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剖腹产切口方法对切口愈合的影响①

2016-04-14张晓华王晓娟

黑龙江医药科学 2016年1期
关键词:剖腹产

张晓华,王晓娟

(陇县中医医院,陕西 陇县 721200)



两种剖腹产切口方法对切口愈合的影响①

张晓华,王晓娟

(陇县中医医院,陕西 陇县 721200)

摘要:目的:探析两种剖腹产切口方法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效果。方法:将2012-02~2013-12我院收治的200例剖腹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其中给予对照组手术刀切开,而观察组则给予电切刀切开,对两组患者的切口愈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和脂肪液化率分别为2%、3%;而对照组的切口感染率和脂肪液化率分别为8%、1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给予剖腹产患者电刀切皮肤、手术刀切脂肪层的手术方式,不仅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

关键词:剖腹产;电切刀;切口愈合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我国肥胖患者的人数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有调查表明,外科手术后,切口愈合延迟尤其是脂肪液化率也越来越高,不利于患者预后恢复。而在妇科,由于一般女性的腹部脂肪都比较厚,尤其是怀孕后,腹部贮存的脂肪较多,是导致脂肪液化的一个重要原因[1]。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在影响切口愈合延迟的诸多因素中,切口感染和脂肪液化是其中比较重要的两个因素,切口愈合延迟不仅会给患者的身心带来伤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本文主要探讨了两种剖腹产切口方法对切口愈合的影响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2012-02~2013-12我院收治的200例剖腹产患者,所有患者均取脐耻之间直切口,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年龄22~35岁,平均(25.6±5.2)岁;观察组年龄23~36岁,平均(26.1±5.4)岁,两组患者在年龄、切口长度等一般资料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行剖腹产手术,其中给予对照组手术刀切开,即运用手术刀将切口切开,使用血管钳钳夹,结扎采用0号丝线,并止血进腹;而观察组则给予电切刀切开,即运用电切刀将切口切开,采用电凝止血进腹。

1.3判定标准

临床上在评价切口愈合延迟时,主要依据以下3个标准:(1)切口感染。患者出现发热症状,腹部切口处局部红肿,有坏死性、脓性渗液,经渗液培养,发现较多细菌;(2)脂肪液化。患者切口处疼痛明显,切口无法愈合,皮下组织游离,有较多渗液,出现坏死组织和脂肪滴;(3)线结反应。切口基本愈合后,在切口瘢痕上间断突起疱状肉芽或脓包,疱皮下有脓汁[2]。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对比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2例出现切口感染,3例出现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率和脂肪液化率分别为2%、3%;而对照组8例出现切口感染,10例出现脂肪液化,切口感染率和脂肪液化率分别为8%、10%,组间比较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观察组3例出现线结反应,线结反应发生率为3%;而对照组4例出现线结反应,线结反应发生率为4%,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切口延期愈合情况对比(n=100,%)

3讨论

3.1切口愈合延迟原因分析

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导致切口愈合延迟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以切口感染和脂肪液化为主,一般来说,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切口感染。术中操作失误,术后换药时,没有坚持无菌原则,导致切口污染;使用免疫抑制剂或滥用抗生素降低免疫力等原因。所以,为了降低切口感染率,手术的过程中,应该坚持无菌原则,严格按照要求进行,有效止血,缝合时尽量不留死腔,避免形成局部血肿。此外,在对腹膜进行缝合时,应该用适量生理盐水对切口进行冲洗,清除坏死的脂肪组织,全层缝合皮下组织。在对切口的缝线进行打结时,应该掌握好松紧度,尽量避免对脂肪组织造成损伤,从而形成死腔,诱发感染。同时,对于脂肪组织肥厚的患者,应该将引流膜放置在皮下,降低感染率;(2)脂肪液化。诱发脂肪液化的因素有很多,其发病机制尚缺乏确切定论,大多数学者认为,肥胖患者发生脂肪液化的几率较高,妇女怀孕后,脂肪大多贮存在下腹部,临床上在对肥胖患者进行腹部外科手术时,往往容易出现切口液化,并且脂肪与切口液化率呈正比关系,即脂肪越厚,切口液化率越高,其感染率约为普通人的1~3倍以上。手术切开皮下脂肪后,往往容易破坏局部血运,严重影响肥厚脂肪组织的正常血运,从而导致脂肪液化[3]。

