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

2016-04-13李秀芳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评价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

李秀芳,王 鑫

(1.上海海事大学,上海 200135;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 200135)



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文化自信教育*

李秀芳1,王鑫2

(1.上海海事大学,上海200135;2.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200135)

[摘要]深藏于人心中的“文化基因”对人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高校思政课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重要平台,而思政课应主动对接文化自信,将其融入教学中,营造科学的实现机制。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充分提升学生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道德自信和法治自信,实现文化自信与思政课教学的有机整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教学内容;评价机制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2.0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党的十八大报告又进一步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在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过程中,作为思想的前沿阵地和多元文化交融共生的场所,高等院校无疑应承担起这份社会责任,既生产出适应时代、适应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文化,又培养出传承文化、创新文化的高素质的大学生。而在培养具有高度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大学生的过程中,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应是重要阵地。

一、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原则

总体而言,高校思政课要解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入脑、入心问题,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产生强烈认同。而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认为,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过程是内化与外化的统一,即是将科学的价值观念内化于心,再通过复杂的情感体验和意志磨练,最后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针对思政课分别要解决的核心问题,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接受论,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中要坚持如下三条原则。

(一)教学思想上,注重文化渗透,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人格

思政课教学绝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建立在对教学内容充分理解、对教学目标准确把握的基础上,对大学生开展文化渗透,使其产生文化认同,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文化人格。

(二)教学内容上,科学设计,突出文化在教学体系中的位置

思政课的教学内容绝不仅仅停留在照本宣科层面。思政课教师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应上升到文化层面,探求教学内容背后的文化属性,从史实、哲学、道德规范等教学内容中抽象出文化内涵,将文化内涵作为教学体系中的重点。

(三)教学方式上,增加实践环节,促进知行转化

大学生对文化的认同并不是通过空洞的说教来完成的,而是在生活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逐渐体悟,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进而促进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行统一。可见,在教学方式上,思政课教学务必要加大实践环节,使大学生在活生生的现实中认识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性。

二、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结合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对以当下为基点的文化自信尚未普遍形成)和高校思政课教学法,在上述三条原则的基础上,将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中要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将马克思主义思想融入“原理”课教学,增强学生的理论自信

“原理”(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的简称)课应该使大学生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有全面的认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是基于中国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落后现状的,随着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民饱尝了“闭关锁国”“盲目自大”的苦果,同时也陷入了深深的文化迷失和文化自卑之中。中国人随即采取向西方诸强学习科学技术的策略,即“器物学习”阶段。然而,中日甲午战争使中国人认识到仅仅学习西方科技是不够的,还要学习西方的制度。但是,中国既得利益集团势力如此强大以至于以戊戌变法为代表的向西方学习制度的努力失败了;而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终于战胜了外来侵略,开辟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纪元。可见,“原理”课的教学要和“纲要”(即“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简称)课相结合,让大学生在学习中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前瞻性。

(二)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和时代精神融入“概论”课教学,增强学生的制度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过去,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囿于认识的局限性,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遇到了诸如“文化大革命”等坎坷。随后,中国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确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三十余年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符合中国国情,能够带领中国走向繁荣。因此,在教学中,“概论”(即“中国特色理论体系概论”的简称)课应从整体性出发,主动联系实际,从中国改革开放后取得的经济、社会发展成就来解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活力,让大学生充分认识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和文化自信,让大学生在切身体会中,对于社会主义制度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心。

(三)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融入“纲要”课教学,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

近现代中国遭遇了列强的入侵,中国人民对此开展长期艰苦的抗争。同时,中国人民在先进分子的带领下,不断尝试变革,并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重大历史事件。然而,纵观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在发展道路上一度出现了自卑的特点:中国通过洋务运动向西方列强学习技术,但中日甲午战争粉碎了中国的强国梦;通过戊戌变法谋求制度上的革新,但变法的失败再次给了中国巨大的打击,使人们对自身的发展道路产生疑问,也就出现了相应的道路自卑。然而,随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的传播,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认识到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拯救中国,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中国人重新确立了道路自信。因此,“纲要”课要让大学生认识到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选择、是人民的选择,是中国人充分自信的选择。

(四)将社会主义荣辱观和中国法治精神融入“基础”课教学,增强学生的道德自信和法治自信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中国人崇尚“以德服人”,在治理国家时关注“德治”。诸如勤劳、节俭、孝敬、诚信、仁爱、忠义等道德规范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这些内化于中国人精神中的道德规范依然符合当前全球化进程中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要求。譬如中国人自古讲忠义、诚信,而现代社会同样离不开这些美德,企业在高度竞争中要讲求诚信,讲求对消费者的忠义,同时也要考虑到慈善事业的“仁爱”。可见,现代市场经济社会与中国传统美德并不矛盾,它们在很多方面是一致的。“基础”(即“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简称)课在教学中应着力通过具体的案例让大学生懂得中华传统道德规范的有效性和时代性,增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此外,中国历史也并不缺少法治思想,法治在中国历史上成为统治者治理国家的基本工具。当前中国正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国家,“基础”课应通过与学生一道梳理中国法治的发展脉络,强化大学生的法治观念,增强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道路自信。

三、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评价机制

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绝不是单方面的“你打我通”“你说我听”式的教育,而应当建立在互动的基础上,应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大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的反馈能力,谋划思政课教学的立体反馈机制。具体而言,应建立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反馈评价标准。根据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以及文化自信观念形成的过程来看,他们一般要经过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等环节。换言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形成离不开他们对中国文化的深度认知,离不开对中国文化的挚爱情感,也离不开文化自信的具体行为体现。可见,文化自信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建立如上述知、情、意、信、行等方面的反馈标准。

