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自然动画世界性创作的内涵

2016-04-12张先云

韶关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警钟和谐反思

张先云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试论自然动画世界性创作的内涵

张先云

(安徽师范大学 文学院, 安徽 芜湖 241000)

摘要:20世纪80年代后,自然动画创作汇成强大的世界性潮流。认真梳理国外大自然主题的动画精品,从敲响生态失衡人类灾难的长鸣警钟、着眼保护动物尊重自然的深刻反思、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的三个不同视角探讨其题材提炼、角度选择、形象创造、主题挖掘等内容层面的成功经验,对于中国动画创作不无启示意义。

关键词:自然动画;警钟;反思;和谐

20世纪末以来动画创作中出现了一股强大的世界性潮流:自然动画精彩纷呈,取得了引人瞩目的成就。所谓自然动画并非那些以自然山水和拟人化的动物世界为表现对象的作品,而是以生态平衡、和谐共生为旨归,通过生动的艺术形象来考察、反思人与自然关系的动画[1]。最早的自然动画是1942年美国迪斯尼的《小鹿斑比》。此片中动物都本性善良,森林里原本是气氛和谐的欢乐景象,是人类带枪闯入森林,屠杀了他们的亲人、摧毁了他们的家园。小鹿斑比与它的森林伙伴一起远离人类,重新寻找自己的生存乐土,并在神奇的自然景观中相互关爱,抚平内心的创伤。动画片表现了动物们的温馨可爱,也批判了人类出于一己之利对大自然的无情伤害。

20世纪80年代之后,自然动画创作成为世界性现象,是由于下列因素的合力所致:工业文明的飞速发展,自然资源的空前损耗,恶化的生态环境给人类敲响了警钟,1972年联合国环境会议也发出了警告:“只有一个地球”;有识之士越来越重视探讨人类如何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绿色运动,环境伦理学,生态主义批评蓬勃发展;许多作家艺术家怀着强烈的忧患意识,审视着人与自然、经济发展与生态平衡的关系,各类文艺作品中的生态意识大大强化;动画自身的制作水平、艺术表现力日益成熟,特别是日本动画的异军突起。因此,自然动画创作形成蓬勃兴旺、高潮迭起的局面。

美国的自然动画成绩突出,无论迪士尼、皮克斯还是梦工厂都推出大量作品,如《小马王》、《马达加斯加》、《冰河世纪》、《丛林大反攻》、《篱笆墙外》等等,而且内涵深厚、制作精美。欧美其他国家也涌现出不少自然动画佳作,法国的《青蛙的预言》、《想做熊的孩子》,英国的《超级无敌掌门狗》等内涵丰厚、形式上也各有特色。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里德里克·贝克的自然动画创作也别具一格。自然动画在“崇木”的日本更有着丰厚的生存土壤,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动画之父”手冢治虫就在《森林大帝》中将人和动物、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思索展现给观众。80年代以降,以“环保教父”宫崎骏为代表的吉力卜工作室产生了世界性影响的大量作品,许多是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揭示社会发展进程中的生态问题。

自然动画创作的世界性潮流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展现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一、敲响生态失衡、人类灾难的长鸣警钟

警钟为“人类中心主义”而鸣。美国史学家怀特指出“犹太——基督教的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圣经》的创世纪故事里记载:“上帝说,我要照我的形象,按着我的样式造人”,鼓励人“以统治者的态度对待自然”, 因而人成了自然界的主宰,这一观念“构成了我们一切信念和价值观的基础”[1]。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不断膨胀,导致了人与大自然的不协调,生态平衡被破坏,诸如动植物物种不断减少、空气污染、土地沙漠化、水资源恶化等问题纷纷出现。人们开始意识到把自然环境纯粹当作人类实现自身经济目的的手段和工具,其结果只会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破裂,导致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正如印度圣雄甘地所说:“地球可以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无法满足人类的贪婪!”

自然动画影片对人类中心主义批判,其锋芒集中在人类在现代化进程中只顾自己的生存发展,把其他物种及自然环境只当作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而且毫不爱惜“工具”所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例如:美国动画《丛林大反攻》、《篱笆墙外》和日本动画《平成狸合战》都是以现代都市的扩张挤压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为背景,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从动物的视角来演绎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永恒而常新的话题。由于人类砍伐森林、拓展城市,让原本在优美的自然田园里过着和平宁静生活的动物们失去了存身之地,他们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了不满和抗争。《篱笆墙外》中的浣熊、大熊和以乌龟为首领的小动物们越过篱笆墙进入住宅区,以“你占我土地,我偷你食物”的方式抗拒、报复人类,又被人类的美味所征服。如果说《篱笆墙外》的反抗其实是野生动物们以非和平的方式融入了人类生活,《丛林大反攻》和《平成狸合战》则对人类无视他们的存在发出了呐喊和抗争。前者是面对疯狂的猎手的狩猎,以熊兄鹿弟为首的动物们感受到生存危机,团结起来打了一场击退入侵者的反击战;后者是被人类无止境的开发逼得走投无路的狸猫们团结起来,运用传统的幻术来保卫自己最后的家园,结局是以失败告终。两者都是动物用自己的方式质疑人类的行为。