孕期过程中的内容则是脂肪储备,多数孕妇因为饮食生活习惯等原因致使孕妇发生了肥胖现象,但是BMI较高的孕妇其皮下脂肪较多,对手术视野的暴露形成了严重的影响,从而增加了手术所用时间,在对其进行缝合的过程中,对脂肪层死腔无法进行消除,同时脂肪组织具有较少的血供,且切口部位存在较多的缝线,致使真皮层逐渐变薄,脂肪层逐渐变厚,造成切口张力过大,皮肤愈合水平逐渐下降的现象,所以极易产生脂肪液化或者切口感染现象发生。伴随手术时间的增加,手术视野以及相应的医疗器会受到空气污染,长期的暴露以及牵拉致使创面上的缝线增加出血点,促使局部抵抗力逐渐减少,手术时间过长能够增加手术人员的疲劳,从而加大了感染的几率。

在临床中使用较多的电刀因为其电弧的切割组织,其温度高达几千度,具有较为严重的组织热损伤现象,其厚度能够从200μm上升到4mm。其组织极易发生粘连以及焦痂现象,致使伤口处在愈合不良状态中。在电刀进行切割的过程中,电流和热能会顺着边缘表现出放射状,致使切缘两边的组织出现坏死、变性以及血管闭塞现象,从而使切口局部位置处的血液供应障碍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增加了愈合时间以及感染的发生率。大部分的脂肪细胞受到损害,使其脂肪出现外溢现象,同时会产生凝固性坏死组织,上述均是良好的细菌培养基,致使切口产生感染现象。当脂肪细胞受到损坏后,逐渐形成小分子物质,从而使切口形成高渗状态,其皮下积液逐渐形成,对切口的愈合形成了严重的影响。与此同时,伤口具有较长的暴露时间,在相应的作用之下,例如钳夹、结扎以及电凝等,极易产生氧化分解反应,从而引发炎症,致使脂肪组织产生液化现象。

3.2线结反应

有学者认为,线结反应主要指的是机体排斥异物的一种反应,但是线结反应不仅与个体差异有关,还与穿过缝线的位置有关。并且皮肤表层离缝线越近,出现线结反应的概率就越高。

所以为了减少线结反应,在对脂肪层进行缝合时,应该尽量避免缝线从皮肤表层穿过。此外,受污染的线结和切口也是导致线结反应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4],手术后,一定要加强围手术期护理,并且坚持无菌原则,只有这样,才能有效降低线结反应的发生率。

3.3手术方法的选择

为了防止脂肪细胞产生变形现象,应采用电刀切皮肤、手术刀切脂肪层的呢过手术方法,选择上述方法不但能够加快进腹的程度,还可以有效的降低其切口延长时间的发生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状况。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相比较对照组而言,观察组的切口感染率和脂肪液化率均较低,切口愈合情况较好。由此可见,临床上给予剖腹产患者电刀切皮肤、手术刀切脂肪层的手术方式,不仅可以降低切口感染率,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缩短切口愈合时间,改善患者预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的推广和运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方浴娟,蒋文蔚. 两种剖腹产切口方法对切口愈合影响49例分析[J]. 当代医学(学术版),2013,21(4):37-38

[2]刘婷. 影响妇科腹式手术切口愈合因素的回顾性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4:21-37

[3]程志娟,粱葵香. 剖宫产腹壁切口两种缝合方法的对比观察[J]. 中国社区医师,2013,22(9):49-51

[4]张林. 剖宫产术后子宫切口愈合不良的相关因素分析[D].安徽医科大学,2014:28-45

[5]李群.剖宫产手术切口两种缝合法的对比研究[J].中国美容医学,2010,19(2):175-175

[6]姚琳琳.两种方式二次剖宫产15例临床体会[J].中外健康文摘,2014,(27):32-3

(收稿日期:2015-09-20)

中图分类号:R719.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104(2016)01-0159-02

作者简介:张晓华(1969~)女,陕西宝鸡人,大专,主治医师,研究方向:妇产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

猜你喜欢

剖腹产
头胎剖腹产、二胎孕晚期必须注意这些事
剖腹产横切口两种缝线缝合的对比探讨
人类何时开始剖腹产
剖腹产率高,因为医生少
母乳喂养减少剖腹产后疼痛
剖腹产手术患者腹部切口的护理体会
碘伏湿热敷对剖腹产切口护理的疗效观察
浅析剖腹产后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治疗
别把剖腹产当作分娩捷径
某院剖腹产率上升的原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