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定在茶马古道中的历史地位及新时期复兴探讨
2016-04-11陶勇
陶 勇
★康藏研究★
康定在茶马古道中的历史地位及新时期复兴探讨
陶 勇
康定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第一重镇和汉藏贸易最大的市场、民国时的三大商埠之一,历史上有过辉煌时期。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现在康定的经济发展落后了。本文在回顾康定在藏汉茶马互市中的地位的同时,提出了复兴康定经济的命题。本文分析了康定发展经济面临的困难和机遇,阐述了复兴康定经济必须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从而把康定打造成为川西高原的中心城市,和历史上一样发挥其在川西高原的经济辐射作用。
康定;经济;复兴
康定,一座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自古以来就是康巴藏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信息中心和交通枢纽。
一、康定历史沿革
康定旧称打箭炉,是藏语“打折多”的音译。
在古代,康定地域被历代王朝视为边地。汉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沈黎郡“并蜀为西部,置两都尉,一居旄牛,主徼外夷;一居青衣,主汉人”(《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至汉以后分别为羌等少数民族所居,唐至五代时期为吐蕃所领。元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并吐蕃、碉门安抚司,改为碉门、鱼通、黎、长河西、宁远等处军民安抚司”(《元史》),后又另设天全招讨司,所辖鱼通路万户府、长河西管军万户府,康定均属此管辖。明永乐五年(1407年),长河西阿旺坚参归顺明朝,“领长河西鱼通宁远宣慰司铜方印一颗,世袭宣慰司。”(《明史》),这就是康区有名的明正土司的由来。清军入关后,明正土司于顺治九年(1652年)缴明朝敕印归附清朝,康熙五年(1666年)行查世袭职事,由丹怎扎巴承袭“长河西鱼通宁远军民宣慰司”之职,颁布换印信,仍辖旧属十三锅庄(《清实录》)。清廷在打箭炉设置驿丞,掌管邮传迎送,隶属四川巡抚。雍正七年(1725年)清廷设打箭炉厅于炉城,设同知,这里康定有流官司之始。乾隆十年(1745年)坚参德昌承袭明正土司职,被朝廷批准进驻炉城,其手下锅庄也纷纷迁至打箭炉,这也有了康定锅庄业繁荣之始。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改打箭炉厅为康定府,康定之名自此开始。中华民国二年(1913年)改康定府为康定县。中华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西康省政府成立,定省会于康定。解放后,康定县一直是甘孜藏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2015年2月17日民政部以民函〔2015〕70号文件批准同意撤销康定县,设立县级康定市。
二、 康定在茶马古道中的历史地位
(一)茶马互市促进了康定城(打箭炉)的形成和繁荣
明代以前,康定城(打箭炉)只是当地牧民的一夏季牧场。明朝康定开始成为汉藏交易的重镇,汉、藏商人往来频繁。清朝乾隆年明正土司移居康定,土司手下的大小头人也在此建锅庄,茶马互市的中心西移至康定,康定成为边茶贸易的集散地,康定城(打箭炉)随之逐渐形成。清康熙至抗日战争期间,是康定城(打箭炉)锅庄业最繁荣的时期。从某种层面可以这样说,没有茶马互市和锅庄业的发展,就没有康定城的形成与发展。
(二)以康定为交易中心的茶马互市促进了汉藏贸易的发展
康定在清康熙后期成为了茶马互市的中心以后,锅庄业、缝茶业(甲朱娃,意为缝茶工人)、运输物流业(背夫和驮脚娃所组成的运输物流队伍)在打箭炉(康定城)茶马贸易中扮演了非常活跃的角色,这三者也构成了老康定的三大产业。其中又以锅庄业最为活跃。锅庄既是供过往茶商和驮队食宿之地,又是贸易的中介者。康定茶马贸易的成败,很大程度上,与锅庄的信誉和经营者管理水平的高低息息相关。藏地的土特产品、药材、羊毛、皮张、黄金和来自汉地的边茶、绸缎、粮食、生产生活用品云集打箭炉,堆放于锅庄中。这些商品的买卖都需要锅庄主牵线搭桥,藏、汉、回等各族商人在锅庄主的中介下进行贸易,极大地促进了康定城商贸业的发展。
缝茶业(甲朱娃)。从雅安运输到康定的边茶属紧压茶中的条茶,形状呈长条状,每条十六市斤,为了畜力运输的方便,在康定要把成条的茶条拆散,重新用生牛皮包裹成茶包,每包茶包三十六斤。生牛皮包裹的茶包分为满包茶和花包茶,茶包全体覆盖生牛皮为满包,用于距离运输,主要运往西藏等地。茶包两头覆盖生牛皮为花包,主要运往近距离的康区各地。缝茶业主和颖茶工人主要靠赚取佣金和工钱为生,由于在康定茶叶交易量巨大,其佣金和工钱 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运输物流业(背夫和驮脚娃)。由于古时交通的不便,雅安地区运输到康定的茶叶主要靠人力运输,就产生了大量的背夫(旧称背二哥),他们把茶包从雅安等地背运到康定,挣的是辛苦的力钱。康定到藏区各地运送的茶叶主要靠畜力运输,就有了大量的驮脚娃(赶牲畜的人),他们也靠边驱赶牲畜赚取佣金,加之茶叶运输量的巨大,在旧时这也是一个庞大的产业。
