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社会制度内在融合的典范*——兼评吉志强博士的新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何以可能?》

2016-04-13郭学旺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社会制度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郭学旺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 临汾 041004)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社会制度内在融合的典范*
——兼评吉志强博士的新著《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何以可能?》

郭学旺

(山西师范大学 政法学院,山西临汾041004)

[摘要]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命题,既有科学的本体论依据,也有丰富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命题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融合,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新发展和创造性贡献。全面加强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的研究,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都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生态文明;社会制度;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DOI] 10.16396/j.cnki.sxgxskxb.2016.02.006

党的十八大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创造性地提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命题,为世界范围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典范。准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的科学内涵,是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论研究与实践工作的关键和基础。

一、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的本体论依据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把生态问题同社会制度结合起来分析人类社会的演进与变迁,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的提出提供了科学依据,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制度内在融合的最佳典范。

从生态问题入手对资本主义社会制度及其不合理的生产方式进行批判,并由此提出要努力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社会,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重要特征,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内容。马克思主义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但要维持有生命的个体的存在,只有依靠自然界才能生活,那就必然要同自然界发生相互依存的关系。这就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成为社会有机体结构的一个重要构成内容和一切历史的出发点与基础。但资本主义制度却内在的反生态。它在资本逻辑支配和左右的 “踏磨轮式”生产方式,仅仅以追求当下最直接的经济利益为目标,而不顾及对人和自然的影响与破坏,因此在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中造成了一个依靠它本身无法弥补的“断裂”——生态危机。而要从根本上修复这个“裂缝”,只有消灭这种不合理的生产方式及其制度根源,代之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由此形成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生态化内在本质规定和制度要求。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政治化的体现,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提出的科学依据。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制度内在融合的最佳典范。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努力探索和成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作出的创造性贡献。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在中共十七大首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并强调要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的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的全过程之中。党的十八大在此基础上更向前迈进了实质性的一大步。不仅提出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命题,并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独立内容单设,而且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之中并写入党章。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命题由此形成和确立。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实现了生态原则同社会主义的内在融合与统一,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了更加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制度特色。同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的形成和确立,也让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首次在社会主义国家落地生根,成为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积极推进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伟大实践的重要内容和发展规划。这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乃至人类社会发展史上都是第一次,它是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制度实现内在融合的世界典范。

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的理论基础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的提出不仅具有科学理论依据,而且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是它的根本体现。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丰富的生态思想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成立的根本理论基础。这些思想主要集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关于在资本主义条件下人与自然是对立和对抗的关系,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度及其生产方式是造成这种对立和对抗的根源。只有从根本上消灭这种生产方式及其制度根源,才能消除人与自然关系的对立和对抗,实现二者的和谐共生。社会主义在物种和社会两个方面对人与自然关系实现双重提升,并为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本质统一开辟道路。社会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扬弃,是人与自然关系二者矛盾的真正解决和走向本质的统一。在社会主义社会里,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会在最符合他们本性的条件下,合理地调节和控制他们同自然之间的关系,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物质变换。这些生态思想不仅对分析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生态危机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而且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的理论基础和行动指南。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正是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为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南,积极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探索和尝试,创立和形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作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根本思想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其始终不渝的追求和目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作为这个目标的一个本质特征和制度要求是内化其中的。为了这个目标和追求,中国共产党先后将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可持续发展等确立为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和发展的基本国策,之后又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和要求内化于社会主义社会之中,提出中国要坚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这些都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创立和形成夯实了基础,并在此基础上,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命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又围绕这个命题,从内涵、目标、要求、原则、规划等方面作出了一系列更加系统而科学的阐释。这使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命题变得更加具体、丰富和充实。它不仅实现了社会主义和生态文明的本质统一,而且实现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性与实践性、历史性与现实性等方面的内在统一。这充分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性,以及我们党和国家对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坚强决心与坚定信念。

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的理论争议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执政党层面提出的全新命题,要真正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它面临着在理论与实践等方面的诸多质疑和困难。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面临的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命题本身是否具有科学性,可能性何在?也即是说,生态文明与社会制度是否相关,“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个命题本身是否能够成立?一部分人主张,生态问题首先是一个社会制度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社会制度差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能够成立。与这种主张相对立的另一种观点认为,生态文明建设不存在社会制度差异,普遍工业主义才是与其直接关联的根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命题缺乏科学性和可能性。这样的争议不仅是一个理论认识论层面的问题,更是一个同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实践密切相关的重要问题,它直接关系着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推进。事实上,自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提出以来,甚至在生态马克思主义提出生态问题以来,这样的争议就始终没有停止过。就连生态学马克思主义在内都认为,虽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思想,但就目前来看,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思想需要在内涵和外延等多个方面进行拓展和丰富。

