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课程铺就学生成长路
——以浙江省慈溪市崇寿镇中心小学为例
2016-04-18胡国增
□胡国增
梦想课程铺就学生成长路
——以浙江省慈溪市崇寿镇中心小学为例
□胡国增
课程即跑道。在“梦想教育”理念引领下,构建梦想课程体系,给每一个孩子搭设梦想的平台,培养“崇德、崇文、崇美、崇寿”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呵护童心、童真,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每一位老师愉快工作,师生共同幸福成长。
梦想课程;全面素养;个性发展
深化课程改革,要有鲜明的办学理念引领。理念是校本化的理论。学校各有自己的校情,将理论与校情进行整合,形成学校特色的办学思想,指导统领深化课程改革工作,在学校文化土壤里结出课改之果。基于这样的认识,学校提炼了“梦想教育”品牌理念,“梦想教育”是在集中全体师生智慧的基础上提炼的具有地方和校情特色的教育品牌,“给每一个孩子搭设成长的平台”,培养“崇德、崇文、崇美、崇寿”的学生,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呵护童心、童真,保护和培养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发和培育每一位学生的学习潜能和特长,让每一位学生愉快学习,每一位老师愉快工作,师生共同幸福成长。
一、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把“立德育人”作为课程改革的出发点与归宿,深化课程改革,打造“梦想课程”体系,培养“崇德、崇文、崇美、崇寿”的学生,为实现“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培养目标打下扎实的基础。开设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基础性课程以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为主,拓展性课程以原社团课程为基础,构建“梦想课程”体系,丰富拓展性课程的内涵与外延,创新教学方法,改进教育评价,积极推进差异化、个性化教育,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培养一支师德高尚、技术精湛、业务创新的师资队伍,为推进课程改革提供持久的力量和源泉。
(二)分段目标
课程目标决定了学校课程发展的方向,根据教育规律和学生年龄特征,为了使不同年段的学生既能达到国建课程标准的要求,又能使个性化发展需求得到充分满足,实现“让每一个孩子适性成长”,我们提出了“指南针”课程分段目标,如图1所示: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课程体系
学校围绕“一个目标”,即培养“崇德、崇文、崇美、崇寿”的学生,通过“两条路径”,即基础性路径、拓展性路径,“三类课程”,即实践活动类课程、体艺特长类课程、知识拓展类课程,将课程结构划分为基础性课程和拓展性课程,确保占85%左右的基础性课程即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开齐开好,为学生具备社会必需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夯实基础,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提供必要的支撑。积极探索占15%左右的拓展性课程的开发、实施、评价和交流机制,以原有社团课程为基础,根据学校特色和师生实际情况,通过对原有课程的整合、梳理、开发、创新,做好拓展性课程的总体规划,重点开设实践活动类、体艺特长类拓展性课程,突出拓展性课程的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课程体系框架如图2所示:
(二)基础性课程建设
基础性课程是指面向全体学生开设的国家和地方课程标准规定的统一学习内容,由品德、语文、数学、英语、体育、艺术、科学等课程组成。为了更好实施因材施教,对基础性课程进行基于课程标准的教材校本化整合处理,对国家课程因地、因校、因人的创造性改编和再开发,进行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个性化加工及差异性学习评价等多样化行动探索。
品德课程:一至六年级每周2节,整合德育内容,与少先队、班队、各类主题教育、综合实践、地方乡土教育有机结合,突出活动育人、知行统一。
语文:一二年级每周9节,三四年级7节,五六年级6节,整合书香国学经典。
数学:一至六年级每周4节,考虑到一二年级学生身心特点和教材内容,每节采用“30+10”分钟,10分钟整合思维体操。
英语:三至四年级每周2节,五—六年级3节。
体育与健康:一二年级每周3节,三—六年级2节。每学年安排安全、身心健康、快乐足球、棋类、跳绳、仰卧起坐、坐位体前屈等内容若干课时,一般逢雨天进行。
艺术:一至六年级每周2节。
科学:三至六年级每周2节。
综合地校:一二年级每周2节,班队、书法各1节,三至六年级4节,劳动技术、信息技术、班队、书法各1节。
图1 “指南针”课程分段目标
图2 课程体系框架
(三)拓展性课程建设
拓展性课程是指根据地域和学校特色,依据学生的培养目标、年龄特点、个性特长等,突出兴趣性、活动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而设计的课程。分实践活动类课程、体艺特长类课程、知识拓展类课程。包括自主型拓展课程和项目型拓展课程,自主型拓展课程是指根据学生自身特点可供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课程从内容到形式,从开发到开设,都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从学生需求入手,内容与形式在各类课程中最为灵动。项目型拓展课程是指在学校创办历史中不断传承与积累下来的,聚焦于校园文化特色所形成的课程,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拓展课程设计趋向综合,学生在活动中选择不同的情境、角色,接受多元知识的滋养,逐步具备应对未来生活挑战的基本素养。
