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实践课程探索:陪着天使去“旅行”
2016-04-11丁耀昌
□丁耀昌
德育实践课程探索:陪着天使去“旅行”
□丁耀昌
新时期的小学,如何创设能让孩子享受当下的快乐、健康地成长,又能够给未来带来幸福的多元化的高品位的课程,培养孩子具有淳朴的德性、浓厚的兴趣、良好的习惯、开阔的视野和张扬的个性,让孩子在小学六年的时光中,在“旅行”中享受快乐、健康成长;让老师、家长在陪“天使旅行”的过程中体验教育的真谛与幸福,从而打造触及心灵的教育,是我们卧龙山小学追求的目标。
学校地处山海天城乡结合部,位于风景优美的卧龙山下,三面环山,东面靠海,是由原两个乡镇街道的三校(沙沟小学、任家台小学、苏家村小学)合并而成,2013年区划调整、理顺教育体制后,政府加大教育投入,办学条件迅速提升,给学校发展注入强大动力,同时学校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学校整合的过程中,经历了一校三址—局部搬迁—回迁融合三个发展阶段,期间,广大教师凝心聚力、克服困难,为实现学校教育教学的华丽蝶变奠定了基础。
三校顺利合并,师生拥有了崭新的教学楼、先进的教育设施,但是旧有的教育教学方式、不同区域的生活习惯、民俗文化成为制约学生习惯养成、素养提升的最大障碍。几年来,学校通过家校共建、社团建设、课程资源整合等形式,充分利用卧龙山区域丰厚的自然、人文环境,立人为本、纯真至上,努力培养具有担当意识和优雅气质的阳光少年。三年的时间流逝,走进如今的卧龙山小学,孩子们优雅的举止、阳光的笑容与教师们敬业的姿态告诉你,卧龙山小学,已成长为一所具有浓厚文化气息和充满梦想的学校。
诗人惠特曼,“有一个孩子每天向前走去,他看见最初的东西,他就变成那东西,那东西就成了他的一部分”。我们给予孩子什么样的道德、精神上“最初的东西”?我们思考着,探索着……最新颁布的《中国学生核心发展素养》,立足国家层面的“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六大素养,似一盏明灯,让我们豁然开朗:立足核心素养,培养有梦想的学生,不正是我们正在试行并追求的教育目标吗?我们立足“立人为本,纯真至上”的办学理念,以精心凝练孩子发展素养的关键词为引领,努力塑造言谈文雅、举止优雅、情趣高雅、气质儒雅的阳光少年,我们希望卧龙山小学的学生经过六年的熏陶,走出校门时具备这样的形象与气质。
一、带着家长一起“旅行”——书香阅读推动建立家长协同体
建校初,一校三址,原有的教师年龄结构、知识层次、基础设施成为制约学校发展的障碍,大量学生流失到附近市区学校,家长、社会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充满质疑。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的做法是:
建立“家校漂流日记”。每班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建立一个日记本,由老师、学生、家长共同书写,改变家校沟通方式,当家长读到老师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表扬了孩子、当家长看到自己孩子用心写的话语、当家长读到另一个孩子家长情真意切的书信,那些几乎从不拿笔的家长情不自禁也拿起了笔,对孩子的在校表现几乎不过问的家长开始用心与老师交流、家长之间互相交流。“家校漂流日记”漂流的不仅仅是日记,漂流的更是感情,是家校之间、家长与家长之间沟通的桥梁。当第一个日记本写的满满当当,当第二本日记又开始在家长、学校间“幸福的漂流”,家长开始用新的目光审视学校,老师也开始用新的眼光审视自己、审视教育。
一本本小小的“家校漂流日记”,构建的是新型的家校关系、师生关系。
建立亲子共读制度。学生在学校建立起来的读书习惯,如果不能延伸到家庭,必不能持久;而一个崇尚读书、伴着浓浓书香的快乐之家,必能让学校倡导的读书持之以恒。我们倡导每个家庭都过“书籍节”,在学校网站建立了亲子共读专栏,将学生和家长一起读书的照片上传到群,刺激了家长和孩子读书的热情,学校定期组织家长读书交流会和家长故事会,每学期开展书香家庭和书香个人评选活动,把亲子共读情况作为书香家庭评选的重要内容。亲子共读,改变了家长和孩子的气质,熏染带动着每一个家庭。
成立家委会。家校之间的距离拉近,家长参与学校管理的热情提高,适时推动了以学校发展为目标、以孩子为纽带的家委会的成立。学校与家委会成员一起制定了家委会章程,确立了家委会的责任和义务,从此,学校的活动,在家委会的积极参与、支持、宣传下,更加顺理成章,家校协同体逐渐形成。
