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访惠聚”活动的哲学意蕴与价值内涵*
2016-04-11朱宪臣
朱宪臣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论“访惠聚”活动的哲学意蕴与价值内涵*
朱宪臣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党史党建教研部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访惠聚”活动是契合新疆区情提出来的一种新的基层治理思路和治理理念。它的哲学起点源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从这一哲学起点出发,“访惠聚”的哲学意蕴体现在认识论上是对边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治理规律认识的深化;在方法论上是用唯物辩证法看待和处理民族地区基层基础建设的矛盾和问题;在价值观上是以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旨归。“访惠聚”思想的提出和实施,不仅使党的群众路线和基层治理有了边疆版本,也使国家基层治理体系有了更丰富的内容。
“访惠聚”基层治理 实践论 认识论 价值观
“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是新疆工作的总目标。”[1]这是党中央根据新疆形势和全国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中央的战略部署就是我们的工作要求,顶层设计的完成必须和具体的新疆实际相结合,在党的治疆方略指引下,把基层基础和基层治理作为稳疆兴疆的着力点和关键点。为从根本上“求解”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良方”,新疆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从这一理念出发,在充分理解党中央战略部署的基础上,于2014年2月作出“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以下简称“访惠聚”)①活动的决定:从当年起,分三年共派出20余万各级干部到基层,“访得实情,惠及民生,聚起民心”。这项富民固边政策措施的实践与探索,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基础——向农村派驻工作队是党开展农村工作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而且契合了新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使理论与现实得到了统一。“访惠聚”活动的哲学基础源于实事求是,对新疆区情的正确把握和理性思考促进了这项政策的顺利实施;“访惠聚”活动的方法论是基于主体的能动的实践,“到农村去,到基层去”,通过在新疆广大农村的实践,历练干部,砥砺品行,凝聚人心,夯实党的执政基础。
一、“访惠聚”活动的哲学起点
实事求是是“访惠聚”活动的精髓与核心,也是其哲学起点。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它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毛泽东同志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2](P801)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它的基本要求就是从客观事物的实际出发,积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把握事物规律性的基础上,实现唯物主义从物质到精神的转换。实事求是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方法论,历来是中国共产党秉持的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它注重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本质上把握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精神。
“访惠聚”活动契合新疆维护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新形势和新特点,密切结合新疆区情和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以及区别于内地兄弟省份的民族和宗教情况实际,运用实事求是的方法,镜鉴历代治理新疆的成败得失,认真总结中国共产党治理新疆的经验和教训,从2014年3月开始实施为期三年的20余万干部下基层“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活动,对于重点乡村进行集中治理,加强乡村和街道社区软硬件建设都起到了较好的效果。在“访惠聚”活动中,工作组走乡串户,访贫问苦,针对人民群众提出的关系其切身利益的问题,实事求是地进行解决,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工作作风更加务实、更接地气,把维护社会稳定落到实处,得到了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拥护。“访惠聚”作为针对全疆基层治理的理念和方法,是“要紧紧围绕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以争取人心、做好群众工作为统领,以促进民族团结、宗教和谐为重点,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切入点,着力在转变干部作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宗教和谐、保障改善民生、维护社会稳定、强化基层基础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打好长治久安坚实基础。”[3]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都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认真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世界,探寻规律,提出理论和思想,以更好地指导实践。作为适应时代发展和新疆区情的科学设计,“访惠聚”就是从新疆基层的实际出发,在深刻总结新形势下基层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准确把握民族地区农村基层治理的现状和时代特征,回答边疆民族地区时代课题而形成的思想和方法。活动本身的各个环节都体现了实事求是:“访”要“访”得实情,新疆农村的基层基础和治理的问题到底在哪里?是人、是财还是物?是环境、是体制机制还是思想和理念?“惠”要真正把新疆改革开放以来的成果惠及群众,把党的富民政策和措施带给老百姓,使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聚”就是要把群众的“心”团结在党和政府周围,真真切切地跟着党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
二、“访惠聚”活动的认识论意蕴
