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北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力量与发展路径研究
2016-04-12王桂忠
王桂忠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粤北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力量与发展路径研究
王桂忠
(韶关学院 体育学院, 广东 韶关 512005)
摘要:粤北瑶族长鼓舞具有寄托美好生活向往,提升瑶区凝聚力的作用,是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抓手和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具有强大的文化力量。应在制度上促进与保护长鼓舞文化,将长鼓舞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使长鼓舞文化进校园、进社区,开展长鼓舞文化生产性保护。
关键词:长鼓舞;文化力量;发展路径;粤北瑶族
根植粤北,留存于民间的瑶族长鼓舞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极具历史和现代价值。瑶族长鼓舞以身体活动的形式,满足人们娱乐的传统舞蹈,有着浓厚的文化符号和鲜明的民族个性特征,与粤北瑶族地区经济生活、宗教仪式、民风民俗、生产劳作、生存繁衍等方面关系密切,内涵极为丰富。
粤北瑶族长鼓舞源于盘瓠(盘古)的传说和对先祖的崇拜,粤北瑶民的长鼓舞活动大多在农历三月初三、六月初六、八月十五、十月十六举行。尤其是十月十六的“盘王节”最为盛行。“还盘王愿”三年一小愿,十二年一大愿。小愿打长鼓三天三夜,大愿则打七天七夜[1]。粤北瑶族长鼓舞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宗教文化、生产生活和传统习俗密切相关,具有非常明显的历史传承作用,特别是在民族文化和民族信仰的传承方面尤为明显。
粤北瑶族长鼓舞具有非常强烈的传统民俗与民族宗教文化内涵,可以折射出瑶族同胞的精神情趣,携带着本民族的价值观,这也使得长鼓舞文化能够成为粤北瑶族最具传统性和最具代表性的活动内容。粤北瑶族长鼓舞从早期对“盘王”的祭祀,到融入生存、生活的记述,再到以身体活动形式满足人们娱乐需求的传统舞蹈,记载和折射出瑶族同胞的历史发展进程,与粤北瑶族地区的经济生活、宗教仪式、历史文化以及瑶族生存的方式、行为特征、劳作规律等有着密切关系,极具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史学含义,是瑶族历史发展的标记物。
一、粤北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力量
(一)寄托瑶族同胞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粤北瑶族同胞长期生存在南岭山脉,面对着复杂的崇山峻岭,他们在情感上总是保持积极、乐观、向上。瑶族同胞在长鼓舞文化活动时,利用长鼓舞的音乐与舞蹈的表达,能够体验到美的愉悦,满足了瑶族同胞在放松休息、恢复体力、调节生活等方面的需要,减轻了生存的压力和情感压抑,并可营造出瑶区的和谐氛围。
瑶族长鼓舞的文化表层,带有非常浓厚民族宗教与神话色彩,透过文化表层,人们可发现长鼓舞文化体现的是瑶族同胞感恩“盘王”恩赐,歌颂前辈的勤劳勇敢,礼赞山川神祗的恩惠,祈祷风调雨顺,无灾无病。长鼓舞以群体歌舞的表现形式,呈现了粤北瑶族同胞积极向上的情怀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二)维系瑶区的精神纽带
在粤北瑶族乡镇,长鼓舞具有“拢聚民心”作用。首先,粤北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多样、民族风格鲜明,具有较强的艺术和欣赏价值。粤北瑶区的长鼓舞活动多以民族节庆的表演形式展开,也有自娱自乐的自发活动,群众基础浓厚,能够拢聚人心,增强民族自豪感。其次,粤北瑶族长鼓舞活动能够满足参与者身心娱乐需求,给参与者强烈的情感满足。参与者不一定要有高超的技艺,舞蹈的适应性和普及性比较强,人们可以在舞动中或欣赏中得到身心的愉悦和情感满足。再有,长鼓舞热闹和壮观的活动场面,容易吸引瑶族同胞的观赏,观赏的瑶族同胞如果受到感染、鼓动后,就可能随时加入长鼓舞的活动中。瑶族长鼓舞文化的这种凝聚力量,可以形成强大的民族归属感,拉近瑶族同胞间的距离,形成巨大的民族凝聚力。
(三)文化传承和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
瑶族先民多在人迹罕至的高山险谷居住,族群成员在伐木、盖房、撑木排、狩猎等方面的生活技能尤为重要。通过长鼓舞活动,瑶族年轻一代可以在欢快的氛围下接受民族生存技能教育,可以为本民族的生存繁衍提供基本保障。从精神文化和心理层面上看,长鼓舞传说是先辈为了替瑶族始祖盘瓠报仇,缅怀追念盘王而产生,表达了瑶族同胞痛失先人的悲痛心情,折射了瑶族同胞对先人的崇拜,歌颂并赞美前辈无畏艰险的英雄主义与豪迈气概。可以说,长鼓舞文化很好地表现了盘王及其后代勤劳勇敢、坚韧顽强、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所有这些对于跳长鼓舞及观看的人来说,都能产生心灵的震撼[2],这些对于展示和传承瑶族民族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民族地区新农村建设的载体
近十年来,广东省委省政府非常重视区域协调发展,粤北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社会面貌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2010年起启动的扶贫“双到”工作更是推动了粤北瑶区农村的经济与社会发展,瑶区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明显的进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仅要解决粤北瑶族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提高新农村的物质文明建设水平,更要着眼于粤北瑶族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
