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道路:历史、现状与未来*
——兼论习近平“中国道路”思想

2016-04-13程永峰山西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太原030006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道路特色

程永峰(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国道路:历史、现状与未来*
——兼论习近平“中国道路”思想

程永峰
(山西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视域出发对中国道路思想进行了全新的理论阐释,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国未来发展趋向的宏观把握。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经历了一段曲折的探索过程,它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国情与时代特征相结合,所开创的一条民族复兴之路。只有将习近平“中国道路”思想置于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轨迹中去考察,通过历史的维度来分析中国道路的开辟、坚持、发展和创新,才能够在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同时,不断思考和追寻中国道路的新征程。

习近平;中国道路;治国理政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治国理政的视域出发对中国道路思想进行了新的理论阐释,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中国道路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路径,它的开创和发展,不是随意而为的,而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社会发展具体实践的辩证统一。正是基于中国道路的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建立95周年讲话中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历史结论。中国道路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和近代百余年救亡图存的历史土壤中,成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一、中国道路的初步探索

中国道路的初步探索,主要指的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20世纪50年代后期开始,力图从实践上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间在理论上提出许多颇具中国特色的思想观点,但是,由于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准备,这一探索从一开始就先天不足,埋下了曲折的种子。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确立以后,我党面临的一项崭新课题就是如何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中国建设和巩固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建设起步之初,由于缺乏相关的建设经验,加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的敌视,我们走的是“以俄为师”的道路。这一战略选择在当时是正确的,对于巩固和促进社会主义的发展也是十分有利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发展,“苏联模式”日益显示出其不能克服的弊端。尤其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等苏联新任领导人,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存在的一系列缺点和错误。基于对苏联问题的总结和反思,中国共产党及时破除了对“苏联模式”的迷信,提出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另搞一套的想法,并开始在实践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由此可见,促使中国共产党充分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思想的主要原因就是“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

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是以党的八大确立了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全面开始的。党的八大不仅对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而且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提出了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工作重点。此外,阐述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诸多理论成果主要体现在毛泽东《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和中共其他领导人的思想观点中,这些成果的取得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的历史遗产。令人痛惜的是,在随后20年的艰辛探索过程中,主观上由于严重缺乏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和主观意志盛行的原因,客观上由于缺乏实现工业化的物质基础,使我们最终陷入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误区,中国道路的探索走过了一段曲折的弯路。

二、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

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是指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以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分析中国国情和认真总结国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基础上,稳妥地解决了总结历史和开创未来的问题,拨正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航向,成功地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道路的成功开辟始终遵循着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历史轨迹。以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为起点,中国人民开始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宏伟征程。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路径开辟也由此正式启动。党的三中全会开始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这一转变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全会明确提出“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1]。这就纠正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不断发动政治运动的错误做法。同时,全会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国策,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征程。可以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所以能够成为扭转中国局势的一次重要盛会,是与当时的历史条件分不开的。其中,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为三中全会的成功召开奠定了主基调,也为中国共产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江泽民曾评价这次讲话“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时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2]。

从党的十二大开始,中国共产党正式进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探索时期。主要标志就是邓小平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的讲话:“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3]这一命题的提出,一方面表明中国共产党走出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误区;另一方面表明中国共产党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高度。党的十三大最主要的贡献就是提出和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随着改革开放事业的不断深入,随着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党的十三大报告还首次明确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受住了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并取得成功实践的基础上,党的十四大正式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表明我党突破了东欧、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桎梏,成功开辟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三、中国道路的继往开来

中国道路的继往开来,主要是指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国际局势的新变化和国内工作的新要求,在继承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在规律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创立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本内容。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4]227这样就一方面继承了邓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的思想;另一方面将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结合,既能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在协调经济关系方面比资本主义国家做得更有效率。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问题,江泽民同志曾在中央第三次法制讲座中指出:“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依法治国,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和政府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重要方针。”[4]511在此,依法治国正式被作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一个重要抓手提出来,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发展战略,对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问题,党中央给予了足够的重视。针对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不可持续性问题,如: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略了经济增长的质量;经济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造成了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和矿产资源的巨大浪费等问题,早在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及时提出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按照这一发展战略的要求,就是要做到人口数量增加与人口质量提高相协调;经济建设与资源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相协调。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中国道路思想具有现实意义。

四、中国道路的务实开拓

“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是党十六大以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面临的又一个重大课题。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面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进步的同时,发展的不平衡性日益凸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矛盾日益尖锐等问题,确立了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等新的发展理念,科学地解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重大课题,赋予中国道路以新的发展理念。

科学发展观内涵十分丰富,是科学化、系统化的理论体系。总体上讲,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全部成果。这一发展新战略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发展理念与时俱进的新要求。从苏联为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为适应经济发展实际需要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到新中国领导人对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自觉探索,再到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发展道路的成功开辟,都体现了国家在探索各自发展道路过程中,对发展理念的主动探索。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道路的宏观蓝图。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概念,使“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开始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战略任务提上日程。胡锦涛总书记界定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他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5]至此,和谐社会建设正式纳入我国“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布局更加均衡,体系更加完善。

