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诗人马祖常题画诗之创获
2016-04-12朱胜楠
朱胜楠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00)
西域诗人马祖常题画诗之创获
朱胜楠
(辽宁师范大学 文学院, 辽宁 大连 116000)
摘要:元代后期著名少数民族诗人马祖常生活在民族大碰撞、大融合的时代,深受汉文化的熏陶,诗画皆通,具有深厚的文化素养。其题画诗博采众长,或对画作进行细致描绘,或把人物融入历史环境中,或借画言志,以诗寓意,最突出的就是以少数民族诗人独特的视角审视画作,赋予其深刻内涵。在元代这样一个多元文化的背景下,马祖常的题画诗独具一格,意蕴深厚,对其他题画诗作家创作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具有不朽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题画诗;马祖常;诗歌特点
题画诗的历史源远流长,它发源于魏晋,发展于唐宋,鼎盛于元朝。据清朝陈邦彦《御定历代题画诗类》收题画诗约九千首,唐宋1 253首,金88首,而元朝则有3 798首,占了总数的近42%[1]。题画诗作为一种诗画相连的文学形式,是诗与画相互融合的具体表现,即在画面的空白部分画家本人题诗,或为别人题诗。诗不仅咏叹画的意境,也可以表现人生;画不仅摹写自然,也可以凸现诗蕴。诗画相生,诗与画的紧密结合使得题画诗始终根植于诗歌与绘画巧妙融合的肥沃土壤中。到了元代,画上题诗,已渐渐形成一种风气。由于这个异族统治的大元王朝特殊的政治文化环境,文人志士的人生观、价值观遭到冲击碰撞,他们将更多的精力投注在诗歌、绘画等文化领域,借助诗歌、绘画等来寄托情感,抚慰抑郁的苦闷心灵。而题画诗在这时便成为元代文人们交游唱和、表情达意的工具,渐渐发展成熟起来,甚至成为元代文人经久不衰的诗题。元代的题画诗取得了巨大艺术成就,它不再局限于对诗画的鉴赏,而是由此生发开来,关注现实,表达情志,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元代诗坛的特殊性不仅在于特殊的政治文化土壤,还在于其诗人身份的与众不同。一批少数民族诗人涌上诗坛,各呈奇才,成为元代诗坛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舍弓马而事诗书”,学习汉族语言,熟读儒家经典,带着少数民族独有的民族品格去创作诗词,成为元代后期诗人中的中坚力量。他们一改汉族诗人的诗歌风气,把本民族的民族特点融入诗歌创作中,明显别有一番韵味。在这些少数民族诗人中,有许多诗画兼备的诗人,马祖常就是其中杰出的诗人之一,他创作了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题画诗,为元朝题画诗注入了新的活力。
马祖常(1279 -1338),字伯庸,号石田,其先世为西域雍古部人,“幼有异禀年六七即知读书”[2]。聪颖好学的他从小就受到汉文化及儒家思想的熏陶,娴熟百家典籍,经史皆通。因此他能在延祐二年的会试上一鸣惊人,能“巍然之一科之首”[3]。幼年时期,马祖常一直追随父亲居于任官之地,居无定所。入仕之前,他一直过着游历大江南北,领略祖国秀美风光的惬意生活。仕途生涯中,由于他性格豪爽,待人诚恳,也结交了当时一些名人为友,如黄溍、欧阳玄、杨载、范椁等,他们一起交游唱和,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文作品。在为官生涯中,他秉公守法、知无不言的性格使他不愿与黑暗的政治现实同流合污,也因此触怒了权贵,以致官场一直抑郁不得志,在黑暗腐败的政治斗争中,迫于无奈,三次辞官归隐。归隐后的他悠游在山林之间,躬耕于天地之间,打发无聊时光,排遣苦闷寂寞。这也为他创作出艺术成就很高的题画诗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元朝是一个题画诗发展的大繁荣的时代。这个被誉为“西北异才”的诗人马祖常,题画诗数量达八十多首,这在当时的元代诗坛虽是不足为奇,但在元代少数民族诗人群中却是一枝独秀,他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影响着整个元代后期诗坛。马祖常的这八十多首题画诗写得尤为精彩。他突破各种诗歌体式的限制,把律诗、绝句写得心应手,律诗音律和谐,绝句短小精悍。尤其是他自己也创作了两首极具代表性的骚体题画诗——《华清宫图》与《九成宫图》,这在整个元代题画诗坛甚至是整个中国古代题画诗坛中都是十分罕见的,显得极其宝贵。马祖常的题画诗不仅体裁完备,且内容丰富。内容涉及自然山水、花鸟走兽、入物故事等主题,诗人以其独特的审美眼光对这些花草树木、山川走兽进行细致敏锐的观察之后,用精炼圆润的语言将其画面诗意化,这样就为画面输入了新的血液,增添了新的活力,赋予了深刻的文化内涵,具有更高的艺术成就。纵观元代题画诗,不难发现马祖常的题画诗已在元代诗坛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他身上特有的少数民族身份、游历大江南北的经历,以及性格特征的特殊性,使得他形成独特的审美情趣,对元代诗画艺术进行重新审视、独辟蹊径,创作出了高水平、高质量、风格各异的题画诗,丰富了元代题画诗的创作。