长鼓舞活动在粤北瑶区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能够使群体内诸多散力得以聚合,能有效消除因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差异带来的隔障,为瑶族同胞提供情感和文化交流的平台,既能够改善民族关系,又能促进民族地区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长鼓舞活动可以陶冶人的情操,促进和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与和谐建设,增强民族地区的社会凝聚力。在粤北瑶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传承长鼓舞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可以为瑶区的新农村建设提供良好的文化基础,为瑶区的和谐、团结和发展提供了文化支撑。
(五)促进粤北民族地区区域经济的发展
粤北瑶族同胞散居在南岭山脉,居住环境偏远闭塞,也间接造成瑶族文化保持着较好的传统性。长鼓舞的很多舞蹈肢体动作都是模仿穿山越岭、过溪穿谷、伐木造房、群体围猎等活动,使人们仿佛能从中看到民族历史故事以及瑶族同胞生产劳动的情景。这种相对的原生态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城市人群难以接触与了解的,瑶族长鼓舞所展现的自然生态与淳朴民族风,颇具文化的差异性和独特性,往往能吸引国内外众多旅游者前往粤北瑶族地区观光旅游,可以直接带动粤北瑶族地区的文化、经贸、物质的交流。目前,粤北少数民族地区的“盘王节”、“山歌会”、“十月朝”等民族节日,已成为集娱乐、文化、旅游、商贸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粤北瑶族地区的经济繁荣和发展。
二、传承发展粤北瑶族长鼓舞文化的路径
(一)建立保护和促进传统文化发展的制度,促进长鼓舞文化的发展
重视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新时期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挖掘和整理粤北瑶族长鼓舞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开发长鼓舞传统文化资源,做好长鼓舞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
粤北长鼓舞是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具有良好的民族文化内涵,是瑶族同胞最具有民族特色、文化特色的一项活动,挖掘、整理、发展瑶族长鼓舞文化,可以为粤北民族地区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提供文化动力。粤北民族地区的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长鼓舞文化资源的价值,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为指导,建立保护和发展长鼓舞文化的地方制度,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力度,从宏观政策上确保粤北瑶族长鼓舞文化发展,从而使人们认识到保护和传承长鼓舞文化的重要性,积极开发粤北瑶族传统文化资源,为瑶族地区新农村建设服务。
(二)与旅游业有效结合,开发长鼓舞文化旅游资源
随着民族地区民族文化旅游与生态旅游的不断发展,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完全可以成为改变当地社会经济状况的重要资源。有许多成功的案例告诉我们,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与旅游业结合,极有可能产生良好的文化效益和经济效益。
目前,粤北连南瑶族自治县“盘古王文化园”是经广东省政府批准立项的旅游扶贫重点项目,是全省唯一一个瑶族文化园。连南瑶山篝火晚会天天有演出,每逢节假日加场演出,表演的节目是以“瑶族舞曲”、“耍歌堂”、“长鼓舞”为主题的一系列瑶族歌舞节目,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欣赏价值。此外,连南县南岗排瑶,乳源县鸵鸟寨、必背镇瑶族风情度假村,均有以长鼓舞为主的瑶族歌舞演出。
粤北地区具有港、澳及珠三角地区广阔的市场,有良好的地缘优势,长鼓舞作为瑶族文化、南岭盘瓠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可以成为良好的旅游文化资源。
粤北瑶族长鼓舞的产业化发展,应在挖掘、传承、弘扬、展现民族传统文化内涵,保持长鼓舞文化生态性、民族性、人文性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将瑶族长鼓舞文化与民族生态旅游、古村落旅游、民族节庆旅游相结合,提升其在珠三角及港澳地区的知名度,打造粤北瑶族传统文化旅游品牌。
(三)与学校教育相结合,促使青少年参与
教育与民族文化是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一个多民族国家的教育,在担负人类共同文化成果传递功能的同时,不仅要担负起传递本国主体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而且同时要担负起传承本国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功能[3]。
粤北瑶区的部分学校,已经开展了本民族传统文化教育。乳源瑶族自治县民族实验学校和必背中学开设“民族常识”、“民族体育”、“民族歌舞”、“民族手工艺制作”等课程,形成了具有民族传统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体系。但多数学校尚未全面启动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粤北民族地区学校的民族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还任重道远。
