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方式

2016-04-13韩谦

惠州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受教育者显性隐性

韩谦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微信方式

韩谦

(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东 广州 510631)

信息化背景下,新媒体给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体工作的开展带来复杂的变化。微信作为一种新媒体教育手段,其本质是中性的。借助微信平台开展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成效的关键在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运用工具过程中能否坚持正确的价值取向。只有把握好基本原则,高校方能借微信平台有效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事业的发展。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微信;新媒体

时代潮流不可抗拒,新媒体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但是,基于新媒体的教育方式也并非完美无缺,或多或少地呈现出一些潜在问题。“微信”既是新媒体的典型代表,又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前沿阵地。微信的特点决定了基于微信平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有独特的运作方式。

一、什么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

(一)基本概念

所谓隐性教育,重在把握“隐性”二字。字面上来看,“隐性”正是相对于“显性”而言的。事实上,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关系恰如一体两面,只不过是针对同一个目标指向所采用的差异化教法。显性教育是指组织结构鲜明突出、目标指向清晰明了、行之有效的系统性教育方法。隐性教育是在显性教育的基础上形成的完全与之相对的教育方法。隐性教育的实施过程采用通过内隐性的教育路径、借助间接性的教育方法,不带有任何强制性,力求在轻松地氛围中实现对学生的实现渗透性的教育目标的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念、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1]4”顾名思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应当是集隐性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两方面特点于一身的教育方式。从这个层面来看,所谓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就应当是指教育者遵照特定的教育目的及要求,借助于各种潜藏的教育因素,在无形中将教育的意向与目的渗透到学生的日常活动中,间接地使受教育者在思想和个性上接受塑造性影响的教育实践活动。

(二)主要特征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着自己独特的特征,在具体把握时仍需与众所熟知的显性思想政治教育相对比,具体有包括:

第一,隐蔽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各个环节都是不直接显露,甚至包括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目标都是隐藏的,教育形式更是有些迂廻曲折。现实中,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多采用暗示、感染等旁敲侧击方式来开展,使受教育者在耳濡目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教育信息,也可规避受教育者产生逆反心理的风险。

第二,跨时空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时空的界限,不再受制于特定时间与地点。除课堂讲授外,教育者可随时随地科学充分地利用身边的任何资源,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于学生生活、学习和社会实践过程的每一处细节中。

第三,愉悦性。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多是以拓展知识的理论教育为主,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倾向于情感、意志方面的教育。目的在于使受教育者受到思想的启发、道德的觉悟的同时,在轻松舒畅的氛围下主动接受教育内容。

第四,平等性。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教”与“学”

双方是处于平等的状态下进行交流。教育者并非是至高无上的“权威者”,受教育者也并不是处于被动状态被迫去参与学习。在这样的过程中,双方可以实现相对平等、自愿自主的交流,受教育者能感受到公平与被尊重,进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二、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困境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隐性政治教育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实现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复杂性,人们对它的认识还不够全面与科学,这就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法落后

目前而言,我国高校实践中比较多的都是一些较为传统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诸如环境熏陶法、实践锤炼法、渗透培育法等。高校注重从这些方面做工作,开展各种各样的文化活动等,虽取得一定的效果,但这一定程度上造成思维局限,更导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未能得到改进。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丰富性和跨时空性的特点出发,时代进步和新媒体技术升级为采用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创造了条件。因此,应当充分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利用网络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实现教育方式、方法、手段的现代化。

(二)衔接障碍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方式上,前者是以隐性教育为主,后者是以显性教育为主,虽在教育方法上有所不同,但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上二者是一致的。因此,两者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弥补彼此的缺陷和不足,能共同促进教育对象的思想品德的发展,取得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然而,在现实中二者衔接却有了障碍。主要表现在:首先,试图用“隐性”代替“显性”,全盘否定显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和重要地位。其次,“隐性”与“显性”两部分未能高效融合,甚至在教育目标和内容上不兼容。高效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也存在“隐性”与“显性”相脱节的问题。总之,隐性与显性两种手段衔接不当问题的存在,不仅不能集二者所长,反而更显其短。