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认识发生的现实基础,它为认识发生提供着根本的驱动力。“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4](P56)认识是人以观念的方式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是主体意识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共同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所坚持的理论前提。实践使人的认识活动具有了社会性,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在实践中认识能力不断提高,“访惠聚”活动就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对事物的新的认识,并成为人所特有的社会性的智能活动。
认识是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新疆民族地区(特别是南疆地区)基层基础和社会治理存在问题和不足是客观的,保持新疆的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全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南疆是新疆反恐维稳的主战场,南疆反分裂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尖锐的,有时甚至是十分激烈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足够的认识,要保持战略定力,扎实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工作。”[5]我们在推动南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实践中,要认识思想、文化、习俗、宗教和暴恐等问题的复杂性和客观性,遵循客观世界的固有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透过现象认识其本质,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思维操作”,主动地改造客观世界。
在南疆农村党组织建设的实践中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农村党组织软弱涣散;党支部核心作用没有发挥;党支部书记改革创新、带领大家致富的劲头不足,工作无思路;班子成员不团结;党员年龄偏大、学历偏低,思想认识水平不高;为民服务的意识不够;后备干部无法形成梯队;发展党员措施无力;村干部的待遇较低,其工作量和薪酬差距悬殊,等等。这些实践中的问题不是我们通过书斋中固有的理论所能够解决的,需要我们进行理论的创新,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南疆农村的实际情况出发,结合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特点,顺应党组织建设的特点,实现农村党组织的科学化运行和发展。比如,在党支部书记的遴选上,多措并举,可以从本村富有魄力、扎根农村的年轻党员中选举;可以从乡镇熟悉农村工作的干部中选举;可以从大学生村官中选举;可以把住村工作组选派为第一书记;“双培双带”②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访惠聚”活动的实践深化了对南疆治理规律的认识,就是要坚持两个“坚定不移”③,通过强化南疆农村的基层基础建设,提升党在农村的基层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6](P296)
三、“访惠聚”活动的方法论意蕴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源泉。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具有普遍性和特殊性,“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就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关系。”[7](P185)南疆地区的主要矛盾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平与人民日益增长物质文化需求不相适应,这也是基层基础和社会治理方面薄弱的总根源。抓住了这个主要矛盾,就抓住了南疆持续稳定发展的“牛鼻子”。
南疆基层治理,须在问题导向的指引下,从新疆问题纷繁复杂的诸多矛盾中,梳理出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按照党中央和自治区的战略部署,紧紧抓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这个“牛鼻子”,把新时期新疆治理的关键点和着力点定位为“去极端化”。解决这一主要矛盾,就要深刻认识新疆的区情民意,找准解决问题的契合点,从思想、文化上下功夫,一方面进行引导和疏浚,另一方面则严格区分宗教习俗和宗教极端思想,对于反人类、反社会、反文明的暴恐行为,务必严厉打击,毫不手软。“注意严格区分不同性质的矛盾和问题,……是什么问题就按什么问题处理,不能一概归到‘三股势力',不能一概归结为民族问题、宗教问题。”[8]这就表明,我们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性质的问题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暴力、压制的方法去解决;文化方面的问题要注重“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用先进文化引领群众,破除陈旧的文化陋习;习俗的问题要用宽容、理性、客观的态度来看待,不能一概摒弃;宗教有其自身发展消亡的规律,在宗教问题上要从全局和战略方面进行考量,不能急于求成;暴恐是世界范围内的恶疾,它关乎国家的核心利益,必须以法治和严打的方式去解决。“五把钥匙”④就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整体性上考虑各要素纵向、横向的相互关联,把思想和文化、宗教和习俗、宗教极端和暴恐综合起来考量,做到心中有丘壑,治理思路则了然于胸。运用矛盾分析的方法,既注意到矛盾各要素之间的独立性,又充分注意到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南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有全国农村基层党建的共性问题,比如普遍存在于各地农村的党支部或党组织在村民中的威信不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经费不足;党组织和党员的理论学习流于形式;村级党组织和党员的培训力度不够或基本没有;普通党员不愿意参选党支部书记或当选后不明晰党支部书记的职责等。也有基于新疆区情的个性问题,在南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特殊问题是群众信奉宗教的比较多。在有些村庄,绝大多数村民信教,党组织和党员开展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要扎扎实实做好新疆基层工作,必须把共性问题和个性问题结合起来,深刻把握南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建的特点和规律,实事求是,探寻问题产生的根源,对症下药方能稳固基层基础。
