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接
2016-04-13李建玲
李建玲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河南郑州451191)
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对接
李建玲
(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河南郑州451191)
[摘要]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状和革新需要新元素的注入。社会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有相同之处,社会工作不仅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理念,还可以创新其工作方法。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需提高高校相关人员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社工理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
[关键词]社会工作;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接路径
一、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接的必要性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较差
高校思想政治课是学校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从多数高校的实际教学情况来看,其状况不太令人满意。高校思政课教育没有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有多方面原因:比如社会急剧变迁、社会分化严重、价值观异化等现象使得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产生了厌烦心理;承担思政课的老师大多采用简单说教的授课方式,学生兴趣不高;学生认为思政课的内容设置脱离实际,没有现实意义;高校思政课的教学大多采用合班授课,人数众多,效果较差。
大学生价值观的状况是检验高校思政教育成败的依据。目前,大学生的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突出,学习态度不端正,考试作弊现象屡禁不止;心理适应方面,“玻璃心”的学生较多,有的学生稍有挫折,就做出伤害别人、虐待自己的行为;道德自律方面,大学生破坏公共财物、同居等事件时有发生。可见,当前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并未达到应有的效果。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建设严重滞后
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主要是依托党团系统和辅导员制度来加以实施的。长期以来,在大学生的思想进步和人格发展方面,辅导员的作用功不可没。但是,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在校大学生的情况也变得日益复杂,现有的辅导员队伍已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及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首先,表现为辅导员的数量与学校的学生规模不成比例。《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三章第六条明确指出“高等学校总体上要按师生比不低于1:200的比例设置本、专科生一线专职辅导员岗位”[1]。但近年来的有关统计结果显示,高校专职辅导员数量与学生的比例大多都处于1:400[2],这与教育部的规定有很大的差距。再加上与学生直接接触的辅导员和团支部书记行政任务繁重,其多数时间用来处理上级交办的行政任务,使得实际从事学生思政教育的专职教师就显得更为不足。其次,从事学生思政教育工作人员特别是辅导员的待遇相对较低,职业成长空间有限,使得他们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同时,还努力进行着他们本专业知识的学习,以便能抓住机会远离具体的学生事务,由此造成的队伍不稳定问题相对突出。此外,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学术背景多元化,既有思政、马列等专业背景的工作者,又有计算机、物理等理工科专业背景的工作者。不少思政工作者缺乏心理学、教育学等相关的知识,专业素养有待提高。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革新的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仍存在着理念滞后、职能部分缺失和方法欠缺等问题。例如,不少思政教育者忽视大学生的自我潜能,对他们的人格独立和个性需求没能足够重视,习惯于控制约束式的工作理念,时常采用简单的强制性措施达到对学生行为规范的目的,以维护学校的日常教学秩序;有的思政教育工作者把工作政绩放在首要位置,而不是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把学生当作廉价的劳动力,把属于自己工作职责范围之内、应由自己亲自操办的事情交于学生处理,甚至有的教师将自己的私事也由学生代劳。还有,我国高校中有关学生问题的事务繁多,大多需要通过辅导员或班主任去落实。这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工作格局,使得这些直接面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常常繁杂事务缠身,因此在从事学生工作过程中往往习惯于直接通过行政指令传达落实上一级的精神、意图和指示,在具体的工作过程中往往“以事务为中心”,疲于应付上级交办的任务,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无暇顾及或顾此失彼。相当多的思政教育者在实际的施教过程中习惯于采用召开学生代表座谈会、班委会等形式,运用单向说教、训导或指令等灌输式教育方法来进行,较少使用个别化的互动方式,不关心学生到底有没有真正理解、认真领会,反正只要学生听话、认真模仿就行。这些做法与社会和国家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期待不一致。
二、社会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分析
(一)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共同点
学校社会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共通性。首先,表现为二者的工作对象是相同的。学校社会工作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工作对象都是在校的大学生[3],都是为了大学生能够较好地处理在校园生活中的种种问题提供支持和帮助,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其次,表现为工作目的的一致性。二者都关注大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提升。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加强民主法制教育,增强遵纪守法观念。加强人文素质和科学精神教育,加强集体主义和团结合作精神教育,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法制,引导大学生勤于学习、善于创造、甘于奉献,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4]”。学校社会工作也旨在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技巧,以大学生的能力建设为主要目标,协助他们发挥其最大的潜能,使得他们有能力解决自己所面临的问题,以实现他们社会适应性能力的提升和社会功能的增强。
(二)社会工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
1、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注入新的理念