成立家长志愿者协会。三年的时间,形成了学校、家庭之间的认同,家长广泛走进学校、走进课堂、走进学校各项活动。每一次孩子校外的幸福体验,都留下家长志愿者的身影。
家校共同体的建立,是凝合起来的力量,是教育的强大合力。这股合力,推动着学校的发展,推动着卧龙山的孩子变得更加阳光自信、精神丰盈。
二、陪天使去“旅行”——成立校外基地,拓宽德育阵地,德育活动课程化
古语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青年毛泽东“从山泽草野,世间百态中,读无字之大书,求无字之真理。”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亲近自然,向社会学习。
依托学校周边丰厚的资源,成立四大德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消防主题基地、环保实践基地和历史探索基地,抗日英雄纪念馆、七彩凤凰、任家台国防基地、雷达站、消防主题公园等都成为我们的德育阵地。我们抓住每一个节日、每一个纪念日、每一个季节变换间隙,带领孩子走进基地,结合节假日主题,让孩子通过适度了解,增强关注度,进而有所思考,有所行动,使孩子从基地的实地旅行到思想上的“旅行”,都有收获。教育,从无字书“读”起。
三、为天使“旅行”插上自信的翅膀——成立七彩社团,让孩子们体验成长
新校尚未建成之际,三个校区实行区域化特色发展,任家台校区的海洋课程、沙沟校区的新教育阅读、苏家村校区的艺术推进,构成雁翼型发展模式。同时,学校积极探索一种连接家庭、互联三校区,促进学生心智快速发展的德育模式突破口。有一句诗是“我、小鸟、铃铛,我们不一样,我们都很棒!”如何培养“绽放自己、和而不同”的孩子成为学校培养孩子的目标导向。2013年冬季“小豆豆舞蹈社团”灿然而生,这是我校建立的第一支学生社团,它的取名有三层寓意:一是学校所处区域的文化价值趋向,学校各种社团均以周围喜闻乐见的植物或者可爱的小动物取名;二是借著名舞蹈家黄豆豆榜样作用;三是意欲培养《窗边的小豆豆》中主人公小豆豆那样活泼、自信,有强烈生命感的孩子。小豆豆舞蹈团的成立,激活了三校区的活力。2014年,该社团表演的节目作为山海天春晚开场节目,并荣登日照市少儿春晚;先后获得山东省器乐舞蹈大赛第七名、日照市2014年、2015年器乐舞蹈大赛一等奖。
学校的拓展性课程也相继以社团形式开展,先后成立20多个学生社团,每个社团都赋有一个美丽的名字、丰富的寓意,这些社团活跃在校内外每一个可以出彩的地方,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红果果水粉社团”、“紫藤书社”作品多次在全国书法美术大赛中获奖,“小海鹰”女子篮球队获2016年全市篮球基本功比赛第一名、对抗赛第二名,“小青蛙环保社团”的小志愿者们积极参与农村实践调查、绿色种植,走进烈士陵园、走进社区、走进大自然,撰写的可行性报告“农村药物残留对环境的危害”在第30届山东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中获一等奖,一名同学被评为“日照市十佳环保小卫士”。
在卧龙山,社团已经成为激发学生才智、培养孩子品性的有效载体。以社团形式开展的主体活动,培养了孩子们团队意识,张扬了孩子个性,塑造孩子优雅气质。社团活动为孩子成长成才、将来走得更远、飞得更高练就坚强的“翅膀”。
四、擦亮天使成长中每一个重要日子——开发舒展儿童生命的仪式课程
仪式作为一种文化象征,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它使一些我们所经历的看似普通的事件,被赋予一种特别的,甚至是无法言说的意义,触及人的心灵。
因此,我们更注重以仪式的形式开展教育活动,以营造特殊的教育氛围,传递价值观念。
学校开设四大仪式课程:一年级新生入学仪式;新队员的入队仪式;每学期开学仪式、升旗仪式;每年的毕业仪式。我们要让每一个仪式成为孩子生命历程中的一场庆典,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日子,成为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成为激励他走向人生辉煌的新的起点,所以我们不能不隆重、不能不热烈。
例如:我们为刚刚迈入初中大门的2016届毕业生举行的毕业仪式就是一场触动心灵的教育。毕业典礼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为成长、第二篇章为感恩,第三篇章再见,第四篇章起飞。将成童礼和毕业典礼融为一体,将感恩父母、感恩教师、感恩学校渗透到典礼中,孩子们在庄严的仪式中感受爱与责任。
我们就是通过这样一次次充满多彩梦想、焕发生命活力的仪式,通过一种神圣庄严的氛围,唤起了孩子心中积极向上的精神,让孩子因为仪式而拥有一个美好的童年!