商埠贸易。国民政府在1928年发布的《全国商会条例》中,将“康定的商会与上海、武汉二个商会一起定为总商会”一级。在外国人眼中,也认定打箭炉是“中国内地和西藏地区之间的主要商业中心”。贸易为主的“锅庄业”一度兴盛(曾文琼、杨嘉铭《打箭炉锅庄考略》);但是到了抗日战争“20世纪30年代,康定早已成为闻名于世的藏汉贸易的中心城市,是与上海、武汉齐名的三大商埠之一,形成汉商(川、陕商)、藏商(寺庙、土司、头人等)和外商(尼泊尔、印度等)三大商贸集团。汉藏物资大量交流,英、印货物充斥康藏,甚至进入内地,而汉藏贸易间,茶叶又是主要贸易商品。”(焦虎三《康定锅庄》)。由内地输入康定的货物主要有茶叶、棉纱、布匹、帛、米、铁器等;藏地运至康定货物则以其土特产为主,有羊绒、藏香、羊皮毛、动物皮张、虫草、贝母、鹿茸等。“清代经打箭炉出关的川茶每年达1400万斤以上。同时,大批的藏区土特产也经由此路输出。据1934年统计,由康定入关输向内地的有麝香4000斤、虫草30000斤、羊毛5500000斤、毪子60000多条等,共值银400余万两”(杨仲华《西康纪要》1937年)。据1937年年初对康定的一次商业统计,“川陕汉商,即有边茶、麝香、赤金、生药、皮货、布正、绸缎、草烟、洋货、熟药、藏产品、纸张等13个行业共222家,资本总额大洋391.91万元;藏商方面,康藏高原、喇嘛寺庙遍布,在政教合一的体制下,大小寺庙都设有专门机构经营商业,有名的甘孜大金寺经商资本就在100-500万银元之间。各地土司、头人经营商业者也不少。而上世纪30年代经打箭炉输入内地的麝香、鹿茸、皮张等藏区物资总值达2,450,428元,其中80%用于易茶。”(杨仲华《西康纪要》1937年)。可见汉藏贸易规模之大。在这一贸易的带动下,藏区商业活动迅速兴起,出现了一批著名的藏商,如“邦达仓”、“三多仓”、“日升仓”等商号。
康定处于茶马古道这条大道的中心,受这种经商环境的熏陶,康定人最早改变了重农轻商的观念,养成了经商的习惯。康巴商人的精明能干,由此远近闻名。在这种情况下,锅庄的收入亦十分可观。据1939年的统计,“包家锅庄”年销售额达80万大洋、“白家锅庄”70万大洋、“充家锅庄”60万大洋,各家的“退头”也有数万大洋之多。
(三)茶马互市场的交易中心康定在历史上促进了汉藏文化的交流
茶马互市带动了汉藏各族各类商品经济的发展和物资交流,使各民族各地区之间,在经济上形成互通有无、互为依赖、互为支援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清代后,汉藏民间的商业贸易却更为发展和繁荣,大批茶叶和内地出产的生产、生活资料,如衣服、绸缎、布匹、酒肉、铁器、瓷器等商品都源源不断地运往藏区,藏区的土特产品,特别是药材和黄金等,大批销往内地,这一时期汉藏双方交换的数额远远超过历史上茶马贸易的规模和水平,从而使藏汉民族经济更牢固地结成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茶马互市的中心——康定(打箭炉)所发挥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各类物资在康定的贸易加强了藏汉联系。在康定的贸易过程中藏汉双方相互学习文化,增加了相互了解,逐步加深了藏汉两个民族之间的感情,使康藏地区与内地之间的交往不断向更深层次扩展,巩固了藏地与内地的血肉关系,并使之牢不可破,极大地增加了藏族人民对祖国内地的向心力,有利于西南边防的巩固和政治稳定,也有利于民族团结。
在打箭炉(康定城)的茶商要争取买主,也千方百计讨好锅庄主人。没有锅庄主人的牵线,茶商将一筹莫展。这就构成茶商与锅庄的密切联系,有的甚至互相通婚,建立姻亲联系。如:康定“木家锅庄”就曾与荥经姜姓茶商(荥经县大茶商之一,精工制作生产的“仁真杜吉”砖茶品牌,一直是西藏高僧贵族乃至达赖、班禅的主要饮品)结为姻亲。
打箭炉的各锅庄名称,不但有藏语称呼,而且为了方便汉族商人也有汉语称呼。如:包家锅庄,藏语称之为“瓦斯碉”、汪家锅庄,藏语称之为“下必崇”;罗家锅庄,藏语称之为“色根古”;木家锅庄,藏语称之为“甲入色”;杨家锅庄,藏语称之为“拨土家”;陈家锅庄,藏语称之为“阿三速马”;彭家锅庄,藏语称之为“阿松脱”;充家锅庄,藏语称之为“充洗加”等等。在锅庄中还流行一种叫“芭”(藏牌)的牌类游戏,这和内地的牌九与四川的长牌玩法极其相似,这也是在茶马互市中从内地由康定传入藏区的。
三、把握新时期康定复兴的历史机遇,构建川西高原经济辐射城市
(一)新时期康定复兴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1.经商崇商的观念由来已久
生活在康巴地区的康巴藏族在历史上就有经商的理念,对做生意的商人也没有排斥的观念。在藏区的卫藏、安朵等地区的人们对康巴藏族有非常聪明、善于经商的评价。基于这种因素,再加上茶马互市交易中心——康定,为藏族商人们提供的交易平台,就在康定出现了寺庙商人、世俗商人,这些藏族商人又分为行商和坐商,他们经营着畜产品、农产品、土特产品、麝香、虫草、药材、沙金、珠宝等商品,并和汉族商人互通有无,使得康区商人在藏区成为了一支商品交换的主要力量。
