了百亩园和村民之间情谊深厚,突出了百亩园对村民意义重大。

③暗示了村民卖掉土地可以得到大量的钱,批判了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

④强调了工业发展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突出了“环保”这一主题。

“问题答卷”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作用的分析能力,其实,对于文中重复频率较高的词语或句子的作用的分析,一般可以从内容、结构、情感、人物形象、表现手法等角度分析其表达效果。作者在描述百亩园的历史时,用“几万”修饰人们流的汗水,用“几百万”修饰百亩园产的粮食,在内容上突出了百亩园的历史之悠久及其对于西湾村人安身立命之重要;与后文百亩园被卖后的毁灭形成对比,同时也为后文六安爷不顾劳累坚持锄地作了铺垫。多次的反复强调,也凸显了村里人对百亩园的依赖与不舍之情。在三道主观题中,这一道题得分较高,但平均分也仅有2.5分,仍然有不少考生失分比较严重。原因之一在于对小说的主旨把握失误,认为小说表现的是 “环保”主题;二是对百亩园的象征意义把握不到位,因而不能概括出百亩园其实是 “一种生活方式的象征”;三是情感把握不准确,没有明确意识到文中的主要情感是对土地的热爱与不舍,而误把“批判人们只顾眼前利益的做法”当作文章要表达的主要思想。

第(4)题:

考题: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句话,既是理解六安爷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8分)

标答:

六安爷层面(4分):①六安爷用这句话来回应村人的劝阻,由此能感受到他温和而又固执的性格特点;②百亩园即将不复存在,六安爷的眼睛也快要失明,他要过在百亩园的“瘾”,由此能体会到他内心的隐痛。

小说主旨层面(4分):①在大地上劳作是一种 “瘾”,即劳动者的精神需要;②随着传统的农业生产、生活方式的结束,耕种的意义只剩下“过瘾”,令人叹惋又发人深思。

典型“问题答卷”:

①这句话表现了六安爷对劳动的热爱,展现了六安爷勤劳朴实的形象。

②这句话表现的是六安爷对西湾村村民卖掉土地的抗议之声,是六安爷对村民今后生活的担忧之情。

③这句话表现了锄地不仅成为六安爷的一种生活习惯,更成了他的一种精神享受。

④这句话突出了作者希望人们能够拨开眼前的迷雾,回归自然,回归本真的主旨。

“问题答卷”分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与分析能力。题干中关于这句话既是 “理解六安爷的关键”又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的提示,暗示答题须从主人公形象和小说主旨两方面进行分析。“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在文中出现了三次,六安爷坚持锄地并一再这样说,一方面表现了六安爷的固执性格和对土地的温情与热爱;另一方面,因为六安爷处于半瞎状态,加之百亩园即将消逝,再没有机会锄地了,所以要“过瘾”,也突出了六安爷对失去耕地的无奈与悲凉。从主旨角度看,六安爷的“过瘾”虽是个人行为,却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劳作;因为以后他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更有精神寄托的内涵。从社会层面讲,小说揭示农耕文明被工业生产挤压的现状,通过六安爷这一人物形象表现了人们对赖以生存的土地的眷恋与不舍,从而表现出作者对工业化社会到来的深沉思考。这一题也是考生失分的重灾区,平均得分只有3分多一点,失分的原因主要有:一,对文章的主旨把握不准;二,对六安爷形象的把握较为片面;三,理解句子的意思较为肤浅,仅停留在字面意义的层面;四,没有同时从“形象”与“主旨”两个层面来表述自己的理解。

三、两点启示

梳理以上几道题的失分原因,体现了以下两个共同点:一是在大的方面,没有立足整体、对小说文本作深层次的把握,未能准确把握抓住小说的主旨及人物的主要思想性格特点;二是未能准确理解题目的含义及设问意图,因此就不能依题答问,而是答非所问;或是层次、要点不清晰,答案前后重复,或是表述不合理,等等。由此可知,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读文读题都很重要。我们究竟该如何做呢?笔者认为应紧紧抓住下面两点:

(一)紧紧抓住文章主旨和主人公形象不放手,达成对文本整体的、较为深入的把握。

1.把握文章主旨。能否把握住一篇文章的主旨,是衡量有没有真正读懂文章的一个重要标准。不仅如此,把握文章的主旨,也是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立足点。如果主旨把握不准,无论解答哪方面的题目,都可能或理解肤浅,或挂一漏万,以致偏离题目要求。如上列第(2)题中对“锄”的寓意的理解,虽然只涉及小说的标题,但答题同样应联系小说主旨。有的考生答 “‘锄’指六安爷带着锄头坚持去百亩园为苗锄草的举动,或指六安爷手中的农具”,就仅仅停留在字词的表面意义上,没有深入到小说主旨的层面来理解,从而造成失分。再如上题中有关“用‘几万’‘几百万’之类的词语描述百亩园的历史的作用”这一题,前列“问题答案”之第③④点的失误,也与对小说主旨的把握不准密切相关。

2.抓住人物形象。文学类文本阅读一般都会涉及人物理解,尤其是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来反映社会生活,因而抓住人物的主要思想性格,进而全面把握人物形象,这是我们解答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关键点。如上列第(4)题要求从六安爷的角度理解 “我不是锄地,我是过瘾”这一句话的作用,有的考生因为没有深入把握六安爷形象的个性特点,只能泛泛地答“表现了六安爷对劳动的热爱,展现了六安爷勤劳朴实的形象”,与考题要求的理解深度有较大的差距。

(二)完整理解题目,精心组织答案。

1.看清题干要求,理解题目的指向性。看清题干要求,正确理解题意,明确题目的要求与指向,是答好题目的前提,否则就有可能出现答非所问或片面肤浅的情况。如第(2)题问“以‘锄’为标题,有什么寓意?”其关键词便是“寓意”,由浅入深,答出字眼的含义即可。而关于这个字“画龙点睛”“是本文的线索”“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之类的答案,都完全忽视了“寓意”这个关键词,只从标题的作用的角度组织答案,最后因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而无法得分。

2.语言表述要准确贴切,答案要条理清楚,有层次、有要点。把已经懂得的东西准确表述出来,需要在梳理层次和斟酌语句上下功夫。答案没有层次、缺少要点,容易造成答案的重复,还会使一些本来可以得分的内容被其他答题要点所遮蔽。而用词随意,也容易造成不必要的失分。前列第 (2) 题 的 “ 问 题 答案”, 使用 “衬托”“塑造”“揭示”等术语就很随意,使答案全围着“作用”做文章;而如果改用“暗示”“蕴含”“象征”等词语,就符合揭示“寓意”的题意要求了。

猜你喜欢

锄地过瘾六安
七选五阅读专题训练
免费锄地
安徽六安:乡村直播 “云端”致富
安徽六安:致力打好产业扶贫“特色牌”
农夫考孙子
游果园
六安茶香也袭人
吴月娘爱的,贾母不待见的,都是这杯六安茶
吃火锅喽
哈哈哈蜜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