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公司治理的企业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2016-12-15邱志伟
邱志伟
摘 要:企业内部控制是保证企业各项业务活动正常运行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和程序,是完善公司治理的重要方面。在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文章从阐述内部控制的概念、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加强内部控制重要性等问题出发,分析了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而从四个方面提出了我国企业完善内部控制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内部控制 公司治理问题 发展路径
中图分类号:F2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6)11-055-02
一、相关概念界定
(一)内部控制
内部控制是指在一个单位内部,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护资产的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
内部控制管理要解决两个核心问题,一是从事该业务活动人员资格认定问题;二是合理委托授权问题,人员资格认定是客观判断职工能力和品质过程,通过这种认定能够合理确定工作岗位的合适人选,形成企业内部控制的组织梯队。而合理委托授权,要解决的是责、权、利的约束问题。所以加强对人员的监控管理是内控制度建设中的关键问题。首先,要将岗位的责任、权利、利益严格确定下来,使员工的每天工作都在制度的约束中进行。其次,要建立适时的监控系统,让不称职的员工离开其工作岗位。内部控制的重点是对企业内部各层次管理者的监督和约束、协调工作。通过这种授权委托形成合理的监控系统以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公司治理是现代企业制度诞生、委托代理关系出现后一直探讨的一个话题,应该说现代企业的管理就是围绕着公司治理而展开的,因此我们研究内控制度也需要首先厘清与公司治理之间的关系。本文认为:第一,内部控制与公司治理结构不是内部与外部、主体与环境的关系,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包含关系。离开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就没有完整性,当然也就不可能取得内部控制方面的成功;第二,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具有内在的结构上的对应与一致性。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时,需要注意与公司治理结构的模式与特征相适应;第三,与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依赖性一样,公司治理结构同样也离不开内部控制制度,如果没有完善的内部控制做支撑,公司治理结构所追求的公平与效率的目标也必然会落空。
在公司制企业的管理上,公司治理结构的设计和内部控制的设计需要一并考虑。建立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相互关联的共时结构,既是提高内部控制效果的根本途径,也是提高公司治理效率的手段。否则,如果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制度内容上缺乏关联,或者时间上相互滞后,都会使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的目标落空。过去,我们对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的共时效果应该说缺乏足够了解和重视。在内部控制失效时总是从系统内部的相互牵制、相互监督及相互复核等工作程序上寻找原因,而没有充分意识到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结构相互脱节以及公司治理结构本身存在的缺陷所导致的内部控制失败的问题。
(三)现代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有利于防止企业资产的流失,实现资本的保值增值,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增强决策的科学性,有效地防范公司经营风险,强化公司管理,减少决策失误,降低道德风险,提高经济效益。它已经成为衡量现代企业管理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和信息披露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并保证资本市场的有效运行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加强和完善企业的内部控制,已经成为各方面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者对内部控制制度认识不足
目前,虽然企业管理人员对内部控制重要性的认识在不断加强,但是我国企业管理层关注企业扩张,重视企业的生产经营业绩,看轻乃至忽视内部管理的现象仍然普遍存在。即使是认识到企业内部控制重要性的单位,也是经常把内部控制简单的理解为审计和检查,关注的只是会计的结果。加大内部控制的结果仅仅是重视了对结果的审计和检查。此外,企业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常以强调灵活性或特殊性为由而不按规定程序办理,使内部控制制度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另外,由于企业对外部环境和经营业务等的变化难以预料也会导致管理滞后,有时也存在无章可循的现象,从而使内部控制也失去了健全性。这使得内部控制在执行过程中流于形式,控制方式也没有跟着提高,其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二)内部控制环境欠佳
控制环境的优劣影响员工的管理意识,直接影响着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效果,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是内部控制其他要素发挥作用的基础,也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甚至会影响企业经营目标及整体战略目标的实现。而我国目前大多数企业尚未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产权不明晰,企业管理层和员工整体素质不高,董事会与监事会形同虚设,缺乏优秀的企业文化。这些使得企业的控制环境比较薄弱,影响内部控制的执行及其执行的效果。