社会工作的基本价值观是“平等、尊重、助人自助、服务”,这些价值理念对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革新尤为关键,也能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的提升提供有力的支持。社会工作“平等、尊重”的价值理念将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大学生视为具有平等话语权的对象,能够从他们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学生自身的参考框架来认识他们的心理和外显行为,承认他们的价值存在,平等地对待他们,接纳他们的能力差异和情感表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吸纳社工的“平等、尊重”理念,可改变现有的管理理念,将大学生视为独立自主的个体,有效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相信服务对象是有能力的,坚信服务对象在社工的陪伴同行下可以发展出应对自身问题的能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可秉持社工的“助人自助”理念,在实际的施教过程中不要简单、片面地强制推行某种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是要让学生通过自身的社会生活实践,学会自我决策,养成善于思考、勤于学习的习惯,达到促进学生自我成长的目的。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助人或者使得社会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它强调对服务对象的服务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引入社会工作的服务理念,可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服务意识,改变现存的“管控”为主的偏差观念,从而真正地、切实地去摸清学生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最为关心的事情。只有这样,才能不仅为多数的大学生服务好,也可照顾到不同学生的差异性需求,通过给大学生提供恰如适切的服务,达到大学生价值观念的改变和能力建设的目的。
2.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
社会工作在专业的助人实践中,逐渐总结和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专业化的工作方法,包括强调个别化的个案工作法、重视成员互动的小组工作法、以社区为对象的社区工作法等。专业社工就是运用这些独特方法帮助服务对象正确地认识自我,激发其改变的动机,并通过有效的资源链接实现其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这些社会工作的独特方法都很值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借鉴和尝试。如,可运用个案工作方法,遵循个别化的原则,及时对困难学生、问题学生给予特别的关注,通过直接的、面对面的沟通方式给予受助对象以支持。运用心理社会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家庭疗法等个案工作的主要模式,对学生的自身系统、社会系统等方面进行全面考察,通过资源链接和资源整合、学生潜能的挖掘和能力建设等方法和途径,以学生自身的能力建设为目标,在根本上帮助学生解决所遭遇到的问题、摆脱其面临的困境。又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小组工作方法,组建形式多样、功能各异的各类学生小组,并通过认真规划小组活动、加强对学生小组的引导、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动、充分利用团体影响力等手段来帮助学生建立自信、缓解压力,从而实现学生能力的成长和素质的提升。再如,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可运用社区工作方法,通过全方位优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外部社区环境,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社区活动,增进学生与他们身处的社会环境各外部系统的沟通与交流,在互动中得到社区社会系统的支持和帮助,在互动和社会生活实践中促进学生的成长和思想政治认识的提升。
三、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对接的路径选择
(一)提高高校相关人员对社会工作的认识
社会工作在我国的发展才刚刚起步,社会工作是什么、能做什么,其作用和功能表现在哪些方面,与其它的专业相比具有哪些优势,与其它职业相比具有哪些独特性等这些相关信息,仍未被国内大多数人所了解。受我国国情和思维惯性的影响,当前高校对社会工作的认知度还比较低。因此,切实提高相关人员特别是高校主要领导者对社会工作的认识,是实现高校思想教育工作和社会工作对接的关键。提高和转变相关人员特别是高校主要领导者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应发挥多元主体力量。例如,政府应发挥其主导作用加快社会工作介入高等院校的制度建构,社会工作机构应积极宣传,大众传媒应主动传播,社会工作者应积极倡导等,多渠道、多形式地将社会工作相关知识和实践成效传递出去,使高校领导者和相关的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和了解社会工作,进而重视社会工作对于高等教育和学生健康成长的意义和作用。
(二)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社会工作理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
实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社会工作的对接,必须使社会工作的理念进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头脑,使他们能够掌握社会工作的方法和技巧,并能够娴熟或创造性地运用到具体的教育工作实践中。加强对高等院校思政工作者的社会工作理念、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有以下几种途径:其一,鼓励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积极参加中国社会工作教育协会和各省市社会工作者协会举办的不同形式的培训、会议,增强高校思政工作者对社会工作的认识;其二,鼓励高校思政教育相关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工作职业技能的学习和培训,并鼓励他们参加全国的社会工作者职业技能考试,取得社会工作者执业资格证书,使其掌握系统的社会工作知识;其三,鼓励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教师通过参观交流、挂职锻炼等方式,深入到社会工作者服务的社区、部门、机构等领域,实地参观学习并实践操作,以此来强化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平等、尊重、服务、助人自助”的社会工作服务理念,并自觉融入到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中,掌握社会工作特有的工作方法和技巧,增强资源链接和服务的能力和本领。
(三)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
按照现有的高校思政教育管理体制,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空间极其有限。要想使专业性的学校社会工作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发挥特有的优势,就需要改革现有的思政教育工作体制,为专业性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其基本的“让渡性空间”。具体而言,一方面,在现有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尝试建立高校社会工作服务站或服务中心,人员的聘用应具有相应的社会工作专业或工作背景,让专业社工和高校思政教育者共同从事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另一方面,希望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能够积极支持社会工作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体制内进行深度嵌入,尝试开发或设置社工岗位,并明确社工岗位的工作职责、工作原则和工作目标。此外,政府每年可拿出一定的财政资金用于购买学校社会工作服务,将其服务机构的专业社工派驻到高校从事高校学生工作。通过这些方式和途径,使得社工服务能够在学校的积极支持下顺利开展,并在政府购买社工服务的规范要求和制约下,实现政府和利益相关部门对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管理和质量监控,这样就可以使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知识、方法和技巧得到较为充分的展现和传播,其服务成效能够很好的表现出来,从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理念的革新和工作方法的改进。
参考文献:
[1]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http: //www.china.com.cn/policy/txt/2006-08/11/content_ 7069653.htm,2006-08-11.
[2]张浩.高校辅导员职业化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赵伟.《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EB/OL].http://xsc.hhu.edu.cn/s/47/t/73/bc/45/info48197.htm,2013-09-09.
(责任编辑:曹木易)
作者简介:李建玲(1976-),女,河南淅川人,社会学硕士,河南工程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系讲师。
收稿日期:2015-12-30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416(2016)02—005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