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理性的眼光看待高考作文

2016-04-14石人

读写月报(高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谢先生考题高考作文

●石人

以理性的眼光看待高考作文

●石人

继上一期刊出五篇2016年的江西高考优秀作文之后,本期“闱艺”栏目又选登了六篇来自广东、河南、安徽、湖北的同题考场作文。选发这些考场习作的目的,首先固然是想让大家看看不同省份考生在同一个作文题目之下,各自写出了怎样的精彩;同时,也希望老师和同学们能在比较、借鉴之后,生发一些延伸的思考。笔者在经历了今年的高考作文阅卷,又读到了这些比较优秀的作文之后,首先想到的便是,要以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高考的作文命题和考场写作。

首先,是要以理性的眼光看待高考作文的命题。因为在各科试卷的题目中所赋分数最大,参与写作的人数众多,因而在高考这场关乎人们前途命运的考试中似乎能起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期望值一直很高。不仅是应考的师生和学校对命题有自己的诉求,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高度关注。应考的同学希望题目“好写”,能考出一个合乎期望值的好分数;语文老师希望高考命题符合自己对考场写作的理解,吻合自己的复习思路;教育管理和研究部门希望高考命题能传递更多的“正能量”,匡正一些日常教育教学的积弊;文化学者则希望题目新颖、有思想深度,能通过高考命题反映出一个文明古国后人应有的文化素养。仅从某一方面看,这些要求和期望都是很有道理的;但要将其综合起来,成为一道众口称誉的作文题,恐怕就不那么容易了。即以2016年全国I卷的这道漫画作文题为例,考题甫一出炉,中山大学博导、著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先生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采访时,除了肯定以漫画为作文命题材料 “符合现在学生的接受风格”①之外,其余说的都是否定的意见。谢先生认为,“这样的题目既肤浅,又无想象空间,与一个青年人应有的思考力极不般配”,高考全国卷“出如此简单的、毫无思考力的题目”给考生作文“真是很悲哀”,“数百万的青年,在人生的关键时刻,共同探讨的不过是分数高低不是最重要的这种毫无思想光彩的话题,这个民族怎么会出思想家?怎么会有独立人格?”谢先生进而提出了更为尖锐的批评:“在拉低民族智商的过程中,中国的作文教育真是起了极坏的作用!”说实在话,我们能理解谢有顺先生对基础教育和高考的殷殷期望,但也有理由认为谢先生在对基础教育现状的了解上存在一定的隔膜。从谢先生的发言中可以看出,他是期望高考作文能够提升民族智商的,换言之,就是高考在培养“独立人格”和民族的“思想家”方面应担负相当的责任。殊不知,高考命题也不可能是修建 “空中楼阁”,面对日日三更灯火五更鸡,以“刷题”(主要是数、理、化、生和英语题)为学习常态,时时在“周练”“月考”中沉浮而极少有独立阅读时间的中学生,你如何与他们讨论有 “思想光彩的话题”?人们都称赞法国的高考题“高大上”,哲学味浓;须知要将那样的考题放到高考考生面前,也是要以日常教学中哲学教育的普及和深入为基础的。而且,我们的高考作文题面对的是数以十万、百万计的普通考生,而不是名校自主招生时准备被“掐尖”的精英学生,要找到一道让每个考生都有话说,又能让方方面面所接受的妥帖的作文题,谈何容易!我想,与其把高考作文题抬到高高的空中,倒不如将它看得低些,还原其本来的面目——和其他各科的考试题目一样,它就是一道供考生现场解答的考试题,只不过分数稍多一些而已。这道题目,固然也能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但更主要的,是考查他们围绕某个题目进行语言表达的能力。在这里,“怎么写”应该比“写什么”更重要。

由此,我们便又可引出要议论的第二个话题——以更理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的高考作文。每年,我们总是期待高考考场作文中涌现让人拍案叫绝的佳作。这样的文章,议论时意气风发,铺张扬厉,气势如虹;叙述时曲折生动,妙笔生花,却又步步踩在考题需要的节奏上,中规中矩。说实在话,这样的佳作每年都有,但也肯定是不可多得。更多的作文,都是比较平淡甚至平庸的;等而下之,每年还会有相当数量的或言不及义、或文理不通的无法及格的文章;也会出现只写了个标题就无从下笔,只好抄几段考卷阅读文本敷衍了事的低分卷。丝毫不必惊讶,一场几百万考生参加的考试,思维水平和文字表达高下妍媸迥异,本也是一种常态。期待每个人都在考场上写出切合题意、文质兼美的好文章,愿望是好的,却未必切合实际。另外,每年的高考作文题公布之后,除了评说者众多,议论纷纭、莫衷一是之外,不少善文墨者跃跃欲试提笔写“下水作文”,也是一道其他时间难得一见的风景。这些“下水”者,或是有怀旧情结,或是被各类媒体邀约,或者纯粹就是技痒难耐,在跻身真实高考已成为过去的若干年后,在有了“博士”“教授”“作家”“名记”等炫目的头衔之后,踌躇满志地再来写高考作文,其实对于当年或过一二年将参加高考的高中学生并无多少真实意义。因为,写作者的人生阅历、知识文化背景以及写作的规定情境都迥乎有别,“下水”者即便写出了汪洋恣肆、纵横捭阖的杰作,青年人也未必学得了,而且其高超的笔法也未必值得现在的青年人效仿;更何况,有些“下水”者或因过于自信,或是粗枝大叶、审题不清,写下的是虽洋洋洒洒却言不及义的离题文章(这样的例子几乎每年都有),就更没有研究、讨论的价值了。