2.国家层面的利好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刺激作用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的西部大开发以来,康定市的经济发展就步入了快车道。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之后,党的十六大、十七大、十八大为康定的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国第五、第六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也为康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康定市根据甘孜州委制定的“一优先、二有序、三加快”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旅游业和服务业,使得康定经济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
3.康定撤县设市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撤县设市是康定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撤县设市也是康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它将有利于提高县城的城市化水平,加快经济发展步伐,从而不断提高县城的地位和作用,并通过发挥城市辐射功能,带动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撤县设市有利于提高康定的知名度,在国内外交往中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地方产品随着知名度的提高在激烈的市场中更具有竞争力。撤县设市有利于促进市民的观念更新,建市后政府将按城市的标准和要求来组织建设和管理,市民将以城市的标准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一种与城市相适应的生活方式。这种思想观念的转变将渗透到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方面,所产生的影响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撤县建市将加快建成以康定城为核心的环贡嘎山两小时旅游圈和国际精品旅游目的地,促进康定旅游文化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有利于扩大招商引资、挖掘和释放城市潜能。
4.康定市基础设施建设已初具规模
康定是川藏咽喉、茶马古道重镇、藏汉交汇中心、商贸繁荣之地,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国道318线贯穿全境,使康定成为四川省陆路通往西藏的重要通道,也是西南内地通往藏区的主要通道,国道318线经过这几年的改造已达山重二级路面。世界第三高海拔机场康定机场于2007年建成通航。川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雅康高速正在建设,预计2017年底建成通车。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新都桥)段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将在“十三五”期开工建设;目前康定市老城、新城建设已初具规模,全市有酒店517家,接待床位总数8000多张;通信产业已初具规模,移动、电信、联通、网通等公司都要设有机站,移动数据在交通沿线全覆盖;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邮政银行、农村信用社等金融企业在康定建有分支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了金融支撑。这些基础设施的改善将极大地促进康定经济的发展。
5.康定经济发展已经有一定基础
截止2014年底,康定总人口13406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68418人,城市化率为51.44%,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1.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9.5亿元,地方公共财政收入4.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8亿元。康定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24.4亿万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4%,工农业总产值达到了24.41亿元。在工业方面,目前康定已形成建筑、建材、制药、印刷、食品、电力、冶金、矿山、加工等门类较为齐全的民族工业体系。其中,水电、矿山、旅游等优势产业已成为该县支柱产业;在商贸业方面,依托独特的区域优势,经营的各类商品不但辐射全甘孜州,而且还辐射西藏及成、渝等地的商业市场,已拥有私营企业330户,注册资本9.6亿元,从业人员近2000人。拥有个体工商户4658户,注册资本3.96亿元,从业人员达到1万余人;旅游业方面,截止目前已拥有4A级景区1个,宾馆饭店共517家,全县民居接待户324户,旅游、餐饮及娱乐服务企业百余家,旅游从业人员超过1万人。仅2014年,就接待中外游客232万人次,实现了旅游总收入22.3亿元。