五、中国道路的阔步前进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治国理政的新实践新要求,以习近平总书记为代表的党中央围绕“中国道路”发表了一系列新思想。这些新思想不仅进一步提高了党对中国道路的新认知,而且增强了对中国道路的实践探索,体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牢记执政使命的历史担当。

中国道路为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基本路径,中国梦为中国道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国梦”是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提出的执政新理念,它的完整表述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中国梦作为现阶段的主要奋斗目标,其顺利实现需要依赖特定的路径,而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集体接续探索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因此,中国道路也一定会助推中国梦的实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总结历史经验,不断艰辛探索,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这条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6]35同样,中国梦也为中国道路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共同构成了中国梦的“三部曲”,这“三部曲”都为中国道路的未来发展指明了新航向。现阶段的主要目标,就是到2020年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中国梦”的第一部曲。第二部曲,到2050年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即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三部曲,到21世纪末,成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中国道路的选择蕴含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现实基础。中国道路植根于中华民族五千年悠久文明传承和近代百余年悲惨遭遇的历史土壤中,成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征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6]39习近平总书记用一系列时间、数字深刻描绘了中国道路的来之不易,揭示了中国道路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明,揭示了中国道路是历代国人对民族复兴的期盼,揭示了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上持续探索的必然结果。

中国道路是人民在自身探索和国际比较的实践中选择的。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充分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中国道路,是中国共产党在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运用群众路线的方法开创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只有走中国人民自己选择的道路,走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最终才能走得通、走得好。路在脚下生成,并在脚下延伸。”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能够给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道路。“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6]273这一形象的比喻反映了习近平总书记在道路评判问题上对人民至上理念的严格遵循。同时,在中国道路的探索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才能使全体人民共同参与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之中,确保国家发展能够凝聚全体人民的智慧。此外,谈发展道路的优越性与正确性,要有国家之间不同发展模式的比较才更具有说服力。中国道路在国际上影响力的不断提升正是基于这样的比较。

中国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社会发展具体实践的辩证统一。从中国道路的科学内涵可以分析得出:中国道路坚持和发展了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原理;坚持和发展了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原理;坚持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和共产党领导的基本原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居于领导地位的原理;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人学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6]21中国道路在我国的成功实践,不仅对于我国发展进步、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也提供了可借鉴的发展模式。近年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功,“中国道路”在国内外掀起了一股研究热潮。有些学者对中国道路的成功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也有一些学者对中国道路提出了质疑,甚至提出中国现在搞的还是不是社会主义?对这些错误思潮,应有力回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6]22可以看出,选择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多么不易,坚守一条正确的发展道路更加不易。

中国道路必须随着实践变化而与时俱进。中国道路是一条指引中国走向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它是靠中国人民自己的双手和辛勤劳动开辟出来的,我们理所当然地要珍惜它。同时,我们也会结合国情,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现代化经验,不断开创中国道路的新未来。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天下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经验,也没有一成不变的发展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肯定还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世界在变化,中国也在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必须随着形势和条件的变化而向前发展。”[7]中国道路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改革开放是中国道路的显著特点,也是中国道路不断推进的根本动力。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必须沿着正确的改革方向,协调推进社会各领域各环节的改革,不断推进中国道路的完善和发展。

中国道路能够为人类对更好发展模式的探索提供借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站在国际视野的高度,阐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世界提供可供参考的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就是“中国方案”。“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8]“中国方案”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中国道路”。从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中国道路还处在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中,还没有完全定型。但是从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来看,这一发展方案是完全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的。更重要的是,中国道路不同于传统的西方发展模式,西方国家对自身发展道路怀有盲目的优越感,以普世价值自居,总想着将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于人,而不考虑这些发展模式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可行性。中国道路能够为与中国国情相似的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走出一条路,为世界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具有普遍规律的“中国方案”。

[1] 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4.

[2]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10.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

[4] 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5] 胡锦涛.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3:52.

[6]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7] 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N].人民日报,2013-03-20 (1).

[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2).

China Road: History,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AlsoonXIJinping′sthoughtof"ChinaRoad"

CHENG Yongfeng
(SchoolofMarxism,ShanxiUniversity,Taiyuan030006,China)

Since the Eighteen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PC, XI Jinping, the general secretary of the Party, puts forward a new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about China′s Roa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governance, which reflects the macro grasp of the new central collective leadership about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of China based on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 success of China′s Road has experienced a tortuous process, and it is a way of national revival that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created by uniting and leading the masses in the practice of socialist revolution,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and combining the basic principle of the Marxist doctrine with China′s conditions and features of the times. Only when we study XI Jinping′s though of "Chinese Road" by putting it in the historical track of socialist road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analyze the opening, adherence, 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of Chinese Road from the historical dimension, can we continuously think about and pursue a new journey of China′s Road while promoting our firm confidence in road, in system and in theory and in culture.

XI Jinping;Chinese Road;state governance

*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文艺育德观研究”(16BKS012)之阶段性成果。

2016-10-25

程永峰(1984-),男,山西吕梁人,山西大学教师,硕士;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访问学者。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及基本规律。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12.005

D61

A

1008-6285(2016)12-0022-04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道路特色
坚持中国道路——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
道听途说
特色种植促增收
我们的道路更宽广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浅议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的路径选择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