上述两部动画片中的动物对于人类侵占它们生存的家园,发出的呐喊、进行的抗争,已经化为轻松的喜剧。因而,“呐喊”、“抗争”,只是小心翼翼的提醒和无可奈何的感伤。《小马王》中美国西部大开发时期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对土著印第安居民的迫害,通过主角斯比瑞特成功的抗争给予的批判则相当尖锐。斯比瑞特是一匹充满野性的小马,一望无际的草原和无拘无束的生存方式养育了一个融入自然、崇尚自由的精灵。面对开拓者毫无顾忌的推进,桀骜不驯的斯比瑞特不甘心像那些同类一样任凭人类摆布。对自由的捍卫成为它生命的主旋律:拒绝被驯服,它出人意料地冲出军营的牢笼;为了印第安友人和恋人的自由,它不惜牺牲自己;在面临绝境时,它用超越生命极限的飞越峡谷深渊来表达对自由的向往。它以永不服输、永不放弃的态度战胜了入侵者,最终赢得对手的尊重。该片是在以西方价值观的精髓“自由、平等”来诠释人与自然的关系。

更尖锐的批判来自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他在一系列动画中竭力揭示现代文明发展所造成的生态灾难。宫大师认为,如果缺少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态度,工业发展科技进步会适得其反,伤及人类自身。《风之谷》前所未有地描绘了“世界末日”之后的景象,末日的元凶是高科技武器“巨神兵”,人类智慧的结晶将人类的文明毁于一旦。该片的主要矛盾冲突就是在劫后残余、毒气弥漫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人与动植物之间争取最后未受污染的生存空间。而人类视作毒气弥漫渊薮的菌类森林“腐海”,其实是默默地在净化被人类污染的空气和土壤。发人深省的是,2013年,宫崎骏接受记者专访时坦承,他在《风之谷》时所思索的纷争和环境破坏问题,可能快要成为现实。不过,他也强调,不必为此感到失落,“只要有喜欢的人、好好吃饭、爱护孩子,这样活着就可以。”[2]

的确,无需悲观,相信生活会更美好,但警钟应当长鸣。这些自然动画以生动丰富的情节、个性色彩鲜明的形象给人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在警醒人类,防止生态灾难的出现。

二、着眼保护动物、尊重自然的深刻反思

在生态主义的视野中,保护动物、尊重自然是一个涉及到人类未来命运的大问题。动画片因为主要面向的受众群体是少年儿童,动物形象历来在其中占有很大分量,自然动画中也同样有许多作品描写人与动物的故事,成为观照人与自然关系的特定视角。日本动画片《森林大帝》、英国动画片《超级无敌掌门狗》和美国动画片《蜜蜂总动员》、《里约大冒险》,各自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反思人与动物的关系。

大自然生态系统是相互关联的一个整体,不同物种之间相生相克、环环相扣构成了生物链的关系。人为了生存,不能不吃其他生物,包括植物,也包括动物,这并没有破坏生态平衡的基本原则。但是,人又是有思维能力的最高级动物,这种得天独厚的智力和能力使人类处在生物链的特殊环节上,人作为生物的一分子要对所有生命负责,应该承担起保护自然物的责任。但人们对于这一点认识未必一致,《森林大帝》、《超级无敌掌门狗》就着眼于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森林大帝》中的小狮子鲁内的都市漂流就让它见识了人与人的不同:有人善待动物;也有人虐待动物、鞭打动物,“究竟那一种是人类真正的样子呢?”在寻找人类能源的希望“月光石”的过程中同样显示了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与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任意猎杀动物、肆无忌惮破坏环境两种态度的尖锐对立。因为前者的存在,才有了森林之王白狮子的倾力相助,才有了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理想境界;因为后者的存在更需要我们认真反思。

