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颌下腺摘除术治疗颌下腺非肿瘤病变效果观察①
2016-04-14徐近源
徐近源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四川 宜宾 644000)
改良颌下腺摘除术治疗颌下腺非肿瘤病变效果观察①
徐近源
(宜宾市第二人民医院 口腔颌面外科,四川 宜宾 644000)
摘要:目的:对改良颌下腺摘除术治疗颌下腺非肿瘤病变效果进行探析,并与传统手术进行比较。方法:选择60例颌下腺非肿瘤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均属于2011-01~2015-06我院救治的,分为两组,分别实施改良颌下腺摘除术与传统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是100%,对照组是66.7%,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满意度是100%,对照组是80%,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是0%,对照组患者是16.7%,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复发率是0%,对照组患者是13.3%,差异性显著(P<0.05)。结论:改良颌下腺摘除术治疗颌下腺非肿瘤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尽量保留患者的面部血管功能,避免对其造成损伤,减轻手术瘢痕,满足患者对美的追求。
关键词:改良颌下腺摘除术;治疗;颌下腺非肿瘤病变;效果
现阶段,我国在颌下腺混合瘤、慢性颌下腺炎[1]的临床治疗中多选择颌下腺摘除术[2]进行治疗,传统手术在使用过程中会对患者的颌下腺面前静脉与面动脉造成结扎、切断等伤害,破坏患者的颌下于面部血管系统。改良颌下腺摘除术[3]在颌下腺非肿瘤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保留患者的知名血管,降低创伤,实现根治的目的,主要是对患者的面神经下颌缘支进行保护,不对其造成损伤,以避免导致患者的下唇术后偏向一侧,出现严重后遗症,特别是青年群体不容易被接受。笔者所选研究对象为60例颌下腺非肿瘤病变患者,分布于2011-01~2015-06,分成两组,一组实施改良颌下腺摘除术,另一组实施传统手术进行治疗,以对改良颌下腺摘除术治疗颌下腺非肿瘤病变效果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一般资料收集自我院在2011-01~2015-06治疗的60例颌下腺非肿瘤病变患者,均通过术前检查与CT检查确诊。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0~68岁,平均(46.2±4.3)岁,包括左侧10例,右侧20例,18例患者涎石病合并慢性颌下腺炎,3例颌下淋巴结炎,2例颌下腺囊肿,7例良性淋巴上皮病变;观察组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6~66岁,平均(48.3±3.7)岁,包括左侧13例,右侧18例,16例患者涎石病合并慢性颌下腺炎,4例颌下淋巴结炎,2例颌下腺囊肿,8例良性淋巴上皮病变,将对照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分布区域等临床资料与观察组相比较,组间数据没有明显差异性(P>0.05),但存在可比性。60例患者的知情同意书均经过医院委员会审核。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手术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改良颌下腺摘除术,选择与患者下颌骨下缘距离2cm处作一切口,与下颌骨下缘保持平行关系,医务人员需依据患者的病变范围决定切口长度,通常情况均在5~7cm,对患者皮肤进行逐层切开,例如:皮肤、皮下组织、颈深筋膜等,以将患者颌下腺充分暴露,并于患者二腹肌后腹位置的后上缘,查找患者的面动脉近心端以及面静脉,顺着静脉方向进行分离,一旦发现有颌下腺包膜、腺体等的穿入,需切开患者的腺体与包膜,对患者面动脉、面静脉中分流出的颌下腺血管分支进行结扎,以完全分离患者的腺体与血管,将颌下腺摘除即可。随后对患者创面进行冲洗,并放置外流条,开展分层缝合。
1.3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治疗满意度进行观察与记录。
1.4疗效判定标准
利用自制调查问卷对患者的治疗满意度进行调查,非常满意:>90分,满意:70~90分,一般满意:60~70分,不满意:<60分。
1.5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与治疗满意度比较
在本次探究活动中,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与治疗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1。
表1 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与治疗满意度比较[n=30,(%)]