处理民族地区农村基层党建的问题,必须考虑民族地区的地理环境和历史习惯,在基层组织的设置上合理、可行。南疆的偏远农牧区交通不便,居民定居点住地分散,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相对薄弱,自然村、牧场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较难形成,乡村基层治理有一定难度。这就需要我们因地制宜,在村(场)党支部的设置上灵活掌握,探索基层党支部设置的新方式:建在行政村或自然村,建在移民迁居点,建在牧民定居点等,把特殊性和普遍性相结合,为解决类似问题提供了好的方法。民族地区的党员(包括少数民族党员),既是人民群众中的先进分子,也是人民群众中的一员,在落实基层组织建设各项任务时,在不违背党的理论、方针、政策的前提下,要充分理解尊重民族地区党员群众的风俗习惯,不宜把党员偶尔参加信教群众婚丧嫁娶等宗教活动定性为信仰宗教,使基层党建工作与群众的习俗和利益达到良好的融合,这样才能取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在最大程度上密切党同各民族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发展党员时,也要考虑南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比较落后、村民素质不是太高的实际,在坚持党员标准的前提下,对文化水平偏低而其他方面均符合党员标准的申请人、入党积极分子,用宽容的胸怀接纳他们成为党组织的一员,之后通过不断的学习提高其素养,在组织内要善于把他们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后备力量,大胆使用。
正确把握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就是要在“访惠聚”活动的大格局中审视南疆基层基础和社会治理的成绩、经验和不足,发现“访惠聚”活动的特殊困难所在,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的“矢”去射南疆农村基层治理之“的”,按照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在实践中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
四、“访惠聚”活动的价值内涵
“访惠聚”活动思想的提出与组织实施,是中国特色基层治理理论在新疆的实践、发展和创新,它在党的治理新疆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但会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治理起到非常巨大的促进作用,而且也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提供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基层治理版本。“访惠聚”思想的规划设计遵循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基本规律,它在时代和历史转换中彰显了治理模式和治理理念的与时俱进。
1.“访惠聚”的科学向度:规划设计遵循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有其基本规律。“访惠聚”的科学设计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合规律性。规律作为事物发展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实现是从可能到现实的过程。认识和发现问题是分析、解决问题的第一步,科学地制定政策和策略则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访惠聚”科学分析新疆的区情和发展阶段的特征,认识到“三期叠加”⑤的特殊形势决定了新疆基层基础和基层治理的重要性,在精准、定向和“到人、管用、有效”的理念中,立足全疆农村工作实际,科学规划,把精兵强将选配到农村的村(队),找准了解决问题的症结,为进一步做好新疆各方面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访惠聚”是新疆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在对新疆历史的深刻思考、新疆现实严肃审视的基础上反映出来的重要理论决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不仅体现人的主观能动性,还体现出了党委一班人透过新疆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到了社会发展背后的规律。通过“访惠聚”的实践活动,折射出我们不但能观念地把握世界,而且能实践地改造世界。通过“访惠聚”指导的具体实践,使社会发展朝着我们设想的目标有规律地演进。
2.“访惠聚”的价值向度:“民本”是检验新疆乡村社会治理成效的主要标准。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的最终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人之所以要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自身的需要。价值是为“人”的,是人的认识所应把握的特定的关系,是指引人民从事实践活动的动力因素和内在尺度。新疆在前进的过程中能否和全国人民同步小康,一个主要的检验尺度就是在保持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基础上,是否把“人”“民本”放到了关键位置来考量,这对于一个边疆省区来说尤显重要。
把人的地位和价值放在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内容。“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的一个核心是“民”字,这体现的是一种以民为本的人民主体价值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保障人民各项权益,走共同富裕道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9](P17)“访”“惠”“聚”的客体是人民群众,就是以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旨归,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的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体现,也与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基本原理相一致。
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前进的动力,在方法论上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访”的过程,就是脚踏实地地到人民群众中去进行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了解民意,集中群众的经验和智慧,从具体中抽象出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惠”和“聚”就是把党的惠民政策、措施宣传到群众中去,让群众真实感受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的“共享感”。“精准扶贫”的各项惠民举措:扶产业、扶项目、扶资金、扶技术等落地实施,就是“惠”和“聚”的具体体现。这些政策和措施是否正确,也要在人民群众的实践中进行检验。只有真切地“访”得了群众的关切和需求,才能为“惠”和“聚”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只有“惠及民生”和“聚起民心”,“访得民情”才具有现实意义。