《超级无敌掌门狗》中怎样处置偷吃蔬菜已泛滥成灾的兔子,也体现出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华莱士的办法是制作各种捕捉兔子的机械,活捉兔子然后圈养起来,即使不堪重负也从未想到要结束它们的生命;维克多却主张用猎杀的手段来减少泛滥的兔子数量,成天只想着使用武力。美国生态思想史家唐纳德·沃斯特(Donald Worster)认为:生态思想自18世纪以来一直贯穿着两种对立的自然观,一种是阿卡狄亚式的,一种是帝国式的。前者以生命为中心,后者以人类为中心[3]。本片中的对立观念正是这不同自然观的体现,华莱士秉持阿卡狄亚式的自然观,承认各种生命的内在价值,呵护生命、敬畏生命。该片更为深入而独到的思考是改造兔子的失败。华莱士发明洗脑机试图转变兔子爱吃蔬菜的思想,以便从根本上解除兔子的威胁。洗脑机的出现是人类使用非暴力的科技手段改造动物、征服自然的美好愿望。洗脑的失败说明尽管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使人类容易产生有能力主宰一切的误判,其实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自然。人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就应当尊重自然的生态规律和内在价值,对原始森林的掠夺性开采、草原的农耕化改造形成沙漠化等都是人不尊重自然规律造成的恶果。

如果说上述动画还停留于较浅显层次的思考,一些自然动画更着重于思考人与动物互相依存,又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不同位置的复杂关系。《蜜蜂大电影》是从蜜蜂的角度来质疑诘问人类的行为,设计了令人匪夷所思的蜜蜂与人类打官司的情节核心。人与蜜蜂成为法庭上的控辩双方,这看上去异常荒唐的场面,成为两种截然不同观念的交锋:人是否有权利占有蜜蜂的劳动果实——蜂蜜。这场官司的结果令人难以置信,蜜蜂状告人类理由成立,对蜂蜜的占有是非法的,法庭判决停止侵权行为。但蜜蜂的诉讼胜利却远非结局的美满。蜜蜂们停止采蜜,花粉没有了授粉者被截断了繁衍途径,导致了一场鲜花濒临灭绝的生态灾难,打赢了官司的蜜蜂们为了自身的生存需要十万火急地恢复酿蜜。影片的结局再次出人预料地提出了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大自然的生态系统中,任何生命都有自己的特定位置,成为整个生态链条中的一环,环环相扣,和谐共生。违反自然规律、打破生态平衡的行为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里约大冒险》中的蓝金刚鹦鹉布鲁在收养它的主人琳达那儿感受的是人类对动物态度的另一个极端——被当作宠物受到溺爱。在过分舒适的人为环境中,根本用不到的翅膀功能退化,失去了飞翔能力。布鲁失去了本能以后意外回归自然状态时险情迭出,以及对飞翔能力的向往和追求,说明将动物当宠物是人将动物纳入人类的生活方式,侵犯了动物的天性,在受到人宠爱的同时也失去了自身的自由,根本无法成为人与动物关系的理想模式。

人与动物怎样真正做到和谐相处,有许多地方值得认真反思。在这方面,自然动画已经推出了不少有思想、有分量的作品,依然还存在很广阔的艺术空间。

三、建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

联合国《人类环境宣言》指出,人与自然之间,需要的是和谐,只有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我们才有幸福的家园。以人与自然和谐为目标,展现人类幸福的家园,是另一部分自然动画的核心内容。

宫崎骏的《龙猫》将人类幸福的家园放在工业文明还没有对自然环境形成大规模伤害之前的农耕文明时代。动画片以一对天真未凿、心灵纤尘不染的小姐妹与日本传说中的大自然精灵龙猫富有浪漫色彩的心灵交流,建构了一个人与大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当5岁的小梅循迹觅踪发现了传说中的龙猫并在它肥胖的肚皮上酣然入睡时;当皋月姐妹在雨夜黄昏中与龙猫一起静静地等车时;当睡梦中的小姐妹发现龙猫们庄重地举行成长仪式,入土的种子眼看着化为参天大树时;当龙猫公车将皋月瞬间找到迷路的妹妹并将他们送到住院的母亲身边时,观众感受到的是人与自然融为一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20多年后,在三维动画已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今天,这部用水彩画出来的动画片,依然美仑美奂,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观众。

欧美的自然动画常常将目光投向《圣经》中的“伊甸园”。美国儿童文学作家弗朗西斯·霍奇森·伯内特认为,“回归伊甸园即意味着人回到了与自然和谐统一平等共处的生态系统,人对自然是尊重和爱护的,人与自然是互惠互利互相关爱的,而且人作为生物的一分子要对所有生命负责。”[4]亚当和夏娃在伊甸园中的生活,被看作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理想状态。人回到了与自然和谐统一平等共处的生态系统,即意味着回归伊甸园。美国动画《冰河世纪》和法国动画《青蛙的预言》就是这样的作品。

《冰河世纪》将人类幸福的家园放在人类文明史前,自然环境的恶劣、物质文明尚未起步的状态并不妨碍探寻人与自然、人与动物的合理关系。人类常以“万物的灵长”自居,认为自己处在世界的中心位置,其他自然生命都是为人而存在的。动画片以长毛象曼尼、剑齿虎迭戈、树獭希德送一个人类婴儿回家过程中妙趣横生的故事,颠覆了人类早已习以为常的观念。影片出乎意料之外地将人类放在被救助者的位置,虽然被动物救助的只是刚刚蹒跚学步的婴儿;人类整体上还处在没有语言的低级发展阶段,动物倒个个能说会道,与长毛象曼尼和剑齿虎相比显然处在弱者的位置。《冰河世纪》透过生动的形象、曲折的故事,融入浓郁的喜剧氛围,表现了用友爱来化解矛盾以至仇恨,希望自然界万物能够和谐共生的理念。

