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扬“人和”传统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的办学特色

2016-04-11张春德

中小学校长 2016年10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民族活动

□张春德

发扬“人和”传统 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的办学特色

□张春德

北京市顺义区杨镇一中是一所地处农村的寄宿制学校。本世纪初,学校明确提出 “发扬 ‘人和’传统,创建教育特色”的办学口号,杨镇一中也在传承历史、面向未来的进程中开始了新的征程。尤其是自2005年杨镇一中承办内地新疆班,2011年又承办北京对口支援和田班以来,学校抓住了创新发展的良好契机,确定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把为中华民族的团结作出贡献看成是良好机遇,本着 “尊重、和谐、共融”的教育原则,紧紧围绕 “保证学生发展、强化爱国教育、促进各民族团结”的核心,在知行合一中对全校师生大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

一、营造 “人和”文化氛围,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2006年,学校领导明确提出几个观点:一是民族团结教育是教育的重要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大家庭共同繁荣的重要前提,任何学校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二是民族团结教育必须充分结合学校的 “人和”文化传统;三是民族团结教育必须充分借助承办内地新疆高中班和和田班的机遇;四是民族团结必须贯穿学校教育的始终和各个方面;五是民族团结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一)营造氛围,深化民族团结教育

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必须在一个浓郁的氛围中才能逐步形成和增强。为了使民族团结意识深入人心,结出硕果,学校决定以德育为切入点,策划并组织开展一系列活动,在学生中努力营造团结、平等、互助、互爱、奋发向上的民族团结氛围。加大对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新疆内高班教育的研究力度,通过精心策划、周密安排,逐步形成了 “爱国主义教育系列活动”、“节日民俗系列活动”、“砥砺教育系列活动”、“感恩教育系列活动”等特色教育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水准。

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和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学校组织去天安门参观升旗仪式,游览万里长城,参观北京科技馆、自然博物馆、海洋馆等。举办“祖国在我心中”演讲比赛等实践课程,加强党、团组织的教育活动,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国家是各民族组成的,全国各民族都是中华民族整体的一部分,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之心与报国之志,激发学生增进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统一的昂扬斗志。

(二)节日是深化民族团结的载体

对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是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内容,为达到这一目标,学校充分利用各民族节日和民俗等契机,比如维吾尔族要过的 “古尔邦节”与 “肉孜节”,汉族的 “春节”、“清明节”、“元宵节”与 “中秋节”等节日,组织全体师生联欢庆祝。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多项民族体育活动,比如组织学生扎灯笼,划冰车、打陀螺、蹴球等民族特色突出的体育运动。同时,利用升旗仪式介绍56个民族的文化与风俗,使学生积累民族知识,提高对少数民族的认知度。利用这些节日,深化了不同民族的文化交流,增强了各民族师生的文化认同。

组织学生开展了解 “教师的一天”、“母亲的工作”、“给你全部阳光,让梦想飞扬”、“感恩挚爱母校”等活动,倡导学生在教师节给母校及教师写封信,母亲节为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以感谢学校与家长对自己的关心及培育。

学校相继开展了军训、参观焦庄户地道战遗址、陶艺村生活体验、步行20公里参观顺鑫农业、燕京啤酒集团等一系列励志教育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坚强的意志品质及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德育如空气一样弥漫于学生生活的每一寸土壤,发挥着 “醉人不知,育人不觉”的效力。

二、实施人文管理,内化民族团结教育

人文管理的精髓是 “尊重、激励、服务”,学校的一切教育无不始于 “尊重”,行于 “激励”,最终达到为各民族学生成长 “服务”的目的。为此学校在具体实践中采取如下策略:

(一)管理之道妙在疏导,治于未发

实行精细化管理,在学生的业余时间开展丰富的校园活动。学校相继成立了篮球、乒乓球、美术、书法、舞蹈、合唱、航模、街舞、动漫、电声乐队、民体活动等20多个社团,聘请专业老师指导;“读书节”、“科技节”、“体育节”以及班主任节、运动会、元旦文艺汇演等大型活动,成为学生释放能量、展示才华的平台。与此同时,学校利用各种契机组织各民族学生参加市、区组织的舞蹈、曲艺、体育、科技、英语等各项比赛,让他们在竞争中收获成功的喜悦。学校舞蹈队获得北京市中学生艺术节一等奖;动漫小组获全国中小学生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第一名;民族体育活动小组在2008年北京市 “丰台杯”蹴球、陀螺邀请赛中名列前茅,田径队去年在全国比赛中金牌总数位居第一,篮球队远赴韩国,乒乓球队征战欧洲,都取得了不俗成绩。