1﹒项目型拓展课程
项目型拓展课程有快乐足球、科幻画、“体艺2+1”项目、体质达标项目、英语乐翻天、小牛顿等,这些课程按年级设定课程目标,整体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艺术修养。
2.自主型拓展课程
自主型拓展课程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口味“点菜”与学校根据老师的专长“排菜”组成,按“体艺特长类课程”(见表1)、“实践活动类课程”(见表2、表3)两大类别,共开设了几十门,分校级、段级、班级三个层面,安排两块时间——“梦想星期二”和“梦想星期四”下午第三节各1节,共2节,按“选择·走班(除一年级)·混龄”实施,形成“金字塔”结构:周二塔尖班(校级项目)、塔身班(段级项目)活动,周四塔尖班(校级项目)、塔基班(班级项目)活动。体现了因材施教,“让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更好地满足学生的个性需求、差异发展。自主型拓展课程表(见表4):
表1 体艺特长类课程
表2 实践活动类课程
表3 实践活动类课程
表4 自主型拓展课程表
(四)课程开发
为保证拓展课程正常开设与教学质量,不让它流于形式,课程的开发就变成了迫在眉睫的事情。学校分层设置课程开发团队,既有教师个人开发的课程,又有教研组团队开发的课程,更有依托学校抽调精干力量集体开发的课程。对于实施有基础、教师个体教学有能力的课程,就依托老师个人开发,如礼仪童谣、剪纸、布艺等课程。对于多个平行班开设的拓展课程,就依托年级组教师的集体力量来开发,力图将课程开发得更有梯度和弹性,如书法、廉洁读本、编织、儿童歌曲等课程。对于需要专职教师技术指导的拓展性课程,就携手教研组的力量和任课教师共同开发,如创意编程、口风琴、乒乓球、体操、田径、音乐欣赏等课程。对于学校特色的拓展课程,则借助校内外团队力量来开发,如快乐足球、红色崇寿、三棋、水粉、竖笛等课程。
(五)课程实施
通过深化课程改革,规范教学常规管理,保障教学秩序,开展校本教研,提高教学质量,加强课题研究,打造学校特色,追求轻负高质,提升教学有效性,为学生搭设自由成长的舞台。
1.课程实施方式
直观体验式:通过阅读文本,媒体欣赏等形式获得对学习内容的认同。
实地考察式:通过实地考察,运用看、听、想、问等方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增加知识,开阔视野。
动手实践式:通过动手操作、实验等方式,获取对课程内容最直接的体会和感受。
主题讨论式:似头脑风暴的形式,围绕一个主题展开多角度、多方面的讨论,以拓展思路,学会多角度考虑问题。
2.课程实施模式
教师走班:为了让学生得到平等的优质教育,发挥教师专业特长与专项能力,我校在部分课程教学中实行教师走班制,让教师集中精力,针对一个内容作深入地研究。
学生走班: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兴趣爱好,给学生以充分的学习自主选择权,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在部分课程中,特别是在自主型拓展课程中,学校尝试进行学生走班。以校级、段级两个层次,打破原有班级模式,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水平选择老师上课,“二次选课”、“引导选课”、“快乐跑课”,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增强自信心,同时扩大了学生的交往范围,让不同兴趣爱好、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获得与自己最相适宜的发展平台。
长短课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与课程特色设置长短课,充分考虑学生、年级和科目特点,对各学科的上课时间作出调整,在保证课时总量不变的前提下,将原来固定的每节课40分钟,变为时间不一的长短课。
(六)课程评价
根据学科性质针对不同课程,采用不同的课程评价形式,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评价从一张试卷定成绩向注重学习过程转变,从考试模式向闯关游戏、舞台展示等转变,引导学生和家长注重平时的学习过程及综合能力,树立正确的质量观人才观。学校按《崇寿镇中心小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表》,从五个方面进行评价:汇编校本教材、教学实施、资料收集包、成果、学生对课程满意度。
1.教师个性化评价
学校从备课、上课、作业、辅导和评价五环节对教师进行检测,采用预约听课、教学常规检查、学科调研、家长学生问卷调查等方法,对教师进行综合考评,评选课改先进个人。
2.学生多元激励评价
学校按《崇寿镇中心小学星级评比实施办法》,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评价,改革评价制度,尝试多样化、个性化、多元化的评价,在评价中肯定学生进步,帮助挖掘其潜力,增强学生自信心。
3.教研组团队评价
学校注重团队合作,对教研组工作评价采取两种方式:一是捆绑式考评,主要评价团队开发、落实课程的能力;二是由行政人员结对考评,每个年段安排相关行政人员参与、指导教研组课程研究活动,调研学科教学情况;三是由学校分管领导和考核小组进行综合评定,评出课程开发先进教研组。
4.家长评价:学生家长对子女学习拓展型课程的评价。
(作者:浙江省慈溪市崇寿镇中心小学校长)
[责任编辑:孙燕兰]
G423.07
C
1673-9949(2016)12-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