6.康定市地震灾后重建给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
虽然2014年“11.22” 康定地震给康定地区带来了重大的灾难,但是在中央的关怀下划拨了灾后恢复重建的资金,灾后重建项目也于2015年陆续上马。四川省人民政府已初步拟定财政、税收、金融、土地和生态修复等6大类15条政策措施全力支持康定市“11.22”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康定市也制定了“以灾后重建为重点,建设美丽幸福新家园”的规划。除了大力推进对教育、卫生、交通、电力、水利等公益性基础设施恢复建设外。还根据康定地区的实际,重建项目与藏区新村、新型城镇化相结合,与生态、文化、旅游等特色产业发展相统筹,将康定市炉城镇、新都桥镇及瓦泽乡作为打造重点。在灾后重建工程完工后,康定市的基础设施和城镇、乡村的风貌必将有一个质的飞跃,这也将极大地促进康定市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二)康定复兴的制约因素
1.经济结构单一,可持续发展能力较弱
康定市经济发展更多依赖于投资拉动,水电开发占投资总额的89.5%,属于典型的资源开发型经济。加之主导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工业经济对GDP贡献率仅为35.8%(欠发达地区为20%-40%,中等发达地区40%-60%,发达地区为60%以上)。随着大渡河三级大型水电站投资接近尾声,已进入水电开发后期和固投回落期,对经济拉动作用将明显减弱,发展方式不当、发展不足等问题日益凸显,可持续发展的压力巨大。
2.经济总量小,经济龙头作用不强
2015年康定市GDP总量为53.31亿元。从横向看,康定市在甘孜州18个县中处于经济龙头地位。但从纵向看,在全省183个县市区相比,经济总量较为靠后,处于第129位(四川省统计局2015年“四川183个区市县经济实力排行榜”)。集中表现在,经济结构不优、质量效益不佳、固定资产投资依赖性强、折东折西差异大、区域发展不平衡、集镇经济发育普遍滞后等,对甘孜州整体带动性还不强,经济龙头作用有待提高。
3.经济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虽然康定市场的经济结构近年来不断在调整优化,第一产业的比重不断在下降,二、三产业所占比重逐渐在上升,但其经济结构仍然处于不合理的阶段,制约着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康定市2014年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3.1%、58.2%、28.7%。第一、二产业所占比重仍然过高,第三产业发展不足。康定市城镇化水平较低,全市2014年城镇化率49.7%。由于第三产业的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还不够高,农业人口向城镇人口转移因缺乏产业支撑而显得比较缓慢,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4.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对经济贡献率不高
康定市现有各类专业人才近6000人。从学历结构看,研究生23人,仅占0.4%,本科生1546人,仅占25.8%;从职称结构看,副高级职称87人,占1.5%,中级职称574人,占9.6%。而且专业人才主要集中在教育、卫生、农牧等行业,经济管理、城市规划、项目投资、市场营销等级领域的高层管理人才紧缺,集中表现在人才结构失衡、高层次人才缺乏、人才颁布不合理、专业技术人才和经管管理等实用型人才严重不足、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等方面。人才对地区经济的贡献低,至今尚无这方面的统计数据。
(三)努力推进康定经济对地区经济的辐射作用,打造川西高原的经济文化中心城市
1.利用康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复兴康定城市文化