1.开发校本教材,把长鼓舞纳入学校体育教育教学
相对于家庭教育、社区教育以及其他教育途径,在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方面,粤北瑶区的学校在办学条件、传统文化资源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基础。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粤北地区中小学同样在实施教育部制定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课程体系。随着社会对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视,粤北民族地区的课程改革也在发生新变化,目前“民族传统文化类课程”逐渐增加到粤北民族地区中小学的课程体系当中,其内容主要包括:语言文字、体育、文学、历史、地理、舞蹈、生产生活、科学、民风习俗等。虽然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所占比例不高,但其鲜明的特色,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指向,对加强民族文化的传承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乳源县桂头中学和乳源县民族实验学校,在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教学实践,效果明显,得到了学生与社会的好评。
充分利用瑶族长鼓舞的健身价值,将传统的长鼓舞引入到粤北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发符合当地实际、富有民族特色的校本课程和校本教材。民族文化类课程的设置,既符合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也能为粤北瑶族长鼓舞文化在青少年中传承与发展提供保障。
2.利用大课间平台,组织中小学生参加长鼓舞活动
“大课间”活动是指在推进素质教育过程中,在课间操基础上出现的一种新型课间活动形式, 与课间操相比, 大课间体育活动时间长,活动内容多,组织形式多样,练习强度适宜, 它不仅对学生紧张学习起到了调剂作用, 而且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有明显实效[4]。根据教育部的要求,我国的中小学已普遍实施了大课间活动制度。
目前,不少民族地区学校引入、改编民族传统舞蹈作为大课间的活动内容,效果良好。如湖南省龙山县华塘小学在“大课间”活动中开展“千人摆手舞”(土家族摆手舞改编),舞姿应和着密集、节奏感强烈的鼓点声。湖南省江华瑶族自治县沱江镇第一小学在2011年将长鼓舞编排成了广播体操的形式进入学生课间操。学校为每位学生配备了长鼓,并编排了第一套瑶族长鼓舞操。这套长鼓舞操包括“喜迎宾客”、“精耕细作”、“高山流水”等九节内容,根据小学生的身体特点对长鼓舞中常用的蹲、跳、转体等基本动作进行编排,让学生们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民族舞蹈的魅力[5]。
乳源县民族实验学校,2012年将长鼓舞核心动作编为长鼓舞健身操,并引入大课间活动内容,学生每人一个木制长鼓,大课间时间,全校学生统一做长鼓舞健身操,颇具民族特色,对民族文化的传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长鼓舞是集简便易行、娱乐性、趣味性、群体性于一体的运动项目。贴近中小学生的娱乐活动,长鼓舞符合中小学体育课程资源开发的需求,具备进入大课间活动。粤北民族地区中小学将长鼓舞等民族传统舞蹈项目扩展到大课间活动当中,具有可操作性。
(四)依托乡镇文化站和社区,将长鼓舞吸收进大众健身项目中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推动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国家体育总局先后颁发了《关于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意见》和《“十一五”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规划》。这些政策,体现了国家对农村体育事业的关怀与指导,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公共服务均等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乡镇文化站,是粤北瑶族地区文化建设和文化开展的重要场所,乡镇文化站开展的文化活动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和引领作用。依托少数民族地区乡镇文化站,利用乡镇文化站的设施、场所、师资和组织管理等条件,利用长鼓舞简单易学、参与面广,健身与娱乐效果好的特点,编创、开发长鼓舞广场健身操,并进行推广,成为大众健身的项目。粤北瑶族地区推广长鼓舞广场健身操,既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可推动粤北民族地区的全民健身活动,把长鼓舞这项喜闻乐见的民族传统活动方式融入到社区和家庭中。
(五)从生产性保护的角度,促进长鼓舞文化产业的发展
当今,文化消费呈现多元化的格局,许多观赏性、娱乐性强的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可以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印象刘三姐”、“彩云之南”、“印象丽江”等传统文化“产品”具有一定代表性,许多单项性的传统文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也可以谋得一席之地。