五、全科课程浸润天使的生命——立德树人,实施“四位一体”的全科主题课程
山东省教育厅新颁《山东省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倡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让德育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形成各学段纵向衔接、各学科横向融通、课内外深度融合、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的德育课程实施体系,建构起德育课程、学科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四位一体”的德育课程实施新格局,将立德树人目标融入各学科教学之中,根植于学科的核心素养,紧密结合学科教学内容,使德育与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融合,丰富德育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提高育德成效,实现全员育人、全科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的道德素养,促进每个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重视学科课程情感体验。突出课堂教学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研究,发挥课堂主渠道,做好学科课程与育人目标的深度融合研究,让天使学到知识,丰盈思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传统的对教学设计的评价与研究中,往往过度关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二维目标”,而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第三维目标”。事实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分不开的整合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我们成立的学科课程教师核心组,在研制课程核心目标时,将每一节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提炼出来,提醒老师将之与课程另两个目标融合;在课堂评价时,三维目标更是缺一不可。通过这样的学科引领,如今,走进任意一节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体现已经成为课堂的升华与点睛之笔。孩子们在知识的海洋里“旅行”,收获的是知识,丰盈的是思想。
完善全科课程规划。卧龙山小学汲取北京西城区综合课程同科多人、多科联合,校内外资源聚合的开发经验,完善校本课程开发,充分挖掘学校及周边课程资源,比如生态园、茶场、纪念馆、国防基地、少年宫等,利用社区资源,依托当地办学特色,突出优势,构建基于节日/节气体验为主的多科综合学习模式,推动学科、课程整合和校内外教育一体化,开发系列全科主题课程,开展德育体验式实践,构建三级课程网络,让孩子们在全科课程中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学会合作,从而培养健全的人格品质,培养优雅的卧龙山少年。
研发特色节日课程。传统文化节日以其独有的每年一循环的方式反复出现在学生的社会生活之中,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表达着对美好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民族文化、传承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我们抓住传统节日教育契机,凸显德育渗透、人文教育,师生共同开发节气课程,在开发、实践的过程中获得成长体验。先后开发了24节气课程,研发了《种下绿意共享蓝天——植树节课程、朝向春天——清明节课程、粽艾飘香——端午节课程、感恩父母——父亲节、红旗飘飘——国庆节课程、情暖中秋——中秋节等课程。每次课程开发,都根据需要组织语文、美术、科学、音乐、品社等老师进行课前开发会议,在项目组的指导下,安排3—4个课时,内容涵盖各个学科,分配任务,明确目的,做好规划,确保课程实效,安全有序进行。
每一个传统节日特色课程,师生、家长共同参与,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内涵,为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传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全面和谐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今,以传统节日、节气为基础的全科课程已形成卧龙山小学的特色课程体系,吸引着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孩子,激发着每个孩子的个性潜能,激励着每个孩子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让每一个从自己身边走出去的人,都拥有终生幸福的精神生活——这是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想,也是我们的教育理想。作为学校,我们要做的,就是在小学这人生重要的六年里,创造更多的机会陪孩子做更多的“旅行”,为孩子存入更多的资本,让孩子不仅拥有幸福的童年,更拥有伴随其一生的高贵品格和优雅的习惯,让人生绽放精彩。
(作者:山东省日照市山海天旅游度假区龙山路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孙燕兰]
G423.07
C
1673-9949(2016)12-005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