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障碍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2016-04-13张丽艳袁茵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绥化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孤独症策略

张丽艳 袁茵(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辽宁大连 116029)



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障碍及其教育干预策略研究

张丽艳袁茵
(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辽宁大连116029)

摘要:近几年来,对于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障碍的表现与机制的研究是我国特殊教育界以及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但很多特殊教育教师对此却不甚了解,因此也不能针对孤独症儿童的非语言沟通障碍采取有效的干预策略。文章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结合之前的工作经验,搜集、整理了大部分有关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障碍及教育干预方面的文献,分析、总结并归纳出我国孤独症儿童的非语言沟通障碍表现以及相应的教育干预策略。

关键词:孤独症;非语言沟通障碍;教育干预;策略

美国临床医学家Leo Kanner在《情感交流的自闭性障碍》一文中首次提出“孤独症”的概念。自此以后,精神医学、心理学和教育学等领域的专家和学者就陆续对其进行了研究,但直到目前为止,孤独症因及发病机制仍不明确且多种障碍并发对各个领域的研究造成了相当大的困难。但就其障碍特征而言,各领域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儿童在3岁前即表现出社会交往障碍、沟通交流障碍和重复性的刻板行为[1]。其中,沟通交流障碍是最主要的障碍。沟通分为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非语言沟通是指采用除语言外的符号进行的沟通,这样的符号可包括面部表情、眼神、手势、身势、语调、时空的运用,以及气味等[2],它对孤独症儿童的身心发展有重大意义。培养并提高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能力,不仅可以提高语言发展预后水平,而且对促进其进行更多的功能性社会互动也有重要影响。了解孤独症儿童的非语言沟通障碍的表现与机制,有助于进行更有针对性、更符合其特点的教育干预,培养非语言沟通能力以弥补语言沟通造成的缺陷,从而提高沟通质量,促进孤独症儿童社会化发展。

一、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障碍表现

(一)共同注意机制受到损害。共同注意机制(shared attentionmechanism,简写为SAM)是指儿童调整自己注意的焦点,使自己和成人的注意力汇聚在同一对象上的能力,是对周围的人、物、事的注意分配[3]。研究者早期所做的针对孤独症儿童非语言沟通能力研究中,就已发现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机制受到了损伤。近几年来,研究者们通过采用自然观察法、实验对照法等研究方法,对学龄前孤独症儿童的共同注意发起行为展开了大量的研究,结果一致地表明他们在发起共同注意行为上存在显著缺陷[4]。就共同注意机制损伤和非语言沟通障碍之间的关系而言,张俊芝,王梅(2007)和杨晓玲,蔡逸周(2007)所做的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研究显示:共同注意机制的损害可能是心理理论(Theoryof Mind,简写为ToM)缺陷的早期标志,而ToM能力(指个体对自己或他人的信念、愿望、意图等心理状态的认识和理解,并藉此对他人的心理和行为进行解释和推理的能力)的损伤是导致孤独症儿童言语、交往和社会功能缺陷的原因[5]。

(二)情绪表达与调节能力不足。情绪反应不敏感、冷漠是孤独症儿童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孤独症儿童经常会逃避与其他人眼神的正面接触;在与他人的言语和肢体接触方面,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也表现得十分被动,甚至不愿意和自己的父母亲近;对于新奇、罕见的事物,他们也缺乏应有的兴趣和好奇心;有时还会表现出极不适宜的情感和情绪反应。例如,会在愉快的场合哭泣或者在悲伤的场合大笑等等。许多研究显示,大多数孤独症儿童不仅情绪表达困难且难以被理解,而且即使少数孤独症儿童表现出自己的情绪,大部分的情绪却是负向和消极的。另外,孤独症儿童在情绪调节能力上也存在明显的缺陷。他们的情绪极不稳定,稍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很容易哭闹、尖叫,有时还会产生在普通人看来是莫名其妙、可能与幻觉有关的焦虑,甚至发生攻击性行为,他们不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使之处于较稳定的状态。[6]

(三)社会互动与情感分享困难。孤独症儿童极少与他人甚至自己的父母和其他亲人进行有意义、功能性的社会互动,而且有研究显示:年龄较小或能力较差的孤独症儿童,在高层次的要求或社会互动等能力上似乎有更明显的障碍。Mundy等曾以纵向研究法追踪其在1986年所做试验中的受试对象,结果发现:在13个月之后,发展年龄在19个月以下的自闭症儿童与配对及控制组相比,在高层次的社会互动、要求能力上仍显著低于正常组。[7]此外,孤独症儿童在情感分享上也存在明显的障碍。生长发育正常的儿童6个月以后对父母或其他亲人的依恋感会逐渐地发展,但孤独症儿童的依恋感却很晚才会出现,有的甚至没有。孤独症儿童一般很少主动表现出与他人身体接触的渴望,而部分触觉迟钝的儿童则常常过度地触摸自己或他人的身体部位,但这种过度行为往往被普通人群视为是不适当的。大多数孤独症儿童很少通过发起体触行为来表达情感上的沟通需求,从而导致与他人包括父母在内的情感分享上存在明显不足。