康定城,是一座世界闻名的城市,具有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极为独特的文化。早在七百年前,康定就已建立城池,并逐步发展成为康藏地区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城市。康定作为川藏茶马古道第一重镇和汉藏贸易最大的市场、清政府管理康藏地区的行政中心和“治藏之依托”、西康省的省会和民国第三大商埠、解放后第一个民族自治区域的首府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却是许多城市难以企及的。而康定的文化则更以无与伦比的特色蜚声世界,藏汉回彝羌等民族文化在此交汇互融,世界三大宗教和藏汉各种宗教信仰在此汇聚并存,造就了开放、包容、和谐、诚义的康定人文精神,创造了《康定情歌》这样享誉世界的世界情歌,出现了“锅庄”等多民族相依共存的文化形态,形成了多元、交融、复合的康定文化特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康定历史文化集中地体现了中华文化‘多元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传承格局;生动地体现了中华各民族共生共荣的亲密关系;凸显了文化多样性与包容性高度一致的人文追求。”(《复兴康定——康定城市历史文化记忆重构》)
康定是一座历史文化丰厚的城市,是一座因茶马而生、因山水而展、因情歌而名的城市,独具的文化个性、文化风格、文化品位,是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软件与灵魂。因此,康定从城市的规划和设计,到建设和风貌打造的整个过程中,都要把历史文化记忆融入其中,以提升城市的品位,打造特色的康定城市品牌。要把茶马古道文化、锅庄文化、木雅文化、情歌文化这些文化内涵用物化的形式在城市中表现出来,这些物化形式包括建筑、雕塑、文化墙、绘画等;康定还有众多传说人物和来过康定历史名人,传说人物有:郭达将军、文成公主、《康定情歌》中的张大哥和李大姐等,历史人物有:清果亲王允礼、清岳钟琪、清孙士毅、清赵尔丰、近代的于右任、刘文辉、画家张大千、画家吴作人、画家叶浅予、歌唱家吴文季、藏学家任乃强、英国植物学家威尔逊、法国汉学家大卫·尼尔、摄影家庄学本、摄影家孙明经等人。这些传说人物和历史人物都给康定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利用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打造康定的文化品牌、提高康定的文化品味、构建康定的文化产业,有着不可估量的价值;旧时康定城及附近还有十大美景:温泉浴月、郭达停云、雅加积雪、双寺云林、灌顶突泉、天都飞瀑、四桥雪浪、仙海澄波、子耳樵歌、乐顶梵呗,这十大美景除了后四项现在有所变化外,其余六项现在都还存在。可以对这些美景进行旅游打造,围绕美景做文章,提升康定城市的旅游内涵。
2.构建川西高原的交通枢纽,大力发展物流业
康定是甘孜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川藏滇青四省及周边地区重要的不流物流集散地,又作为川西边陲重镇和进入西藏的门户,拥有不可复制的区位优势。国道318线由东至西横穿全境,省道211线和215线纵贯康定南北,连接甘孜州各县和周边省区,是甘孜州对外交往和藏东地区陆路对外联络交通的必经之地。随着国道、省道改造工程的完工,康定的公路运输条件大为改善;2007年康定机场建成通航投入运营,开辟了直通成都、重庆、杭州、拉萨、亚丁等地的航线,为旅客和物资往来康定架起了空中桥梁;川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雅康高速正在建设,预计2017年底建成通车;川藏铁路成都至康定(新都桥)段项目获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将在十三五期开工建设。这些都将极大地改善康定的交通条件。可以预见,未来的康定必将成为四川省西部区域性交通枢纽。
随着交通条件的改善,交通运输方式的增多,人员和物资往来必将频繁。2014年底,甘孜州全州人口数为111万人,这一百多万人所涉及的衣、食、住、行等物资大部分都要靠内地提供,而甘孜州所生产的农牧土特等产品也要向内地销售,这就需要物流为这些物资的运输提供保障。康定作为四川省西方部重要的交通枢纽和节点,担负着为甘孜州一百多万人民衣、食、住、行的运输周转任务,在今后高速公路、川藏铁路一期工程修通后,加之原有的公路运输和航空运输,必将有大量的物资在康定进行周转。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未雨绸缪,在康定适宜之处建立物资货运周转场,作为甘孜州的交通运输物流业基地。在今后内地通过铁路、高速公路、航空等运来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物资,可以通过物流基地转运到甘孜州各地;而甘孜州各地的矿产资源、农牧土特等产品也可在物流基地集中,再通过铁路、航空等廉价或快速的运输方式运到内地。
3.构建川西高原游客集散中心,大力发展旅游业
游客集散中心可以为旅游者提供当地的旅游咨询服务,游客在旅游集散中心搭乘旅游直通巴士前往旅游景区,或可通过旅游集散中心提供的景点、酒店预定等一站式服务,自由享受假期;游客集散中心为客人个性化设计以特定的旅游目的地或单位组织的主题旅游活动,具体包括文化之游、体验之旅及企业团队旅游活动等;游客集散中心为团队精心设计特色线路及其相关配套服务,具体包括:景点门票、酒店预订、专业导游服务、往返车接送等;游客集散中心还可以为游客代订各大景点门票、酒店、机票、船票、租车等业务。