2.2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
观察组患者均在手术保留了患者的面前静脉与面动脉,且未见感染、积液、渗出、继发性出血等并发症,对照组患者中,3例患者出现术后感染,2例患者存在积液,并发症发生率为16.7%,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术后未见复发病例,对照组患者中,4例患者复发,复发率是13.3%,差异性显著(P<0.05)。
3讨论
颌下腺和面动脉之间的解剖关系一般分为三种:面动脉通过颌下腺深面到达腺体上缘后,会在颌下腺和下颌骨下缘与面动脉相接触,为Ⅰ型;面动脉在颌下腺的实质中穿行,为Ⅱ型;面动脉不与颌下腺深面及其上缘相接触,也不在颌下实质中穿行,为Ⅲ型[4]。多数患者的颌外动脉会通过颌下腺穿入或者是接近腺体[5],因此在临床治疗中,为了尽量保留患者的知名血管,不对其造成损伤,需将患者的颌下腺包膜或者是腺体打开。
一般切口位置距离颌骨下缘是1.5cm,改良颌下腺摘除术主要针对患者皮肤切口的位置进行改良,以缩短患者下颌骨下缘与切口之间的距离,术后对患者的手术瘢痕进行观察,保证下颌下缘阴影能够完全覆盖手术瘢痕,提高患者的治疗满意度[6]。传统手术会对患者的颌下面神经造成损伤,导致患者唇歪向一侧或者是出血,大大增加患者大出血的发生率,引发严重后遗症,且患者的手术瘢痕极为明显,导致患者不满意手术治疗效果,特别是青年群体,对面部美观度的要求较高,不满意率更甚[7];改良颌下腺摘除术不仅能够避免对患者颌下腺包膜造成破坏,而且有利于患者手术切口的愈合,不对患者手术区域的血管造成损伤,保留手术区域血管的基本功能,减轻患者的水肿,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最大限度的保留患者的面静脉与面动脉,满足患者血管吻合[8]的需求。
本探究活动中,笔者的研究对象是60例颌下腺非肿瘤病变患者,分为两组开展探究活动,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与治疗满意度分别是100%与100%,对照组分别是66.7%与80%,差异性显著(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复发率均是0%,对照组患者分别是16.7%与13.3%,差异性显著(P<0.05)。与张鹏阁[9]等人的探究结果相差不大。
综上所述,改良颌下腺摘除术在颌下腺非肿瘤病变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不仅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治疗有效率与治疗满意度,而且能够降低患者的术后复发率与并发症发生率,不对患者的面部血管造成损伤,减小手术瘢痕,实现患者的微创治疗,具备非常重要的意义,能够大范围的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邱麟,王淑梅,赵文峰,等.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颌下腺导管结石检查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2010,07(6):1035-1038
[2]杨腾飞,骆华杰,王家东,等.下颌下三角内占位性病变54例临床分析[J].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25(20):947-950
[3]才越,张仁儒,崔晓琪,等.颌下腺导管囊性扩张误诊的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24(11):164-164
[4]张鹏,张敬,张云亭,等.咀嚼肌间隙病变的CT及MRI诊断[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2,18(4):474-477
[5]胡莲.舌下腺囊肿38例手术治疗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6):24-25
[6]刘继延,赵文峰,邱麟,等.超声对颌下腺导管结石的临床应用价值[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30(4):289-291
[7]俞光岩.从颌下腺移植谈创新性思维[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09,41(3):268-270
[8]朱磊,张旭云,姜晓钟,等.锥形束CT在颌下腺结石诊断中的应用[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3,23(5):378-381
[9]张鹏阁,赵百艳.455例颌下腺切除的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24):3084-3085
(收稿日期:2015-09-20)
文献标识码:中图分类类:R782.2B
文章编号:1008-0104(2016)01-0134-02
作者简介:徐近源(1980~)男,四川宜宾人,本科,主治医师,主要从事腔颌面外科方向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