第三,也是最后一点,是要理性地看待高考作文的评分结果。高考阅卷结束、考生作文分揭晓之后,在网络上不难看到对考生作文评分的种种议论。主要是说阅卷的评分标准制定得过于苛严、阅卷的准确度值得怀疑,等等。言下之意,似乎有许多应该得高分的答卷受到了打压,被不恰当地给了低分。这样的说法,恐怕也是没有多少事实依据的主观臆测。的确,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高考作文阅卷也许还做不到毫无瑕疵;但从参与其事者的工作态度,到阅卷流程的设计、管理和监控,从对考题题意的研读,到面对每一份试卷时的认真研判,阅卷的可信赖程度还是相当高的。为什么有那么多学生、那么多老师认为自己或自己学生的作文得分偏低?不能说其中没有“孩子是自己的好”的一种偏爱之心。而究其实,一道作文考题总有 “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限制;一篇真实的考场作文,也总会有它客观的成败得失。即以2016年的这道漫画作文题为例,其画面构图简洁,寓意也比较显豁。恰如谢有顺先生所言,这道题的基本立意无非 “就是不要以分数高低论输赢,拒绝过于功利、严苛的教育方式,或起点低的哪怕进步一点也是进步,起点高的退步一点也会被另眼看待,要辩证看进步与退步问题”。这个被考题选用并改造过的漫画材料,针砭的的确是分数至上的教育弊端,它由两幅彼此勾连的漫画组成,画中通过“学霸”与“学渣”考出不同分数后的不同遭遇,来批评人们在评价标准和教育方式上的失误。“简单”也好,“肤浅”也罢,漫画的基本意旨就是如此。是谁在画中人的脸上留下了唇印和掌印?最合理的解释只能是父母长辈;说是老师,就已经颇为牵强。网上有硬说画中人是成年人,说留下唇印、掌印的是其恋人的,那只是一种玩笑式的杜撰,不足为训;坊间还流传北京某特级教师也持此说,不知是何用心。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关于以应试、就业为目的的教育阻遏了青年创造精神的批评也一直不绝于耳,说起来也未必是一件小事;更不必说还有振聋发聩的“钱学森之问”,以及“狼爸虎妈”是否值得仿效的争论。凡此种种,若要由现象到危害、由结果到原因,穷根究底地议论一番,倒也不会是无话可说的。当然,也可以由教育引申开来,从社会与哲理的角度,展开更为广泛的思考,指陈社会在人才评价方面的弊端和思维方式上的缺陷,但这需要更广阔的视角和更深刻的思考,是绝大多数考生力所不逮的。参看本期刊发的兄弟省份的优秀作文,广东、河南的评价原则与江西契合度最高;湖北与安徽的两篇文章在材料寓意的把握和文章中心的确定上似乎有一定的差距,但若标准放得宽松一些,也不妨将其评为一类卷中稍微偏低的分数。评定一篇考生作文,要从内容、表达及有无个性特征(能否获得较高的发展等级分)诸方面进行综合评价,并不是立意符合题意就可即刻定为一类文、立意存在某些偏差就即刻打入冷宫评为不及格的。更何况,各个地方的考情不尽相同,人们对题意的理解存在某些分歧,评分的松紧程度也可能有一定差异,所有这些,应该都是合乎情理的事。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2016年的高考及录取已经降下帷幕,总结考试中的成败得失,是为了将未来的事做得更好。钱理群先生说,真正的语文教育,就是“一个爱读书、爱写作的老师,带着一群孩子愉快地读书,愉快地写作”。话说得很朴实,但又说得很透彻;看似是一个极容易达到的标准,在今天又似乎是一个很难企及的理想境界。但语文素养和能力的提高的奥秘真的就在这读书、写作中,而不在某些老师苦心孤诣准备的“写作模式”“论据大全”“锦言金句”和“答题方略”里。语文就是语文,企图越俎代庖走捷径,或是使用其他学科的 “刷题方略”,都是难以奏效的,这也是我们应该具有的理性认识之一。

【注】①见2016年6月8日《南方日报》对谢有顺教授的访谈文章,本文所引谢先生的话均出于此文。

猜你喜欢

谢先生考题高考作文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正多边形与圆”考题展示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谢希德先生的魅力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高考作文两关注
测字先生
对一道研考题的思考
特别的考题
“谁公开了我的举报信”不应成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