甘孜州拥有许多世界级的自然景区和文化景点,如:稻城亚丁景区、贡嘎山景区、丹巴嘉绒文化风情区、德格印经院、色达五明佛学院等都是众多游客的向往之地,中国最美的景观大道——国道318线已经成为自驾、骑行、徒步旅行者的旅游圣地。2015年1-8月,全州接待游客735.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2.92亿元,预计全年接待游客将达一千万人。如此之大的游客量,其中很大一部分都是以康定为中转地,然后到甘孜州各景区旅游;康定在甘孜州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优势,决定了在康定必须对游客进行分流。在康定辖区内的适宜位置建立以互联网为基础的,联系甘孜州各景点、宾馆住宿、餐饮等的游客集散中心势在必行。
4.构建甘孜州文化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作为国家藏羌彝文化产业走廊的核心区的甘孜州,不但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而且有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资源,这些文化资源包括了物质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资源,目前甘孜州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0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55项,这其中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进行产业开发的。康定作为甘孜州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发展文化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在康定城可以打造“康定情歌文化产业园区”,以康定城为中心,以传统场镇展示、文化演艺展示、爱情文化与婚庆活动展示、参与、体验、国际文化交流、影视创意基地、宗教文化交流等文化产业类型为主,集文化商务休闲、旅游度假、滨河生态建设及居住开发配套为一体的综合型文化园区。在以康定新都桥镇为中心可以打造“甘孜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园区”,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建设,在这里生产旅游文化纪念品或文化产品,使这里成为甘孜州甚至覆盖整个藏区的旅游纪念品和文化产品的生产基地。并在新都桥以木雅藏寨展示,大力发展藏家乐,并宏扬民间歌舞艺术。
5.以交通、信息和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电商产业
21世纪已经进入高速信息化的时代,手机、互联网等信息终端无时无刻不在干预着我们的生活,电子商务也随着信息化的延伸随之兴起。康定作为甘孜州的交通枢纽,全州大多数农产品在这里集散,商品信息也在此集中交流,物流业也在全州最为发达。以交通、信息和特色农产品为依托,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网络经销商和微信经销商,已经刻不容缓。
甘孜州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特别是天然、绿色、生态的农、牧、林等土特产品,品质优、地方特色突出,又迎合了当今社会崇尚绿色天然的消费心态。但由于甘孜州的经济发展滞后,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低,商品经济意识没有深入人心。怎么样把甘孜州这些品质上层的农牧林土特产品推向市场,惠及更多的消费者?这就需要我们在发展本土相关的加工、销售企业的基础上,还要大力发展网络经销商、微信经销商等互联网小企、微企。相关职能部门应该对发展甘孜州的互联网企业制定出规划,加大扶持力度,并对愿意从事电子商务的人员进行培训。康定在甘孜州的经济、交通中心地位,加之物流业相对发达,中国多数物流企业在康定设有分支机构,甘孜州大部分农牧林土特产品在康定集散。这就决定了康定在甘孜州发展互联网、微商企业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发展互联网电子商务,可以促进康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促进康定和周边地区劳动力就业,为甘孜州农牧土特等产品创出品牌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6.构建川西高原的生产要素市场中心,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
生产要素市场有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资金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生产要素市场的培育和发展,是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必要条件,是发展区域经济的必然要求。