(三)企业内部缺乏有效的风险防范系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入,企业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企业面临的经营风险也越来越高,一个企业能否及时有效的进行风险的防范和处理,关系到其兴衰存亡。但是,从目前一些企业的现状来看,大多数企业风险防范还仅仅停留在书面上,并没有深入员工内心,风险防范管理意识还比较薄弱,缺乏对风险的敏感性;风险管理不到位,未能建立一套完整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而大多数企业在风险发生时却又缺乏相应的应急机制。这使得加强风险防范意识的工作任重而道远。
(四)企业信息流通不畅
我国企业在信息系统的建设上普遍比较落后,部分企业尝试采用信息技术来进行内部管理,如引进管理系统等,但是失败的案例诸多。原因之一便是这些相对成熟的系统是基于一些相对成熟的企业研发的,不具有普遍适用性,尤其是对于正在发展的各具特色的中小企业来说,并不“合身”。许多中小企业并没有意识到信息管理对企业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对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维护缺乏应有的关注。
(五)缺乏有效的内部审计监督机制
内部监督主要通过内部审计实现,监督是在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评估政策、制度执行情况的过程。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监督其他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情况,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地位越来越高。我国企业的内部审计基本没有专门的机构,即使有也隶属于财务部门,有些企业只设置了一名内部审计人员,并且也是和单位管理层利益关系比较密切,这种缺乏独立性审计机构设置不可能客观、真实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机构形同虚设,不能有效发挥内部监督作用。
三、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路径
上述问题存在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控制触角尚未摄入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还留有控制死角;其二,事权划分还不够明确具体,不能真正成为企业管理者的行为规范;其三,控制程序不够规范,过程控制没有受到特别重视,因此也就没有形成科学的机制,这与管理层的重视程度密不可分;其四,内部控制的功能还没有真正有效发挥。有鉴于此,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着力完善内部控制。
(一)提升思想认识,明确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
公司治理实际上是指所有者对企业经营者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一整套制度安排;而内部控制则是实施监控管理的直接手段。因此,其内部控制目标就显得十分明确,即通过这种制度安排,要达到一种什么效果。我国确定的内部会计控制目标:一是规范单位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二是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护单位资产的完全完整;三是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单位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二)明确控制内容,确保不留死角
内部控制的内容,应对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方面和重要环节实施全方位的控制,明确控制的关键点。一是对企业资金进行的控制,各项资金的收支业务必须按照手续制度办事,按预算计划执行。要合理调动资金,讲究资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避免财产物资的损失浪费;二是加强各环节责任人的监控管理,避免权利滥用造成经济损失;三是要从根本上解决偷懒和搭便车的问题。根据企业的实际情祝,按照控制的关键点来制定业务处理的具体规则程序和要求,按工作对象所具有的数量特征的精细化确定岗位的操作规范,实现工作过程的标准化和制度化,用量化标准来约束员工的行为。
(三)注重宣传教育,强化员工对内控制度的认识
加强对员工的培养和教育,应是内部控制建设中的重要内容。首先应加强对企业员工诚实守信的教育。如果没有诚信,就会直接影响企业的形象和企业产品的信誉。其次要关注员工自身价值的建设,注重其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应当对不同的工作岗位每年提出不同的知识更新要求,通过培训,考试考核和业绩评估等形式提升企业全体员工的能力水平。同时,管理者还应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工作条件以便满足职工的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采用适当的激励制度手段增强职工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提倡奖惩分明,树立内控制度的权威
如果没有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就会使各项合理的规章制度形同虚设。惩罚规定是责任追究制度的补充,它既是治理违法违规、偷懒、弄虚作假的自残手段,又是树立正风、打击歪风邪气的有力武器。在内控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全体员工都应是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者和维护者,在企业内部不应有特殊员工,尤其是对违法违规的处理上,必须坚持公平、公正性原则,要一视同仁,这样,内部控制制度才具有权威性。
参考文献:
[1] 樊行健,肖光红.关于企业内部控制本质与概念的理论反思[J].会计研究,2014(02)4-11+94
[2] 白华.内部控制、公司治理与风险管理—一个职能论的视角[J].经济学家,2012(03)46-54
(作者单位:宁波微科光电有限公司 浙江宁波 315000)
(责编:赵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