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道路与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2016-10-17陈意如

2016年27期
关键词:中国道路小康社会战略

陈意如

摘 要:党的十八大以“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为口号,在肯定中国道路基础上,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新的要求与目标,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一条理论之路、历史之路、时间之路,是全党、全国人民必须坚定不移而走的路线,在这条道路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才能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同时,我们应该足够重视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与考验,得出最有效的解决战略,促进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

关键词:中国道路;小康社会;战略

一、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道路是指导人类社会前进的方向和旗帜,一项伟大的事业都要对道路进行探索和选择,尽管前方面临着艰难险阻,但是坚持和发展是亘古不变的要求。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向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其本质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科学社会主义原则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产物,它深刻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又吸收人类文明,这样的吸收和借鉴不是照抄照搬,而是以其独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鲜明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渊源的社会主义思想文化、追求和谐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逐渐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为指导中国实践指明方向,成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下的正确路径选择和社会主义运动历史上富有成果的成果实践。

中国道路的内涵可从三方面理解,是一条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支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保障,以中国传统文化为精神积淀的理论之路;是一条总结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经验,理论与时间互动选择的历史之路;是一条带领中国最终走向复兴之路,开辟人类文明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实践之路。纵观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首先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传统社会主义体制的框架内,对中国社会主义发展的战略进行宝贵的探索;20世纪八九十年代,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对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崭新的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新世纪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进行进一步的探索,不断完善现阶段最具有特色的中国道路。

党的十八大代表大会多次指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性,总结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的探索,要坚定不移的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既不僵化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充分把握中国道路问题的重要性,形成一条鲜明的主线,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融入到党中央的集体精神中去,道路的发展决定了我们国家的命运,找到正确的道路就应该坚定不移走下去,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

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深入发展和不断推进,科技革命孕育新的突破,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中国只有坚持自己的道路不动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道路的实践内涵与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是相一致的。经济得到发展,人民生活幸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才能实现,国家才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小康,是中国古代的社会理想,最早见于《诗经》:“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旨在强调不让老百姓吃苦的一个概念。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康的理解也在发生变化,而现如今的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提出来的,能够让绝大多数的人摆脱贫穷,经济、社会、政治的发展目标都能实现,这就是最基本的小康;2014年,四个全面的战略思想首次被提出,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重中之重。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经济水平达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不断上升,人民生活极大的改善,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取得显著的成效,但是我们同时也看到我们前进道路所面临的问题: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城乡差距大,社会矛盾多,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突出,腐败问题严重等等,这些都制约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对此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高度的重视,有效的措施加以应对,应对不当就会造成社会的动荡不安,经济的徘徊不前。

我们所要建成的小康,是全面的小康,是总体的小康,这要求每个地区都能达到小康水平,东部地区近年来取得突出的成就,而西部仍然存在差距。国家为实现全面的小康,就要照顾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的发展,这正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千载难逢的机遇,同时也是我们现阶段所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因为对于民族地区来说,能否与全面人民共同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不仅仅关系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能否实现,更意味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能否实现的关键所在。因此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

三、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考验与策略

(一)民族地区现状分析

湖南虽不是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少数民族占有的比重非常大,湖南省少数民族聚居区包括: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永州市、张家界市、郴州市、常德市、衡阳市、株洲市、益阳市。一共有102个少数民族乡县,少数民族聚居地一般在湖南的中西部,贫困人口也多聚集在此地区。湖南的全面发展,就必须充分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促进共同繁荣和进步,保证民族地区充满凝聚力、向心力。历代领导人高度重视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发展战略,国家对民族地区呈现全面支持态度,湖南省政府为了解决省内的少数民族经济发展问题,在上充分取得政策扶持,对下形成由发达市区带动欠发达少数民族的一对一帮助。尽管国家出台种种政策,民族地区仍面临严峻的考验。现阶段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问题有如下几点原因:

经济层面上,生产力水平相对落后的局面没有打破。由于湖南民族地区多数处于边远山区,交通和信息相对滞后,存在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经济占总经济比重较大的问题,经济发展方式停留在粗放的模式、科技水平不高,整个经济以及社会事业领域的发展整体处于滞后的状态,工业集中在原材料工业、能源工业、都属于资源开放型,技术含量低,资源浪费严重,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发展的资金匮乏等许多不利的因素制约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加大本地区社会管理的难度。

文化层面上,教育水平低,人才资源匮乏。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推进,湖南省湘西州等地都享受到了西部政策的扶持。尽管国家对其投入的总量在不断增加,但民族地区的教育仍然投入不足,在湖南民族地区,仅仅是教师工资有所解决,而办学经费和资金的持续流入都存在问题,民族地区教育观念落后,许多学生生活困难,读不起书。伴随着东中部丰厚的教师条件,人才大量的向发达地区转移,本来人才资源短缺的民族地区,教师综合素质整体不足,民族地区教育水平远远落后。

生态环境层面上,生态环境脆弱,生态文明建设任务繁重。湖南民族地区自然资源相对富集,同时也是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伴随着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管理制度不健全、法制观念薄弱等原因,造成生态环境恶化、水资源紧缺、森林锐减等问题频频发生。相对于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的标准,由于湖南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历史遗留问题重大,因此湖南民族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任务也相当繁重。

(二)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对策略

湖南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面临的严峻考验中,不仅经济发展严重滞后,文化教育、社会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也有不足,因此实现民族团结、共同繁荣,制定共同发展的战略,采取必要的措施是至关重要的。

第一,加大国家扶持的力度。要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不仅在国家层面要实施一系列的国家政策,在当地也要形成扶持民族地区发展的配套政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本地特色优势的产业发展。国家和当地的扶持应该体现在方方面面,政策上给予民族地区帮助和指导,从资金、人力、物理等方面给予切实的支援,重点加大对于教育的投资力量,根据不同民族地区的特点给予相应的指导,缩小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差距,从而为湖南实现全面小康而不断努力。

第二,坚持依法治国方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将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相并列,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面对民族地区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不仅需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发展新兴产业,而且必须继续加强依法治国的理念,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依法治国”作为主体,强调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推进法治国家的建设,要进一步加大对公民的普法教育,强化守法意识,做到知法守法。民族地区只有增强法制观念,才能尽可能减少破坏环境事情的发生,从而有利于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建设。

第三、切实加强民生建设。社会和谐、人民安居乐业,一是要实施脱贫政策,全力做好扶贫脱困攻坚战;二是进一步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对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提出目标,“收入分配差距减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努力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三是要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提升社会保障的水平。

第四、发挥自身优势,建立特色产业。民族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应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湖南的中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没有形成区域优势,在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大量的利益流失,自我发展能力能力不强。如果民族地区建立起自己的特色产业,主动投入市场,提高在市场中的地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经济快速发展,就能缩小东西部的差距。合理利用资源,必须以资源的优化利用为前提,关注各经济区域资源的优劣势,通过利用优势资源,优化产业、优化资源,例如民族地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民族地区只有发挥自身优势,建立起的优势产业,才能使民族地区拥有发展的支撑点,才更具有实际的意义。(作者单位:吉首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参考文献:

[1]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N].人民日报,1976.

[2] 单人麟 李晓东 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研究[M].江西人民出版社,2008.

[3] 岳天明等著.中国西北民族地区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4]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 《中国梦与中国道路》编写组著.中国梦与中国道路[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

猜你喜欢

中国道路小康社会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战略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战略
中国道路视域下的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研究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领导干部要着力培育战略思维、辩证思维与创新思维
中国道路自信的内在逻辑
大同梦想与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