细化预案,加强安全教育。凡事预防在先,不可心存侥幸。学校主动给少数民族学生集中的内高班孩子集体办理了住院、商业等保险,增强他们的安全感;为保证安全,建立出校与来客登记制度,为学生筑起一面牢固的安全墙。每逢清明节、劳动节、国庆节、肉孜节、古尔邦节、双休日、暑寒假等节假日之前,学校都要作出翔实的预案,24小时有教师值班,落实学生上网安全管理细则,为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护航保驾。

(二)加强自我管理,提升育人质量

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最好的管理是自我管理,只有学生学会了自我管理,才能树立起真正的自信心。学生的自主管理分为三部分:生活自主管理、学习自主管理、参与学校管理。通过自主管理,使所有孩子尤其是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增强了自觉认知、自觉控制,并学会做人、掌握处世原则。

学会生活自主管理,做生活的主人。学校重视军训,用一个月的时间强化训练,突出 “两个意识和两种能力”的训练,即磨难意识、集体意识和生活自理能力、理财能力。在节假日期间,当内地学生回家后,内高班学生则在老师指导下自己组织活动,既丰富了生活,也锻炼了自我管理能力。

学习上自主管理,做学习的主人。学习上的自主管理,是培养学生探究意识与科学精神的载体。学校重视学生学习行为规范的养成,包括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考试、改错等,从细微之处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学习自主管理除了自觉完成学习常规外,还要自主制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自觉参与学习小组,自觉参加学科竞赛。

参与学校管理,做学校的主人。在学生会、团委、班干部中,学校要求少数民族同学必须达到一定比例,让学生全面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办学方向、办学规模,以值周的方式参与学校的常规管理工作,并定期由学生代表向学校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此加强其对社会的认识,树立各民族同学的主人翁与责任感,促进其健康成长。

三、深化思想育德,提高民族团结意识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中心,它对坚持学校的社会主义性质、保证人才培养的政治方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起了主导作用,民族团结是做好德育工作的基础。

为了做好学生的德育工作,在工作中渗透民族团结教育,学校组织师生认真学习 《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文件和法律法规,师生们热烈讨论,认真思考,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了民族团结意识。在高中三年时间里,为学生提供100多场名人专家报告,用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思想熏陶学生,开展朗诵、辩论赛、红五月歌唱赛等活动,强化对学生的文化熏染。

业余党校是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升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形式,学校从各班评选出优秀学生干部,积极鼓励各民族学生参加业余党校学习,进行重点培养,在思想深处引领他们维护民族团结。各民族学生积极参与,并有不少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在团委、学生会、班级干部等工作中起到重要作用。

学校利用一切契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通过图片、模型、音像资料等展示各民族的新旧对比,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等内容,对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譬如:改革开放30年,伟大祖国60年,这些活动以新颖的形式,真实地再现了伟大祖国天翻地覆的变化。有声有形的教育使学生的内心倍受震撼。面对突发事件,我们表现的不是慌乱,而是把它当做民族团结教育的契机。学校通过电视、报纸以及各种媒体宣传,从正面引导学生,让学生认清形势,了解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的政策。2008年南方和西北冰冻自然灾害暴发时,各民族学生相互关爱,自发给受灾地区家庭捐款、捐物。

四、立足课堂育人阵地,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抓好民族团结教育,必须立足于课堂育人主阵地。学校在实践中认识到,课堂学习是常态,必须常抓不懈。同时要注意由浅入深、循序渐进,激发兴趣。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途径,学科教学渗透是民族团结教育的主渠道。各学科教材中都含有民族团结教育的素材,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挖掘和利用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学习民族知识、接受民族团结教育。例如:语文教学在讲解边塞诗时,通过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与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等诗句,让学生体会战争的残酷、战争给百姓造成的伤害,从而明白民族之间需要的是和平而非硝烟弥漫,民族之间需要的是互相尊重而非敌视,是互相依靠而非独立。在历史课上,通过讲解历史故事弥补学生历史知识上的空白,讲近代史上民族团结取得的民族战争胜利,古代史上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事例 (昭君出塞、七擒孟获等)。政治课上讲述民族与宗教的形成,指出民族与宗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民族团结就要尊重民族间差异,共同发展是维护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内容等。生物课上,组织学生参观北京海洋馆,了解海洋生物的多样性介绍,强化学生的责任感,引发其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热爱家园的情怀,感悟大自然的和谐与发展、各种生物之间的和谐与发展,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团结互助犹如大自然生物那样需要和平共处、和谐发展。