《青蛙的预言》则在虚拟时空里模拟“诺亚方舟”的环境。在漫无边际的洪水席卷一切时,那只四层谷仓成了船长费迪南一家和大大小小动物的“诺亚方舟”。《圣经》讲到诺亚方舟时关注的是人类受到的“天谴”和仁慈的上帝为世间万物留下的一线生机,动画片则在封闭的生存空间里让诸多生物同舟共济,来思考人类和动物的关系。在空间有限的方舟里,费迪南一家为动物们提供了避难的场所和食物,也是行为规则的制定者,毫无疑问处在核心位置。但费迪南并不是动物命运的主宰者,而只是这个特殊空间的管理者,因而采取了宽容一切的态度。当食肉动物不愿放过身边的美味,两次发动暴动以满足食肉的欲望时,费迪南坚决制止他们的非分之想,却宽容了肇事者,尽管后一次险些让他丧身洪水。他甚至阻止了愤怒的动物们对那只令人厌恶、挑动鳄鱼群攻击方舟的乌龟进行末日审判。影片的思路是在相互依存的生存环境中必须要有妥协、要有忍让,才能和平共处,这是艺术家将人和动物放在一个虚拟的环境中思考所得出的答案。

两部自然动画都是将时空从生态环境已经失去平衡的现代社会往前推,寻找人类尚未以大自然主人自居、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时代,为理想生态环境的形成提供启示和借鉴。“回归伊甸园”是为了人类的“现在以及未来千秋万代”。

与回溯某个历史时刻的理想化环境不同,加拿大动画大师弗里德里克·巴克致力描绘现实生活中为创建理想的自然环境做出的不懈努力。《种树人》描绘独居的牧羊人布非耶,为将一片由于人类过度开发而形成的荒野重新变为绿洲,他付出了后半生全部的精力和汗水,也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寂寞和痛苦。当荒野再次成为郁郁葱葱的森林时,观众感受到的不仅是牧羊人为维护自然健康的生态环境倾注的心血,也无疑寄寓了巴克对大自然全部的热爱和希望。

自然动画电影中目前还没有看到科技高度发达状态下,现代文明社会的“伊甸园”,我们盼望着这样的世界早日实现。

四、结语

在“内容是王”日益成为中国动画人共识的今天,认真梳理国外大自然主题的动画精品,探讨其题材提炼、角度选择、形象创造、主题挖掘等内容层面的成功经验,对于曾经辉煌、一度失落、正开始急起直追的中国动画创作不无启示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诺.生态危机的思想文化根源—当代西方生态思潮的核心问题[J].南京大报,2006(4):37-46.

[2]宫崎骏.宫崎骏哀叹:《风之谷》环境悲剧将成真[EB/OL].[2013-07-22].http://yule.sohu.com/20130722/n382234030.shtml.

[3]黄汉平,郝媛媛.从追寻伊甸园所想到的:兼谈生态批评的当代意义[J].当代文坛,2004(1):18-19.

[4]李楠.回归伊甸园—生态整体主义视野中的《秘密花园》[J].河海大报,2010(1):78-81.

(责任编辑:宁 原)

Reflections on the Connotation of the World Creation of Natural Animation

ZHANG Xian-yu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hui Normal University, Wuhu 241000, Anhui, China)

Abstract:In 1980s, the natural animation creation merged into a strong trend of the world. Carefully combing foreign nature theme animation boutique, from sounded a profound reflection on the alarm bells ringing, focusing on animal protection respect for nature of the human disasters in the ecological imbalance, build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between man and nature the ideal state of three different perspectives to explore the theme refining,choose the angle, shaped like the successful experience of creation, excavation of the theme content level, for Chinas animation is not without significance.

Key words:natural animation; alarm; reflection; harmony

中图分类号:J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1-0047-05

[收稿日期]2015-10-2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项目“大自然文学的动画改编研究”(10YJA760076)

[作者简介]张先云(1952-),男,安徽芜湖人,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中国现代文学与影视艺术。

猜你喜欢

警钟和谐反思
警钟须长鸣
新课改下如何建立高效和有效的高中体育课堂教学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构建社会主义新型和谐劳动关系实证研究
对班主任管理的几点看法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中学生早恋案例分析及反思
新时期中学美术课教学方法的思考
警钟:不要像她们一样,被骗惨了
抗生素末日敲响的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