匹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2016-04-14赵子粼黄梁艳龚超奇
赵子粼,黄梁艳,李 东,龚超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E-mail:no0@163.com
匹伐他汀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赵子粼,黄梁艳,李东,龚超奇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医院(广西南宁 530021),E-mail:no0@163.com
摘要:目的探讨匹伐他汀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临床疗效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择期行PCI手术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病人86例,随机分为匹伐他汀观察组(n=44例)和辛伐他汀对照组(n=42例)。检测两组病人治疗前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反映血管内皮功能的指标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水平变化,观察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病人血管内皮功能指标NO水平明显升高,ET-1明显下降,hs-CRP明显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对照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16.7%)显著高于观察组(2.3%)(P<0.05)。结论匹伐他汀可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降低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关键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匹伐他汀;内皮功能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包括ST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不稳定型心绞痛,病死率高。易损斑块是ACS共同的病理基础[1]。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的损伤可能参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发病过程[2]。最新研究[3]证实他汀类药物治疗可降低炎症因子和免疫调节作用,炎症反应的减轻可降低受损斑块脱落风险,但对ACS病人是否具有抗血管内皮损伤作用,相关临床报道较少。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方法比较两类他汀药物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为ACS的治疗提供临床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选择选择2012年6月—2013年12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三医院心血管介入治疗中心的86例ACS择期行冠脉介入(PCI)病人。纳入标准:年龄50岁~80岁;确诊为不稳定型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陈旧性心肌梗死;拟行择期PCI者。排除标准:过去6个月冠状动脉重建史;患有肿瘤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凝血功能障碍病或出血倾向;一年内患脑血管意外。根据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字号将入选病人随机分为匹伐他汀组(观察组,n=44例)和辛伐他汀组(对照组,n=42例)。观察组男28例,女16例;年龄(65.1±11.3)岁;高血压病21例,糖尿病16例,吸烟21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3例。对照组男25例,女17例;年龄(66.4±12.1)岁,高血压病23例,糖尿病15例,吸烟20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4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病情、用药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住院后均给予扩冠、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及控制危险因素等常规治疗。对86例病人血栓罪犯血管进行介入干预,包括球囊扩张、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及Zeek血栓抽吸导管吸栓等。PCI成功标准:支架置入后残余狭窄<20%,前向血流达到TIMI3级,无严重并发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观察组病人予匹伐他汀4 mg(日本兴和株式会社生产,H20080553),对照组病人予辛伐他汀20 mg(默沙东公司生产,H20080360)。
1.3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和炎症因子检测所有病人均于治疗前、治疗后7 d、治疗后1个月抽取静脉血检测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ET-1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试剂盒购自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用硝酸还原酶法测定血浆NO的含量(试剂盒购自上海恒远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hs-CRP水平(试剂盒由晶美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提供)。
1.4观察随访PCI术后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率。随访病人出院后6个月,所有资料均被录入病例报告表。主要不良心脑血管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发ACS、卒中事件发生率等。
2结果
2.1不良心血管事件观察所有病人随访6个月,对照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6.7%,显著高于观察组的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病人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2.2两组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一氧化氮水平明显升高,内皮素明显下降,C反应蛋白明显下降(P<0.05);观察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P<0.05)。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血管内皮功能指标 (±s)
3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急症之一,病死率和发病率极高,其病理生理机制是在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的基础上引起血小板聚集和黏附,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导致冠状动脉部分或完全闭塞[1]。 既往他汀类药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调节升高HDL-C等降脂作用上,在受损斑块和冠脉介入手术术后血管再狭窄风险评估研究较少。最新研究证实他汀类治疗可降低炎症因子和免疫调节作用,炎症反应的减轻可稳定粥样硬化斑块、降低受损斑块脱落风险,可有效减少ACS病人心肌梗死及心脏性猝死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3-4]。但它对ACS病人是否具有抗血管内皮损伤作用,尚无相关临床报道。匹伐他汀属第3代他汀类药物[5],是一种全合成的亲脂性药物,通过抑制HMG-CoA还原酶发挥降脂作用。匹伐他汀与血浆蛋白结合率为96%,特异性地分布于肝脏,几乎不通过肝酶CYP3A4代谢,故其很少与其他药物发生竞争作用或相互作用引起的不良反应,安全性较高。最新研究显示,匹伐他汀能够显著抑制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刺激引起血管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发挥抗动脉硬化作用,还能改变内皮细胞的基因表达,进而保护内皮[6]。
本研究观察组服用负荷剂量匹伐他汀后,NO水平明显降低、ET-1明显升高,hs-CRP水平明显降低,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而NO和ET-1是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二者血浆水平进一步改善亦说明匹伐他汀能够进一步保护ACS病人的血管内皮功能。考虑其可能作用机制为通过炎症反应的抑制,改善内皮细胞修复,与相关文献报道一致[6],但其确切机制有待深入研究。本研究证实与辛伐他汀相比,匹伐他汀具有更强的稳定斑块作用,能有效减少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
PCI联合应用匹伐他汀治疗ACS能够有效抑制炎症反应,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表明该药物对于治疗ACS有较好疗效及可靠的安全性。本研究样本量较小,观察时间有限,对于使用规范、临床效果和长期用药的安全性尚需更多的临床实践进一步评价。
参考文献:
[1]胡大一,郭艺芳.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治进展[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08,28(1):1-2.
[2]Storey RF,Becker RC,Harrington RA,et al.Pulmona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treated with ticagrelor or clopidogrel (from the platelet inhibition and patient outcomes [PLATO]Pulmonary Function Substudy) [J].Am J Cardiol,2011,11(1):1542-1526.
[3]Hounslow N,Wokingham K.Pitavastatin has pleiotropic anti-oxidat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benefits in patients with duslipidaemia:results from aphaseⅢstudy programme [J].Atheroscle Suppl,2011,12(1):55.
[4]Steg PG,James SK,Atar D,et al.ESC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patients presenting with ST-segment elevation[J].Eur Heart J,2012,33(5):2569-2619.
[5]刘焕云,李禄丰,赵晓辉.匹伐他汀防治动脉粥样硬化研究进展[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3,7(24):11748-11751.
[6]Sadowitz B,Seymour K,Costanza MJ,et al.Basic science review section:statin therapy-Part Ⅱ:clinical consideration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J].Vasc Endovascular Surg,2010,44:421-433.
(本文编辑王雅洁)
(收稿日期:2015-03-23)
中图分类号:R541R256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672-1349.2016.05.029
文章编号:1672-1349(2016)05-05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