(一)思政课教学的认知评价

有效的、全面的、客观的认知是大学生产生文化自信的基本条件。思政课教学中的“知”至少应当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观等方面的内容。

首先,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文化自信。世界观是指人们对于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态度,如世界的本原是物质还是精神,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等等。人生观则是人们对于人生意义、人生目的和人生价值的观点,它往往涉及人为什么要活着,人活着的意义在于什么,怎样活着才能展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等。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事物的是非、善恶的评价,不同事物在人的心目中有着不同的地位、重要性、次序,人的价值观如何主要取决于事物的有用属性和人自身的需要相结合的程度。大学生通过思政课应当形成科学的“三观”,并对其产生足够的自信。

其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观的文化自信。道德观是人们对于社会行为准则中的是非、善恶、好坏、美丑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中“知”的主要内容之一,它主要体现为道德观点、道德信念、道德判断、道德推理等形式。当人们对于某些道德准则有了较系统的认识,感到确实如此时,就会形成有关的道德观点。当前我国正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就要求大学生能够正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因素,通过“基础”课识记和理解中华传统优秀道德规范以及先进的社会主义道德伦理。

再次,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文化自信。政治观是处在社会政治关系中的政治行为主体,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的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对以国家为中心的社会政治的根本观点。这个根本观点,是人们观察和分析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的基本出发点。在我国,高校思政课的效果反馈,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大学生是否形成了稳定的政治观,要看大学生是否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充满着信心。

(二)思政课教学的情感评价

人的活动受到情感的巨大影响,许多高尚的行为源自情感的力量。同时,当人们处于道德选择的境遇中,情感亦会极大地制约受教育者的思想,因而判断大学生是否形成文化自信时,应高度关注其情感因素的反馈情况。

首先,形成强大的情感调控能力。思政课对于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品德情感应当有较为明确的要求,要让受教育者懂得什么样的情感是积极向上的,什么样的情感是消极颓废的,如何来表达受教育者自身的情感。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的情感调控能力,才能对中国文化和制度产生自信的认同感。思政课教师则应通过调研、访谈了解大学生的情感调控能力状况,有针对性地调整教育策略。

其次,形成强大的情感体验能力。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政课教学的过程是大学生体验的过程,大学生的体验是他人无法替代的,体验的不断拓展与深化意味着大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思想政治道德认知,有利于促成大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助于形成文化自信。

(三)思政课教学的行为评价

当代绝大多数大学生既能够熟练掌握思想政治道德知识,又有较强的思想政治道德敏感性,能深刻体会到他人的感受,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意志,但受教育者仍无法形成对所学文化的自信。导致此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就是受教育者的行为能力不强或尚未养成特定的行为习惯。因此,思政课教学应关注大学生的行为反馈。

首先,形成较强的行为能力。大学生行为能力主要可以分为应变能力、践履能力、迁移能力和恰当的行为方式。大学生发挥思想政治品德行为能力的重要前提是自我行为感知力的获得,他们如果认为自己的思想政治道德行为不会被社会和他人认可,对于改善不良社会风气毫无作用,那么他就会失去做出正确行为的动力。因此,思政课能否达到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效果,还要看大学生的行为能力是否形成。

其次,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政课在引导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政治品德行为习惯的训练时,教育者要充分重视大学生心理、品德发展的原有水平与结构,要尊重他们正确的见解和选择,发展大学生的各种兴趣和各自的个性,从而既有统一的要求,又要照顾个人的特点,让大学生在日常行为中养成践行思政理论的习惯。因此,能否形成文化自信,还要看大学生有没有将书本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有没有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高校思政课融入文化自信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摆在思政课教师等教育者和教育机构面前的重要课题。然而,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大学生群体中的不少人尚未产生对思政理论的应有自信,尚未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充分自觉。因此,我们应当通过不同类型的思政课,将文化自信教育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目标有机结合,并建立有效的反馈和评价机制,不断促成大学生向增强文化自信的评价目标靠拢。

[参考文献]

[1]陈佑清.体验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2(2):11-16.

[2] 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1979.

[3] 韩进之,王宪清.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概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4]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马克思主义与文化新自觉[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5] 杨启玉,程明成,等.青年品德心理学[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

[6] 仲呈祥.文化自信的力量[EB/OL].[2015-10-10].http:∥theory.people.com.cn/GB/82288/83845/83846/14296168.html.

On the Education of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Universities

LI Xiufang1,WANG Xin2

(1.CollegeofArtsandSciences,ShanghaiMaritimeUniversity,Shanghai200135,China;2.ShanghaiUniversityof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Shanghai200135,China)

[Abstract]Deeply rooted in people′s heart, cultural gene has great leavening influence on people′s behavior. In fact,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s so important for university students that we should integrate cultural consciousness into IPT teaching process.Only in this way can we improve more and more students′ moral cultivation and their self-confidence about Chinese theory,Chinese institution,Chinese developing road and Chinese democracy.

[Key words]course abou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cultural consciousness;teaching content;evaluation mechanism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2-0043-04

[作者简介]李秀芳(1982-),女,山东东平人,上海海事大学文理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收稿日期]2015-11-22

*2015年上海学校德育实践课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辅导员育人协同机制研究”(2015-D-038)之阶段性成果之一。

王鑫(1983-),男,山东枣庄人,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

猜你喜欢

评价机制思想政治理论课文化自信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语文综合性学习探究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探微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注重实绩的高层次创新人才评价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