一、以人物为主题,历史背景为衬托
元代前期诗人以人物为主题的题画诗少之又少,大都是以山水、花鸟为主题,在竹林山水间,诗人吟咏诗画,交游唱和。这些诗人的兴趣,似乎都在山水、梅竹、花鸟、走兽的创作上,而对社会人生却持一种冷漠、旁观的态度。难能可贵的是,马祖常却能独辟蹊径,在他的题画诗中出现了各色各样的人物,尤其突出的是对那些历史人物的描绘,马祖常不落窠臼、推陈出新,一反传统题画诗对人物外貌、姿态、服饰进行详尽描摹的做法,而给读者留下空白,让读者充分发挥想象力。他立足于历史人物的整个人生经历,带着历史的眼光去审视人物,把历史事件融入其中,让读者发挥联想、引起共鸣,并在头脑中去填补空白。这使得他的题画诗中的人物形象变得更加立体丰满、有血有肉,具有一种历史沧桑感。
以其《蔡琰图》其一为例:“边月还如汗月圆,龙堆沙水咽哀弦。 文姬此夕穹庐梦,应到春闺旧镜前。”(《金台集》卷四)东汉著名的才女蔡文姬,博学多才,儿时就通晓音律,十四岁诗书礼乐无不精通。然生于汉末乱世的她就注定要面对更多的无奈,离乱的社会让她流落在乱军流民中,被虏至外族,过着离家背井、屈辱不堪的生活,一生三嫁、抛亲弃子、命运坎坷。一个出身名门的女子却饱尝了在异乡异族的艰辛屈辱生活,心中的悲愤可想而知。“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悲愤诗》)的边荒让她越发思念家乡。马祖常运用对比手法,并没有直接描绘出画卷里蔡文姬她那瘦弱的身形、凄清的样貌,而是通过故乡的月亮与边疆的对比,得出“边月还如汗月圆”的结论。只要不是故乡的月亮,景色更是不能与故乡之景相比,这是诗人感同身受地把文姬的情感融入到诗中,将文姬被掳掠后的痛苦无助、孤独悲凉的心境渲染得淋漓尽致。接着诗人写文姬沉醉穹庐梦中,不愿醒来,因为只有梦中才能回到故国家园,回到自己的闺房旧镜前对镜梳妆。这两句诗人又通过梦中少女梳妆和现实的文姬独自哀愁两种形象的对比,更加凸现出文姬的心灵的孤独。在异国他乡十二年的文姬无时无刻不希望回归故乡,忍辱含垢地痛苦等待;终日面对空旷荒原、漫漫黄沙,满腹辛酸悲苦无人可以诉说,心灵和身体上的痛苦时刻在摧残着她。马祖常在写蔡文姬的思乡之情时并没有直接描写,全诗没有一个“思念”的字眼,却能把文姬想归而又不能归的痛苦渲染得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给读者留下了广阔充分的想象空白,让读者联想到文姬悲苦的一生,以此来填充自己心中的那个蔡文姬,从而更加深刻地体会文姬的痛苦、无奈。
这种以历史背景为衬托的写法,在《李后主图》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马祖常在这首诗中没有直接描写李后主风流倜傥的外貌,而是把历史故事融入诗中,侧面描写李煜荒于国事、沉湎美色。诗中有褒有贬,既欣赏这位亡国君主的才华,又对他的荒淫误国进行批判,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再如《题吴娃图二首》,以历史上的美女吴娃为主角,马祖常在描绘她的倾城美貌时,前面只是简单的两笔模糊的刻画,而真正让读者领略到吴娃惊人的天姿是这两首诗的各后两句“一自馆娃宫怀后,仙魂都上落花枝”,“绣床白日无针线,却笑罗敷不画眉”[4]。这四句诗都从侧面突出吴娃美貌的倾国倾城。在这里马祖常再一次把历史人物置于诗中,使读者在领略吴娃美貌的同时,又可以联系吴娃祸国殃民的历史事件,去重塑评判这个吴女形象。
二、以诗寓意,借题画来寄托情志
元代进入延祐以后,整个社会关系都处在一种特殊而又紧张的状态。一些文人更是亲历官场间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元代黑暗的政治、腐朽的社会制度,让那些有志文人始终是郁郁寡欢,仕途的不得意,让他们想要排解内心的苦闷寂寞,于是他们就将审美眼光转向书法、绘画,这同时也促进了画上题诗的兴盛与繁荣。长期游历中原大地的色目诗人马祖常,虽身份地位比汉族文人高,但是他并没有完全逃脱汉族文人的悲惨命运。这个充满杀戮,等级森严、黑暗腐败的大元王朝,让这个从小就深受儒家文化浸染的西域诗人“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济世安邦的大业得不到实现。因此他和其他汉族文人一样选择隐匿山林、浪迹江湖,与自然山水、鸟语花香为伴,在山水田园中享受自由、安逸,同时也兼有对人生理想不得实现的愤懑与不甘,对开明政治的向往、统治阶级的批判。