在社会实践课上,通过参观学习、社会实践、调查、体验生活等实地教育,让同学们了解祖国的地大物博和几千年灿烂的民族文化,了解祖国壮丽的河山和目前的环境状况,懂得珍惜水资源、保护环境、防止污染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懂得加强民族团结、维护祖国的和平统一和繁荣昌盛是时代的主流,是每个中国人的奋斗目标。

大力加强民族体育活动。学校充分利用代表顺义区参加北京市民族体育比赛的契机,组建了陀螺、蹴球等课外活动小组,努力使学校的民族体育活动发展从少数到多数、从课外到课内、从实践到理论,使学生在体育活动中互帮互学,学会在竞争中合作。

为了使学校民族团结教育教学更加系统而完整,学校研发了校本教材 《政治课辅助教材》《英语国家概况》等。

注重发挥学科教学的德育优势,师生共同挖掘民族团结教育素材,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知识,接受民族团结教育,在教学中抓育人,在教学中抓民族团结。

五、开创 “民族一家亲”活动,形成团结教育特色

2012年3月,北京在内地新疆高中班试点开展 “民族一家亲”活动,学校抓住这一契机,以创建特色活动为目标,形成民族团结教育特色。

(一)校内师生互访,走进老师家庭

由于风俗习惯与文化等的差异,让少数民族学生顺利进入内地学生家庭,并非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学校充分发挥 “大院生活”的特点,以师生融和进入老师家庭为突破口,逐渐过渡。新疆孩子长年生活在学校,节假日时老师们主动带他们到家里坐坐,在学生过生日、生病时,老师们准备好礼物,制作可口的饭菜去探望。经过一段时间接触,很多新疆孩子逐渐改变,能够积极主动与内地师生接触,整个学校不仅洋溢着浓郁的书香气息,还充溢着浓浓的家庭氛围,有的学生直呼我们的老师爸爸妈妈,把学校当成了第二故乡。从而为他们走出校园,走进内地同学家搭建了一个可以跳跃的平台。

(二)加强各民族学生交流,增进民族之间情感

学校从高一开始,实施各民族学生混编入班模式,所有活动必须是各民族学生共同参与,学生干部要求必须是从各民族学生中选拔,让所有的学生在平等和谐的氛围中共同学习、生活。经过一段时间,内地学生和新疆籍学生自然而然产生浓郁的情感,不少内地生非常想利用节假日带少数民族同学回家看看,而少数民族学生也想走进内地同学家里,进一步了解、感受内地生家庭生活。在此基础上,学校有意安排部分有强烈愿望的学生,鼓励他们结成对子,并提前对内地生家长做相关的培训,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一部分新疆生走进内地生家庭,深入感受内地经济文化的变革,增进各民族之间的情感。

内地生家长对学校的这一活动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他们不仅表示了欢迎,有些家长还为新疆孩子准备了全新的行李,带领他们一起外出参观、劳作,而新疆孩子也为内地家庭做大盘鸡、烤羊肉、手抓饭等具有新疆特色的美食,并积极主动地与内地家庭其他成员交往,尤其是在照顾老人和礼让弟弟妹妹方面。在此基础上,学校进一步扩大活动范围,让每位新疆学生在三年学习中能够到内地生家中做客一次,节假日延长学生外出活动时间,鼓励学生自发自愿地到内地生家中做客。

(三)教师与学生走进新疆生家庭

学校要求,老师在接送新疆生时,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家访,要求老师在向家长宣传学校、汇报孩子成长情况的同时,适时适度地宣传各民族大团结的思想。同时学校每年组织部分老师前往新疆生生活的地区,深入感受少数民族的生活,了解新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和文化,为内地生进入新疆学生家庭做好铺垫。

自2015年起,学校开始组织“京和一家亲”夏令营活动。学校在内地生中广泛动员,认真选拔,把民族团结意识深刻、宣传能力强的部分学生组织起来,作为首批进疆学生成员。在进疆之前充分培训,一方面介绍新疆的民俗文化,把尊重、融合放在首位;另一方面反复强调加强民族团结的活动目的,要求内地生在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生活的前提下,介绍内地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和五十六个民族是一家的思想。

实践证明,各民族学生在新疆生家庭活动中展现出高度的民族团结意识。在此基础上,学校决定每年暑期都要组织 “京和一家亲”夏令营活动,并且扩大规模,让更多的孩子亲身体验各民族团结融合的幸福感,为各民族的团结做出更多的事情。

(作者:北京市顺义区杨镇第一中学党委书记、校长)

[责任编辑:刘斌]

G416

B

1673-9949(2016)10-0065-04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民族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我们的民族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