其次,世界范围的生态建设实践也似乎为上述的争议增添了砝码。因为,从世界范围内生态问题的总体状况来看,生态问题不仅只是在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存在。而且,在传统苏联模式下的社会主义国家,这样的问题依然明显。即使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生态问题。反过来,从生态建设的实践来看,西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普遍推进的生态现代化战略,以及所取得的成绩,又恰似在一定程度上让他们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加之,生态建设在实践中还面临着领导力量、依靠力量、阶级主体,以及生态问题与贫穷、人口等诸多方面的复杂问题。这些似乎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对资本主义生态文明命题同样可以成立的认可。但实际究竟如何呢?西方主要发达国家集体缺席里约峰会和大规模向亚非拉发展落后的国家倾倒洋垃圾与进行公害转移、小布什拒绝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和退出核不扩散条约、资本家代言人冠冕堂皇地提出让发展落后国家的人们“吃下污染”等事实,已经让资本主义制度反生态的本质昭然若揭。包括生态现代化的提出者马丁·耶内克本人都不得不承认,生态现代化在西方面临着政治和经济等多方面的困难,而中国在实施生态现代化方面恰恰具有较大的政治和制度优势。由此可见,从对两种社会制度本质的比较中历史地分析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性与可能性,进而科学地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的内在深意,就具有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的理论论证

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何以可能的理论澄清,需要从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本质比较研究出发,坚持把唯物史观贯穿其中进行必要的论证方才可能。

山西师范大学吉志强博士的著作《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何以可能?》是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论证方面较为系统和清晰的初步探索尝试。本书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根本,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比较为基点,从社会主义的本质出发,按照历史视角和制度本质论视角相结合的研究思路,以明确的立论、鲜明的观点、翔实的资料、清晰的内容框架,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概念建构、前车之鉴、实践探索、理论依据、价值取向、正义追求、所有制基础、发展远景等八个部分,较为系统地研究和论证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成立的科学性和可能性,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为何能够成立进行了论证。

书中观点认为,生态文明存在社会制度差异,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能够成立。首先,马克思主义理论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思想,这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命题的本体论依据和理论基础。其次,资本主义制度本质上与生态文明冲突,资本主义生态改良虽可以缓解生态危机,但不可能从根本上彻底解决生态危机,因为它建立在以私有制为根基、坚持以物为本的价值取向、以生态非正义为特征、以短视化发展为目标的基础上,所以,资本主义生态文明是暂时的、不彻底的和不全面的,因而才是一种真正的臆想。再次,社会主义国家的生态问题并不能说明生态问题与社会主义制度内在冲突,相反,它以公有制为根本保障、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和追求、以生态正义为本质特征、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恰恰证明了生态文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要求和本质之义,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才代表着生态文明的科学方向。所以,唯有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南,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依托,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才能真正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这些论证,不仅为我们客观认识资本主义及其生态现代化实质,以及传统苏联社会主义生态问题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而且对理解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具有较大的理论价值。

当然,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本身就是一项复杂而宏伟的工程,并非简单的一部著作或某些个体的一己之力就可以实现这样的重任。虽然在吉志强博士的研究成果中还存在着某些方面的论证不够深刻,说理不够透彻等缺陷与不足。但是,它同时也就为更多的人加入对这个命题的深入系统地研究和论证引出了问题,如关于生态文明建设与阶级的相关性、生态文明建设与所有制、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与西方生态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等。这几方面的问题既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也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必须要努力克服的困难。可见,要真正让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更有说服力,真正能够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挥其理论与实践价值,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问题的研究还需加倍努力。

总之,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伟大事业中的重要“一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和致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新时代,是生态文明建设同社会主义制度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的完美融合。但要实现在生态文明基础上的美丽中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还需在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推进方面付出艰辛的努力方才可能。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the Model of Internal Integration between th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the Social System——AlsoareviewonTheSocialistEcologicalCivilization,HowCanItBePossibility?ByDr.JIZhiqiang

GUO Xuewang

(PoliticsandLawInstitute,ShanxiNormalUniversity,Linfen041004,China)

[Abstract]"The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 is a new proposition propos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t 18th National Congress ,which has both the ontological basis of science and abundant theological basis. The idea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not only makes the internal integr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the socialist system come true, but also makes great innovative contributions to the new development of Marxist ecological thought. To strengthen the research of the thesis about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ecological civilization;social system;socialis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Marxism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285(2016)02-0023-04

[作者简介]郭学旺(1956-),男,山西万荣人,山西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收稿日期]2015-12-30

*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山西省域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公众参与问题研究”之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社会制度生态文明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关于早期蒙古社会制度的再思考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不同意识形态的社会制度对法律功能实现的影响
生态文明建设融入高职校园文化发展的思考
生态文明城市建设中花卉旅游发展策略研究
马克思主义信仰在构建中国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生态文明视阈下河北省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发展研究
适应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