如《山水图》:“石壁云生树,涛江雨暗船。居人属仙籍,长负免丁钱。”(《金台集》卷四)马祖常开篇就给我们描绘一幕如仙境般的美景:高耸的悬崖峭壁间云雾缭绕,郁郁葱葱的树木从远处看来像是生长在云朵里一样。接着笔锋突然一转,打破了安静祥和的美景,写一叶孤舟摇曳在波涛巨浪、狂风暴雨之中。在这样一动一静的美景中诗人触情生情,联想到的是民间的疾苦。在这样的世外桃源的仙境居住,无须缴纳繁重的赋税,定然是过着自由安逸的生活。诗歌的前两句营造出一种沉郁苍茫的氛围,后两句画龙点睛,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心、对剥削人民的统治者狂征暴敛的怨恨和批判,以及对开明政治的向往。
马祖常也有一组题画诗《四爱图》(《金台集》卷四)写的尤为出色:
《兰》:湘累能楚辞,猗兰为之佩。千载得涪翁,幽姿未憔悴。《莲》:莹肤中含滋,鲜彩外发藻。晚红泳池酣,画船歌岸袅。《菊》:的历黄金华,秋日媚阶径。南山种秫翁,饮酒不得尽。《梅》:铁色僵万木,江南梅有花。枯鲜撷古锦,明英冠春葩。
“四爱”即对“兰”、“莲”、“菊”、“梅”的喜爱。在元代诗人虞集的《四爱题咏序》中有解释:“晋陶潜爱菊、宋周敦颐爱莲、宋林逋爱梅、宋黄庭坚爱兰,谓之四爱。”[5]这四首题画诗中的“四爱”与之相同,每一种花都被诗人赋予特殊的意义。写兰花的清幽美丽,芳香怡人,追忆了两位和“兰”有着不解之缘的诗人屈原和黄庭坚,寄托着诗人向往兰花那样坚持忠贞操守,保持品行的高洁情志。写莲花的晶莹剔透的花瓣、娇艳欲滴的花朵,突出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形象,是诗人理想人格的象征。写菊花的雍容华贵、寒霜傲骨,寄托诗人向往隐居山林,不问世俗的“世外桃源”。写梅花的与众不同,在万物僵如木的冬天,梅花却能“明英冠春葩”突出耐寒坚韧品性。花品如人品,诗人表面上是描写这四种花,实际上则是表达自己如花般的情志。
三 、独特马绘画的选取,凸现民族特色
马祖常的先世是西域雍古部族,雍古部族虽是游牧民族,但长期生活在中原大地的马祖常并没有亲身经历过草原的游牧生活,他的思想和文化反而受到汉民族的深刻影响,这些并没有阻碍他对自身民族文化的认同,祖先血液的传承让他对草原的牛马、乳酪、奶酒、毡帐等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切感。在诗歌的意象取向上他喜欢吟咏与草原游牧生活有关的意象,其中,马意象竟达200 多次之多。当他面对绘画作品时,更多的选择是带有本民族特色的以“马”为主题的绘画作品来题诗。“马”作为游牧民族的象征,被赋予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多次出现在他的题画诗中,并散发着一种具有独特而又顽强的生命力。如《瘦马图》:“营司牵浴柳边池,玉沫垂衔步较迟。洗到箭瘢应有恨,将军忘却未侯时。”(《金台集》卷四)诗中描绘的是一匹曾跟随主人征战沙场、浴血奋战的战马,主人的伟大战绩在它身上留下了累累战伤,然而当年的主人功成名就如今变成了人人敬仰的大将军,而它却伤痕累累、老态龙钟,不能驰骋沙场的遗憾以及被主人遗弃的痛苦充斥诗的字里行间。诗人表面对老马被遗弃的悲哀报以同情,实则是以马喻人,借题画诗为那些为国家鞠躬尽瘁、呕心沥血的贤良将相鸣不平,在元代社会后期,官场的腐败、社会的黑暗,让那些国家栋梁时时遭遇不平之事,遭陷害、贬谪,无奈归隐,甚至被迫害致死,就连诗人自身也没能逃脱这样的命运,秉性耿直的马祖常不仅同情这些功臣名将,还包含着自身的自哀自怜,更是对元代黑暗社会血泪的控诉。
又如其《龙眠画马》一诗中写道:“ 海国秋生汉使槎,麝煤谁画濯龙驹。只今圣主如文帝,留待时巡驾鼓车。”(《金台集》卷四)诗中描绘了一群飒爽风姿的骏马衷心候主的场面,表面写的是骏马的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实则暗示那些抑郁不得志的贤良将士,他们满腔热血、丹心报国,希望能遇到自己的伯乐——贤明的君主而辅佐左右,一展抱负,实现济世安邦的人生理想。然现实的不公、命运的不济,总是让他们徘徊在政治的边缘,因此他们也只有无奈地选择等待、等待明君、等待重用。
四、结语