二、教育干预策略

(一)培养并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共享性注意能力。科学、系统、完整的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孤独症儿童的共享性注意能力。绝大多数孤独症儿童经常避免与他人眼神接触,而眼神接触是孤独症儿童共同注意行为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培养孤独症儿童的共享性注意能力应首先使孤独症儿童能够与其他人进行目光接触。在进行目光接触训练时,可采用强化的方法,一旦该儿童的目光接触到训练人员,不管目光接触时间的长短,训练人员都应对其进行物质奖励并口头鼓励来建立儿童的自信心。此后,训练人员可逐渐减少提示并增加与儿童目光接触的时间。需要注意的是:必须等到儿童目光接触的时间足够长后,训练人员才可对孤独症儿童进行单一注意训练。单一注意是指由儿童被动做出的注意。在此项训练中,训练人员可以在孤独症儿童专注干某件事时叫其名字,若他没有反应,训练者就去打断他,重复地叫该儿童的名字,直到他注意到训练人员。此环节达到预期的效果后,方可进入到最后一个环节——共享性注意的训练。在此环节的训练中,训练者应先熟知孤独症儿童喜爱的事物,从其兴趣点入手,以保证其不排斥他人的加入。

(二)训练孤独症儿童恰当地表达和调节情绪。一些教育训练方法和辅助沟通技术可以很好地改善孤独症儿童的情绪表达与调节问题,例如,音乐疗法和辅助沟通系统(AAC)。孤独症儿童往往都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音乐才能就是其中很常见的一种。因此,利用音乐刺激他们的感官有利于其社交情绪和情感的良好发展以及塑造得体的行为。另外,辅助沟通系统自20世纪70年代出现后就在医疗和教育领域广泛使用,并在训练儿童的情感表达及情绪调节能力上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02年,美国听力障碍协会将其定义为:作为一种临床、教育及研究实践的领域,旨在暂时或永久改善较少有或无功能性语言个体的沟通技能,是沟通障碍领域最重要的辅具[8]。作为一种扩大性和替代性的沟通系统,它不仅显著地增加了孤独症儿童的沟通技能而减少了其不当情绪的出现频率,而且还为其创造了一个支持语言学习的环境。除以上作用外,ACC还可以增强孤独症儿童的自我控制力,从而促进其情绪调节能力的提高。

(三)帮助孤独症儿童摆脱社会互动不足的困境。促使孤独症儿童进行社会互动的关键是注意激发儿童的兴趣和动机,孤独症儿童沟通意图的欠缺造成了其主动沟通行为的不足。魏寿洪做的学前孤独症儿童主动沟通行为的实验及干预研究(2008)中,除了通过评量来了解儿童的强化物外,同时不断地用各种活动和物品来刺激个案,使被试的动机维持在较高的水平。由此可见,激发孤独症儿童进行社会互动的动机是沟通教学的必备工作。因此,在孤独症儿童的沟通行为干预中,应以儿童的兴趣为导向进行教学,同时注意激发其沟通动机。自然情境教学就是一个很好地激发儿童兴趣与动机的教学方法,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体育游戏教学。体育游戏教学是将基本体能的锻炼容于极具娱乐性和趣味性的活动之中,是非常典型的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它提供了自然、放松、安全的环境和氛围,儿童十分容易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集体的活动之中,能够有效激发孤独症儿童沟通交流的动机。除自然情境教学外,游戏疗法、图片交换沟通系统(PECS)等也都有助于孤独症儿童摆脱社会互动不足的窘迫困境,从而提高其社会互动和情感分享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尤娜,杨广学.自闭症诊断与干预研究综述[J].中国特殊教育,2006(7):26-31.

[2]陈墨,韦小满.自闭症儿童非语言沟通能力研究述评[J].中国特殊教育,2013(12):36-42.

[3]黄伟合.用当代科学征服自闭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308.

[4]MurrayDS,Creaghead NA,Manning-Courtney P,etal.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jointattention and language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s[J].Focus on Autism and Other DevelopmentalDisabilities,2008,23(1):5-14.

[5]张俊芝,王梅.孤独症儿童的教育与康复训练[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7:1-370.

[6]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1-560.

[7]Mundy P,Sigman M,Kasari,C A longitudinal studyof jointattention an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autistic children[J]. JournalofAutismandDevelopmentDisorders,1990,20:115-128.

[8]FlanneryB,HornerR.Therelationshipbetween predictability and problem behavior for studentswith severe disabilities. [J].Journalof Behavioral Education,1994(2):157-17.

[责任编辑王占峰]

TheCommunication Disordersand the Education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of the Autistic Children

Zhang Liyan Yuan Yin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Education College,Dalian,Liaoning 116029)

Abstract:In recentyears,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disorders performance andmechanism research of the autistic children is the hotand key point in the research of specialeducation and themedical profession,but a lot of specialeducation teachersdon'tknow much about the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disordersperformance of the autistic children.So they can’t adopt effective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to improve their performance. Therefore,this articlemainly adopted literature research,combined w ith previouswork experience,collecting and organizing most about children with autism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obstacl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intervention,then notonly analyzed and summarized the autistic children's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arriers in our country,butalso put forward the targeted education intervention strategies.

Key words:the autistic children;nonverbal communication disorders;education intervention;strategies

作者简介:张丽艳(1990-),女,河北邯郸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智力障碍儿童的特点及教育;袁菌(1964-),女,辽宁锦州人,辽宁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发展与教育。

收稿日期:2015-08-29

中图分类号:G76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438(2016)01-0102-03

猜你喜欢

孤独症策略
基于“选—练—评”一体化的二轮复习策略
求初相φ的常见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基于融合教育理念的孤独症学生社会交往干预个案研究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进展
孤独症儿童语言训练个案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