“访惠聚”对新疆的文化发展脉络、宗教发展规律、暴力恐怖活动进行了科学研判,针对新疆历史的客观存在,从历史的纵深探寻解决新疆,特别是南疆的治理难题之道,有其丰厚的历史传承底蕴,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在边疆治理史上的一次理论突破,是中国共产党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理论支撑,也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边疆治理相结合的典范。“访惠聚”的探索和实践借鉴了党长期以来做农村工作的有效方法——派驻农村工作队,把熟悉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各级干部下沉到基层,和党在乡村的基层党组织一道,共同担负起乡村治理的重任,这一基层治理的方法在党的历史上被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访惠聚”的实践不仅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而且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民族地区基层治理观,赋予其区域特色和中国特色,实现了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从现实价值来看,改革开放以来的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但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囿于地理环境的限制,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社会总体发展程度与东部发达省份相比差距较大。因此,解决新疆问题的根源在于以改革创新精神促进本地的发展,用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用先进的文化引领群众,用稳固的基层党组织带领群众,用民生的持续改善凝聚群众,以提高“五个能力”为抓手,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语言,剖析新疆问题的实质以及解决之道,让人民群众感觉到,让干部群众能够理解,真正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
综上所述,为贯彻落实中央对新疆工作的战略部署和适应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回应人民关切、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而酝酿提出的治理新疆的新理念——“访惠聚”,其逻辑起点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主体通过认真梳理影响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矛盾和问题,尽量全方位、多维度展现新疆的客观事实,并把它放在当今中国农村社会的大局中进行考察,在多角度呈现、理性分析这些矛盾和问题的基础上,追溯产生这些矛盾和问题的根源,为从本质上解决新疆农村问题和农村基层治理奠定基础。从这一逻辑起点出发,参与“访惠聚”活动的工作组成员,脚踏着农村的土地进村入户,坐在村民的炕头访贫问苦,辗转反侧思考着群众的脱贫致富,这些鲜活的实践作为的逻辑中介,连接起了“访惠聚”活动的“初心”和旨归。“访惠聚”活动最终的目的,无疑是让人民群众得实惠,在物质文化生活上得到持续改善,全疆农村小康社会的建成。从逻辑起点经过逻辑中介到达逻辑终点,这一完整的逻辑体系诠释了“访惠聚”活动深厚的哲学基础,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辩证的唯物论和唯物的辩证法,而且始终贯穿着“人本”“民本”的基本主题,这是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基本原理的深刻体现。
[注释]
①“访惠聚”活动是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实施的以“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为主旨,主要针对新疆农村的一项群众路线教育活动,它的重点工作就是加强基层组织、推进“去极端化”、保障改善民生。这项政策规定,从2014年3月起,每年派住7万多名自治区、地州市、县、乡镇各级干部直接深入到全疆(主要是南疆)10 000多个农村,切实了解社情民意,向农民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宗教的“去极端化”,把新疆60多年改革开放发展的成果惠及群众,把新疆农村的基层阵地巩固起来,聚起党心和民心。
②“双培双带”工程是新时期农村党建工作的创新载体,是农村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的有效结合点,其主要内容是: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把致富带头人中的先进分子培养成党员,党员带领群众共同发展,党组织带领致富带头人不断进步。甘肃省定西市是该活动最早开展的地区之一。
③两个“坚定不移”即“坚定不移把抓基层、打基础作为稳疆安疆的长远之计和固本之举,坚定不移将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反对国家分裂的坚强战斗堡垒。”
④“五把钥匙”是指“思想问题的用思想的方法去解决,文化的问题用文化的方式去解决,习俗的问题用尊重的态度去对待,宗教的问题按照宗教的规律去做好工作,暴恐的问题用法治和严打的方式去解决”。“五把钥匙”是治理新疆社会的一种方式,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针对当前社会现状和形势提出的适合解决新疆问题的一项治理办法。
⑤“三期叠加”是指暴力恐怖活动活跃期、反分裂斗争激烈期、干预治疗阵痛期。
[1]坚持依法治疆团结稳疆长期建疆,团结各族人民建设社会主义新疆[N].人民日报,2014-05-30.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访民情、惠民生、聚民心[N].新疆日报,2014-02-15.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张春贤:南疆是新疆反恐维稳主战场[EB/OL].http://news. sina.com.cn/c/nd/2015-11-04/doc-ifxkniup6058254.shtml,2015-11-04.
[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8]习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hoto/2014-05/29/c_ 126564529.htm,2014-05-29.
[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Z].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洪美云
B27
A
10.3969/j.issn.1003-4641.2016.04.03
*本文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重点项目“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战略研究”(14AKS001)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