(三)资源短缺

隐性教育资源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重要部分,理应受到重视。然而,由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极其丰富、庞杂,再加上自身的内隐性、分散性等特征,一定程度上为高校所忽视。虽说多数高校自身具备相当多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但这些潜藏于校园文化积淀、教学活动以及教师个人身上的资源未能得到有效发掘。特别是缺乏对网络资源的正确利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门网站大多数内容空泛、说教味浓重,脱离学生实际,欠缺活力和吸引力,制约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现实功效的实现。故此,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发掘程度不深是制约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进步的因素之一。

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媒体资源:微信平台

伴随技术升级,以“微信”为首的新媒体渐渐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新媒体的繁荣为高校进行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实施途径。其中“微信”更可以说是新媒体的杰出代表。一些高校已率先进行尝试,在微信平台上认证官方账号,并以此渠道传播优秀文化、倡导先进思想。事无十全十美,需明确微信作为教育载体并非完美无缺,依然存在不小的隐患。

(一)“微信”如何消解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成效

微信作为一种对象覆盖广、信息多样化的社交软件,其对学生各方面带来的影响不可估量,而且这种影响如今不减反增。微信在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契机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危机。面对新问题,必须要能正确分析,才能及时作出应对之策。总的来说,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以下难题:

1.微信的传播方式易造成错误思想泛滥化

大学生在使用新媒体时,不仅仅是在发布信息,更多的是获取信息。微信传播所具有的即时性和偶然性特点,正如一把双刃剑。相较于传统媒介,微信一旦被用于传递不良信息,其造成的影响范围会更广泛、效果也会更加深刻。微信传播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特别是针对一些社会舆论热点问题和突发性风险事件,微信对错误信息的高效传播更可能误导广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和价值判断。鉴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寻求的是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在应对突发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引导时必然存在考虑不周的情况。如果不能提高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前期筹备工作的针对性和全面性,那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必受微信潜存隐患的掣肘。

2.微信的运行方式易导致人际关系冷淡化

微信主要依赖于网络,运行在电脑和手机设备

上。微信运行特点会影响微信使用者行为模式,使其成为所谓的“低头族”。虽说微信可以实现平等高效的沟通,但大学生一旦过多地依赖微信完成人际交流,那么很可能导致现实中人与人之间关系逐渐冷漠。“线上相熟,线下默然”的问题也是存在已久。如此一来,不仅不能达到预设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目标,还有继续削弱教育成效的风险。微信多样化的功能会将个人的行为和思想的表达局限在社交软件上,最后大学生的活动空间也只会越来越狭窄。这就要求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要保证成效,关注个体差异,同时又要适度,不能让学生过于依赖微信。

3.用户的媒介素养会影响信息传播有效性

微信使用者身上存在媒介素养不足的问题,这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造成严重困扰。微信使用者包括传播者、受众两方面。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作为传播者,对微信了解不够深刻,无法对自身传播的信息作出科学评价和规范。这不仅无法从信息源头保证正确性,而且很难对学生进行及时的思想疏导。另一方面,多数大学生作为受众易受不良信息影响,缺乏相应的信息分析、处理能力,无法对网络信息进行正确区分。这种问题可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们对现实、真理和自我的态度并侵入人的潜意识[2]98。进而会造成信息的错误传播和互相误导,进而形成恶性循环,影响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因此,高校借微信平台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时,应当鼓励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学习信息技术、熟悉新媒体运行机制,引导受教育者积极提高自身的媒介素质,方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播。

(二)“微信”延伸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何以可能

微信作为一种媒介又兼有诸多实用功能,且各部分功能相互之间又紧密相联、相互渗透。微信不仅能通过音频、视频、图片和文字精准、快捷地发送信息,还支持分享、推送等多项功能操作。只有把握好微信这一载体,才能真正认识其对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和影响。微信之所以能成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途径正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