目前,康定市的市场经济还不是很成熟,除了生活资料市场较为健全外,生产要素市场仍然极不发达,处于市场经济的较低层次。例如:资本市场,康定市如今只有银行信贷的直接融资市场,尚无股票等间接融资的交易场地。银行企业也只有农行、建行、工商行、农村信用社和邮政银行。在康定的民间信贷(俗称放“水钱”)乱象也较多,扰乱了正常的金融秩序;生产资料市场,康定市除了有规模较小的建材、五金市场外,其余的生产资料市场还不完善,甚至还没有建立,大部分生产资料要从成都等地购进;劳动力市场,康定市目前有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人才中心,这个中心主要是为行政、事业单位的事业和工勤编制服务的,还没有一处较为成熟的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信息市场、产权市场等,这些市场在康定还在萌芽状态,尚未形成生产力。这些市场的短板都将极大地影响康定市以及整个甘孜州区域经济的发展。
积极培育和发展生产资料市场。根据康定市和甘孜州的经济发展实际,依托康定市在甘孜州独特的交通优势,培育与生态农牧业、林业、生态能源业、建筑业等产业有关的生产资料市场;发展和规范金融市场。根据甘孜州实际,依托康定市在甘孜州的经济中心地位,积极谋划和吸引金融企业入驻康定,积极引进证券公司在康定设立股票等交易场所,还要有计划地规范民间借贷行为,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筹建地方民间银行;发展和规范劳动力市场。改革劳动就业制度形成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双向选择合理流动的就业机制,推广合同制,逐步打破不同所有制企业职工的固定身份界限,建立劳动力市场和科技人才市场,让更多的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直接受市场调节,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保证劳动力的最低收入,向社会定期公布工资的指导线,协调劳、资之间的矛盾。完善地方社会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劳动力市场的统一,促进人力资源的合理流动;进一步发展技术信息产权市场。要建立技术信息产权市场的管理机构和管理制度,并且建立网络平台,采用会员制,把甘孜州的各科研机构和民间科研人员纳入成为会员,定期发布科研成果,使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建立网络信息平台,随时发布康定和甘孜州的供求信息。
综上所述,康定市的复兴,要把握自身的文化和经济特点,不能盲目地大上工业项目,要在第三产业上下功夫,借鉴“锅庄”的中介职能,大力搞好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产业,用服务业串联旅游、物流、农牧、信息等各产业连接市场各要素。这样康定必将成为川西最为重要的经济中心。
[责任编辑:林俊华]
Kangding's Historical Status in Ancient Tea and Horse Caravan Road and Kangding's Resurgence in a New Era
TAO Yong
Kangding had a very prosperous economy in the history for it was the first town along the ancient tea and horse caravan road, the largest trade market for the Hans and the Tibetans, and one of three big commercial ports during the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However, because of various reasons, Kangding has lagged behind other counties in terms of its economy. The paper, after recollecting Kangding's historical status in ancient tea and horse caravan road, appeals to boost its economy, namely, to vigorously revive its tertiary industry so that Kangding can be developed into a central city in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to prosper the economy of nearby cities and towns in Western Sichuan Plateau.
Kangding; economy; resurgence
陶 勇,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四川成都,邮编:610071)
C958
A
1674-8824(2016)05-0019-08