学者安葵在《传统戏剧的生产性保护》中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是指通过生产、流通、销售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生产力和产品,产生经济效益,并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产实践中得到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良性互动”[6]。
广东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达,但传统文化资源相对稀缺,地处粤北的瑶族传统文化与珠江三角洲及港澳地区传统文化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也使得粤北瑶族传统文化具备了良好的“商品”属性。
从生产性保护非物质文化的视角,以保持粤北瑶族长鼓舞的真实性、完整性和传承性为重点,利用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粤北瑶族长鼓舞及其资源转化为新型文化产品,这种保护方式,不仅可以增加粤北瑶族长鼓舞传承人和当地瑶族同胞的收益,提高他们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性,还可以促进当地第三产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在建设“幸福广东”的大背景下,要建设新的文明,不可能抛开传统文化遗产,继承、弘扬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就必须做好抢救、挖掘、整理以及保护民族的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工作,重视和利用好瑶族长鼓舞的文化力量,以此带动粤北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
参考文献:
[1]瑶族民间活动之三——长鼓舞[EB/OL].[2013-01-22].http://www.chinasfa.net/qtfz/ssmzty/yz3.htm.
[2]杨翠丽.瑶族长鼓舞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及资源开发[J].体育刊,2006(4):73-75.
[3]滕星.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一体化教育[J].民族教育研究,1997(1):18-13.
[4]陈颖悟, 熊百华, 刘晓忠. 从传统课间操到大课间体育活动的思考[J].吉林体育院报, 2005(l):28-30.
[5]新华网[EB/OL].[2015-11-20].http://news.163.com/11/1114/15/7IR5BRP700014JB5.html.
[6]安葵.传统戏剧的生产性保护[N].中国文化报,2009-11-27(1).
(责任编辑:宁 原)
The Investigation about Cultural Forces and Development Path of Long Drum Dance of Yao Nationality in the North of Guangdong
WANG Gui-zhong
(Colleg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oguan University, Shaoguan 512005, Guangdong, China)
Abstract:By explaining and analyzing Long Drum Dance of Yao nationality longs for a better life in the north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which can enhance the cohesion Yao nation district,can promote two civilizations in ethnic areas, has the powerful cultural force.That is an important carrier of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 valid helping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countryside. The author points out that promoting and protecting the culture of Long Drum Dance in the system, combining culture of Long Drum Dance with tourism, going to school, going to Community and launching protecting culture of Long Drum Dance and so on, which Can serve as the path of culture of Long Drum Dance of Yao nation in the north area of Guangdong province.
Key words:Long Drum Dance; cultural forces; way of development; Yao nationality in the north of Guangdong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348(2016)01-0008-05
[收稿日期]2015-11-23
[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 “十一五”规划项目 “粤北瑶族长鼓舞的传承价值与传承策略研究” (09DL-08)
[作者简介]王桂忠(1964-),男,满族,辽宁锦州人,韶关学院体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体育社会学、民族传统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