1.微信的便捷性有助于推动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

微信便捷性是指微信借助同时搭载在电脑和手机终端的优势,可以通过文字、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快捷便利、随时随地发送讯息,实现交流。如实时语音功能,拍照上传功能等都具有快捷的特征,这是其它新媒体无法比拟的。微信不仅具有速度和效率上的优点,更重要的是这种特性有助于打破了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受到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它以简便操作和短时交流调剂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乏味,这正适应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需求。同时微信作为一种较为成熟的教育新载体,可以通过手机客户终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而手机又是大学生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可以于无形中调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利用大学校园中的教育因素来对学生进行教育、熏陶。这样有利于促使大学生在预先创设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情境中敞开心扉,自发学习,提升自我认知。

2.微信的互动性有助于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形成

高校思想政教育目标主要围绕教育对象主体性的培育。单方面地对学生灌输再多的知识是无用的。因为知识需不断更新,若不能学为所用,终是空谈。只有通过帮大学生树立主体意识和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才能使其更好适应现实需要。微信等新媒体的出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开始觉醒,他们希望与教师平等交流[3]82。微信作为新的教育载体,具有一定的互动性。这能够改变传统的单向交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主客体之间的多方交流。借助微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无形中有利于促进拉近受教育者与社会、学校、老师之间的距离,建立起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网。频繁的互动交流,会让大学生感到自己是社会的成员、是学校的优秀组成部分,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从而去促进受教育者主体性的形成和发展。

3.微信的开放性有助于加强受教育者自主性的培养

所谓自主性,是指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在接触到教育内容后,所做出的主动的选择、整合、内化和外化等一系列反应。教育对象是否能主动接受教育内容是把握思想政治教育成效的关键标准。若是教育对象不能主动接受教育,那么教育的目的自然难以实现。现实中,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能否得到发挥往往受传统的教育方式制衡,受教育者积极性和自主性难以在传统教育模式的枷锁中得以形成和发展。而与这种陈旧的教育模式相比,受教育者自主、自尊的需要在微信的使用中得到了满足,其开放性特点使得受教育者在面对多重信息时自主反应、自主选择、自主整合出正确的观念和要求,并能自觉主动地将其内化。微信平台给予了受教育者极大的自由空间,受教育者对自己行为负责,他参与教学与否、参与程度如何完全由他个人做出决定并采取行动。所以说,微信开放性

与培养学生自主性的目标相符合。

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与“微信”的契合

高校在运用微信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过程中,不仅要积极探索微信的教育功能,还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正确舆论方向。微信功能并非一成不变,现今仍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借助微信开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仍处于摸索阶段。

(一)遵循基本原则

问题固然不可回避,但具体问题需要根据具体的情况进行讨论。俗话说“万变不离其宗”,各色问题的出现无外乎是偏离了中心指导思想。从宏观上看,必须需把握以下原则:

1.正确处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次性原则

所谓主次问题正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里“隐性”与“显性”两种不同教育方式谁主谁次问题。两者在教育的方式上虽有所不同,但在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上二者是一致的,它们之间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弥补彼此的缺陷和不足。因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必须合理发挥二者功效,不可顾此失彼。一方面,思想者政治教育继续以显性手段为主。虽然显性教育方式弊端逐渐凸显。然而,高校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传授的思想观念、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仍是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体现,不可轻易被其他传授渠道所代替。另一方面,加强“隐性”与“显性”衔接和配合。显性思想政治教育虽然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但还需要借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作为辅助,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弥补其不足,使教育内容更平易近人。同时,隐性教育更需要依据当代社会发展实际状况和学生心理需求将其成功转化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2.坚定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原则

这里的方向性原则指的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不能偏离正确的指导方向。国家通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导,目的是为了是大学生能够更明确社会各阶级之间的关系。树立正确的阶级意识,维护整个社会阶级关系的稳定。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始终具有着鲜明的政治性。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是借助微信平台,通过多种信息文本载体,在沟通过程中间接地、委婉地施教。“隐性”与“显性”在这一点上诉求不一样,后者侧重要求做到理论讲授一清二楚,内容灌输直截了当。但是这并不是说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在具体教育过程中因此能不清不楚。所以说,在运用“微信”这一新媒体教育手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能单方面强调隐性教育,而忽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