中国的题画诗,可以说是世界艺术史上的一种特殊的美学现象。文学与美术的完美结合使诗画互补,意蕴相承。画意无法尽者,以诗继之。在画面上,诗和画契合无间、浑然一体。在诗的意境上,诗情画意、相映成趣。从而使有限的画面具有无限的意蕴。马祖常作为一位少数民族诗人,以他独特民族风格的题画诗跻身于元代诗坛。“少数民族作家在自己的祖宗之地是主人,客人的身份变成主人的身份,文学的形态就完全变了。民族身份使他们与汉族诗人发生了换位思维,从而给中国文学注入新的发展动力,产生新的精彩。”[6]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与风格形成了他诗歌的情感基调,传统题画诗中的山水竹林、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经马祖常的笔调渲染,就具有了独特的民族特色。马祖常总是从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去解读绘画作品,用少数民族特有的豪迈、洒脱去探寻画里画外的韵味。诗歌内容除了饱含对开明盛世的向往、贤明君主的期盼,还有对黑暗政治、丑恶势力的谴责与批判。因此他的题画诗思想性非常深刻,无论是对诗歌题材的选择抑或是意象的吟咏都耐人寻味,可以说处处充满着诗人的感情,字字寄托着诗人的情志。总之,马祖常的题画诗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在元代诗坛都是独树一帜的,作为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他极具艺术魅力的题画诗,成为元代诗海一朵奇美的浪花,对元代后期以及元以后题画诗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韶华.中国古代“诗画一律”论[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313.
[2]苏天爵.滋溪文稿:卷九:元故资德大夫御史中丞赠摅忠宣宪协正功臣魏郡马文贞公墓志铭[M]//陈高华,孟繁清,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97:138.
[3]元明善.送马翰林南归序[M]//李修生.全元文:第二十四册:卷七五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288.
[4]马祖常.中州名家集:石田先生文集[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100.
[5]许绍银,许可.中国陶瓷辞典[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306.
(责任编辑:薄 言)
Study on the Acquisition of Painting Poems by the Western Poet Ma Zuchang
ZHU Sheng-nan
(College of Chinese Literature, 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 Dalian 116000, Liaoning, China)
Abstract:Ma Zuchang, from the late Yuan Dynasty famous minority poets often lived in the era of ethnic conflict and fusion, deeply influenced by the Han culture, poetry and painting are all through, has a profound cultural literacy. His poems inscribed on paintings absorb the merits of others, or to the painting were detailed description, or figures into the historical environment, let readers to imagine freely, or borrow paintings expressing, poetry meaning, the most prominent is the unique perspective of minority poets and look at paintings, given its profound connotation. In the Yuan Dynasty under such a multicultural background, Ma Zuchang’s poems are unique, profound implication; the other poems writers also produced far-reaching influence, with immortal artistic charm.
Key words:poems; Ma Zuchang; poetic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1-0030-04
[收稿日期]2015-11-13
[作者简介]朱胜楠(1989-),女,河南鹿邑人,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