(二)创新契合路径

微信是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应用的新载体,人们对它的探讨与运用并不熟练。这种不稳定性意味着风险与机遇并存。故此,高校应当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时代发展的特征,充分、合理地利用好现有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并在此基础上,认真挖掘、科学探索、大胆采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开发微信载体具备的思想政治教育功效。

第一,整合教育资源,优化隐性思想政治功效。微信不是对原有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否定,而是在其基础上的创新。这种创新是将高校原有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微信恰到好处地结合起来。首先,高校要创建真正集思辨、创新和乐趣融为一体的高校思政微信公众平台。定期推送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主题视频、微文本等,引导学生思想动态。其次,在公众号内不定期开展“政治理论有奖问答”、“形势热点知识竞赛”等微信互动游戏环节。微信能够将这种传统的寓教于乐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焕发新活力。同时,微信公众平台的后台管理便捷,可以实现即问即答。学校可适当组织类似“深夜电台”的谈心互动环节,鼓励学生将思想、学习和生活上的困惑,激发学生解惑的自主性。

第二,发挥特色功能,提升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微信朋友圈是微信的独特功能,也是个人思想动态的真实写照。学生有很多不太方便直接跟老师反映的问题,往往展露在微信朋友圈。通过微信相互关注,既能拉近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间的距离,也更便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一方面,教育者能够通过日常朋友圈动态的发布,以自身行为给学生树立标杆。另一方面,教育者也可借微信朋友圈及时了解和把握学生的关注焦点和思想动态,从而使隐性思想政治工作更能把握主动权、更符合实际需要。此外,微信可以组建微信群组,这是一个既公开又相对隐私的谈话空间。面对包括“南海”、“藏独”等问题在内的社会热点话题,思想政治教育者可借微信恰到好处地引导话题讨论与思想交流。既不过于干涉,又能使其得出正确认识。

第三,鼓励研究创新,确保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性。基于微信与流媒体链接的一体化,高校可以尝试将微信平台内容建构与思政课的微课建设相结合,实

现思政微课向网络延伸和拓展。同时,除了实践创新,高校也要关注理论研究。高校可多设置与微信运用相关科研项目立项,鼓励学者们于对微信的研究与应用。借传播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把微信发展为传播正能量的高效途径,不断拓展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空间。

总而言之,微信作为媒介技术对延伸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有着重要作用。不过,微信虽是科技进步的成果,其背后潜在的技术异化风险仍不容忽视。微信的确有助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但它也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置于开放的信息空间中。如此一来,人们不可避免地会受到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袭,这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说是不小的挑战。因此,在高校具体运用微信辅助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客观原则,科学对待微信,扬长避短,避免过度依赖技术,防止陷入“工具至上”的错误偏向中,促使基于微信平台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完善。

[1]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4-5.

[2]葛彬超,王芹.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的媒介行为及教育机制[J].惠州学院学报,2016,36(2):95-98.

[3]郑培钢,曹新燕.运用微信平台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探析[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7(4):81-84.

【责任编辑:孙健】

Study on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fluenced by WeChat

HAN Qian
(College of Marxism,South China Norm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631,Guangdong China)

In the contex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the new media makes the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more and more complex.As a new means of media education,WeChat's nature is neutral.The key to the success of the hidde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ith the help of WeChat platform lies in whether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ers adhere to the correct value orientation in the process of using the tool.Only when we grasp the basic principles can we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the help of WeChat platform.

implici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WeChat;new media

G641

A

1671-5934(2016)05-0021-05

2016-09-01

韩谦(1993-),男,河南南阳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与媒介哲学。

猜你喜欢

受教育者显性隐性
少数民族地区初中数学学习弱势学生的成因分析及转化对策的研究
浅谈初中语文“三段六步”教学法的策略
隐性就业歧视的司法认定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显性激励与隐性激励对管理绩效的影响
社会权显性入宪之思考
刍议隐性采访
新闻报道隐性失实的四种表现
显性的写作,隐性的积累——浅谈学生写作动力的激发和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